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导学任务单(第2课时)
极地地区 导学案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学习重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学习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性,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导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如果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2.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北极点、南极点)3.呈放射状的直线是什么线?(经线)4.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圆)5.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图10.1 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 相反)6.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出?(北逆南顺)7.在南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北极点都指向南,南极点都指向北)8.指出两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360个经度。
即,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9.读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填空:大洲 A B C大洋 D E F科考站①②③10.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填空:大洲①②③大洋⑥⑦⑧海峡、岛屿④⑤一、位置与范围:南极地区——位于以南,包括洲及周围的海域北极地区——位于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北美三洲部分地区二、自然环境:1.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2.南极地区的暖季(每年月---次年月),也是南极地区的(极昼、极夜)时期3.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气温——“冰雪高原”(1)南极地区降水——“地球上最冷的地区风力——(3)北极地区:气温没有南极地区冷,降水比南极地区,风速比南极地区。
为什么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冷()为什么北极地区降水比南极地区多?()为什么南极地区风速比北极地区风速大?(南极地区越冷,气压差异越大。
所以南极地区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比北极大,风速大。
)4.代表动物:南极的主人——北极地区——参考资料:如果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2、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4、了解考察的原因5、考虑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6、了解在考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展示】【课堂反馈】1.全球七个大洲,其中A.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洲B.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C.跨南、北半球的是北美洲D.跨东、西半球的是南美洲2.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李教授在考察日记中写道:“今天,天昏地暗,吹着强劲的东风,气温在-40℃。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真阅读本的资料、图片及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信息,认识两极地区地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3)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计用时导入新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积极发言2分钟自主探究二、科学考察的宝地提出问题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各有哪些自然资源?2南极地区目前已有多少个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实验站2你能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为什么要对极地地区加以保护?2应该怎样对极地地区进行保护?自主学习教材P104-P108相关内容,思考并展示问题答案:1、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18个国家3、长城站、中山站1、人类滥捕滥杀2、《南极条约》10分钟合作探究展示提高二、科学考察的宝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明确答案1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3教材p107活动题24你能说出长城站在中山站的相对位置吗?、从各国极地科考队员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及时点拨、评价、鼓励练习:同步p102即时巩固承转:人类在对极地地区的考察利用中,还应注意那些问题呢?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讨论教材p108活动1点拨、评价、鼓励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极地地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极地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物资源;2. 掌握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和生物多样性;3. 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珍爱措施;4. 能够通过进修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构成;3. 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珍爱措施;4. 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包括北极和南极的位置、气候寒冷干燥等特点。
3.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包括极地动植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4.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等,以及珍爱措施,如减少碳排放、珍爱野生动植物等。
5. 总结:让学生总结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包括开发资源、城市化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提升: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的钻研报告,或者设计一项珍爱极地地区的计划。
四、导学评判: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判学生对极地地区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珍爱措施;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3.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挑战。
六、教学反思: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珍爱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素材】《极地地区》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导学案姓名:学校:班级:学习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多媒体、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蓄势待发】1、南极冒险之旅的分队:大雄队:第大组静香队:第大组胖虎队:第大组小夫队:第大组where 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when 出发时间月至月,季节how 自然环境气候,地形why 冒险目的寻找资源,探索实验what 所需物品、、、等what 注意事项预防,保护1、观看Google earth和地球仪,阅读教材,归纳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回答:(1)南极地区:以南,包括及其周边的海域。
(2)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南极洲跨经度多少。
南极洲被哪三大洋包围。
南极地区2、举一反三,归纳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回答:(1)北极地区:以北,包括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三洲部分地区。
(2)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北冰洋跨经度多少。
北冰洋被哪三大洲包围。
第二关小组合作【挑战极地】北极地区1、情景对话:南极洲主人和北冰洋好朋友北极熊的跨时空对话。
企鹅说:“我有流线型的躯体。
你看我像不像身穿白衬衣、黑燕尾服的绅士?我经常站立,所以,前肢已经退化成游泳的鳍状肢。
为了抵御严寒,我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
”北极熊:“我住在寒冷的北极地区。
我的体长有3米多,体重达300千克。
我的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别不怕冷。
”企鹅说:我们这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50℃,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
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2课时)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2课时)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二)科学考察的宝地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
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
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
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出示问题:(1)、为什么说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2)、中国在两极地区建立了哪些科学考察站?请在图上标注出来(3)、我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为何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份?(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
《极地地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极地地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日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极地地区》。
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是什么地方吗?它们位于地球的两极,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极地地区有着奇特的气候、动植物和地理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熟识极地地区1. 北极和南极的位置和气候- 北极位于地球的北极点,是冰冻的海洋,被冰川遮盖。
气温极低,常年寒冷。
- 南极位于地球的南极点,是一个大陆,被冰雪遮盖。
气温更低,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
2. 极地地区的动植物- 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象等动物,它们适应了寒冷的环境。
- 南极地区有企鹅、海豹、斑海豹等动物,它们也生活在极端的寒冷中。
3. 极地地区的地理特点- 极地地区的地形多为冰川、冰盖和冰川河,景色壮观。
- 极地地区的地表冰层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开采难度极大。
三、探究极地地区1. 探险家的故事- 北极探险家尽力穿越冰层,挑战极限;- 南极探险家英勇探究未知领域,为科学探究做出贡献。
2. 保卫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举世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共同保卫这片秀丽的土地;- 缩减温室气体排放,保卫极地地区的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四、沉思与谈论1. 你认为极地地区的气候对当地的动植物有什么影响?2. 为什么极地地区的地表冰层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3. 你允诺成为一名探险家吗?为什么?五、拓展延伸1. 通过观看有关极地地区的纪录片,深度了解这片玄妙的土地;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3. 参与环保活动,为保卫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气。
六、总结通过今日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极地地区的位置、气候、动植物和地理特点,同时也熟识到了保卫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期望大家能够珍惜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共同尽力保卫我们的故里。
以上就是今日的进修内容,期望大家能够勤勉进修,探究未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的地方。
感谢大家!第二课时导语:极地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孤寂的地方之一,但也是人类探究和探究的重要领域。
《极地地区导学案》

《极地地区》导学案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你知道地球上的极地地区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极地地区的奇异世界。
2. 激发兴趣:极地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动植物?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是怎样的?
二、探究
1. 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极地地区包括北极和南极两个地区,它们分别位于地球的两极。
2. 探讨极地地区的气候:极地地区气候寒冷,气温极低,冰雪覆盖,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
3. 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极地地区有很多奇特的动植物,如北极熊、企鹅、北极狐等,它们适应了极端的环境。
4. 探索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生物造成影响。
三、拓展
1. 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珍爱这片脆弱的环境?
2. 探索极地地区的科学钻研:科学家们在极地地区进行各种钻研,探索这片奇奥的地方,他们的尽力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极地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片奇奥的地方不仅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科学家们的钻研基地。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一起珍爱我们的故里。
五、作业
1. 请同砚们以《探索极地地区》为题,写一篇100字的读后感。
2. 请同砚们选择一种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进行简单的调查并制作一份小报告。
参考文章格式,本导学案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极地地区的奇异世界。
《极地地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极地地区》导学案主题:极地地区目标: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一、导入1. 引入话题:你知道极地地区是什么地方吗?它的气候条件是怎样的?有哪些动植物资源?人类在这里是如何生存的?2. 观察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
二、进修内容1. 地理环境:介绍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海洋环境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基内地理情况。
2. 气候特点: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极地气候、极昼极夜现象等,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动植物资源:介绍极地地区奇特的动植物资源,如北极熊、企鹅、冰藻等,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4. 人类活动: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旅游探险、资源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干系。
三、进修方法1. 观看视频:播放有关极地地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了解极地地区的景象和气候特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观点,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深化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四、进修评估1. 小测验:设计与进修内容相关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极地地区知识的掌握水平。
2. 教室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极地地区的钻研效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作业安置:安置与极地地区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钻研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极地地区的书籍和文章,拓展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2. 钻研课题:鼓励学生选择与极地地区相关的课题进行钻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珍爱极地地区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地理常识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探究问题单(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的历程,认识极地
科学考察和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意义。
2.通过搜集视频及图文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知道保护极地,
人人有责。
【自主学习】
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本节基础知识。
二、科学考察宝地
1.极地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 ,地上
储存着大量的 ,海域及其沿岸栖息着无数的 。
2.北极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 、 、 等。
3.目前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 、 、 、 等
四个。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12个国
家签订了《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1991年制
定了《 》
【互动探究】
任务1 结合资料,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的历程,
认识极地科学考察和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意义。
活动三:探究极地科考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 料一: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
材 料二:我国南极科考站建站时间一览
材料三:昆仑科考站
我国南极第三个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
最高点冰穹A地区(80°25'S ,77°06'E)胜利建成。
如果说,我国1985年2月建立的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62°13'S,58°
58'W),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1989年2月建立的第
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69°22'S,东经76°23'E),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
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昆仑站的成功建立,将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
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冰芯科学钻探
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生遥感数据接受、人体医学研究和
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1.自我突破
(1)我国先后建立的四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北极圈之内的有哪几个?
(2)请同学们说说昆仑科考站的建立,对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什么特殊意
义?
2.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任务2 通过搜集视频及图文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知道
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活动四:探究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 料一: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
约的形式束缚各国。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等
15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
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该条约中规定,南极洲是指
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条约的主
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
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
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
作。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
战略》。
材 料二:极地动物的遭遇图片
甲 乙 丙
1.小组探究
(1)“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极地地区哪些动物的不幸遭遇?
(2)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南
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2.小组探究
《南极条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国什么时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拓展延伸】
保护南极
同学们,南极这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这是全人
类的共同心声。人类的足迹早已留在了南极,南极科考已经掀开了她神秘的“盖
头”。然而,人类探索南极的历程还相当遥远、 在这里,真正践行“人类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诺言,任重道远。大家要对极地地区做进一步地了解,课后可以到
互联网上继续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