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陀区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普陀高三语文一模【附答案】

2019普陀高三语文一模【附答案】

2019普陀高三语文一模【附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荀子的《_________》。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止是山水花木、不止是人物房舍可以_____,_______:人的主观世界。

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____,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地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①②④③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1.(1)起舞弄清影(2)金石可镂劝学(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2.(1)A (2)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则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晨鸟)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晨鸟)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 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题目要求填空。

(1) _____,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2)“家住吴门, _____”出自北宋词人 _____的《苏幕遮·燎沉香》。

(3)《琵琶行》中,描写乐曲奏完后众人依然沉浸其中的场景的两句是“ _____, _____”。

(4).【答案】(1).(1)结庐在人境(2).(2)久作长安旅(3).周邦彦(3)东船西舫悄无言(5).唯见江心秋月白2.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A.小丁听了同学对自己阅读疑惑的解答,评价说“昭然若揭,深刻透辟”。

B.小李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万千,巧夺天工”。

C.小王为一本科幻小说写推荐语,把“炙手可热,畅销不衰”作为宣传点。

D.小赵分析月考作文失分原因后,告诫自己不可“生编硬造,贻笑大方”。

【答案】 D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作为,曲艺是,更是的“自律的艺术”,始终。

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④在雅俗之间游弋A. ①③②④B. ③①②④C. 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答案】 A二、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杜尚的质疑⑴1917 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

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

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⑵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

杜尚用自己的行动对习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⑶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

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

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

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

但父亲很少上白班。

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

我不相信父亲的话。

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

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

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

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

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

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

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

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

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普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药芬芳林文钦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

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

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春泽”——春天的光泽。

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

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

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

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

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

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

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

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

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

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

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

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

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

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

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

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

浙江省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浙江省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浙江省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屯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

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

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

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上。

()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

通常书法临习中的“”“不求甚解”处于书法感性审美情感阶段;而书法创作中的“乐此不疲”“不知有魏晋”则处于书法理性审美情感阶段。

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

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是一个的过程。

如果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

B .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

C .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

D .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声情并茂抽丝剥茧浮光掠影按部就班B . 刚柔相济顺藤摸瓜浅尝辄止按部就班C . 声情并茂顺藤摸瓜浮光掠影循序渐进D . 刚柔相济抽丝剥茧浅尝辄止循序渐进(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还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2分)【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

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

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故答案为:(1)起舞弄清影(重点字:清)(2)金石可镂劝学(重点字:镂)(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重点字:聊)【点评】《劝学》(选自《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普陀区沙田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普陀区沙田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普陀区沙田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主要为满足温饱;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渐成生活标配;进入21世纪,智能家电、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人们的“购物车”越来越丰满了,里面除了有曾是“主角”的食品、衣服之外,文化、旅游、健身等也成为重要选项,折射出我国消费的变迁。

实际上,悄然而变的不只是消费,产业亦是如此,大量企业都在随市场需求而创新求变、转型发展。

然而,整体来看,无论是消费,还是产业,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公共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特别是在高质量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供给不足,大量三甲医院、高等院校等优质公共服务和消费品集中在大城市。

解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保障消费的均衡性等性,需要下大功夫。

(摘编自刘坤《消费“富矿”亟待产业来“挖宝”》)材料二:近年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居民购买力提升,物质生产日渐丰裕,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食品供给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已经全面超越吃饱饭的初级阶段,向着品质消费的阶段大踏步迈进。

如今,很多人不再操心填饱肚子的问题,而是对食品的要求愈发严苛,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降低。

消费升级不仅是简单的零售领域,也倒逼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包括大米等主食以及蔬菜、瓜果、肉类等。

显然,消费升级是一个指挥棒,其发挥了市场引导作用,促使整个产业链转变方向,由单纯的追求产量,逐渐转向追求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显然,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具有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亦会构建消费者和商家、社会的多赢格局。

2019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2018.12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出自荀子的《_________》。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项是()。

(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______,_____;人的主现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_____从而______,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①②④③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普陀区高三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从而,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 ①②④③B. ③④①②C. ④③②①D. ②①③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

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

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

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动态的“开始”,强调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更有代入感。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

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

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

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

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

我们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存在曲解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原因。

在这方面,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

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

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中,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

这一章看似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不一样的力量。

比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式,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

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与此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涌现。

⑨我们需要新的开始。

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

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力量。

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

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

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

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

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

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

⑪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

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

⑫“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

我们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

这一次,我们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标。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

B. 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的观点必须批评。

C. 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人们对未来应抱有足够的信心。

D. 用例证,证明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作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

4.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5.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80字左右)。

(4分)6. 以下题目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B. 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以罗伯特•L.凯利为例C. 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D. 洞察人类历史的力量——评《第五次开始》7.在第⑧-⑪段中,呈现了凯利对未来乐观的预期。

请对凯利的这种观点作评析。

(4分)(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杨新岚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

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

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

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

《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

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

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

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

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

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

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

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

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

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

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

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

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

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

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

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

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