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非农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关系见表5-8,表5-9。 (P116)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

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
02
如净化空气、保护水源
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推广屋顶绿化
利用城市空间
倡导绿色出行
低碳生活方式
城市绿化的实践
建设城市绿地
公园
绿化带
广场
城市绿化的实践
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更是一种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加绿地和引入植被,城市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化也有助于促进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城市打造更宜居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城市绿化需要合理利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需兼顾资源保护
未来城市绿化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绿化面临更大困难
如何应对挑战成为重要课题
总结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举措和管理方式,同时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科学规划、全面管理,才能实现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07
01
03
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支持生态农业
02
倡导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
推广环保理念
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结语
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城市绿化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绿化行动,共同营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城市绿色才能更加璀璨,生态平衡才能更加稳固。
THANKS感谢观看
人口密度
绿化规划需与城市交通规划协调一致
交通
有效监督
建立绿地管理制度
加强绿地维护工作
共同推动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企业和社会参与绿化活动
城市绿化规划的实施
科学管理
合理配置绿化资源
监测和评估绿地效果
某城市通过规划与实践取得了成功的城市绿化成果。该项目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注重生态平衡,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并为其他城市绿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 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第3节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的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的组成:
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 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城市环境的特征
(1)界限相对明确 (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 (4)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5)具有脆弱性
环境质 量评价
内容
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要点: 1、重视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3、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生物种
群减少、自然修复能力下降、固体废弃物的 增多……
第2节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 一整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容量
内容: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
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城市 水环境容量等。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Ⅰ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矿藏…… Ⅱ 城市现状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水排

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城镇化必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有:1.土地资源的破坏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自然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开垦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自然的山脉、湿地、林地等自然景观,加重了农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2.水资源的紧缺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日益减少,造成了水资源的紧缺和污染。

城市的工业、居民和农业用水对水资源的消耗比较大,且排放的废水也严重污染了水环境。

3.空气污染严重城镇化导致大量的人口、车辆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污染空气,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城市中大量的工厂、车站、机场、工地、高速路等,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尾气,导致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在增加。

4.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化带来的损害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城市不停地扩张,土地面积大幅缩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差,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导致食物链的崩溃。

第三章解决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案为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其中包括以下方面:1.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要严格监管和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城市化环境规划,定期检查和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

2.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要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采取节约型、环保型和低碳型发展方式,推广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应用和生态素质提升,建立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 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通过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防止不正当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遏制破坏性开发。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2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2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测试题
一、单选题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2)观察材料一中A处,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析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请说明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A2.C3.A4.D5.B6.A7.B8.B9.D10.A11.C12.B13.A14.C15.D16.C17.A18.D19.D20.B21.C22.A23.D24.B25.A
15.杏仁桉叶片侧面朝上是因为
A.增大与阳光的接触面B.滞留更多雨水
C.减少地面投影面积D.减少水分蒸发
16.我国明令禁止种植杏仁桉树的原因是
A.防止疟疾等疾病流行B.木材产出量少
C.保护生物多样性D.气候不适宜
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是该区域相关信息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背景条件是( )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综合题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量下降了80%,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说明长江10年禁渔的主要作用。

答案:有利于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得到全面保护;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繁衍,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野生鱼类可以改善种群质量;有利于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渔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解析:该题以长江渔业资源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1个小题,涉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方面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长江因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问题,渔业资源量下降了80%,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因此实施了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措施,主要作用可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思考。

常年禁捕可以恢复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给予水生生物良好、安静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濒危物种得以慢慢恢复,也可以提高生物种群的质量,渔业资源恢复也可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渔业属于第一产业,禁渔措施也可以促使大量的渔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变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切萨皮克湾(下图)浮游植物繁盛,尤其是5月在切萨皮克湾的西侧中段赤潮发生频率最高,导致海水缺氧,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5月切萨皮克湾附近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分析5月切萨皮克湾西侧中段赤潮频发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植被与城市环境
• (1)城市植被的概念 • 城市植被(urban vegetation),是指城 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 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 校园、寺庙、广场、球 场、医院、街道、农田 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 有的森林、灌丛、绿篱、 花坛、草地、树木、作 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2)城市植被的特色
第5章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1 城市植被、城市 动物与城市环境 5.2 城市化的生态环 境正效应 5.3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 负效应 。
一、城市植被、城市动物与城市环境 • 1、 生物与环境 • 生物圈及其生物构 成
• 在生物圈系统范围内,有着生物生活所 必需的各种条件和营养物质,从而维持 现代约500~1000万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 生物圈中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总量约 3×1012~3×1013t。此量虽然还不及地壳 重量的0.1%,但它却使地球上的自然环 境发生了极其深刻变化。
B 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 尽管城市植被的区系成分与原生植被具 有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残存或受保护 的原生植被片断,但其种类组成远较原 生植被为少,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 植物。另一方面,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 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 系成分的比率,即归化率的比重越来越 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 城市化的生物效应(biological effect)就 是指环境因素改变而引起的生物学反应。
什么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丰 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种资源 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经营的主要对象, 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三个组成部份。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乃至全球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一)城市植被在生态 环境中的正效应
1、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 城市绿化对于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功能 是非常显著的。如果城市植被与城市其 他自然条件、城市街道和建筑群体配合 得好,就可以增添景色、美化街道、市 容,给城市带来活泼生机。
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4)城市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 城市化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动态关系 • 在大多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城 市植被(原生植被、农田植被)所在地 绝大多数被占用,自然植被、农田作物 覆盖的面积则大量减少。
3、城市动物与城市环境
(1)城市动物的概念
• 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大都是原地区残存 下的野生动物,或是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 野生动物,或是通过人工驯养和引进的动物。 • 可以称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 市动物( urban animal ),而把与人类共同 (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中而不依赖人类 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野生动物,含原 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 城市的野生动物。
C 野生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 物以及景观的破坏
• 老鼠以及松鼠啃咬电缆、电视天线和住 宅及其他建筑物;啄木鸟在电线杆上凿 洞筑巢;鼹鼠及土拔鼠不仅在草地上挖 洞,还会剥树皮、啃断树根。凡此种种 均对城市造成破坏。美国的城市有成群 的紫燕、惊鸟停在白松上栖息,由于其 噪声以及气味的影响,使景观美的气氛 大受破坏。燕子在屋檐下作窝,不仅影 响景观,同时还可能带来寄生虫。
植物的防止风沙、调节气流的作用
• 位于城市冬季盛行风向上风向 的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速, 一般由森林边缘深入林内30~ 50m处,风速可减低30~40%, 深入到120~200m处,则平静 无风。在夏季,则又会产生林 源风,调节城市小气候。公园 与城市空场比较,其风速平均 减少62%。有风时绿地能防风, 无风时,由于绿地气温较低, 冷空气向空旷地流动而产生微 风,可以调节气流。
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
• 大气中的气体有二氧 化硫(so2)、一氧化碳 (co)、氟化物(FX)、 臭氧(o3)、氯(C1)、 氨乙烯等,植物对这 些气体具有不同程度 的吸收或指示作用。
二氧化硫
• 据测算,松林每天可 以从1m3的空气中吸 收20mg二氧化硫,1 公顷柳杉林,每年可 吸收720kg二氧化硫。
植物的调节温、湿度、防止日辐射热的作用
• 有人测得在空旷的广场 的1.5m高处,最高气温 为31.2℃,而地表最高温 度可达43℃,这就使人 同时处在日光直接照射 和地表热辐射双重影响 之下,更增热的感觉。 而绿地中的地温要比空 旷广场气温低得多,一 般可低10~17℃,为人 们创造了防暑降温的良 好环境。
(2)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
• 城市化的进程改 变了城市环境, 也改变了城市动 物的生存环境。
什么是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 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 物、昆虫动物及其他动物。 野生动物可分为几类? 野生动物可分为四类: 第一,珍贵的、稀有的、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如大熊 猫、虎等; 第二,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 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食肉鸟类蛙类、益虫、 益兽等; 第三,野生动物,指那些较多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渔 业,狩猎业的动物; 第四,有害野生动物,如害鼠及各种带菌动物等。
3.城市植被的环境监测作用
• (1)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 • 雪松对SO2和HF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 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 周围可能有SO2或HF污染。
(2)重金属污染的检测
•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 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 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 是铅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 “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在我国 有一种“海州香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 其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 3%的铜,被称为“铜 草”。
植物的杀菌作用
• 洋葱、大蒜汁能杀死葡 萄球菌、链球菌及其它 细菌。桦木、银白杨的 叶子在20分钟内能杀死 全部原生动物,柠檬桉 只要2分钟、法桐只要3 分钟:桧柏只要5分钟也 都具有杀死全部原生动 物的效力。
植物的消声防噪作用
• 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 街道可降低噪声8~l0分 贝。植物经过组织,组 成林带后则更有隔声作 用,其效果与林带宽度、 树冠高度、枝叶密度及 树种有关。
植物有吸尘作用
• 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过滤 器和吸尘器,可以降低 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其滞 尘作用的大小,由植物 叶片的不同特征所决定。 如有的叶片表面粗糙(如 桧树、木槿);有的时面 皱纹交错(如大叶榆); 有的叶面绒毛密布(如沙 枣);更有的还能分泌油 脂(如松树等)。这些特 征,都有阻挡、吸附和 粘着粉尘的作用。
氟化氢(HF)
• 对氟化氢具有抗性的植 物,在低浓度时,能吸 收一部分氟化氢,在含 氟化氢5.5微克/m3的空 气中,西红柿叶子可吸 收3000微克/kg的氟化 氢,扁豆可以吸收 12000微克/kg的氟化 氢,桔子叶、女贞、洋 槐等树木也能吸收氟化 氢。
氯气
• 据研究,生长在离 污染源400~500m处 的树林,如洋槐、 银桦和兰桉,每年 可 吸 收 几 十 kg 氯 气 。 从叶片吸收和积累 的能力来看,阔叶 树大于针叶树,有 时可相差十几倍之 多。
•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 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 的烙印,不仅是植被 的生态环境特化了, 植被的组成、结构、 动态等也改变了,完 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 特征。
A 植被生存环境的特化
•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 城市植被的生存环境。较为突出的是铺 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 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 的大气在直接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 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城 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 生存环境中。
• 1962 年,美国华盛顿州一些天鹅与一架 飞机相撞,导致机尾受伤, 17 人死亡; 1970 年,波士顿机场一架正在爬升的飞 机与一群惊鸟相撞,造成引擎失速,飞 机失事, 60 人死亡; 1980 年,美国空军 的一架 t-38 型双引擎喷气机,因引擎吸 入海鸥而坠毁在克利夫兰城附近。
B 野生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
• 植物与环境污染的防治 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 一些学者对森林、树林、 竹皮等的卫生防护所作 的试验和研究,证明它 们具有放氧、吸毒、除 尘、杀菌、减噪、防风 砂、蓄水、保土、调节 小气候以及对有害物质 的指示监测等作用,被 称作绿色的环境卫士。
(1)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净化作用
• 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 氧气的作用 • 据统计,每年地球上全部 植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 93.6×l09t,通常一公顷阔 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t二氧 化碳,放出0.73t氧,只要 l0m2的森林,就可以把一 个人一昼夜呼出的二氧化 碳吸收掉。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 由于森林林冠能承接降 水,在很大程度上使地 面避免受到暴雨的冲击; 松软的林下枯枝层能吸 收雨水;林地土壤具有 较好的透水性和蓄水性, 因而削弱雨滴和径流对 地面的侵蚀;林木的根 系能牢牢固结土壤,因 此,森林既能保持水土, 又能涵养水源。
保存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 方,不但为植物提供了 生存的基地和营养来源, 也为动物提供了栖居场 所和丰富的食物。据统 计,地球上有 500 万至 1000万种各类生物,其 中半数以上的物种在森 林生态系统中栖息繁衍。
C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 管理下,大多是园林化格局。乔、灌、 草、藤等各类植物的配臵。城市园林的 研究是城市植被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D 结构单一化
•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且趋单一化, 除了残存的自然森林或受保护的森林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 本植物更为罕见。
(3)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