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PPT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古人谈读书PPT课件完美版1

读书感悟
读书是一个专心致志的过程,应坚持心到、 眼到、口到。不能随意阅读,要用心阅读,思想 集中了,眼就会会看仔细,嘴就会读不正确。
古人谈读书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 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我会解释
我说 余 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既然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 不专一,却只 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 不能久也。 也
随意
语气词,相当于“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 岂 不到乎?
难道
我会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 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 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第一部分—好问、诚实、不满足
古
人 谈
第二部分—心到、眼到、口到
读 书
第三部分—有志、有识、有恒
பைடு நூலகம்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古人从不同的角度读书总 结出来的方法和心得。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读书方法, 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总结。
想一想,你已经读了哪些书?有什么 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我会解释
表推测,大概
学识
盖 士人 读书,第一要有 志,第二要有 识,第三要有 恒。
读书人
志向
恒心
自我满足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 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 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24张PPT)

课堂集中营
天生
……的人 喜欢古代文 献或文化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奋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 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 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要专心致 志,如饥似渴,学而不厌,乐而忘忧,只有这样, 才会在事业上取得成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堂集中营
赶不上 还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畏惧
译文: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 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孔子讲到学习态度的问题。“学如不及”,体 现了为学不知满足的紧急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犹恐失之”,体现了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在前 一句中,孔子为求新知表达出了迫切的心理,后一 句中,孔子为守旧知则表现出了恐惧心理,恐有遗 漏之处。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 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 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 诚恳、老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警告我 们在学习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堂集中营
聪敏
喜好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
我会认
chǐ
zhì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左右/左中右 结构
耻识
字词乐园
我会写
chǐ huì
耻诲
字词乐园
多音字
字词乐园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
zhì
博闻强识
shí
结识
在上周的研讨会上我结识(shí)了一位博闻 强识(zhì)的学者。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8张PPT).ppt

——【宋】朱熹
我会解释
说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 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 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 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 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 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我会解释
说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 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 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 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 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 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7张PPT)

“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 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 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 二首》。
源头活水和观书学习有什 么关系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 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余尝尝谓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随意。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口到
联系你的读书体会,你认为本段文字哪里对你有启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 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对待学习要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勤学、谦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 出节奏,用“/”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源头活水和观书学习有什 么关系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 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余尝尝谓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随意。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口到
联系你的读书体会,你认为本段文字哪里对你有启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 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对待学习要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勤学、谦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 出节奏,用“/”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古人谈读书》PPT精品-课件(共15页)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 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
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谦虚 求实 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人们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
是什么?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小结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初读课文
白描技法要用好,还需注意三点: 二、用好引证法 《扬州慢》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写作中的结构严谨,是指用清晰的思路来组织安排作文的内容与层次。具体包括结构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彼此呼应,前后照应 ,衔接自然,章法合理,中心内容突出,各部分之间相对均衡。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观点三)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
3.大声朗读课文。 情。它是词人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人生的一种积极表观。
古人谈读书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
有恒----不放弃,能成功
学习态度和 方法很重要
一、寓言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寓意的语句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 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凌”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 ,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立意角度多,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落笔容易”。不过,立意有高下,“风景”有不同,出彩不易。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24张PPT).ppt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自己知道的知识要有信心, 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要勇于承认。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一、选自《论语》字词句分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学习要默默地积累,不厌其烦地学习。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使 自己的学问更加深厚。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另外,《童蒙须知》中朱熹的读书三到也告诉学生们读书时需要用心专注。他指出, 心到、眼到、口到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将 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让学生们了解到古人在读书方面的见解和态度,帮助 他们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一
选自《论语》
一、选自《论语》
了解一下有关《论语》知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 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中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人 物形象。其语言简练,浅近易懂,但用意深远,具有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 爱和兴趣的建议:
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故事 会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阅 读小组或读书俱乐部,让学生们可以一起阅读、讨论和分享。
引入有趣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引入有趣的书籍开始。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如故事书、探险小 说、科普读物等,这些书籍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一、选自《论语》字词句分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学习要默默地积累,不厌其烦地学习。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使 自己的学问更加深厚。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另外,《童蒙须知》中朱熹的读书三到也告诉学生们读书时需要用心专注。他指出, 心到、眼到、口到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将 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让学生们了解到古人在读书方面的见解和态度,帮助 他们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一
选自《论语》
一、选自《论语》
了解一下有关《论语》知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 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中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人 物形象。其语言简练,浅近易懂,但用意深远,具有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 爱和兴趣的建议:
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故事 会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阅 读小组或读书俱乐部,让学生们可以一起阅读、讨论和分享。
引入有趣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引入有趣的书籍开始。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如故事书、探险小 说、科普读物等,这些书籍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2张PPT)

二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随意。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宋]朱熹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 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 看,心和眼既不专心一意,又只是随随便便地 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 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孔子知识渊博,他为什么说“我非生而 知之者”?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天生就 懂得知识的人,而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拥有了 渊博的知识。他这样说,一方面含有自谦的 成分,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身 学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鼓励学生努力学 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再读读第一部分,说说《论语》中的 这几句话,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对你有启发。
老师指导:本文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态度 与读书方法的言论,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 经验,从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第二则短文中朱熹讲了“三到” 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 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 还记得。
诚实——智慧
古 人
好学——好问 不厌——不倦
谈 好古——勤勉
读 勤奋——进取 书 学习——思考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心到——眼到——口到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半夜三更到五更天鸡鸣报晓, 正是男孩子刻苦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岁月 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白发苍苍后悔没读书 就太晚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PPT优质课件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启发我 在学习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启发我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要不感到 满足,在教诲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倦怠。
课外拓展
统编 五语上
25.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成语或诗句呢?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课时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字,会 写“耻、诲”等5个字,读准多 音 字 “ 识 ” , 理 解“知”“识”“厌” 等字的古义。 2.能借助注释说大意,并联系 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论 语》中有关读书的句子对自 己的启发。(重点)
语段分析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 和眼睛已经不专注一致,却只是随意地诵读,一定不 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 要。心思已经到了,眼睛、嘴巴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 吗?
课文解读
勤勉的态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 释 【非】并不是。 【好】喜好。 【敏】此处指勤勉。
翻 译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 化,靠勤奋求取知识的人。
课文解读
勤奋、进取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 释 【如】好像。 【恐】害怕。
【及】赶得上。
翻 译 学习如同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 又怕丢失掉。
作者采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进一步强调了 读书时心到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谈读书》一课深入探讨了古人的读书智慧和方法。首先强调了好问、诚实和不满足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保持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知识。其次,提出了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方法,强调专心致志是读书的关键,只有全心投入,才能真正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最后,阐述了有志、有识、有恒重要性,认为读书人应具备坚定的志向、广博的学识和持久的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通过古人的这些读书心得,我们不仅能学到有效的读书方法,更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