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儿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Pediatrics syllabus(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喂养方法,营养性疾病,儿童保健、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内容。
在儿科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教材第七版《儿科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熟悉和了解内容。
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1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理论课考试采用笔试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参考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绪论 1 0第二章生长发育 4 1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1 1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2 0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6 1第六章青春期问题 1 0第七章新生儿疾病 6 2第八章遗传代谢疾病 2 0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2 1第十章感染性疾病 3 0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4 1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4 1第十三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4 1第十四章泌尿系统 3 1第十五章造血系统 3 1第十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2 1合计60 48 12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
2.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2.儿童年龄分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儿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
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自学内容】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学第七版pdf

儿科学第七版PDF引言《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深入探讨儿童健康和疾病的权威教材。
本书第七版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扩展的,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信息。
本文档将介绍该书的内容概述,并提供获取PDF版本的方法。
内容概述《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全面而详尽的儿科学教材,涵盖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全书共分十几个章节,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第一章:儿童生长发育这一章介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涵盖了儿童的身高、体重、性征发育等方面的内容。
该章节还详细讨论了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常见疾病和疾病预防这一章介绍了儿童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发热、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
同时也探讨了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第七章:神经系统疾病该章节详细探讨了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脑积水、脑瘫、脑卒中等。
此外,该章还介绍了常见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第十一章:重症监护和紧急处理这一章介绍了儿童重症监护和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获取《儿科学第七版PDF》获取《儿科学第七版PDF》有多种途径,包括购买电子版、使用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在一些学术网站上找到免费的下载链接等。
以下是其中一种获取途径:1.在图书馆数据库中搜索《儿科学第七版》关键词,找到书籍的电子版本,并提供下载链接或访问权限。
请注意,获得PDF版本的合法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遵守版权法和学术规范是保护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
结论《儿科学第七版PDF》是一本权威的儿科学教材,提供了儿童健康和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知识。
本文档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内容概述,并提供了获取PDF版本的途径。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儿童健康和疾病领域的知识。
儿科学(第7版)目录

二、风湿热 三、过敏性紫癜 四、川崎病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二、结核 三、寄生虫疾病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概论,上感,毛细支气管炎 二、哮喘 三、肺炎 第十三章 先天性疾病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一、造血系统疾病 二、小儿贫血概述 三、溶血性贫血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五、血友病 六、弥散性血管内溶血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七、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十六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二、惊厥 第十七章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绪论 第二章 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 二、神经心理发育 第三章 儿童保健原则 第四章 儿科疾病的诊治原则 一、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二、液体疗法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一、儿童营养与喂养 二、VitD缺乏性佝偻病 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四、单纯性肥胖 五、锌缺乏 六、碘缺乏 第六章 青春期常见问题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常见疾病 一、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二、新生儿窒息 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六、新生儿黄疸 七、新生儿溶血病 八、新生儿败血病 第八章 染色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 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儿科学第七版

儿科学第七版介绍《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关于儿科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扩展,旨在为儿科医生、护士、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儿科学知识。
本文档将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概念和章节进行介绍。
目录1.儿科学概述–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儿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和规律–儿童营养的基本原则和需求3.儿童常见疾病与检查–儿童常见疾病的分类和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儿童常见疾病的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方法4.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和特点–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5.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原则和常规疫苗6.儿童特殊需求与疾病管理–儿童特殊需求的分类和支持措施–儿童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7.儿科学研究与进展–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法–儿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内容概述《儿科学第七版》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涵盖了不同的话题和主题。
首先,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儿科学的概述,包括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讨论了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重点介绍了儿童的生长规律、营养需求和饮食原则。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儿童常见疾病的分类、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方法。
接下来,第四章探讨了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以及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五章关注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介绍了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以及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原则和常规疫苗。
第六章讨论了儿童特殊需求与疾病管理。
本章主要包括儿童特殊需求的分类和支持措施,以及儿童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方法。
最后,第七章讨论了儿科学研究与进展,包括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法,以及儿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儿科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二〇〇八年七月儿科学教学大纲前言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科学。
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成熟的动态过程,儿科学始终贯穿着这一动态发展的特点。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变化,儿科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随着《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的出版,我们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本大纲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深入透彻的阐述,并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要导作用是做好儿科教学工作的前提,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启发下,不但要掌握“三基”知识,而且能在运用和继续钻研上得到启发,养成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医生。
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儿科学教学分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理论大课和教学见习的方式,临床医学专业总学时90学时, 理论授课46学时,临床见习44学时;麻醉、影像、预防、法医、眼视光、妇产科等专业总学时73学时, 理论授课46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第二阶段为临床毕业实习,在第五学年进行。
儿科学教研室2008.7.29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简要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三、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1、2、3节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四、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五、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和指距。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二、简要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简要讲解体格生长评价。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1、2、3、4、5、6、7节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儿童保健目的要求: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
二、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三、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
二、重点阐述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三、一般讲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1、2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目的要求: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二、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三、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四、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五、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三、简要讲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
四、简要讲解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五、一般讲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3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小儿营养和喂养目的要求:一、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二、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
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
二、重点讲解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
三、一般讲解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
四、一般讲解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症、优缺点、成份与方法。
五、一般讲解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
六、一般讲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1、2、3、4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目的要求:一、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二、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三、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畸变体征、实验室和X线改变。
分期诊断标准和防治。
二、简要讲解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
三、一般讲解佝偻病的鉴别诊断和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5节(2)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目的要求:一、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掌握营养不良的防治。
三、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四、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主要内容:一、结合营养不良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点。
二、重点讲解营养不良的诊断。
三、简要讲解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6节(1)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诊断与防治。
二、熟悉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三、熟悉本病的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
二、简要讲解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三、简要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诊断标准。
四、一般讲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6节(2)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新生儿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三、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四、了解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护理。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分类及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三、简要讲解足月儿和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
四、一般讲解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
五、一般讲解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1、2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新生儿窒息目的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二、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
三、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
三、简要讲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四、一般讲解本病的预防。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4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三、一般讲解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一般讲解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5节教学方法:自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目的要求:一、掌握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本病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
三、了解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二、简要讲解本病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等。
三、简要讲解预防措施。
四、一般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8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新生儿黄疸目的要求:一、掌握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二、掌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三、熟悉新生儿溶血病(黄疸)的治疗。
四、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五、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鉴别诊断与黄疸实验室检查。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二、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三、简要讲述黄疸治疗四、一般讲解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鉴别诊断、黄疸实验室检查。
五、一般讲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9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21-三体综合征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三、一般讲解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八章第2节(1)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苯丙酮尿症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
三、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四、一般讲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五、一般讲解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八章第3节(1)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目的要求:一、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二、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
三、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诊断。
二、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及预防,强调新生儿筛查的意义。
三、一般讲解散发性与地方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一般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综合征、佝偻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教材章节:第十七章第5节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目的要求:一、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
二、重点讲解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发育不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三、简要讲解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每类疾病的共同特点。
四、简要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五、一般讲解小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
教材章节:第九章第2节教学方法:讲授支气管哮喘目的要求:一、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复发。
三、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