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王兴2011200690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内容

维也纳体系内容1 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Vienna System)是由瑞典植物分类学家及学者殷迈(Antonio Jose Cavanilles)创立的一种植物分类体系,他体系的演变为植物分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维也纳体系由植物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间的进化关系联系起来,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class)、科 (orders)、属 (genuses)、种 (species)、亚种(varieties) 和变种 (formae)。
维也纳体系以植物形态明显的特征和结构特征作为系统识别植物的依据,应用标准特征分类法确定各个植物的分类关系。
2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维也纳体系基于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分类分类体系,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科、属、种、亚种和变种,主要利用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复杂的物种进化关系做植物分类,所以,维也纳体系又称为形态系统,是以形态特征的差异来描述生物的分类系统。
3 维也纳体系的优势维也纳体系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植物的系统分配,从而非常精准地识别出植物的种类;其次,这种植物分类体系也具有客观性,更加有利于科学研究;最后,维也纳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来更新维也纳体系,所以,使用维也纳体系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植物分类结果。
4 应用维也纳体系不仅受欢迎,而且在当今的植物分类中也非常普遍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提供一种准确,灵活,清晰的分类方法,为植物学家研究新物种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记录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过去的植物种类。
除此之外,维也纳体系也在植物界的一些其他领域应用,如培植原料的取样和质量控制,植物的选种以及作各种不同用途的植物的繁殖。
5 总结维也纳体系,作为一种植物分类体系,其强大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植物学家们之中拥有极高的使用率,用于科学研究,开发新品种,管理过去的取样以及植物质量把控等方面均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历史的节点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后,一个全新的欧洲国际体系宣告正式诞生了——维也纳体系。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个新体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
一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即塑造出新的国际力量格局;二是,恢复和平秩序。
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两个的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权力看似分配完毕,但和平的秩序却难以实现。
换句话说,维也纳体系在本质上根本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国际秩序,就在体系确立后,一股股“暗流”不断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的支柱,最终在三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的大厦轰然倒塌。
拿破仑帝国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阐明本文的主题,作者将依照这样一个逻辑来介绍: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和维持的关键、第一波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协调”消失,维也纳体系稳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摇摇欲坠、第三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进入“历史垃圾堆”。
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特点(原则)以及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阵营终于镇压住了法国大革命以及终结了拿破仑建立的“欧洲霸权”。
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准备召开“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会议”。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维也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这场空前的国际会议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国之间的和平会议,更不是讨论怎么处置战败的法国问题和会议。
因为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仑政权后,反法同盟就已经在巴黎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条约就已经对相关的领土问题做了规定。
那为什么还要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国际会议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欧洲的形势恢复到革命前程度。
用维也纳会议主导者之一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话来说就是:维也纳会议1815恢复旧秩序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这场会议以及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欧洲的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就是指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体系”以及更重要的旧有封建王权和封建制度。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梅特涅出逃
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
• 圣地之争:1842法国拥有管理权, 俄国反对。1852年苏丹在法国压 力下,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 法国天主教会管理。在俄国的强 力要求下1853年,苏丹承认东正 教在圣地的地位,俄国又提出保 护教徒的要求,土耳其拒绝。 1853年6月俄对土不宣而战。1854 年1月英法加入占领克里米亚。 1856年签订巴黎合约。俄国消弱, 英法优势地位确立,维也纳体系 就此瓦解。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3、门罗宣言:美国为表明自 己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 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 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洲”之实。但其对欧洲列强干 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4、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 展:1830年10月比利时革 命从荷兰分离并独立。 1831年11月五强承认了比 利时独立,并宣布比利时 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 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 国出兵波兰,吞并波兰。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维也纳体系有均势和王权认同两大支柱, 有四国同盟、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三 大机制。维也纳体系必然灭亡原因如下: • 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均势是欧洲的均势, 但不是欧洲国家的均势,更不是世界的均 势。一方面,对殖民地占有的不同势必引 起各国力量的不均衡增长和其它国家对英、 俄的疑惧。另一方面,为争夺利益,各国 间尤其是英俄势必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 历史事实已证明,维也纳体系从未在欧洲 以外发生过作用。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第四、法国大革命也将 民族主义和主权概念带 向整个欧陆。各民族的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意 味着奥、俄、土这些多 民族帝国迟早会瓦解掉。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Abstract:After the Napoleon ,established a fe。
Hoies in European all countries is layer after layer,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normality is plicated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 antinomy and struggle。
Vienna system maintained Europe for several decades of peace,exerting deep influe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sorting out an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Vienna system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no;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 luation引言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期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它通过强化君主专制、对欧洲国家进行平衡和联合、维护国际秩序、防止大国扩张等手段来保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体系对现代欧洲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在那个时期,欧洲大陆上刚刚结束了长达20年的战争和混乱,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够保证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会议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召开的。
在会议上,各个欧洲国家的代表们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于和平与安全的共同维护,这一原则被各个国家所接受并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君主专制:由于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时期,因此君主专制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维也纳体系不仅鼓励君主集权,而且对君主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进行了强化。
2、国际平衡: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平衡,要求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占据绝对优势。
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还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平衡。
3、联合与合作: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这是为了保证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合作包括军事上的联合、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以及经济上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4、防扩张:维也纳体系强调对于大国扩张的限制和遏制,试图通过平衡各个势力来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的霸权崛起,从而保证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维也纳体系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对欧洲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使君主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强化,而且使欧洲政治生态开始发生了改变。
首先,维也纳体系使得欧洲成为了一个联合和协作的整体。
在以前的年代里,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互相攻伐的。
但是维也纳体系通过联合各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不仅改善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是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维护了旧的封 建制度,是历史的反动;
但它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国
间的力量均势,并维持了欧洲多年的和平: 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 立共和国,以此作为扼止法国的堡垒; 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 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 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并自觉地在国际关系 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正统原则:恢复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 翻的欧洲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 补偿原则:以相当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 划分欧洲政治地图。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因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故西方有 人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1、欧美革命与独立运动及《门罗宣言》
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2、欧洲协调的危机
3、东方问题对大国均势的破坏。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20年代:西班牙革命、葡萄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十二 月党人起义、希腊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 30年代: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 8月比利时革命; 9月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11月波兰革命;1831年2月,意大利部 分地区革命。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
① 波兰—萨克森问题; ② 德意志问题; ③ 意大的国际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解决冲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意识形态作用于大国博弈之始。
它源出于战争,又瓦解于战争[①],虽在历史银河中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极大的影响并促成了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国际关系、国际约束法制的理论化、科学化与近代化。
特别是贯穿体系其中的历次重要会议的某些决策,在奠定了欧洲部分民族国家的版图的同时,也保持了各大国多极均势的态势,更维系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看似风平浪静、依靠列强政治妥协所建立起的“终战”秩序,实质并不是捍卫和平,而是一轮大战后和新一轮大战前的喘息之策。
所以从建立之初,该体系便隐含了战争的危机。
对于该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理清这一段时间内西方各大国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战争之由,而且对于把握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成立历史,又有着极大裨益。
本文将通过理顺该体系形成与归纳该体系特征的方式来重点剖析其离心性的背后根源。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国际关系民族主义多极化离心力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过程——命途多舛,根基不稳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爆发。
它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而这两者,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
[②]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催生的精神优越性,与欧洲传统宗教的“普世主义”相结合,使得法国革命的民主自由思想得以输出。
这对于周边封建集权君主制国家的统治造成了质的威胁,因此各大帝国以维护“正统主义”权威为由纷纷干涉。
而英国此时完全放弃意识形态的感情,转而支持奉行敌对治国理念的帝国联盟,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限制法国的扩张——一切现象迫使法国孤立无援,国外强邻压境,国内党争频繁,革命面临着崩溃。
直至铁腕人物拿破仑的出现,扭转了所谓不利的局势,使得法国日益强大。
但是惜其好大喜功,政治与军事上的疏忽,导致敌对一方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为了更有效率的制裁战败的法国和鲸吞战争遗产,苦于经营另一场冲突的各大国开始继续采取联合手段,将协商制度的确立摆上议程。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大国之间就曾借助六次反法同盟有过接触,彼此互有顾虑。
针对战后悬疑未决的利益分配问题和多足问鼎的并立局势,没有国家敢于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
就有了形成体系的主观契机。
1814年9月,维也纳召开了讨论拿破仑战争后重新确立欧洲格局的大会。
除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余欧洲国家均有参与,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在这次会议上,列强显露了建立欧洲多极化均势和重新分割欧洲版图、海外殖民地的意向。
但是由于波兰——萨克森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种想法曾一度搁置,后来各大国因种种原因彼此作出让步,欧洲协调均势的体制才有了一部分可行性。
而1815年拿破仑政变事件,则无疑对其正式形成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终于,在不断的曲折过后,1815年6月9日,列强匆忙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而该条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欧洲,建立了所谓欧洲协调的反暴力体系,而后人根据其主要会议地点命名其为“维也纳体系”。
欧洲在体系的庇护下,换来了短暂的相对和平。
但是,由于大国强权色彩的浓重及战略利益的瓜分不均,维也纳体系自开始便呈现出一种“貌合神离”的离心“怪态”。
同时,其体系内国家在形成之前的分分合合现象,也决定了它根基不稳的分离特性。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征——貌合神离,虚有其表
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已经渐露端倪——离心力巨大,表面上各国欲维持欧洲安定而各作让步,实际上却各自想以体系为掩护玩弄外交权术、博取利益。
可谓是“貌合神离,虚有其表”。
口说无凭,笔者认为想把握对维也纳体系特征的宏观把握,第一就必须要弄清楚国际关系学中的相关体系概念问题。
“体系”(System)一词,基本含义是:同类事物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而此词在国际关系学科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马列用的是“国家体系”概念,西方则通用“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理论。
[③]张季良先生在其《国际关系学概论》一书中倡导以“国际关系体系”概念解释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他所阐发的“国际关系体系”呢?它主要指各种国际行为体(主要是国家)之间各种形式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如果以这条概念为依据的话,我觉得维也纳体系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只能算是一个“前体系时代”或“准国际关系体系”。
而照我不成熟的推断继续下去的话,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至今都没有形成,因为他们都不具有统一体的性质,在体系的框架内,并不遵循体系大方针指导下的集体主义行动原则,且存在着内部成员的局部战争。
[④]所以我认为维也纳体系首先从概念上衡量便虚有其表,具有离心作用。
这一点说法当然只是推测,其成立性建立在我个人知识积累深浅与张先生所提理论正确与否的基础之上。
但
现在看来,二者均有不稳固性,所以只能作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不妥牵强之处,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其次,我认为一个“单数极并立”的体系绝对要受到更大离心力的作用,因为其内部的“对抗力平衡”极不稳定。
维也纳体系存在着战胜国英、俄、普、奥与战败国法国五强并立的均势多极现象,如果5国各自为政,体系的离心力强度可以变成1:1:1:1:1,体系必然崩溃;如果出现多对多局势,即一个体系内主事大国形成的两个集团或多个集团的对立,这个体系内的离心力强度可以变为3:2或1:2:2及更多情况,那么离心力强度也会很大(一国对多国的局面往往不会形成,因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在各国彼此均势的状态下,一个大国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组成的联盟体为敌。
因此可以排除刚才1:2:2或其他出现1比多的情况。
)于是观之,将“单数极并立”转变为“双数极并立”才能减少体系内的离心作用[⑤]——这就是我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自己斗胆总结的“单双极”推论。
具有双数极支持的体系,其制衡性与约束性将会强于单数极主导的体系[⑥]。
将此推论运用于分析维也纳体系,不难看出其间的离心力会有多大。
当时体系内法国战败欲起,俄国加速西扩,英国维持均势,普奥相争德意志诸邦霸权——五极体系出现了1:1:1:1:1的情况,因此体系的不牢固性早已深植其内。
其三,维也纳体系中藏有民族主义的肢解作用。
民族主义是许多分离主义、离心作用的根源所在。
众所周知,一场国与国战争过后,必然导致民族矛盾的上升。
况且被压迫民族无法忍受列强在一场会议上用政治的眼光来分割其归属与版图——因为在大国强权的决策下,他们心中因民族习惯形成的固有版图被不合理的人为割裂,在心理上等同于对一个民族的侮辱。
在以上各种情况的交织下,仇恨自然深化,民族主义就会有产生的温床。
于是我们不难解释1815年体系形成后欧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希腊1821年起义,从土耳其手下获得独立;比利时人于1830年摆脱荷兰统治;意大利人在经历了1820年、1830年、1848年无效起义之后,在1859至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至1871年击败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
[⑦]摧毁维也纳体系的两件大事——意大利的统一、德意志的诞生可以说都是民族主义觉醒作用的结果。
而各大强国国家内部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也确实削弱了体系中主事五国部分国家的势力,造成对外力量的不均衡,使得他强而己弱,终于以战争方式终结体系。
所以笔者觉得,民族主义也是瓦解维也纳体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总结
维也纳体系形成多难,特征又显示了不稳的弊端——这些都给其长久的维持带来威胁,这也就不难猜出为什么体系内的离心作用会那么强了。
虽然其具有极大的离心性质,但是也在客观事实上为欧洲的发展作过一些好事,且开了订立国际准则的先河。
因此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投予它辨证的眼光。
这个体系所反映出的一些情况,完全可以作为现今国际关系的参考,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还有待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者埋头发掘。
[①]历史学术界对其何时崩溃、崩溃原因都有争论。
一种说法认为其终止于1848年革命引发的战争,另一种说法认为其终结于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
此说法来源:何炜《论维也纳体系的运作与终结》,载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6期,总第50期。
[②]以上史实概括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9页。
[③]以上概念总结自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141页。
[④]我认为人类诞生至今只有一个“区域关系体系”——欧盟体系(欧洲共同体系)。
因为它在宏观的指导方针上存在一致性,且体系内国家间并无局部战争。
[⑤]因为双数极能更大概率的出现两方均衡的情况,即一个体系内两个集团参与国平均数目的情况。
[⑥]这只是我的一个无理推论,我可以画草图举事例另作文章分析。
其合理性将在我未来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时加以论证。
[⑦]史实来源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