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霸权战争(1648-1789)
国关史第三章试题

3.1现代国际关系为什么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的演进有什么影响?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一)破碎的地理环境1.欧亚大陆深入大西洋的巨大半岛;2.山脉、河流呈放射状分布;3.内海、半岛交错;气候多样(二)南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东与亚洲接壤,靠近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西亚北非,从其他文明中不断吸取养料,特别是源于西亚的基督教传播,对欧洲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西北有英伦三岛,东有东欧大草原,具备形成潜在海上霸权和陆上霸权的可能性,对未来国际体系由欧洲扩散至全世界埋下了伏笔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对于帝国的长久记忆1.成为日后刺激欧洲强国争夺霸权的精神动力;2.为欧洲留下了以基督教形式保存的古典文化:得益于帝国高度发达的古典文化的滋养,基督教无论是组织上还是理念上,都明显高于刚刚走出森林、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条顿人,因此对蛮族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正是这种优势奠定基督教日后在欧洲的超然地位。
(二)蛮族入侵1.封建制度(1).使得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2).由于封建义务,使得不同地区的政治实体间产生互动,促进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A英法百年战争 B法国与哈布斯堡帝国战争 C西班牙继承战2.使欧洲大陆第一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1)抹去了帝国时代罗马化地区和日耳曼地区之间的界限(2)使欧洲摆脱了罗马帝国晚期相对于地中海地区的附属地位(三)基督教1.统一力量:(1).通过传教,基督教逐渐向蛮族地区扩散。
随着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的相继皈依,欧洲完成了精神上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2).在诸侯割据的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为唯一具有严密组织、网络覆盖全欧的政治力量。
2.分裂力量:(1).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以期适应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其合法性进行论证,维护了欧洲大陆的分裂状态;(2).同时,教会积极参与诸侯争霸,利用自身的精神权威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对任何具有称霸潜力的强国进行打压,坐收渔翁之利。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件)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圣女贞德被定义为法 国人民的国家英雄
《马赛曲》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 国家的斗志,成为法国的国歌。
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 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 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 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 了法兰西民族。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 思潮研究》
表现: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 宗教的忠诚。(由对个人的认同变成
主题二:国际法:从缘起到演变(开端——发展——新阶段)
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关系的利益主体是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契约原则
主权国家间的关系需要国际法进行协调
回顾:
国家利益至上 主权意识增强
法律制度处 理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要素:
(基础) (强化)
①经济: 中世纪后期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 15世纪,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战争刺激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文化: 重视民族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1 5 3 4 年 ,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 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 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 立专制王权统治。源自加强王权2、近代早期:
王权集中,国家统王一权
(资本主义萌芽)
教会认3为、神启蒙是运宇动宙后的:中心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人权
(资本主义发展)
专制王 权国家
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
近代民 族国家
民族意识、国家观念 【知识拓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有何影响?
主权在民
①思想:国家在人民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②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 大了创造了条件,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③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关系: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 成的进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PPT精品文档

.
13
领土问题
A、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 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 外)。
B、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 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 教区。
C、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勃兰登堡、萨克
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 前的状况。
.
14
政体和教派
❖ 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
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 旧教地位平等。 ❖分裂盛行、自主独立、教随君定。 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 自主权。国教跟随君主的信仰而定。
.
15
4
、
威
首先--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斯
特 伐
其次--确立国家主权为国际关系中的共 同准则 (领土、人民、宗教、外交)近代国关历史开始。
利
亚
第三--罗马教皇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
条
治体制解体,国际法的神性逐步消失。
约
的
第四--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确立。
意
义
.
16
三 战后的欧洲均势
(一)均势体现 1、神权政治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 2、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 3、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 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各 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 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第一个均势欧洲 体系确立。
性战争。战 全过程
争以德意志 分为四
新教诸侯、 个阶段
法国、瑞典、
丹麦为一方,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二节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1、英国革命与欧洲
法国有心干涉而无力
西班牙为反对法国而讨好英国 荷兰内部分裂:支持英王;支持议会 俄国偏师难及 教皇支一、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2、革命期间英国的对外政策——扩 张海外领地;加强海军建设。
(三)均势的演变和破坏
1、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 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力 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 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2、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 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极参与混争。它 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 关系孕育着新的动荡和演变。
订了和约,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1624年39岁的红衣主教黎塞留黎登 上相位开始法国的红衣主教时代 (1624-1661)“我的第一目标是使国
王强大,我的第二目标是使王国荣耀。”
安娜太后与年幼的
路易十四
3、《威斯 特伐利亚 和约》 (两个条 约)主要 内容体现 在三个方 面
①欧洲领土的局部 分割
4、普鲁士的崛起
(3)1748年《亚琛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从 奥普战争演化为以英(奥)与法(普)为领导的 两个欧洲集团之间的战争。1748年签订了《亚 琛和约》。承认奥地利王位的合法性;普鲁士得 到西里西亚;奥在意的部分属地为西班牙和撒丁 王国所有;法丧失了在尼德兰和印度及美洲的属 地,拆除敦刻尔克防御工事;英贩奴权延长四年。 该条约加强了英普的实力,消弱了法奥的实力, 法奥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普鲁士时开始调整关系, 结成同盟,欧洲力量重新调整。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 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 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 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 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①国王即国家
腓特烈三世(1439-1493)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是德意志最后 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
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 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 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 “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俗材要地位工料权3)上具三力升的:思,。民通想国族过:家语马文和言丁艺民得·复到族路兴普德认及翻、同译,宗观拉使教念丁得改日文宗益革教《显打共圣同现经击体》。了的等教地方会位式势下,力降作为,,民民强族族化共凝各同聚国体力世的重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2.过程
(1)代表国家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
②版图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当堂检测:
(2017年全国乙卷)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
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
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
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 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 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 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 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二1、)专民制族王国国家家的的形产成生
3.特征
英国民族组成
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有争议。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题是“先有民族国家,还是先有民族?”民族主义者认为 民族首先形成。民族主义是民族要求其合法主权而形成的, 而民族国家则符合了这个要求。大多数理论认为民族国家 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现象,它是大众文学和早期的大众媒 体的结果。但是历史学家也注意到较早出现的比较统一的、 拥有一个共识特征的国家,比如英国、葡萄牙和荷兰。而 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 《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国际关系史_袁明_课后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
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2)阿尔萨斯割让给FaGuo;梅斯、土耳和凡登三个主教区归属FaGuo得到进一步确认。
(3)瑞典得到了波米瑞尼亚等地,从而控制了德意志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
即瑞典控制了波罗地海与北海沿岸。
(4)FaGuo与瑞典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候干涉德意志事务。
(5)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的主权,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6)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时,在帝国法庭上,天主教与新教的法官应人数相等。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签订不但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拥有一批实力不等却相互制约的国家,注定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国际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性质是各国相互妥协而建立国际格局,特点是不稳定,从而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pdf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二、“三十年战争“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一、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第三节法国争夺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一、《比利牛斯条约》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三、奥土战争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第四节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一、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二、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三、七年战争四、两次俄土战争第二章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一、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第二节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二、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三、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第三节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一、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三、拿破仑对外政策评价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二、《神圣同盟条约》三、《四国同盟条约》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湦时代)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危机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三、东方问题的凸现第四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一、1848年欧洲革命二、克里米亚战争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撒、奥战争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第二节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二、丹麦战争三、普奥战争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第三节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一、1873年三皇联盟二、东方问题的再起与俄土战争三、1879年德奥同盟四、1881年三皇同盟五、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第四节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第五章美日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斗争第一节欧洲列强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二、列强角逐中近东三、列强入侵亚洲第二节美国的崛起一、门罗主义(1823).二、美国内战三、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第三节日本的崛起一、日本的“开国与明治维新二、在亚洲的侵略活动第四节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美国的扩张二、英国的扩张三、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第六章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二、英法协定三、英俄协定第二节一战前的国际危机与局部战争一、列强的军备竞赛和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三、波斯尼亚危机四、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列强的力量对比和矛盾激化二、萨拉热窝事件三、七月危机第四节大战期间的战争与外交斗争一、交战国争取盟邦的斗争二、战争的推进和交战国的和平攻势三、远东局势四、美国的参战第五节俄国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一、十月革命与《布列斯特和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结:性质及影响第七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一、战争对各协约国力量的影响二、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第二节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列强在和会上的争夺二、《凡尔赛和约》三、国际制度的实验:国际联盟的建立四、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矛盾五、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第三节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二、《四国条约》三、《五国海军条》四、《九国公约》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第八章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第一节德国赔款问题一、列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分歧二、鲁尔危机.三、《道威斯计划》四、《杨格计划》五、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第二节欧洲安全问题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二、《洛迦诺公约》三、国际联盟的裁军活动四、《非战公约》五、《伦敦海军公约》第三节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的发展一、苏俄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二、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三、《拉巴洛协定》四、苏俄对华政策与1924年《中苏协定》五、资本主义国家承认苏联的高潮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第一节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二、北非地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三、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第二节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一、中国反帝革命运动二、朝鲜民族解放斗争三、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第三节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斗争一、墨西哥维护国家资源的斗争二、美国武装干涉尼加拉瓜三、泛美会议第十章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第十一章法西斯侵略扩张加深与各国的对策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法国霸权的建立及其影响
《奈梅根和约》奠定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从此加快 领土扩张.1690年法国陆军超过了30万,与欧洲 其他国家军队人数几乎相当,成为欧洲最强大的 常备军.路易十四终于建立了法国的霸权,哈布 斯堡王朝主导欧洲政治的局面被打破. 法国霸权是通过对外战争实现的,与其他国家矛 盾十分尖锐,反对法国霸权的力量是潜在的.英 国正在强大起来,成为潜在的反法同盟的领导.
一,英国的崛起及其对外政策
(一)英国崛起的国际环境 (二)英国革命及其成功的国际条件 (三)革命后英国的对外关系 (四)"光荣革命"及其后的英国对外政策变化
(一)英国崛起的国际环境
三十年战争前,西欧三个大国是西班牙,法国, 英国. 三十年战争期间,英国处于内战之中,对战争 影响较小.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是大陆头号强国,荷兰是 海外贸易的强国.英国仍然是二流国家.
3.英荷战争
原因之一是殖民地利益冲突.荷兰在印尼的东印度公 司赶走了英国人,垄断了香料贸易;在波罗的海,荷 兰几乎封闭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商路,使英国得不到 北欧的木材来发展造船业;在北美地区,荷兰到处排 挤英国;在英国沿海地区,荷兰大量捕鱼,然后转卖 给英国. 原因之二是政治冲突.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 英国王室对法国和西班牙十分友好,把革命原因归为 宗教改革,认为荷兰是资本主义新教"异类".
2.英西战争(1655-1659)
原因:三种矛盾.殖民利益方面,西班牙控制欧洲和 西半球大量殖民地,是英国争夺的目标.宗教方面, 英国是新教,西班牙是天主教,势不两立.政治方面, 西班牙敌视共和制,支持王朝复辟. 过程:法国和西班牙本来处于战争状态,所以英国与 法国结盟,共同对付西班牙,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结果:1659年法国与西班牙签署《比利牛斯条约》, 先结束了法西战争.英国也停止了战争. 由于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开始改 善.
三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战争(1652-1654):1651年英国颁 布《航海条例》.荷兰失利,承认《航海条 例》. 第二次战争(1664-1667):英国在北美占领 了荷兰几处殖民地,其中包括新阿姆斯特丹 (当年改名为纽约),引发战争,最后得到这 些殖民地. 第三次战争( 1672-1674):英国和法国联 合发动,但是最后退出战争.
三十年战争前西班牙,法国, 英国的权力差距
西班牙:人口1500万,军队15万 法国:人口1000万,军队5万 英国:人口400万,军队2万
(二)英国革命及其成功的国际 条件
1. 英国革命 2. 英国革命成功的国际条件
1.英国革命
1640年爆发内战,即议会反对国王的战争.1649年处 死国王查理一世,废除君主制度,成立了英吉利共和 国,宣布欧洲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奥利佛克伦威尔掌 握政权.
第3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 霸权战争(1648-1789)
概述 一,英国的崛起及其对外政策 二,法国霸权的兴衰 三,英法争霸 四,俄罗斯的崛起 五,美国独立
概述
欧洲划分三个次地区:西欧,东欧,北欧.西欧大国 是法国,西班牙,英国,荷兰,奥地利;东欧大国是 奥地利,土耳其,俄国,波兰;北欧大国是俄国,波 兰,瑞典,丹麦.这三个地区相互联系,相对独立. 西欧的国际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英法矛盾是主线.法国一度建立欧洲霸权,但是遭到 其他国家联合反对,最后与西,奥一起衰落,英国殖 民霸权逐渐确立. 三个成长的新国家:普鲁士,俄罗斯,美国.
2.路易十四的强硬政策
按照查理二世遗嘱,1701年安茹公爵进 入西班牙接任国王,称腓力五世(从此 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取代了哈布斯堡王 朝).但是路易十四违背查理二世的遗 嘱,宣布腓力五世有权继承法国王位, 而且破坏《里斯维克条约》,进攻荷兰 领土.法国的强硬政策再次遭到其他各 国普遍的不满.
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2. 英国革命成功的国际条件
三十年战争为英国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三十 年战争期间,亲西班牙的国王(代表封建势力) 与反西班牙的国会(代表资产阶级)是矛盾的, 导致英国的对外政策摇摆不定.1640年终于爆 发资产阶级革命,即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战争. 国王外逃,寻求支持.虽然欧洲各国王室都反 对英国革命,但是由于三十年战争而无力干涉, 这使英国革命顺利进行.
结论
英国革命成功,不是由于外交成功,而 是历史机遇.不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 是客观的机会.
(三)革命后英国的对外关系
1640年发生革命,1649-1660年是共和 国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虽然从1640到1688年半个世纪的动荡, 但是英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基本保持了一 致性.
2.九年战争(1688-1697)
1686年欧洲各国组成反法大同盟,即"奥格斯堡同 盟".包括荷兰,奥地利,瑞典,西班牙,英国,罗 马教皇.英国是首领.法国陷入孤立.长达9年的奥格 斯堡战争波及全欧洲.1697年谈判结束,签订《里斯 维克条约》.法国政治地位被削弱,霸权地位开始下 降.英国海军获得进入地中海的权力,取得了对法国 海军的永久优势.英国海军在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 国海军之后,海上大国的地位完全确立,成为欧洲一 流大国.奥地利陆军的表现,使奥地利的政治影响增 强.这样,英国,奥地利开始和法国一起主导西欧国 际政治.
(一)法国霸权的建立
1.法西战争和《比利牛斯条约》 2."遗产战争" 3.法荷战争 4.法国霸权的建立及其影响
成就法国霸业的两位君主
亨利四世(1589-1610) 路易十四(1661-1715)
波旁王朝的精英人物
三代名相:黎塞留,马扎然,科尔伯 四大名将:大孔代亲王,蒂雷纳元帅, 维拉尔元帅,迪凯纳元帅.
1.对外战略
战略环境:大陆竞争对手是法国,海上 竞争对手是荷兰和西班牙. 战略目标:保持大陆均势,争夺海洋霸 权.(1)控制英吉利海峡,防止入侵; (2)控制大西洋航线,保护海外贸易和 殖民地;(3)控制欧洲大陆均势,阻止 任何欧洲大国获得大陆霸权.
2. 对外政策
英国的政策是:(1)加强海军建设,维 护海洋利益,打击海上强国.(2)采取 灵活的同盟政策.时而与法结好来对付 荷,西的海洋霸权,时而与荷,西结好 来对付法国的大陆霸权.
(三)法国霸权的衰落: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王位继承问题 2.路易十四的强硬政策 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4.《乌得勒支和约》及其影响
1.王位继承问题
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病危,无男嗣,王位继承 问题成为列强瞩目的焦点.按照西班牙王室的 继承法,如国王无男嗣,与王朝有婚姻关系的 人享有继承王位的权利.这个规定引起争夺. 按照这个规定,路易十四的儿子有继承权,而 路易十四希望通过这个机会重新扩张实力,维 持霸权.结果与同样有继承权的奥地利王室发 生尖锐矛盾.经过一番激烈的政治争夺,西班 牙国王查理二世在遗嘱中决定,传位于路易十 四的孙子安茹公爵,条件是西,法永不合并.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
1701年9月反法大同盟再次成立,向法国宣战,主体 是英,荷,奥.法国再次陷入孤立.到1708年,盟军 在陆战,海战方面都取得了优势,但是反法同盟内部 矛盾重重,特别是英国害怕奥地利强大,所以开始和 法国秘密和谈.在英国的带动下,荷兰也支持停战, 只有奥地利还坚持战争.1713年英,荷等国在荷兰的 乌得勒支与法,西两国签订《乌得勒支和约》,结束 了战争;奥地利不得不在1714年与法国签订了《拉什 塔特和约》,结束了战争.这两个条约统称《乌得勒 支和约》.
3.法荷战争
1672年,法军联合英,瑞军队向荷兰发起进攻. 英国海军对荷作战,即第三次英荷战争.荷兰 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率领军民抵抗. 在外交上, 荷兰与奥地利,西班牙和勃兰登堡结成同盟, 又利用英国议会与查理二世的矛盾,使英国退 出了战争.法国不得不接受和谈,1678年双方 签订《奈梅根和约》.(1)法国得到了奥地 利和西班牙的部分领土;(2)打破国际惯例, 第一次使用法文书写国际条约,提高了法国的 国际威信.
课堂讨论
英国革命之后,为什么要首先打击荷兰 和西班牙? 为什么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对外政策会 发生重大变化?
二,法国霸权的兴衰
法国波旁王朝同时追求欧洲大陆霸权和海 外殖民地霸权,遭遇三个对手:西班牙,奥 地利,英国.结果导致孤立.在争霸过程中, 法国与西班牙,奥地利一起衰落,英国的殖 民霸权逐步确立.
课堂报告
法国的霸权地位为什么难以持久?
三,英法争霸
(一)普鲁士的崛起 (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三)"七年战争"
4.奥地利继承战争 (1740-1748)
原因:1740年奥地利皇帝去世,无男嗣,王位继承问 题引发奥,普矛盾.法国支持新兴的普鲁士对付奥地 利,英国支持奥地利,于是普奥战争实际上成了法英 战争. 结果:1748年《亚琛和约》.英,普各有所得,法, 1748 奥被削弱,法国在与英国的争霸战争中再次失败. 战后形成两对矛盾:英法,普奥.
1.法西战争和《比利牛斯条约》
法国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最大受益者,招致西班 牙的敌视,双方继续发生战争.1659年西班牙大败,与 法国签署《比利牛斯条约》.(1)西班牙承认《威斯特 伐利亚和约》;(2)法国与西班牙结亲(西班牙国王的 长女玛丽特蕾莎嫁给法王路易十四); (3)西班牙割 让给法国部分领土. 法国不但领土扩张,而且通过姻亲关系可以干预西班牙 王室继承问题,所以实力增强.西班牙大大被削弱,变 成二流国家,它的大片殖民地从此成为列强分割的对象.
影响
三次战争后,荷兰海上强国地位彻底丧 失,退出了霸权竞争舞台.尤其是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威廉成为 英国国王,荷兰便从属于英国了.
(四)"光荣革命"之后英国 对外政策的变化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议 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亲王为英国国王,确立了君主立 宪制度. 英国对外政策上发生重大变化:(1)结束英法同盟, 开始两国权力争夺,英法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 矛盾;(2)英荷特殊关系.威廉国王既是英国国王, 又是荷兰执政,两国成为同盟;(3)在争夺海外殖民 地活动中开始采取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