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诗词选录

合集下载

戚继光的三首珍贵的佚诗

戚继光的三首珍贵的佚诗

戚继光的三首珍贵的佚诗曲树程蔡玉臻今传清光绪刊本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内《横槊稿》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诗集,共收诗211首(内《露坐观飞虫扑灯赋》一篇未计),诗集后附录了从《盘山志》和戚继光的儿子戚祚国等所纂《戚少保年谱耆编》中辑出的诗25首,总计236首。

《年谱》中还记有戚继光万历十年四月《游铁冶涌泉湖》和同年七月《游翠峰寺》诗二首被漏辑。

以戚继光的文学才华和敏捷诗思,他的诗作肯定不止此数。

据戚继光逝世前为家庙“孝思祠”修成而作的一篇祝文中追述,他晚年调任广东总兵官后无所事事,乃“复取《纪效新书》仇校,梓于军幕之中;及所撰《止止堂集》等书,亦得删拔其四五。

”这被删拔的近半数的作品中,无疑包括着诗歌。

它们当时或留传在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散失不存了。

个别篇章,幸得在某些史志古籍中保存下来。

笔者辑得三首,甚感珍贵,谨录示于此,以飨读者。

这三首佚诗,无论对了解戚继光的生平思想,还是对研究戚继光的诗歌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

一、《部兵戍蓟》叱马过幽州,横行北海头。

朔风喧露鼓,飞电激蛇矛。

奋臂千山振,英声百战留。

天威扬万里,不必侈封侯。

此诗手稿照片,现藏蓬莱档案馆,原是从一堆废旧档籍中发现的,不知来自何处。

既是照片,可知近代曾流传过,现在经过摹写放大,悬展于蓬莱水城新修之太平楼厅壁。

原稿诗末附注:“戊申九秋奉天使巡狩过幽州道上句”,下有“戚继光”落款及印章。

诗题原无,系笔者拟加。

戚继光十七岁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一岁即奉命“部六郡良家子践更蓟门”(《年谱》)。

蓟门,与诗中所称之幽州,皆指蓟州镇。

明政府为防备蒙古族鞑靼铁骑的入侵骚扰,在北方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蓟州镇是其中之一,它直接卫护京师,位极重要。

为加强防卫,除本镇兵外,每年从山东等地选调精良士兵轮番戍守,“部六郡良家子”意即指此。

卫指挥佥事职位在卫指挥使、卫指挥同知之下,分管后方练兵屯田之事,原无资格任此重要职务,戚继光受任此职,是因为上级看中了他三年来在佥事任上表现出来的优异政绩和军事才能。

戚继光抗倭诗词10篇

戚继光抗倭诗词10篇

戚继光抗倭诗词10篇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

著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各种奏疏传世。

同时他改造了城防设施,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极大地提升了明军战斗力。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戚继光抗倭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秋日·其二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

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

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明。

骄子莫询周鼎重,郁葱佳气满神京。

送王山人南还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天风万里过仙槎,滦水光摇彩笔花。

慷慨已知凌大漠,艰虞何用问悲笳。

乍看白发乾坤短,忍听骊驹道路赊!秋雁图南江国近,边臣愁绝久无家。

题廖贞女卷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昔读卫姬传,今征廖女辞。

乘龙不可待,别鹤动成悲。

操拟冰霜在,心应天地知。

行看紫泥下,千古照门楣。

奉召北还,元日邀友人集大安暨氏耀金亭,分得连字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圣主筹边日,孤臣应召年。

临池惊短鬓,聚梗识多贤。

二水分闽楚,丹心誓地天。

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巾帻山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

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

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

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援闽过平阳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铁骑长驱千里余,几回清梦到樵渔。

停杯听雨分秋漏,忧国瞻云启夜庐。

天末有怀看易老,客中无计可容疏。

何时投传来东海,还向蓬莱一卜居。

中秋即席呈中丞杨公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十载观潮坐江阁,北来三见塞鸿归。

愁颜尽是封疆色,短发频惊心事违。

沧海涛生珠竞泛,蓝田烟敛玉双飞。

他时此会燕然上,醉指龙光倚翠微。

仙舟洞送郭建初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把酒仙舟个怆神,钓鳌君去大江滨。

白云红叶看无际,何处千峰是七闽。

谢参知陈、少参梁联樯为送,尽境始别·其二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道远情劳客散时,双旌何事又相迟?珠江共楫凌江返,宦海同缘别海悲。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爱国名将戚继光诗词100首:格律严谨,境界高深,恢宏大气

爱国名将戚继光诗词100首:格律严谨,境界高深,恢宏大气

爱国名将戚继光诗词100首:格律严谨,境界高深,恢宏大气2022-10-01 21:40·冬日负暄A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另一说法定远。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

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07篇诗词► 9条名句放舟蓬莱阁下[ 明代 ] 戚继光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岐增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游铁冶涌泉湖[ 明代 ] 戚继光百里青山夹道花,柳迷幽谷有人家。

望连野色堪邀月,坐漱清溪可当茶。

傍水桃源仙地近,隔林渔火世途赊。

披襟今夕同君醉,愁绝何年蓟门雨霁[ 明代 ] 戚继光阳光隐现塞天昏,一半山容带雨痕。

新水乱侵黄草岸,残烟淡衬绿杨村。

胡收野马休南牧,汉有雄师在北门。

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

韬钤深处[ 明代 ] 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述志爱国登盘山绝顶[ 明代 ] 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马上作》戚继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马上作》戚继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马上作》戚继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马上作》是明代戚继光的七言绝句,戚继光是明朝的名将,该诗应作于戚继光北部防备蒙古期间。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

作品原文:马上作版本一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版本二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作品注释:①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②主:指明朝皇帝。

③边月:边塞的月亮。

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④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⑤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作品译文: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作品赏析(一):“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

“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

“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

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

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

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

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

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

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戚继光名言诗句

戚继光名言诗句

戚继光名言诗句1.戚继光爱国诗句《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意思_全诗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意思_全诗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①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赏析】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戚继光著名诗词10篇_戚继光代表作

戚继光著名诗词10篇_戚继光代表作

戚继光著名诗词10篇_戚继光代表作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1],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戚继光著名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望阙台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韬钤深处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马上作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一作:边月)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过文登营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题武夷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

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

再游无终洞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无终有国已难寻,洞口谁为梁甫吟?一片白云飞不去,徘徊似识主人心。

赠无终洞道士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七日山中已烂柯,岂期再为道人过?年来鹤驭经多少,纵有无终奈尔何!赴粤途中述·其一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

如今南北多良将,何日天王为赐环?石塘岭鹦鹉岩·其二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侧身天地欲言难,故向空山戢羽翰。

雨后千林争起色,月中片石怯生寒。

更无金锁惊春梦,似有清音落暮滩。

一自边城留幻迹,陇西云树几凋残。

宛在亭怀王中丞·其四朝代:明朝|作者:戚继光谁挽银河被草莱,层城飞刹镜中开。

堤横翠幄歌钟度,波约红云钓艇来。

晴雨四时殊色相,芳菲是处合尊罍。

江南塞北看无异,忽报西台尺牍回。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继光诗词选录景忠山景忠庙①冰霜谁识抱关情,三辅河流②一洗兵③。

楼阁晴悬新气象,桑麻④色起旧屯营。

龙回地轴⑤开戎幕,水合天门⑥驻汉旌⑦。

天下奇才今不见,愿留方略佐金城⑧。

【注释】①《景忠山景忠庙》: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坛庙》。

景忠庙,指三忠祠,明嘉靖年间蓟镇总兵马永重建,祀诸葛亮、岳飞、天文祥。

②三辅:京城及京畿之地。

③一洗兵:喻天下太平。

洗,洗却;兵,战事。

④桑麻:桑和麻,泛指农事。

⑤龙回地轴:龙,指明开国皇地。

地轴,地球自转的轴,此指中枢,谓皇帝占据了中枢地位。

⑥水合天门:天门,龙门。

水合天门喻皇帝得势。

⑦汗旌:汉,此指明朝。

旌,旗。

⑧“愿留方略”句:戚继光积累了多年战斗经验,著有《练兵实纪》,愿留给后人,用以保卫边疆。

登舍身台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探清泉已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释】舍身台在遵化东北长城沿线。

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释】盘山位于北京之东,今蓟县境内。

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生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行边述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归。

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兵宪刘公以游喜峰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车骑行边笔作筹,光摇五色度中流。

斜阳有意杯仍剧,危堞无烽洞转幽。

谁为风沙通朔漠,共疑形胜是南州。

关前不筑三城在,能使山灵识壮游?【注释】柞子洞:在喜峰山半山腰,洞口对喜峰口。

洞深4丈,高2丈。

洞口当关,有战略意义。

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①忆昔从戎向北陲,重来持节鬓成丝。

夜悬炎海烽烟梦,时听岩关林杜诗。

古树寒云过铁马,中原晴日闪牙旗。

安危赖有诸君在,酹酒还期下月支。

【注释】①《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城池》。

戚继光17岁(嘉靖二十三年)袭职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奉命率领卫所士卒到蓟镇戍边,曾登上太平寨南山。

隆庆二年,戚继光奉命任蓟镇总兵,又登上太平寨南山,有感而作。

秋日登三屯营阴山秋入千山静,东来紫气多。

德行高可摘,碣石醉堪磨。

九寨劳车马,孤辰傍薛萝。

隅闻击柝者,回首愧烟波。

【注释】阴山祠:指三屯营之南景忠山上的三忠祠。

景忠山旧称阴山。

汤泉大阅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咫尺壮神臬;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注释】隆庆六年(1527年)冬,戚继光在遵化西北汤泉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演习。

参加将士有10万之众,前后演习20天,朝廷派兵部右侍郎汪道昆率领上千名大小官员前来阅阵。

镇东楼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

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静雕题。

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遥瞻北斗齐。

为问青牛能复渡,愿从仙吏授刀圭。

【注释】镇东楼:为山海关东城门城楼,即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城楼。

观海亭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

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

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

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揪何处梦魂遥。

【注释】观海亭:是山海关老龙头澄海楼的前身,为明代山海关著名的观海览胜之地。

读《孤愤集》独夜秉青藜,往迹何历历。

有垠拂龙泉,生不与时适。

古来兴废事,掩卷三太息。

呜呼少保冤,九州目所击。

书空徒咨嗟,谁为吁天荚。

不知后世人,视今何如昔。

义士莫向江南行,尸祝家家正寒食。

【注释】《孤愤集》:书名。

戚继光读《孤愤集》由书中的岳少保联想到自己,又由现实推及将来,心情激愤,感慨万端。

辛未除夕二首一四指廻杓独障塞,鬓毛如许怯簪冠。

惊心岁月愁仍在,回首风尘梦已阑。

百战劳销千口集,万金散尽几人欢。

燕然北望空弹剑,马举寻常片石难。

二一奉征书向蓟丘,监车几度叹骅骝,幽兰堪纫清时佩,蕙苡何辞绝塞愁。

忽得光阴明日改,都将辛苦二毛收。

狂胡索饷今犹急,闻说边人涕泪流。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春郊行一十月一出郊容改,东风夜发山花红。

纷纷桃李何为者,不可思忆天之功。

二轮转荣枯何日了,年年青入长城草。

嗟嗟人生物不如,一度经年一度老。

三朔方健儿期报恩,焦颜短发披荆榛。

成蹊桃李自何处,那知芳草忆王孙。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过游乡有感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

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凌阳三献来。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游乡:指游乡口,位于今迁西董家口之西,明时为长城关口,后关闭。

三屯营新城工成志喜①受降②新筑壮三屯③,灯火遥连十万村。

障燧④层峦春作塞,风云⑤大陆蓟为门⑥。

东回地轴⑦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⑧尊。

百二⑨城边过质子⑩,千秋同戴汉家⑩恩。

【注释】①《三屯营新城工成志喜》: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城池》。

戚继光在修长城的同时,也重修了蓟镇三屯营城。

新城高3丈,周7里,雄伟壮观,有金汤之固。

②受降:即受降城。

汉、唐为抵御西北部少数民族入侵,在边远地区筑城,称受降城。

诗人把三屯新城比作汉、唐的受降城。

③三屯:明代三屯营为三屯忠义卫驻所,三百军户屯地,故曰“三屯”。

④障燧:指长城及敌楼、燧台等。

⑤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

⑥蓟为门:蓟镇为明九镇之一,为京城东大门。

⑦地轴:见前注。

⑧宫阙:宫殿。

此指皇宫。

⑨百二:以二敌百,形容山河险固之地。

这里指新修的三屯营城坚固雄伟。

⑩质子;人质。

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以作人质。

⑩汉家∶借指朝廷。

挹秀馆孤松宛似苍虬伏,岳色参差别馆傍。

喜看金汤开汉上,还将畚锸卜滦阳。

群峰北拥王廷远,一水东流帝泽长。

潦倒却忘身似寄,十年相对滞冰霜。

【注释】《挹秀馆》:选自戚继光著作《止止堂集》。

挹秀馆,在今迁西县汉儿庄城内。

原汉儿庄旧军营颓废不堪,戚继光重修城堡。

此诗写于汉儿庄新城竣工之时。

登石门驿新城望塞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自辛酸。

援木包在捐身易,按塞年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知往事,偶闻百舌送秋寒。

圣朝不欲穷佳器,疏草空从午夜看。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石门驿:在遵化境内。

己已除日署中乏薪得毛字试看腊向天涯尽,独有边愁恋二毛。

列塞云连青海色,双弧春隐赤鱼弢。

晨炊烟断家谋拙,旅病魂惊国事劳。

西望蓟们通御气,孤臣不惜敞征袍。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为了精兵简政,辞退伐薪卒,结果在过年除夕这天因缺柴而不能生火做饭。

出塞一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乾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二石壁凌虚万木齐,依稀疑是武陵溪。

长城旧饮纷胡骑,大漠初惊过汉鼙。

国士死来金已尽,边机愁绝剑空携。

天山闻说优佳胜,欲乞君恩试马蹄。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于夏四月单骑阅险,出关外20多里。

庚午滦上赋示会盟诸君独立怀知己,多歧叹宦情。

古今谁侠气,天地一愁城。

万里犹投笔,千年羡请缨。

君俱学剑者,报国有新盟。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召开游击以上将领开会,会后慷慨赋诗。

黠虏献俘得封坚志贡市狂胡初款塞,飞诏出云中。

自古绥戎策,应难此日同。

王者原无外,残黎莫隐忧。

已闻兵马诏,相继下身秋。

碛开新日月,苔卧旧旌旗。

藉藉谈桑土,争知庙算奇。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此诗为蒙古部族降服明朝、恢复通贡互市后所作。

奉和司马刘公中丞杨公过温泉有作一武帝恩波在眼中,龙飞气色尚笼葱。

清时不减为霖意,沧海遥分浴日功。

碧水浮觞摇夜月,玉虬拖练动秋风。

无私三辅余膏沐,一派汤汤万古同。

二几度临池愧病身,纶中犹自滞风尘。

三秋经略秦封壮,千载澄清汉泽新。

祗树晴光分障塞,中天爽气动星辰。

左贤已属空庐部,愿理沧溟旧钓缗。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为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过汤泉时而作。

初冬行边木落空山冷,烟凝古渡迷。

岁华堪送酒,世事只如綦。

险窦群猿狎,斜阳倦鸟知。

边愁频入眼,沧海愧心期。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登阴山殿俯榆关迎六纛,旌移兰省阅初禖。

云间山色榷甍起,天外河流鼓角回。

骐骥中朝殊盛矣,貔貅乘塞亦雄哉。

他时呼酒祁连上,潦倒清秋三百杯。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阴山:景忠山旧名阴山。

壬申除夕署中偶成绝塞无烽紫气浮,一时轩盖愧同游。

使星天地看仍聚,子夜招寻醉未休。

腊尽忽惊双鬓改,北来已是六年留。

丹心不假残杯力,醉倚空庭拂剑缑。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塞外观音岩朔廷喜见战尘收,石洞疑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壁垒,何如奉使汉风流。

天低台观三千里,雪近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壮,君恩回首几十畴。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万历乙亥秋九月再登太平南山把酒重登塞上台,匡时君等亦雄哉。

云连雉堞秋愈静,月照机丝夜可哀。

何日信眉容我去,百年开口几人来。

还为国步推豪俊,誓向祁连勒马回。

【注释】太平南山在今迁西县太平寨之南,今南太平山。

丙子除夕署中有感五十春色隔曙晖,风尘未晤梦中非。

半生俯仰天应识,三辅蹉跎腊又归。

杯酒忽惊塞漏尽,垅云故与片心违。

共君莫话当年事,赤胆犹殷白发稀。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五十岁除夕日所写。

赠无终洞道士七日山中已烂柯,岂期再为道人过。

年来鹤驭经多少,纵有无终奈尔何。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无终洞在遵化城东南70里铁厂镇西山上,洞中供奉东周列国时无终子阳伯雍画像,当年阳伯雍曾在此山中修身养性。

宛在亭怀王中丞四首一云护千峰起,烟消百顷开。

芙蓉映秋水,不减美人才。

二莫唱骊歌傍碧浔,肴言何处忆知音。

那能载去颠色否,莫古湖光识苦心。

三倚棹凭危堞,开亭出远山。

乐从鱼鸟后,愁忆鼓鼙间。

地泽偏东辅,天朝重北关。

别来蒲柳质,不赶俯潺湲。

四谁挽银河被草菜,层城飞刹镜中开。

堤横翠幄歇锺度,波约红云钓艇来。

晴雨四时殊色相,芳菲是处何尊罍?江南塞北看无异,胡报西台尺牍回。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宛在亭:在三屯营城东震湖之中。

雨夜饮客震湖舟中散后独经方山人别墅扣扉而入有感细雨霏微六月残,青萍有客扣柴栏。

据床野老呼难醒,绕屋歌儿声更欢。

纵有相似连夜发,更疑解语晓风寒。

主恩未敢图虚报,白眼纷纷且自宽。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震湖:在三屯营城东,湖中可放轻舟。

己卯除夕督兵次建昌候援辽左倩扫松楸却是畴,壮年抱鼓鬓成秋。

行藏齮多因病,歲夜消磨總是愁。

心為報恩終化石,骨因酬志欲無丘。

材官若信狂夫語,聖主如今肯建侯。

【注释】此詩選自《止止堂集》。

戚继光當時率兵駐在迁安建昌营,已做好援救辽东的准备。

庚辰除夕南北征涂莫问年,但教意气每翩翩。

人情到老方知味,世态无端尚有天。

蕉梦甫残仍泽国,梁炊未熟已桑田。

边书不至昏钟起,独抱丹忱付篆烟。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春事嫩绿园林雨霁时,纷纷红紫斗春姿。

娇花总有东君护,若到开残亦下枝。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