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流程
水产养殖行业标准作业流程

水产养殖行业标准作业流程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制定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行业的标准作业流程,从前期准备、饲养管理到后期销售,全面解析水产养殖的标准作业方式。
一、前期准备1. 地点选择:选择适宜的水域或鱼塘进行养殖,确保水质清洁且具备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2. 水质检测:对养殖水质进行检测,包括pH值、氧气含量、水温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3. 塘坑修整:对鱼塘进行修整,包括清理淤泥、疏通水道,确保鱼塘设施完好,并准备好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工具。
二、饲养管理1. 种苗选购:选择品种优良、健康的鱼苗,避免携带疾病的种苗进入养殖环节。
2. 合理密度:根据养殖水域的面积和水质条件,确定合理的鱼苗密度,避免过度密养导致鱼类生长不良。
3. 饲料投喂: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口粮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确保鱼类获得充足的营养。
4.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养殖水域中的杂物和鱼粪,保持水质清洁,预防疾病的发生。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状况,如发现异常迹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
三、水质管理1. 过滤系统:安装并定期维护过滤系统,确保水质正常循环,并去除悬浮物和有害物质。
2. 氧气供给:根据鱼类的数量和养殖密度,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保持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
3. 温度控制:根据鱼类的生长需要,控制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并避免温度突变对鱼类生长的不良影响。
4.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养殖水质,包括水温、氧气含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四、疾病防控1. 养殖环境消毒:在养殖前期和鱼类生长过程中,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2.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包括鱼类的行为表现、外观异常等,如发现病症,及时隔离患病鱼类并进行治疗。
3. 合理用药:遵守用药规定,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正确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对水产环境和养殖鱼类造成伤害。
水产养殖管理流程

水产养殖管理流程
水产养殖管理流程是指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操作,保证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和高效稳定的产出。
具体流程如下:
1. 环境准备:选择合适的水域、搭建养殖场、安装设备、清理杂草等。
2. 种苗选购: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水产种苗,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
注意种苗的健康状况和品种纯度。
3. 养殖管理:对水质、氧气、水温、饵料等进行监测和调控,保证水产健康生长。
定期清理池塘、更换水源。
对病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4. 饲料管理:根据水产需求量和生长状态,科学配制饲料,避免浪费和过剩。
5. 采收加工:达到成熟期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捕捞或收获。
对采收的水产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清洗、剖膜、分级、贮藏等。
6. 销售出库:对加工好的水产进行包装、质检、标签、入库等流程,最终销售出库。
以上是水产养殖管理流程的主要步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同时,要加强对于水产养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
- 1 -。
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与工艺流程

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与工艺流程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人工培育、繁殖和养殖各种水生生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它具有高效、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工艺流程。
一、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包括水域选择、水质调控、饲料供应、疾病防治等方面。
1.水域选择水域选择是水产养殖的首要步骤,合理的水域选择对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水域时,需考虑水体的水质、流速、透明度等因素,并避免选择受污染的水域,以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和质量。
2.水质调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合理调控水质的主要措施包括定期监测水质、控制饲料投喂量、适时清除底泥等。
此外,还可以运用水生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3.饲料供应养殖动物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饲料的供应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投喂方式,并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以提高养殖效益。
4.疾病防治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疾病问题,如寄生虫、细菌感染等。
为了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定期检查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疾病的传播。
二、水产养殖的工艺流程水产养殖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苗培育、育成养殖和销售等环节。
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根据市场需求和水质环境,选择适合养殖的水生生物品种,如鱼类、虾类、贝类等。
同时,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设备。
2.种苗培育种苗培育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环节。
通过选种、繁殖和培育技术,将种苗培育到合适的生长阶段,为后续的养殖工作做好准备。
种苗培育的关键点包括种苗选育、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
3.育成养殖育成养殖是将种苗培育成市场可销售的成品的过程。
在育成养殖过程中,需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规律和需求,用适当的饲料和养殖技术进行养殖管理。
白虾养殖流程

白虾养殖流程白虾养殖流程:白虾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虾类,因其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白虾养殖是一项相对简单的水产养殖项目,下面将介绍白虾养殖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1. 场地选择:选择养殖场地是白虾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选择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水域或人工养殖池塘,水深适中,水质清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便于排水和通风的场地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 池塘准备:在选定的场地中,需要进行池塘的清理和修整工作。
清理池塘底泥,确保水质清澈透明;修整池塘四周,保证池塘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搭建水泵和通风设备,确保水质循环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3. 种苗投放:在池塘准备好后,可以开始放养白虾种苗。
选择健康的种苗,避免携带病虫害的种苗。
种苗的投放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密集造成竞争过大。
4. 饲料投喂:白虾的饲料主要以鱼粉、虾皮、蔬菜等为主,需按时、按量投喂,保证白虾的正常生长。
定期清理残饵和饲料残渣,避免水质污染。
5. 水质管理:水质是白虾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需定期检测水质,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如有必要,可添加水质调节剂,保持水质的适宜。
6.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白虾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疾病的传播。
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7. 收获与销售:一般来说,白虾的养殖周期为3-4个月,养殖达到一定体重和规格后,可以进行收获。
白虾的收获应注意避免损伤,保证白虾的质量。
收获后,可选择进行自留、自食或销售,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销售。
综上所述,白虾养殖流程主要包括场地选择、池塘准备、种苗投放、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控、收获与销售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确保白虾养殖的成功,获得丰收的喜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的白虾养殖项目顺利!如果您对白虾养殖流程有更多疑问,欢迎继续向我咨询。
水产养殖流程

水产养殖流程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对各种水生动植物进行养殖的过程,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
水产养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般水产养殖的基本流程。
首先,选择合适的水域是水产养殖的第一步。
合适的水域应该具有良好的水质,充足的水量和适宜的温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接下来,进行水产种苗的选育和购买。
种苗的选育需要根据养殖的具体品种和水域的条件来选择,确保种苗的健康和适应性。
在购买种苗时,要选择正规的养殖基地或者养殖场,确保种苗的质量和数量。
然后,进行养殖池塘或者网箱的建设。
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养殖设施,比如鱼塘、虾塘、蟹塘等。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池塘的大小、深度、通风和排水系统等因素,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接着,进行水产养殖的投放和管理。
在投放种苗之前,需要对养殖水域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水域的清洁和卫生。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投喂、换水、清理池塘等管理工作,以保证水产的生长和健康。
最后,进行水产的收获和销售。
在水产养殖周期结束后,需要进行水产的收获和加工。
收获后的水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销售,也可以进行加工成各种水产品,增加附加值。
总的来说,水产养殖流程包括选择水域、选育种苗、建设养殖设施、投放管理和收获销售等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和改进。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的基本流程。
水产养殖标准操作规程

水产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引言: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人类的食品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质量和安全,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旨在提高水产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和养殖效益。
第一节:水质管理水的质量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合理的水质管理是确保养殖品质的重要环节。
水质管理的规范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检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包括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等指标的监测,确保水体的稳定和适宜度。
2. 水体保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污染和废水排放,同时定期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池塘水质清澈。
3. 水质调控:通过适当的饲料投喂、通风换气、水流调控等手段,保持养殖水体的营养平衡和水质稳定。
4. 水质处理: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源,需要进行水质处理,采取适当的净化措施,确保入养殖系统的水质符合规范要求。
小节一: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规范的饲料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配制: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和其生长阶段,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其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
2. 饲料投喂:按照科学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3. 饲料质量: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饲料产品,并对饲料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小节二:病害防控病害防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方面,规范的病害防控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病害检测和监测,确保病害的及时发现和防控。
2. 养殖环境控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控制饲料投喂量,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3. 病害防治:对于发生病害的水产动物,应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药物防治、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4. 养殖品种选择:选用适应当地环境和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养殖,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渔业行业水产养殖操作规程

渔业行业水产养殖操作规程一、引言水产养殖作为渔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水产品供应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水产养殖操作,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环境,特制定本操作规程,以引导养殖者正确实施养殖活动。
二、养殖环境准备1. 确定养殖水体:选择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体作为养殖场,最好具备一定的水流动力。
2.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水温、PH 值等,确保水质合适。
3. 环境整理:清除污染源、水草、杂草等物质,确保养殖环境干净整洁。
4. 防护设施:建立合理的防护设施,防止风、雨、鸟类等外界因素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三、饲养管理1. 种苗筛选:选择健康、规格统一的种苗放入养殖水体。
2. 饲料供应:合理配置饲料,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避免过度投喂。
3. 养殖密度:根据水产动物的类型和个体大小,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传播和生长不良。
4. 定期观察:养殖过程中,定期观察水产动物的生长情况、行为习性等,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5. 疾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四、环境保护1. 废水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要进行合理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养殖废弃物处理:将养殖废弃物进行及时清理和处理,防止积肥现象的发生。
3. 水体保护:养殖过程中,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保护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4. 环境监测:定期监测养殖场周边水体的水质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五、养殖设备维护1. 设备检查:定期检查养殖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正常运转。
2. 设备清洁:定期对养殖设备进行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和疾病传播。
3. 设备维修:及时修理和更换损坏的养殖设备,保证设备的完好性。
六、安全生产1. 安全培训:养殖从业人员应接受相关安全生产培训,了解养殖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
2. 安全设施:建立安全警示标志、消防设施等安全设施,确保养殖场的安全。
水产养殖流程

水产养殖流程一、设施装备1.池塘养殖设施装备:我国池塘养殖设施的构建特点是:“鱼池+进排水沟渠”。
2.工厂化养殖设施装备:工厂化养殖一般分为换水型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3.网箱与筏架养殖设施装备:普通网箱或称“鱼排”,主要设置在沿海内湾水域和内陆湖泊水库。
4.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二、鱼苗1.挑选优质鱼苗。
优质健康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种好半塘鱼”,这充分说明了苗种质量的重要性。
苗种要规格基本一致、体格健壮、体色正常、逆水游泳力强且未用高温促苗和抗生素培育的苗;苗种场要选择规模大、技术好、信誉好的。
2、运输方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密度,防止苗种受伤,提高运输成活率。
3、放苗时间。
放苗的时间,要避开刮大风、下大雨、天气骤变等恶劣天气,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放养操作,以免苗种被风浪吹到池壁造成擦伤或死亡;另外,太阳过烈时也不要放养苗种,避免下池后气泡病的发生及水花被烫死的现象。
4、苗种消毒。
这个步骤主要针对规格鱼苗,水花不斟酌。
投放的苗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因此,在下塘前一般采用3%-5%的食盐或者20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5、消除温差。
放苗前要平衡袋内与水池水的温度,不超过2摄氏度。
将鱼苗袋放入水中,放置约10—15分钟,待袋内与水体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时,打开袋口,让其自然的进入水池。
6、餍饫下塘。
这一步与第4点是同时的。
以前很多人忽略这一步,但实践证明,餍饫下塘的成活率比间接下塘的高,这主如果减少了水花下塘后因池内没有足够饵料而饿死的概率。
三、鱼的养殖阶段一)鱼苗培育阶段1、自水花下塘后,一般第二天就开始投饵,由于水花的主动摄食能力较差,一般以泼洒豆浆为主,部分微细的豆浆可以被水花直接摄食,大部分被用来肥水之用。
水肥起来之后,丰富的藻类、轮虫可以供给鱼苗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轮虫更是鱼苗适宜的开口饵料,营养丰富。
泼洒豆浆一般按水面计算,每亩水面用黄豆6-8斤,可以按水体的肥瘦适当增减,最好每天泼洒6-8次,少量多次更利于鱼苗的摄食生长,减少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施装备1.池塘养殖设施装备:我国池塘养殖设施的构建特点是:“鱼池+进排水沟渠”。
2.工厂化养殖设施装备:工厂化养殖一般分为换水型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3.网箱与筏架养殖设施装备:普通网箱或称“鱼排”,主要设置在沿海内湾水域和内陆湖泊水库。
4.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二、鱼苗1.挑选优质鱼苗。
优质健康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种好半塘鱼”,这充分说明了苗种质量的重要性。
苗种要规格基本一致、体格健壮、体色正常、逆水游泳力强且未用高温促苗和抗生素培育的苗;苗种场要选择规模大、技术好、信誉好的。
2、运输方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密度,防止苗种受伤,提高运输成活率。
3、放苗时间。
放苗的时间,要避开刮大风、下大雨、天气骤变等恶劣天气,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放养操作,以免苗种被风浪吹到池壁造成擦伤或死亡;另外,太阳过烈时也不要放养苗种,避免下池后气泡病的发生及水花被烫死的现象。
4、苗种消毒。
这个步骤主要针对规格鱼苗,水花不考虑。
投放的苗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因此,在下塘前一般采用3%-5%的食盐或者20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5、消除温差。
放苗前要平衡袋内与池塘水的温度,不超过2摄氏度。
将鱼苗袋放入水中,放置约10—15分钟,待袋内与水体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时,打开袋口,让其自然的进入池塘。
6、饱食下塘。
这一步与第4点是同时的。
以前很多人忽略这一步,但实践证明,饱食下塘的成活率比直接下塘的高,这主要是减少了水花下塘后因池内没有足够饵料而饿死的几率。
三、鱼的养殖阶段(一)鱼苗培育阶段1、自水花下塘后,一般第二天就开始投饵,由于水花的主动摄食能力较差,一般以泼洒豆浆为主,部分微细的豆浆可以被水花直接摄食,大部分被用来肥水之用。
水肥起来之后,丰富的藻类、轮虫可以供给鱼苗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轮虫更是鱼苗适宜的开口饵料,营养丰富。
泼洒豆浆一般按水面计算,每亩水面用黄豆6-8斤,可以按水体的肥瘦适当增减,最好每天泼洒6-8次,少量多次更利于鱼苗的摄食生长,减少浪费。
2、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可以主动摄食较大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
对饲料的颗粒要求也逐渐加大,这时可以泼洒豆饼粉或粉末状配合饲料,泼洒方式还是以全池泼洒为主,到转换为破碎料之前几天,逐渐由全池泼洒转变为池塘单面泼洒并逐渐向投饵台引导形成定点喂食习惯。
3、鱼苗培育阶段,鱼的食性还未转化,要选择高蛋白营养丰富饲料以促进鱼的快速健康生长。
一般选择36%以上蛋白的开口料。
(二)、鱼种培育阶段:1、一般鱼苗达到寸片(夏花)阶段,食性转化已经完成,如鲢鳙为滤食性、草鱼为草食性、鲤鱼为杂食性。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鱼种主养类型选用不同营养的饲料。
2、主养鲤鱼、鲫鱼鱼种的应选择36-40%蛋白的鱼种料。
主养草鱼鱼种的应选择30%蛋白的鱼种饲料。
饲料蛋白含量过低不利于鱼种的生长,过高则造成饲料的浪费,还会诱发鱼种肝胆病变。
3、鱼种培育阶段应保持较肥的水质,以利于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弥补人工饲料营养的不足。
(三)、成鱼养殖阶段:1、根据不同的主养品种选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
主养鲤鱼或网箱养殖鲤鱼应选择30-33%蛋白以上的饲料,主养草鱼应选择26-28%蛋白的饲料,如果长期饲喂高蛋白饲料易造成草鱼的脂肪肝。
若选择偏高蛋白的饲料应降低饲料的投饵率。
2、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用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
大鱼吃小料会造成活动量增加影响生长、小鱼吃大料会造成吐料现象浪费饲料,而且换料期间应有2-3天换料期,应逐渐换过来,以防换料应激。
3、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鱼体健康状况适宜调节投饵率及投饵次数,把握好22-28℃鱼的快速生长增重期。
4、投饵台应设置在池塘背风向阳,池塘溶氧充足的地方,并在投饵台周围设置局部增氧设施促进鱼的摄食。
5、根据水面的大小和鱼的放养密度选用合适的投饵机。
6、鱼病发生季节,提前拌服药物饲料加以预防疾病。
7、做好饲料储放措施,谨防饲料发霉变质。
四、饲料投放科学投喂是节约饲料成本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要把握好投喂方法和技巧。
1.合理放养鱼种。
池塘基本条件要满足,要求水深在1.5米~2.5米,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且稳定,水质条件好且无任何污染,还须配备增氧机和潜水泵。
池塘放鱼前要清塘消毒,以彻底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放养品种要符合精养条件。
如使用配合饲料养鱼,一般吃食性鱼类如草、鳊、鲫等放养比例要大,一般占放养总量的80%,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只能占20%。
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入池。
放养规格要整齐,应一次性放足同规格的鱼种,其个体差异不得悬殊过大,最好不超过20%。
2.适时调节水质。
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搞好饲料投喂的保证,要加强水质管理。
一般每月加水2次~3次,每次加水的深度为10厘米左右,要求水体透明度达到25厘米~30厘米。
同时,在塘中定期将生石灰兑水泼洒,既能提高池水pH值,有利于鱼类生长及饵料生物的繁殖,又能防治鱼病。
也可采用微生态制剂或定期搅动底泥的方法进行水质调节。
还要常开增氧机,可通过增氧机使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趋于平衡,及时改善底层的低溶氧状态,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3.坚持科学投喂。
科学投喂是搞好饲料投喂的关键。
一方面要驯化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时,在投饵前5分钟用同一频率的音响(如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对鱼类进行驯化,时间一般5天~10天。
驯化方法是:先停食一天。
然后在第2天喂食,先将一瓢颗粒饲料慢慢地呈扇形撒放水中,力求饲料同时到达水面,分布范围要小,第2次以同样的方法投料,两次投料时间相隔5分钟左右,保持此频率不变,驯化1.5小时。
第3天重复头一天的动作,驯化1小时。
第4天以后每天保持1小时的驯化时间,直到吃食性鱼类全部上浮到水面抢食,饲料在水表层20厘米的深度内全部吃完并养成在水面争食的习惯为止。
在驯化投喂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一般连续驯化10天左右便可进行正常投喂。
另一方面,要坚持“四定”投饵。
定点,选择池中固定位置定点投喂,一般选在饵料台上进行投喂。
最好在池塘中间离池埂3米~4米处搭设好饵料台,一般每亩池塘搭建1个~2个,以便定点投喂;定时,选择每天溶氧较高的时段,根据水温情况定时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下时,每天投喂1次,时间在上午9时或下午4时;当水温在20℃~25℃时,每天投喂两次,在上午8时及下午5时;当水温在25℃~30℃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上午8时、下午2时和6时;当水温在30℃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选在上午9时;定量,按饲料使用说明,根据池塘条件及鱼类品种、规格、重量等确定日投喂量,每次投饵以80%~85%的鱼群食后游走为准;定质,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
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五、水质监控与环境1.自动监测养殖水质环境养殖水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自动在线采集、无线传输。
养殖户通过手机、掌上电脑( PDA) 、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能及时了解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养殖环境因素与饲料摄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养殖品种各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情况,建立起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投喂模式,实现按需投喂、最优化养殖。
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已在全国建设了786 个水质监测点,覆盖26 个省,100 多个市县。
2.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水产养殖智能增氧控制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自动化水平低、增氧设备耗能高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普及不足等现状,设计了一套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水产养殖智能增氧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基于ATmega128 单片机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运用电导增量法、三阶段式充电法、逆变电路等技术,实现了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蓄电池的智能充放电、逆变器SPWM 控制、供电源切换、增氧设备自动启停等主要功能。
3.基于Zigbee 的水产养殖温度监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水产养殖不断减少,集中型的大规模水产养殖不断发展,对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要求越来越高。
水产养殖中,温度是养殖物成活的最关键因素,控制好温度就是控制了经济效益。
基于Zigbee的温度监控设计,测温用的是防水型的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
通过DS18B20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输出数字量,通过CC2530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无线发送给协调端节点,协调端节点再通过串口传输给监控端,完成系统的监控工作。
通过对温度的实时监控,以达到对水产养殖场的温度进行估判,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水产的最高效益。
基于ZigBee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术,设计了一种节能型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水的温度、pH 值、溶解氧浓度和浊度等水产养殖环境参数。
系统运用电池为无线传感器节点供电,以实现系统的无线化;并分别从软件和硬件上设计了相应的节能策略来降低网络功耗,提高网络寿命。
该系统采用网状网络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监测,系统容量扩充方便,能对大、中、小型养殖环境实时监测。
4.可移动式智能供氧设备水产养殖业的可移动式智能供氧设备,使其能够采用超声波测距使增氧机向目标方向移动,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对水下缺氧部分实施增氧并且实现了全自动化检测,减少人力等优点,增强了水产养殖增氧的效率,提高了水产业的产量,保障了水产生物的健康生长。
该智能化可移动式水下供氧设备以AVR 单片机为核心,并结合溶解氧传感器、超声波测距离传感器、移动平台、信号调理单元、无线射频模块以及声光报警电路和RS232 接口电路等部分组成六、水产养殖过程中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的措施1、清塘与水质调控养殖人员必须专注养殖的技术性和科学性,按照专业指导,依照鱼病防治步骤进行养殖。
①定期清塘。
清洁养鱼塘是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直接方式,因为在清洁过程中会自动扫清鱼病病毒源,杜绝了鱼病爆发的源头。
人们可以用生石灰来杀死养鱼塘中的各种病菌和有害生物,然后通过晾晒使池底晒干,最后重新注入调节好的水源。
②水质调控。
注入鱼塘的水流要经过净化和营养,因为人工养殖的鱼类与野生养殖鱼类存在差异,对水源的要求条件较多,需要工作人员按照要求进行调控。
如鱼塘注入的水是经过除污、除害后的清水,在高温高产季节则可在池塘中加入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抑制剂,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步骤保证鱼塘内水源的良好水质。
2.2加强药物预防与鱼病防治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
药物防治工作的开展要根据鱼塘养殖情况进行具体规划,一般来说,当养殖户初步引入鱼苗后的一个月可以着手进行药物预防,特别是春季三四月份交替时节,可以用适量漂白粉均匀撒向鱼塘,要求是鱼塘内水与药的浓度保持在 1 mg/kg 左右,再向鱼塘喷洒生石灰,生石灰的量在 10~15 kg/667 hm2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