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章节讲义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逐渐回缩,并析出 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称为~~。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 称为凝血因子
❖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 酶Ⅲ的活性而间接抗凝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EPI抑制凝血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 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系统包括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45%
男性:40~50%
女性:37~48%
(二)血 量
➢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
小的溶液。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第一节 概述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② 肺排酸功能
Na2HPO4/NaH2PO4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酐、尿酸、 胆红素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逐渐回缩,并析出 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称为~~。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 称为凝血因子
❖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 酶Ⅲ的活性而间接抗凝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EPI抑制凝血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 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系统包括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45%
男性:40~50%
女性:37~48%
(二)血 量
➢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
小的溶液。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第一节 概述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② 肺排酸功能
Na2HPO4/NaH2PO4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酐、尿酸、 胆红素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Ⅻ
Ⅶa/Ⅲ
Ca2+
Ⅺa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HK Ⅺ
Ⅷ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
Ⅹa
Ⅹ
磷 脂
Ca2+ PL
Va
V
表
面
Ⅱ
Ⅱa
阶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血液

38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血管系统的功能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血液概述(生理学课件)

内源性凝血 血管损伤 Ⅻ 多 慢 复杂
外原性凝血 组织损伤 Ⅲⅲ 少 快 简单
4.抗凝系统 (1)抗凝因素
①光滑的血管内皮不能激活凝血因子 ②血液是流动的可以稀释已凝物质 ③肝脏能及时灭活已凝物质
(2)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 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过程的第一、第二步
②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
(1)血型鉴定
受血者血型
供血者血型
A
B
AB
O
A
B AB
_
+ +
+_
_ _
+ +
+
_
+
O
_
_
_
_
2. 交叉配血:
红细胞
红细胞
供
受
血
血
者
者
血清
血清
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主侧不凝,次侧凝集,紧急时可以考虑少量缓慢输血
两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3)输成分血 ①提高疗效 ②减少反应
优点
③合理使用 ④经济实惠
血液
学习目标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掌握血浆的组成及渗透压 3.理解血细胞的特征及作用 4.理解凝血过程 5.掌握血型及输血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淡黄色液体 55%
白细胞与 无色透明 血小板
1%
红细胞
红色
44%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细胞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2.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3)释放 (4)收缩 (5)吸附 (6)修复 3.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2)促进凝血 (3)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生理-血液-精品医学课件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粘度 (三)渗透压 (四)酸碱度
(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值:血液:1.050~1.060;血浆:1.025~ 1.030 决定因素:红细胞、血浆蛋白质
(二)血液的粘度: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源:液体分子或颗粒间的内摩擦。 血液:4-5(水为1);血浆:1.6-2.4。 决定于红细胞数,血浆蛋白质含量。
血红蛋白、K2HPO4/ KH2PO4 、KHCO3/H2CO3。
pH值<7.35:酸中毒 pH值> 7.45:碱中毒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三:白细胞生理 四:血小板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脾 骨髓 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A的红细胞放入B的血浆里,A的ESR(加快) B的红细胞放入A的血浆里,B的ESR(正常) 影响红细胞碟连因素存在于血浆,不在于红细胞。
疾病: 如活动性结核、风湿热,血沉加快(红细胞碟
连)。导致:表面积/体积 比值下降
白蛋白、卵磷脂 ESR 球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ESR
血浆异常 红细胞叠连(凹面相贴) 积 比值 红细胞与血浆摩擦力
血 (0.35% NaCl)红细胞全部破裂溶
血
如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的脆性变大
Physiology
2.红细胞的功能
(1) 运输功能: O2:血红蛋白; 98.5% O2; 1.39mlO2/g;21mlO2/15g/100ml CO2: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丰富 的碳酸酐酶(加快5000倍)。 (2)缓冲酸碱度变化:多种缓冲对 (3)清除免疫复合物
表面积/体 ESR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蛋白质:主要从食物中来。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
远远满足红细胞生成需要。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内因子减少 ——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EPO
• 血浆Plasma • 血细胞Blood Cells
Blood Components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or Erythrocytes –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or Leucocytes – 血小板Platelets or Thrombocytes
二、血量:
绝对值(109/L)
2.0~7.0 0~0.5 0~0.1 0.1~0.8 0.8~4.0
%
50~70 1~5 0~1 3~8 20~40
白细胞总数
(4.0~10.0)× 109/L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1)膜的通透性 2)可塑变形性 病人 正常人 ESR RBC + 血浆 → 血浆 + RBC ↑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d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 血沉: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 ESR为0~15mm,女 0~20mm 意义: 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加快 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
1.红细胞的生成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⑴生成部位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 ①铁:
来源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外源性铁——食物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CHAPTER 3 BLOOD
血
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 细 胞 生 理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生理教研室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细胞内液 (40) 血浆(血管内液) (1/4) 细胞外液 (20%)
组织液(血管外液) (3/4)
体液 (60)
一、血液的组成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女性为
4.0~5.5×1012/L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 ~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贫血
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 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细胞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 (主要为NaCl)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
特点 意义
不易通过细胞膜, 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小(1.3mmol/L或3.3KPa) 易通过细胞膜, 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约占体重的7~8%
50Kg
70~80ml/kg
3500~4000ml
少量失血
<10%
无明显临床症状
中等失血
大量失血
20%
>30%
休克症状
危及生命
输血200ml,以50kg体重来计算,大约占血量5%, 对机体无害
血浆蛋白
白蛋白 (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 (参与免疫)
纤维蛋白原(生理性止血)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CT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ood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红细胞比重为1.090,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
与血浆的成分有关。
(3) 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 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2、功能
•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 • 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四)红细胞的破坏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二、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cocytes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数值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单核细胞Monocytes 淋巴细胞Lyphocytes
(二)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三)血浆渗透压★
(四)血浆的pH值
Osmotic Pressure
Plasma pH 7.35~7.45
NaHCO3/H2CO3
渗透压
高
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多少
半透膜
低
水
渗透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三)血浆渗透压
分类: 晶体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 胶体渗透压
缺氧、RBC↓或Hb↓ ↓ 肾 肾病、肾功能障碍 ↓ ↓ 肾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2)性激素 雄激素
3)其他激素
T3、生长素
(四) 红细胞的破坏
·血管外破坏:肝,脾
平均寿命120天•
脾功能亢进→脾性贫血
·血பைடு நூலகம்内破坏:机械损伤,溶血
↑ →黄疸出现 胆色素 +触珠蛋白→肝↗ ↗ ↘铁→铁黄素 Hb ↘经肾排出 →尿Hb↑
应用
等渗溶液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如:高渗性脱水
血管
组织
水 肿(组织液增多) 如:营养不良性水肿 肝病(肝功能障碍)
RBC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白蛋白↓
Isosmotic
Hyposmotic
Hyperosmotic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