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1)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租借法案》 珍珠港事件 东方慕尼黑阴谋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权威或世界政府,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独立和生存。

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3.集体安全:又称集体安全保障。

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

4.国际机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二、简答1、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民主和评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它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民主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毫无疑问,民主国家认为,战争不是解决它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即认为,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存在的问题:一是民主的标准问题;二是无法解释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

2、霸权稳定论答: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1)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国际关系(课堂)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课堂)笔记整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主要内容:page22意义: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

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PAGE119欧洲霸权体系衰弱1、欧洲是近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源地。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平等和以会议形式解决争端的原则。

这就标志现代意义上国际关系体系建立。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国际关系几经变化。

但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至一战前主要大国是英、法、德,在国际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因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列强间的力量均势。

(1)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取代法国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并且成为法德争取结盟对象。

(2)德意志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并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几个世纪来欧洲国家以德意志分裂维持的均势再也难以为继,欧洲的均势体系被打破。

(3)美日崛起使国际关系突破欧洲范围,欧洲失去世界中心的特权。

3.一战后,欧洲列强无法再建立一个新均势,德奥战败,俄国十月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返回孤立主义,英法在对德政策上矛盾重重。

当国际关系突破欧洲均势而走向世界时,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已经失去。

4.二战使欧洲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来对世界的领导权。

战后欧洲国家经济凋敝,德意等战败国损失惨重,战胜国英法受到重创,经济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重。

欧洲列强的一些殖民地获得独立,自此欧洲全球霸权结束,无法回到以前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高二# 导语】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第一,所被划分的对象不同,维系(维也纳体系)对应的对象是欧洲,凡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应一战后的全世界,雅系(雅尔塔体系)对应二战后全世界。

第二,历史环境不同,维系建立时保、拿破仑刚刚在滑铁卢被打败,欧洲还不稳定,法国的遭到大大的削弱。

确定维系的会议是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是欧洲大国之间的一次分脏,会议中心内容围绕着领土争夺和殖民地问题。

俄、普暗中勾结威胁奥地利,为此奥地利与英、法结成同盟。

大体形成维系形成欧洲大国间互相牵制,势力均衡的状况。

凡系是在一战后的确立是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即《凡尔赛和约》和《九车公约》。

分别构造了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新秩序,欧洲大陆上法德互相牵制;远东殖民地主要由英美法日瓜分。

雅系是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当时二战接近尾声大局已定,美英苏三国对战败国军事占领区进行了划分,致使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形成北约和华约,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雅尔塔体系告破。

第三,性质和影响不同。

维系是为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巩固和恢复,也就宣告这个体系不能长久保持。

凡系是对一战后的殖民国家和欧洲大国的地位的保障,它在历史进程中必然被打破。

雅系是对二战后各国的约束,但又同时为美苏两个大国后来在世界上的对峙奠定了基础。

虽然它为世界建立了新的秩序,但它又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打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得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七十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力,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个多的实力虽有差别,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

英国的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和想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

经过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从荷兰手里夺取了海上霸权,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而神圣罗马帝国的阶梯有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

之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

虽然以后法国的扩张受到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依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三十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住帮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

当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并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当中他把手都从内陆的中心莫斯科签到滨海地区的彼得堡,建在他政府的第一块波罗的海的海岸上,表明了他对外扩张的决心,战争的结果市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滨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
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

于是,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

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那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发过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级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见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反法联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

最终是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维也纳会议,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其他国家代表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会议上以英奥为一方,以俄普为另一方的两个营垒。

法国代表塔列朗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凭借非凡的外交才干,利用上述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同时,他提出了着名的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

列强与1815年6月签订了《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维也纳体系带来的稳定所带来的和平维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遭到了1830年和1848年革命的冲击,列强之间的这种和平景象直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才遭到破坏。

而且直到1914年,欧洲没有发生过一次几乎所有大国都卷入其中并且给世界造成重大后果地战争,因而西方所有人将维也纳体系成为均势的“黄金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