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020高考地理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预测2020高考地理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预测2020高考地理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1.亚洲

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

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o~80o~90o,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o~20o~30o。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o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o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o,北纬30o。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0o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o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o经线、10oE和20oE,40o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度范围60ow~120ow,纬线30o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50o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40oW~80o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120oE~150oE,纬线:23o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自己结合地图册多看)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二、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即要明确陆地与陆地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陆地与大洋之间相临、接壤及包围的情况。

(2)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进行空间定位。

赤道,南、北回归线以及0°经线。

特别熟悉南北美洲与澳大利亚的三分结构特点。

三、根据相对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天山的北面为准噶尔盆地,南面为塔里木盆地。

四、根据轮廓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

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对著名的湖泊(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更要特别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

五、根据重要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如植被、传统民居等。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南极洲的企鹅等;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万里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六、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第二章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思路

(一)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二)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类型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形特征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地势特征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各自然要素的对应关系:

(三)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出(市场范围、产品周期)、地域分布、发达程度、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等

二、区域特征的比较

(一)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二)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

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

①四步审题是关键。

②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③“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四、区域分析的手段: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的功能有定位、导航、测距、测海拔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包含了处理空间或地理信息的各种基础的和高级的功能,其基本功能包括对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

3.遥感技术(RS):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类似眼睛的功能。

第一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一、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一)自然区位因素(静态因素)

自然区位

因素

分析要点

气候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

②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因光照不足,只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其农

业以乳肉畜牧业为主

(二)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二、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1)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2)地形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周围山地环绕,发展林业。

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

(3)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

(4)水源河湖众多,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

(2)发达的交通: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3)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化

三、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四类: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即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2.关键因素法

即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类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它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详见下表所示:

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赞成:从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阐述;××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促进当地人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当地政府税收;兴修道路、桥梁、水电、港口工程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反对:主要从不利于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的角度作答,角度要多样化。

(角度二:是否可以发展加工工业,有利条件)

4.发展分析法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1)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市场是变化最大的因素。市场的规模、产品的价格乃至政府的政策等都将直接影响市场,进而会影响农业区位。

(2)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区位。现代交通条件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之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例如,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等条件的改善会直接影响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答题模板】

1.鹅卵石、砂对作物的影响

①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增强,夜间降温快,增加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和光合作用

②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土壤水分

③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2.农产品保鲜成本低的原因

① 在秋冬季采摘上市,低温利于保鲜;

② 产量小、销路好,库存时间短,保险成本低

3.品质好

①(纬度低)热量资源丰富,热量充足;(气候干旱,降水少;海拔高)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深居内陆,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养分)积累

③灌溉水源充足(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④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种植经验丰富

⑤冬季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⑥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病虫害、菌类少

⑦距工业发达地区远,无污染

5.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提供丰富有机质

②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③地形平坦,降水相对较少,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有机质易留存

6.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①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节农业区位的选择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生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典型案例]

河西走廊的粮、棉

灌溉水源其他内陆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蛋鸡场城市发展其他城市郊区的副食品基地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

营专业化

科技进步其他发达国家丹麦乳畜业城市及市场需求西欧其他各国

美国东南部蔬菜、花卉基地,我国南

方蔬菜基地交通运输条件、保

鲜冷藏技术

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专业化生产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区位

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也称“工业原料作物”、“特用作物”、“工艺

作物”,指主要供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按用途可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淀

粉作物、嗜好作物、饮料作物、橡胶作物、染料作物、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芳香油作物等)

的分布

名称主要分布区生长习性农业区位的选择粮

作物水稻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

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

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

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

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

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喜高温多雨、地

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

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

以南(34°N)

玉米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

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

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4、不同气候对应的农作物品种

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

非,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地

温带大

陆气候、

热带草

原气候、

温带海

洋气候

①气候温和湿

润,既利于谷物

生长又可种植

牧草

②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

③灌溉便利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稀少

①小麦、牧羊混

合经营

②规模大,机械

化程度高

③家庭经营

④农业生态系统

良性发展

⑤灵活的安排农

⑥较强的市场适

应性

①修建水利工

程,跨地区调水

②合理安排农

事活动

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围

地区、西欧、中

欧、澳大利亚、

新西兰及大城市

周围地区

温带海

洋性气

候、温带

大陆性

气候

①温带海洋性

气候利于多汁

牧草的生长。

②平原为主、土

壤肥沃利于牧

草和饲料作物

生长

①西欧经济发

达、城市化水平

高。

②人们的饮食结

构中乳畜产品比

重大

①商品率高

②集约化程度高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①培育良种乳

②注重动物疫

病的防治

【知识拓展】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中国农业分布地图】

第四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自然灾害)、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内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合理生产强度和生产方式。例如: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

农业技术改革。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3.农业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农业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1.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