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长河---20163讲解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2.论述题:结合文章内容,阐述《阳关雪》中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答案: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阳关雪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雪的纯洁与短暂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善美。
3.应用题:请运用《阳关雪》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柳枝轻舞,宛如绿色的丝带;桃花绽放,似火红的云霞。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关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自然景观深深打动?”这种感觉可能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清玄笔下的阳关雪,感受文学与自然之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此外,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缺乏主动性,这可能需要我更多地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将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我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阳关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对阳关雪景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部分。

识字4(2)

识字4(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第一大河),被称为是 我国的黄金水道。
长江
形近字组词:
晒( 洒(
) 凉( ) 晾(
) )
挑( 逃( 练(
) 跳( ) 眺( ) 冻(
) ) )
用线把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再读一读。
温暖的 寒冷的 凉爽的 炎热的
秋天 夏天 冬天 春天
瞄准 眺望 仰望 看望
夜空 病人 目标 远方
寒 冷
冻结
冰天雪地 冰雪
东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 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 峡,北临黄海。东海的面积大约 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 1000余米,最深处约为2700米。
东海
黄河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白日依山尽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_读后感_模板

《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_读后感_模板

《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_读后感_模板《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2019届万珍三帆学生会一条大河,一个人,他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江水驶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

这是余秋雨记忆中的一幅场景。

也许它不仅仅是浩浩荡荡的黑龙江,也是历史之河,人生之河。

人生是条长河,生命是条长河,情感又是条长河,说到人生,也许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名誉。

当名誉受伤害,他们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

从这本书中,我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宋代词人、诗人李清照还有许多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

余秋雨对名誉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话:”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

只有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美德。

”同时,这本书着重描写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我很喜欢其中的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情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

关于友情,余秋雨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

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

我非常同意他的结论。

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人在总是在为朋友们活着。

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毅。

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做朋友,其实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肯定和笑声……因为朋友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但是”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霜冷长河》中也一直在扬”善”,我们每个人释放的有限热量虽然不能融化寒冰,但至少能留下一道白色的气息,让同样在寒冷中的人看到希望!所以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小小的贡献。

让我们用自己微小的薄力去温暖这个世界吧!篇一: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2013年11月9、10日,陈建权校长、潘仙奎、蔡凤兰、何龙和我一行五人到盐城市多伦多学校参加了全国着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9日我们听了张景浩校长的讲座,10日听了魏书生的讲座。

余秋雨《霜冷长河》简介及赏析

余秋雨《霜冷长河》简介及赏析

余秋雨《霜冷长河》简介及赏析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余秋雨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

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了文章的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秋雨《霜冷长河》简介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霜冷长河》简介:《霜冷长河》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收录篇章第一辑:《壮士》、《中秋》、《琉璃》、《垂钓》、《老师》、《长者》;第二辑:《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最后的课程》;第三辑:《绑匪的纸条》、《智能的梦魇》、《文化敏感带》、《这样的男人》、《大桥的寓言》、《遗憾的真实》、《氢弹的部件》、《裉色的疑问》、《膨胀的雪球》、《心中的恶狼》、《为自已减刑》;第四辑:《灯下回信》、《掩卷沉思》、《秋千架》。

《霜冷长河》赏析:《霜冷长河》中余秋雨写了几种失败的友情,如崩坍的友情,欺骗的友情,权势与友情,在描述了种种失败的友情之后,余秋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后来终于明白,友情的来去是一个探测仪,告知你原先进入的那个层面的真实关系,如果在一个领域,一群朋友突然冷眼相对,栽赃构陷,那意味着你可以离开,你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临时给你的笑脸只量索取和探询,等探询明白后,彼此无法调和,你的存在只能给这个村寨带来不安宁,而你在这个村寨中也非常不安全,那就应该上路,昨日的友情,早已消失在黄昏的牛粪水中,繁星在天,眼前隐约有一条出山的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15页
主题探究
作者经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人生感 悟?
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见到了著名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观赏到晶莹雪 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 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冰塔林 下生命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颤动及冰川无限 生命力量。
第16页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蜷卧( ) 腈纶( ) 明媚( ) 砾石( ) lí( )黑 qián( )诚 huò( )然 烁烁( ) 骤然( ) 磅礴( )
第17页
巩固提升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 (1)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熠熠烁烁:阳光闪烁样子。) (2)好像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停。) (3)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停地到来。) (4)这一个风云改变季节里,气势磅礴密云来去急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第9页
深层探究
5、读第一段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巨人改变 多端……富有雕塑感”一句,说说你读后感受。
作者把各拉丹冬比作披白色披 风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 丹冬高大雄壮,表示出作者对各 拉丹冬崇敬之情。
第10页
深层探究
6、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 用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妙处于哪里?
生命躁动 无限力量
第20页
此句与第10段“一部分精神和生命 就存放在这变了形仙境中了”相照应, 表明自己愿意把自己一切都和这冰林融 为一体,表示出了作者对这冰塔林由衷 喜爱之情。
第14页
深层探究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十五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余秋雨的作品及特点。

2、教师制作度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三、整体感知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的和有疑难之处,交流释疑。

2、归纳出作者的行踪。

3、准备提问的问题。

二)自读反馈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形式读完课文)注意:1、注意辨析字音,尤其是生僻字和易读错的。

2、给生字词注音(PPT)3、作者的行踪。

(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4、提出疑难(相机解决)四、把握内容再读课文,思考:(PPT出示思考问题)1、从文章题目“阳关雪”来看,作者描写的主体是“阳关”,还是“雪”为什么?明确: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五年级语文上册 1.2 三峡之秋说课稿 长春版(2021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册 1.2 三峡之秋说课稿 长春版(2021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册 1.2三峡之秋说课稿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年级语文上册1.2三峡之秋说课稿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年级语文上册1.2 三峡之秋说课稿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三峡之秋《三峡之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了解学生课外资料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看来大家都预习得很认真,谁能汇报一下你预习的收获有哪些?【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品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语段解读

长江之歌语段解读

语段解读1.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解读】想要很好地理解这段话,需要了解这段历史:“1624-1662年荷兰人在台湾统治了38年。

荷兰人强迫台湾人为他们修筑工事、炮台和城寨。

在苦役中,有1300名中国人饿死累死,有270多人被掠往爪哇做苦役。

他们征收名目繁多的赋税,称中国人为‘猪猡’、‘野蛮人’,肆意进行大屠杀——他们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架起大炮轰击,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荷兰侵略者的“残酷”“奴役”是多么惨无人道。

台湾人们对荷兰侵略者的“恨”有多深——“恨透了”。

救人民于水火,成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

2.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

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解读】这段话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概述战争场面,然后通过详细描写炸毁敌军炸药库的过程表现郑军官兵的机智与勇敢。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情感:“高大坚固”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写出虽“高大坚固”,结局却“溃不成军”,从而反衬出郑军的勇猛和智慧;“负隅顽抗”是一个贬义词,写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冒着、驾着、冲去”等词语表现了郑军官兵的英勇顽强,“团团围住”则体现了官兵们的机智善战和作战方案的严谨和策略得当;“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表现了侵略者溃不成军、狼狈不堪。

3.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

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忆录还有《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借我一生》《何谓文化》等
• 他出生于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 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 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 等荣誉称号。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后潜心写 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 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 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写了《文 化苦旅》等文化书籍。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 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 《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 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 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 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 奖。
• 特点:长、浩荡、缥缈、忧伤、
• 黑龙江: • 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得无法忧伤,
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 抽象地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 •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 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 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 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 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 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 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 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 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 像模像样。 • 半路上因严寒而丧命的事,经常发生。这种景象, 实在悲壮得令人神往。
《千年一叹》
•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 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 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 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 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 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 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 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 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秘缘分,尤其是与黑龙江。---亲切感

• 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

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 高
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

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延绵

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
•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 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 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 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 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 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 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 ;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 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 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 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 自序从河写起,如何写出对河独有情思的 ?
作者对河独有情思,却只写了“长江”和“黑龙江”请说说 这两条江的景致各有何特点?
• 长江:
• 关于长江之长,日本客人们虽然早有思想准备, 但在历经几天几夜的航行后看到长江还在越来越 浩荡地延伸,仍然被镇住了
• 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 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 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 正是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 江。
作者为什么说“如此抽象的黑龙江,
反倒特别接近我心中的河”?
一、形象特征:遥远、纯静、安然自得、悲壮
二、情感特征
• 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 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 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苍苍、水泱泱的
这 是 我
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
《何谓文化》
• 文化究竟是什么?作家余秋雨先生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 个层面来回答文化究竟是什么。
• 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 的本性等等问题。
•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用散文化语言回忆了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 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和周恩来,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 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此外,最后一篇《仰望云门》,则 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 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余秋雨简介
•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 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 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 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 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 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 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 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撰写的墓碑。
• 最后,在《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最权威的经典文本(分 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 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
《霜冷长河》
• 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 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 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 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文化苦旅》
• 该散文集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 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 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 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 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 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 间。
《山居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