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教案: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word文档

合集下载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10第十单元酸和碱》word教案 (17)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10第十单元酸和碱》word教案 (17)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1)一、基本信息课题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节课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地位:本节课内容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与教材前后紧密联系,初中化学将碱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常见的酸之后,常见的盐之前。

对前面学习酸的知识可以进行巩固,为后面学习盐的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用:本节课内容的编排采用的是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学生在第八单元对金属性质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这种方法,在这里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本课题中把碱的性质实验更多的设计成探究实验,为学生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等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另外,在该节课中,学生也比较深刻的感受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这样的课程理念,这都是后续学习中应该借鉴的宝贵经验。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由探究实验认识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演示实验及动画,简单了解酸碱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个别到一般认识归纳事物规律的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

4.在小组合作中,能主动的进行交流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协作讨论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 常见的酸和碱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 常见的酸和碱 教案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主备人缪丹婷使用人使用时间集体备课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紫色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态度与价值观: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教学难点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学策略实验教学教学用具白醋、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各小组准备的花和果实教学过程个案修订教学环节1 认识常见的含有酸和碱的物质【新课导入】展示山楂、苹果、桔子、柠檬等。

【提问】同学们对这些水果熟悉吧,在品尝时它们有个共同的味道是什么?【学生】酸味【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有酸味的物质?【学生】食醋、汽水、酸奶、酸菜、泡菜、葡萄等。

【教师】如果我们将肥皂水、石灰水的稀溶液滴到手上,并用手指轻轻搓捻溶液,会感到这些溶液有滑腻感。

【讲述】有酸味的溶液中一般都含有一种叫酸的物质,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食醋中含有醋酸,汽水中含有碳酸,胃液里含有盐酸,雪碧含有柠檬酸,酸菜汁含乳酸,水果中含各种果酸,洁厕灵含盐酸;有滑腻感的溶液中大都含有一种叫碱的物质,如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等。

酸和碱这两类化合物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写出盐酸、硫酸、碳酸三种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的化学式,认识它们都属于化合物。

【教师】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或品尝一些含有酸或碱的物质,但在学习和研究中从不用品尝或接触的方法来确定某种物质是不是酸或碱。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了什么是酸后,完成对碱的模拟自主探究,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盐。

难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过程: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用途等,并通过学生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关于酸和碱的腐蚀性是结合具体物质来介绍的;最后,在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以后,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

本课题在介绍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建议1.在介绍常见的酸和碱之前,可以启发学生列举出见过或知道的酸和碱。

然后再用指示剂进行实验,实验用的酸和碱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关于用植物的花等做指示剂的探究活动,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花或果实;应叮嘱学生不要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等地的花。

3.关于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些反应学生已经学过,如酸与金属的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等。

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回忆、类推,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4.对于酸和碱,教材最初介绍酸类物质和碱类物质对没有给出定义,在介绍酸碱溶液导电实验后,也没有直接给酸和碱下严格的定义,只是解释酸和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认识酸和碱。

所以,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死记定义,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解离的角度介绍酸和碱的定义,但不宜加深和拓宽。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共4课时)
-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报告、口头报告、小组讨论表现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现象,如柠檬汁的酸味、洗涤剂的碱性等,引发学生对酸碱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注重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强化实验操作:针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酸碱性质和中和反应。
3.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对酸碱理论及中和反应的理解困难,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酸碱性质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尊重实验事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观看与酸碱相关的视频资源,了解酸碱在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7.教学拓展:
(1)引入化学史,让学生了解酸碱知识的发展历程,培养其科学精神。
(2)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化工厂、进行环保实践等,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如柠檬、橙子、肥皂、洗衣粉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性质。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酸碱知识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对酸碱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容易混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酸碱知识。此外,由于酸碱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酸碱的定义、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
(2)设计一道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撰写实验报告,记录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的观察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实践作业: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记录其性质和用途,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难点: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能够灵活运用酸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指示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如何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采集花瓣或果实,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1、酸溶液、碱溶液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2、指示剂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研钵、试管架、试管(或点滴板)、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紫色石蕊、无色酚酞、食醋、酒精、酸果汁、肥皂水、纯碱溶液、玻璃片、玻璃棒、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2、学生准备: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纱布[教学过程]A 组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变化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的颜色变化 结论稀硫酸盐酸 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B 组稀硫盐酸 石灰氢氧化钠白醋 酸果肥皂纯碱溶液白醋 酸果肥皂纯碱溶液稀硫盐酸 石灰氢氧化钠[反馈练习]1、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如下表所示:上表列出的五种物质中,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有________(填名称)2、小明在厨房中取少量白醋滴入大红花的花汁中,他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为什么?3、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请对该无色溶液的酸、碱性提出猜想,并根据本节课探究出的酸碱指示剂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浓盐酸和浓硫酸典型的物理性质。

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知道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稀释操作实验,学会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2、通过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能简单归纳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酸的性质思考其用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新人教版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注意力分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复习相关概念,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碱:根据碱分子中氢氧根离子的数量,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
4.酸和碱的制备方法
-酸的制备方法:通过氧化金属、碳化物与水反应等途径制备。
-碱的制备方法:通过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氨水与酸反应等途径制备。
5.酸和碱的用途
-酸的用途:除锈、制饮料、制作化学品等。
-碱的用途:制肥皂、纸张、纺织品等。
6.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点梳理
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酸: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碱: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碱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酸和碱的分类
-酸:根据酸分子中氢离子的数量,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酸和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当堂检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碱——物质变质的探究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碱——物质变质的探究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碱——物质变质的探究教案1. 知识要点•碱是指具有苦味、腥味,能与酸中和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碱具有腐蚀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需注意使用和保存。

2.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

•探究碱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什么是碱?有哪些常见的碱?•碱与酸有什么区别?第二步: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教师利用实验室现场或图片展示常见的碱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和变化,例如:•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产生气泡。

•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钾的沉淀。

第三步:让学生观察和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碱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和变化,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碱与酸反应时为什么产生气泡?•碱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为什么会产生沉淀?第四步:小组合作实验(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进一步验证和探究碱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和变化。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和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碱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的共性和规律。

4. 知识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内容,探究更多关于碱的知识,例如:•碱和酸中的离子交换反应。

•碱的种类和用途。

5. 课堂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

•学生对实验现象和问题的提问和回答。

•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验情况。

6.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有待提高。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常见的酸教学目标1.认识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两种酸碱指示剂,并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设计并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3.知道几种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重点难点重点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难点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生活中给你留下“酸”印象的物质有哪些?“酸”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

调味的食醋有酸味,是因为食醋中有醋酸;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

生活中给你留下“碱”印象的物质有哪些?“碱”对你来说可能不如酸那样熟悉,其实你也遇到过。

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含有氢氧化钠,它们属于碱。

酸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阅读课本P50资料卡片:“酸”“碱”的由来。

实验室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那我们怎么确定物质的酸碱性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紫色石蕊和酚酞又是什么样特性的物质呢?实验10-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常见的有: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检验酸碱溶液的操作步骤:①取样→②滴加指示剂→③观察现象→④得出结论提问:如何鉴别两瓶无色液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将两种试剂各取少许于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如果溶液变红,则原溶液是盐酸;如果溶液变蓝,则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提问: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为了使用方便,通常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将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试样溶液沾在石蕊试纸上,然后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注意:(1)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时,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2)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出溶液的酸碱性;(3)不溶性的酸或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思考:(1)NH4NO3溶液能使石蕊变红,那么NH4NO3溶液是酸溶液还是酸性溶液?(2)Na2CO3溶液能使石蕊变蓝,那么Na2CO3溶液是碱溶液还是碱性溶液?原来,酸性溶液包括酸溶液,碱性溶液包括碱溶液。

学生阅读课本P51资料卡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一次试验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1)为什么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色?(花瓣中的色素有类似酸碱指示剂的作用)(2)其他的物质能不能使花瓣变色?(可能会有颜色变化)(3)盐酸能不能使其他种类的花瓣变色呢?(可能会有颜色变化)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1)取紫甘蓝,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用4层纱布过滤得到指示剂。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比较实验结果,哪些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变色效果较好?你认为这些指示剂有什么用途?结论: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可作指示剂。

花可以制备指示剂,这些指示剂可用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许多植物的果实和花瓣中含有色素。

现提取几种植物的果实或花瓣的汁液,用稀酸、稀碱和水逐一检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1)上述植物的汁液不能用来区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是__万寿菊__、__胡萝卜__。

(2)手工制作一朵纸玫瑰花,用pH=12的某种溶液浸泡后晾干,用所提取的玫瑰的汁液均匀的涂在纸玫瑰花上,纸花会变成__绿__色。

延伸拓展:一般花瓣内通常含有两种色素。

这些色素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酸碱性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花,花瓣中两种色素的含量不同,由于花瓣内的酸碱性不同,因此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同一种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花瓣中两种色素的含量不同,花瓣内的酸碱性不同,花也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就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美丽景观的描绘。

(二)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1.几种常见的酸实验10-2:(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想一想:闻气味时说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要密封保存。

硫酸不易挥发,有吸水性,所以通常用来做干燥剂,也必须密封保存。

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的酸还有硝酸、食醋中含有醋酸、水果中含有柠檬酸、蓄电池中含有硫酸等。

2.浓硫酸的腐蚀性(使用浓硫酸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它能夺取纸张、木棍、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实验10-4: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并用手接触烧杯外壁,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用手接触烧杯外壁,感到比较烫。

这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提问:能否将上述实验稍作调整,将水注入浓硫酸里?演示实验:在500 mL锥形瓶中盛约25 mL浓硫酸,锥形瓶双孔塞的一孔中装分液漏斗(盛有水),另一孔装短玻璃导管。

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

(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提问:四周飞溅的液滴若接触了人的皮肤,后果会怎样?能否将实验中的水、浓硫酸对调?(皮肤立即被腐蚀,生成黑色的炭。

不能将水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浓硫酸里。

)小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浓硫酸:(1)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思考:(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应立即用干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要进行类似浓硫酸的操作?为什么?(应该采取同样的操作。

因为稀硫酸中的水会慢慢蒸发,时间久了会变成浓硫酸,同样会腐蚀皮肤、衣服。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练习:(1)某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该溶液可以使石蕊溶液( C )A.变红 B.变紫 C.变蓝 D.不变(2)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化学魔术”四字,然后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化学魔术”四字。

该同学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A )A.NaOH溶液、酚酞溶液B.CuSO4溶液、NaOH溶液C.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D.酚酞溶液、“雪碧”饮料(3)有三瓶标签已失落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如何鉴别它们?解:步骤:①用试管分别取三种溶液少量并编号(A、B、C);②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若A为蓝色,B没有变化,C为红色。

结论: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蒸馏水,C为硫酸溶液。

(4)先用稀硫酸在普通的纸(主要由纤维组成)上写好字,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慢慢烘干。

这时纸上写字的地方因炭化变成焦黑,原来写的字迹就清楚地显出来。

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稀硫酸受热水分蒸发变成浓硫酸,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2.完成相关作业。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知道几种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家里收集果汁、肥皂水、洗洁剂的水溶液、洗发水的水溶液等,用自制的指示剂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第2课时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的酸及其通性。

难点了解常见酸的通性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工人师傅在焊接金属时,通常用稀盐酸和稀硫酸对焊接面进行清洗,以使焊接后的接头更牢固。

为什么用酸清洗而不用水清洗?本节课我们将讨论到该问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前面我们探究了几种酸的物理性质,下面来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一)酸与指示剂的作用提问:稀盐酸和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吗?这些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实验得出: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碳酸一样,均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猜想:可能是盐酸中的Cl-、H+、水使其变色,讨论交流后首先排除水的作用,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

验证:现有两瓶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区分?(滴加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稀盐酸,不能变红的是氯化钠溶液。

)小结: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提问:你能否将这种方法推广一下,区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为什么?学生讨论区分两种物质的方法,归纳总结出酸具有相似性质是因为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回忆第八章所学的几种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形象的表演铜、铁、锌、镁在稀盐酸中的表现。

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然后分析原因。

思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能概括一下酸的这条性质吗?为什么具有相似的性质?小结: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提问:你能将学到的酸的这条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吗?(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三)酸与金属氧化物作用实验: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1)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铁与酸反应,酸中的氢与铁锈中的氧结合生成水;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