缺少乳汁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呕心沥血)

合集下载

中医下奶的偏方超有效又实用

中医下奶的偏方超有效又实用

中医下奶的偏方超有效又实用1、气血虚弱型:乳汁化源不足所致。

表现: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处理方法:以益气补血,健脾通乳为主,可在炖汤中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等。

如归芪鲫鱼汤、黄芪穿山甲炖母鸡汤等。

2、肝郁气滞型: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

表现: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理方法: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可加入柴胡、漏芦、通草、青皮、陈皮等,如猪蹄黄豆通草汤、莲藕红枣陈皮汤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通乳的水果食物,如木瓜、花生米、黄花菜、木耳、香菇等,比如木瓜性平味甘,就具有消食健胃、滋补催乳、舒经通络之功效。

1、加强宝宝的吮吸。

实验证明,宝宝吃奶后,妈妈血液中的催乳素会成倍增长。

这是因为宝宝吮吸乳头,可促进妈妈脑下垂体分泌催乳激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

2、避免服药。

哺乳期内,妈妈不能乱服药。

有些药物和食物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如抗甲状腺药物、山楂等。

如果生病了,最好在医生的嘱咐下服用药物。

3、补充营养。

乳汁中的各种营养素都来源于妈妈的体内,如果妈妈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自然会影响正常的乳汁分泌。

哺乳期内可以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

同时,多准备一点汤水,对乳汁的分泌能起催化作用。

4、保持良好的情绪。

分娩后的妈妈,在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状态,这会制约母乳分泌。

医学实验表明,乳母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乳汁分泌会急剧减少。

因此,妈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开朗乐观哦。

家人也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多点关心妈妈的心理健康。

5、食疗。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再结合催乳食物,效果会更明显。

如猪蹄、花生米等食物,对乳汁的分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母乳是对宝宝和妈妈都好的哺乳方式,所以新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够尽早下奶。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一)辨证要点
缺乳病位在乳房,胃经经过乳房,肝经至乳下,脾经行乳外,故本病与胃、肝、脾关系密切。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

因而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均可导致乳少。

产后乳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小者多属虚证;
产后乳少,乳房胀满而痛,乳腺胀硬,或乳房虽松软,但躯体肥盛者多属实证。

乳少汁稀,兼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乳少汁稠,兼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者为肝郁气滞。

(二)缺乳的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

取足阳明、任脉穴为主。

(三)缺乳的处方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

方义乳根疏通阳明经气而催乳;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而催乳;少泽为通乳之经验穴。

三穴合用,共达催乳、通乳之功。

(四)缺乳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乳根针尖向乳房基底部横刺至双乳微胀为佳;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少泽点刺出血。

气血不足者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内分泌、交感、胸、肝、脾。

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艾灸法取膻中、乳根,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730050甘肃省中医院摘要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药疗法综述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

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乳汁过少可能是由乳腺发育较差,产后出血过多或情绪欠佳等因素引起,感染、腹泻、便溏等也可使乳汁缺少,或因乳汁不能畅流所致。

西医在治疗产后缺乳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辨证分型治疗薛海菊【sup】[1]【/sup】分5法辨治本病:①补益气血法: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王不留行、当归、生地黄、麦门冬、通草、猪蹄(先煎代水)1个。

②疏肝理气法:药用柴胡、枳壳、陈皮、木香、当归、白芍药、穿山甲、王不留行。

③活血化瘀法: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丝瓜络、山楂、皂角刺、穿山甲。

④调理脾胃法:药用红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干姜、砂仁、通草、炙甘草。

⑤益精补肾法:药用当归、山药、山茱萸、生地黄、桑寄生、杜仲、阿胶、天门冬、茯苓、泽泻、猪蹄(先煎代水)1个。

郑春艳【sup】[2]【/sup】分3型辨治本病:①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补血,健脾通乳。

予八珍汤加减:太子参、炙黄芪、当归、茯苓、白术、麦门冬、白芍药、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通草、穿山甲。

②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予逍遥散加减:柴胡、漏芦、通草、枳实、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陈皮。

③痰湿壅阻型:治宜健脾利湿,化痰通乳。

予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瓜蒌、当归、厚朴、漏芦、王不留行、桔梗、穿山甲、生薏苡仁。

杨婷等【sup】[3]【/sup】分4型辨治本病:①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产后缺乳辨证治疗论文

产后缺乳辨证治疗论文

产后缺乳的辨证治疗体会关键词产后缺乳辨证施治治疗体会凡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一为化源不足,二为瘀滞不行。

常见分型有气血虚弱,肝气瘀滞。

1气血虚弱: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耗气,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以致气血虚弱无以化乳,则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

2肝郁气滞:素体抑郁,或产后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因而缺乳。

诊断要点: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或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

症状为乳汁甚少,或全无。

检查:乳腺发育正常,乳房柔软无胀痛,或涨硬而痛;乳汁清稀,或浓稠。

资料与方法2000~2011年收治在产后随访过程中确诊缺乳产妇150例,初产妇120例,经产妇30例;剖宫产70例,自然分娩80例;年龄22~38岁,平均30岁。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疏肝解郁、宣络通乳。

辨证施治:缺乳有虚实两端。

一般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乳汁浓稠者,多为实证。

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1气血虚弱型治以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用通乳丹加减。

药为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若食少便溏者酌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2肝气郁滞型:治疗以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用涌泉散加减,药为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若乳房胀痛者酌加橘络、丝瓜络、香附以增强理气通络、行滞止痛之力;乳房胀硬结块,局部生热,触痛者,酌加败酱草、蒲公英、赤芍以清热凉血,散结消肿。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治疗后乳汁大增,不需添加其他代乳品便能满足婴儿的需要;2有效:治疗后乳汁量增多,但需添加少量代乳品方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3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乳汁量无明显增多,仍需代乳品喂养婴儿。

结果治愈86例,有效5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缺乳)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一、概述(一)概念产后缺乳是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二)讨论范围凡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泌乳过少,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肝,与任冲二脉有关。

2.基本病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脉不畅。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常见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乳汁甚少,或全无。

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乳房柔软,无胀痛,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

2.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畅,或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

3.相关检查:检查乳房大小,有无红肿、结块、压痛,有无乳头凹陷。

(二)鉴别诊断产后缺乳与乳痈:乳痈即急性乳腺炎,以乳房红肿为主症。

产后缺乳之肝郁气滞证,与乳痈非常相似,二者均可发生于产后,出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疼痛。

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主要根据乳汁、乳房、情绪、舌脉来辨其虚实。

(二)护治原则虚者补之,补气养血;实者疏之,疏肝解郁。

同时佐以通乳。

四、辨证施护(三)证治分类1.气血亏虚症状: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少华,或出现心悸、失眠,舌淡,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增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2.肝郁气滞症状: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或产后乳汁正常或偏少,伤于情志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或有微热,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治法: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四)主要护理问题1.乳汁不足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有关。

2.乳房疼痛与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有关。

3.纳差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分析产后缺乳原因。

产后奶水不足的解决办法

产后奶水不足的解决办法

中医认为,产妇缺乳主要有两种发病机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

其中,气血虚弱型缺乳多由产时或产后出血过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引起。

乳汁由气血化生,血不足,乳汁化生无源,则表现为奶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痛感;面色少华,指甲颜色暗淡,食欲不振,身体疲劳,精神不振等。

这就可用传统方剂“通乳丹”治疗。

通乳丹药方
【组成】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60克(酒洗);麦冬15克(去心);木通0.9克;桔梗0.9克;七孔猪蹄2个(去爪壳)。

【用法】水煎服。

二剂乳如泉涌。

【功用】补气血,通乳汁。

【主治】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肝郁气滞型缺乳可能跟新妈妈在产后生气、精神压力大及素性抑郁有关,临床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少,乳房胀痛,胸胁胀满,心情抑郁不乐,或有低热,舌苔薄黄。

这类产妇可使用“下乳涌泉散”。

下乳涌泉散
【来源】《清太医院配方》。

【组成】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各30克青皮漏芦桔梗木通白芷通草各15克穿山甲45克王不留行90克甘草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每服6~9克,临卧时用黄酒调下。

此外,新妈妈还可采用食疗下奶,如通草与猪蹄一起熬汤,效果不错。

产妇还应放松心情,保持乐观情绪,做好乳头清洁,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这些都对防治缺乳有帮助。

另介绍几种偏方:
1、王不留行10g 穿山甲6g 通草10g布包与猪蹄同炖汤服,效果还不错,就是穿山甲价格太贵。

2、酒酿煮鸡蛋效果特佳,酒酿活血通络,鸡蛋补充营养,配伍合理,据验证,效果很好。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
妇产科
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方案
• • • •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一)气血虚弱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无胀 感而柔软;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白或淡胖。苔 白或少苔,脉虚弱或细弱。 • (二)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 常或偏少,突伤七情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浓稠,乳房胀 硬而痛或有微热。精神抑郁,胸胁胀闷,食欲减退,舌尖边红, 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 (三)痰湿壅阻型:乳汁稀少或点滴而出,乳房硕大或下垂无胀 感。体形肥胖,胸闷泛恶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房柔软无胀感或丰 满汁如清水,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呕酸便溏,舌苔厚腻色黄, 脉弦滑。 • (五)气虚血瘀型:乳汁不行或甚少,乳房肿硬,胸闷嗳气,恶 露量少而不畅,少腹胀痛,舌淡紫暗,脉缓或细涩。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 (一) 乳汁不足 • 1.观察乳房、乳汁情况及伴随症状,观察有 腹泻, 恶露过多,产后自汗、盗汗等耗伤气血精液的疾病。 • 2.正确哺乳。分娩后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 促进乳汁分泌。哺乳前后清洗乳头,防止哺乳时乳头 干裂影响哺乳次数。 • 3.穴位按摩。 •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内分泌、胸、脾穴等。 • 5.遵医嘱中药泡洗。
• • • • •
(二)乳房疼痛 注意睡眠姿势,勿压迫乳房。定时排空以免乳汁淤 积化热,转变为乳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气 滞,不通则痛。 遵医嘱使用推拿手法按摩,挤出淤积乳汁,以利下 乳。 遵医嘱穴位贴压。取穴胸,肝,内分泌等穴。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内服中药:气血虚弱型以通乳丹加减; 肝郁气滞型下乳涌泉散加减;痰湿瘀阻 型苍附导痰丸加减;食浊中阻型保和丸 加减;气虚血瘀型生化汤加减。 • 外用中药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泌乳过少系指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远不能满足喂养新生儿,或无乳汁分泌。

近年来,由于我国孕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加之剖宫产率上升及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产后泌乳过少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乳房主要由胃经所循行,乳头属肝经,故乳汁分泌与脾胃的受纳,水谷精微的敷布有关,更有赖于肝的正常条达疏泄功能。

如各种原因所致气血虚弱或脾胃不足,则生乳无源,致无乳可下。

如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乳脉不畅,则乳汁难通。

现代医学,正常情况下,乳腺自青春期开始加快发育,妊娠以后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而高度发育;一般于分娩以后的2~3日,乳腺即开始泌乳。

目前所知参与此过程主要有3个因素:①胎盘娩出后致使血中雌激素及孕酮水平下降,解除了对泌乳素(PRL)的抑制,使PRL 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共同发生作用,促使乳腺泌乳。

②吸吮及哭声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使垂体后叶释放PRL,直接作用于腺上皮,增加了乳腺管的内压,促使乳汁排出。

③腺管排空,可以作为一种机械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路促使PRL分泌。

以上诸因素出现异常变化,皆可能致使乳汁分泌过少、或不能泌乳。

其次决定泌乳量的多少还与全身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如年龄过大,贫血,精神过度紧张及焦虑等。

人乳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物,为小儿最适当的理想食物,内含多种营养物质及抗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作用任何食品不可替代。

故应积极提倡母乳喂养。

【辩证施治】本病总以产后乳汁过少或点滴皆无为表现。

临证应当详查其虚实。

一般多以乳房柔软,或有少量乳汁而清稀为虚;乳房充胀而硬痛为实。

临证多虚实夹杂为多见。

本病不论虚实,均应注意调整补充气血以通乳络、虽然病在乳腺局部,表现为乳汁过少,但应考虑脾胃、肝经及气血对其的影响,以求其本。

虚证多因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实证为肝郁气滞,乳汁壅滞不行所致。

气血亏虚者,症见乳少或无乳,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面白无华,食少倦怠,头晕目眩等,治宜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少乳汁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无乳:产后2-3 d产妇自觉乳房不胀,无乳汁排出,检查乳房不充盈,挤压时仍无乳汁排出。

(2)少乳:产后2-3 d产妇自觉乳房不胀,乳汁稀少,新生儿需频繁长时间吸吮,持续超过20 min,间隔时间<1h,检查时乳房充盈不明显挤压时有少量乳汁。

1.中医辨证施治:
保持乳房卫生,喂乳前后用干净温湿毛巾轻轻擦洗。

乳汁不下,伴乳房胀大作痛者外用葱白煎汤时温洗或热敷乳房。

乳汁不下,乳房不红不肿者用热姜汁洗涤乳房或热敷。

乳房热胀红肿者用冷敷,或用冷汤洗涤。

气血虚弱型:
临床上可见乳房发育不良,或乳头凹馅,乳房柔软无胀满感,乳汁甚少或全无,或量少而清稀。

体质虚弱,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气短,心悸怔仲,倦怠无力,饮食量少,大便塘薄或不畅。

舌淡红、少苔或薄白苔,脉细弱。

主方1则、副方4则。

根据产妇嗜好、口味不同,每餐选择其中具有催乳作用的饮食调护主方,配以副方1 ,2则,以改进饮食花色、品种,促
进产妇食欲。

主方1:活鲫鱼或猪前蹄250g,加黄芪、党参、当归、路路通、白术各9g 丝瓜络、通草各6g炖煨,食鱼或肉喝汤,每日1-2次。

副方:①芝麻酱100 g,鸡蛋4个,小米、葱丝各适量,食盐少许。

先用水将芝麻酱调成稀糊状,然后打入鸡蛋,加适量水搅匀,再加入调料,置锅内蒸熟即可。

将蒸熟之羹1次食用,每日2次。

②莴苣(莴笋)子100 g ,糯米、粳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各50 g。

将3味加水1200 ml,煎汁取700 ml。

去渣分3次温服。

木方对产后脾胃虚弱所致的血虚乳少、无乳汁有特效。

③莲藕200 g,排骨500 g ,莲藕切条,加水适量,熬排骨2h 后加莲藕,共煮15分钟后食用。

④干黄花菜30 g,瘦猪肉200 g,炖至酥烂后佐餐,可经常食之。

肝郁气滞:
因产后或在哺乳期间,情志抑郁,或愤怒伤肝,以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乳脉受阻,乳汁壅滞,因而乳汁涩少,甚或不行而全无。

临床上可见乳房胀痛,乳汁黄稠稀少,精神忧郁,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满,饮食减少,睡眠欠佳或多梦,或有微热、烦躁不宁。

便干,舌暗红、或尖边红赤、苔微黄,脉弦数。

主方1则、副方3则。

根据产妇嗜好、口味不同,每餐选择以下具有催乳作用的饮食调护主方及辨证选择3种副方之一,以改进饮食花色、品种,促进患者食欲。

主方:活鲫鱼或猪前蹄250 g,加当归、漏芦、穿山甲、土不留行、柴胡、术通、川芎,积壳各9g,瓜萎15g炖煨,食鱼或肉喝汤,每日1-2次。

副方:①母猪蹄2只,土瓜根、通草各100 g ,粳米(或糯米)500 g。

猪蹄洗净,每次放入锅内25 g,加水3000 ml ,旺火煮
至1500 ml,取去猪蹄,放入上瓜根、通草再煮,取汁900 ml,然后去滓,将米入汁内煮粥。

趁热喝汁,以饱为度,若身热微汗出者佳,无效再服。

本方尤适用脾胃素虚,兼有肝郁气滞,经脉不畅的乳汁不行,无乳汁者。

②赤小豆50-100,。

将小豆洗净,加水700 ml,入锅中,旺火煮至豆熟汤成,去豆饮汤。

本方尤适用于产后乳房充胀,乳脉气血壅滞所致的乳汁不行,乳无汁者。

③豆腐120 g ,红糖30 g,黄酒1小杯。

将豆腐、红糖加水600 ml,入锅中用文火煮,煮至水约400 ml时,即可加入黄酒调服。

吃豆腐,喝汤。

此方尤适用于产后情志不调致肝失
条达所致乳汁不行,无乳汁者,有热者更宜服用。

2.穴位按摩
产妇仰卧,
第一步:用手掌推摩胸部及乳房周围每日2个循环,首先左乳顺时针方向,右乳逆时针方向推摩各20-30次,以局部有热感为佳。

9第二步,其次掌心固定乳头,轻轻地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按20-30次。

第三步:拇指按压穴位每穴2 min,每日2次。

气血虚弱型取穴:少泽、足三里、膻中、乳根4穴,(重要穴位)用补法手法按摩。

(仰卧位)操作先后顺序1.少泽2.膻中3乳根4.中脘5.血海6.足三里7.三阴交。

肝郁气滞型取穴:少泽、内关、太冲、乳根、膻中5穴,(重要)用泻法手法按摩。

(仰卧位)操作先后顺序1.少泽2.内关3.膻中4.乳根5.三阴交6.太冲
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

主治: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膻中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头晕、气短,心胸痛,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等。

乳根
定位: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主治:通乳化瘀,宣肺利气。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太冲
定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

主治:肝为"将军之官",主怒。

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

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

中脘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三阴交
定位: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3.中医食疗
注意事项:影响疗效。

忌食生冷、滋腻、辛辣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