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执着梦想)

作文素材: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执着梦想)

作文素材: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执着梦想)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

为何日本工匠能把这样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质量不好是耻辱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

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这正是当今应当推崇的工匠精神。

“工匠”在日语中被称之为Takumi,从词义上来看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含义。

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产品为啥无法被模仿?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一家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

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小小的螺母。

这家日本公司叫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

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松动是很平常的事,可对于一些重要项目,螺母是否松动几乎人命关天。

比如像高速行驶的列车,长期与铁轨摩擦,造成的震动非常大,一般的螺母经受不住,很容易松动脱落,那么满载乘客的列车没准会有解体的危险。

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当年还是公司小职员时,在大阪举行的国际工业产品展会上,看到一种防回旋的螺母,作为样品他带了一些回去研究,发现这种螺母是用不锈钢钢丝做卡子来防止松动的,结构复杂价格又高,而且还不能保证绝不会松动。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作者:————————————————————————————————日期: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电气论文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本刊记者李曾婷“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工匠精神”成为“网红”名词。

以如此方式号召,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对工匠精神需求的迫切程度。

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代表国家,因此成为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两个国家。

那么,日本和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为此,《电器》记者整理了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双元制”教育体系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非常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按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

虽然名义为“实习”,但是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

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职业精神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

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铺垫。

技师培养机制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外,工厂的技师培养机制也造就了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

日本企业中的工匠精神传承

日本企业中的工匠精神传承

日本企业中的工匠精神传承在日本,工匠精神一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技术方面的传承,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的传承。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更贯穿在整个社会中,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文化,成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通过自身对于细节、品质等方面的追求,来不断提升自己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

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做事情的一份认真,是对于品质和细节的高度关注与负责。

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日本企业中,尤其是在传统的制造业中,工匠精神是固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一种长久以来对于高品质和完美主义的不断追求和坚持。

而传承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对于技术的传承,也是一种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承。

2. 工匠精神的传承历史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技术的国度,而工匠精神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扎根发芽的。

在古代,日本各地有很多手艺人,他们都是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们不仅能制作出很多漂亮实用的东西,还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开始渐渐地转移至现代的企业文化中。

不同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工匠精神,例如丰田的“丰田生产系统”、索尼的“造梦精神”等等。

这些不同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从对于细节和品质的坚持中获得了不少成功。

3. 日本企业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日本企业中永远都是一道闪亮的标签。

日本企业非常看重工匠精神的传承,从而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匠。

在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传承,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和创新文化。

首先,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从小事做起。

日本企业里的员工们通常会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

无论是商品的外观设计,还是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步骤,他们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力求做到最好。

每一次小的举动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和效果,而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养成了日本企业对于质量和创新的坚持。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0篇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1】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它,相信未来,我们将会走得更平坦。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

在许多人们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如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

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

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

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

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

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

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

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

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继承工匠精神。

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

国外“工匠精神”启示录

国外“工匠精神”启示录

国外“工匠精神”启示录2016-01-13 15:03:37来源:南方杂志作者:我有话说(1人参与)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完美”是不存在的,无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事物有多美好,总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与长寿的德国、瑞士、日本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还是有所欠缺;无论是制造“高精尖”产品,还是生产日常生活用品,我们都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

德国:只给你6个螺丝钉“飞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假如有6个螺孔,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6个螺丝钉;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

”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说。

海里派克直升机上使用的螺丝钉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螺丝钉,而是德国有关部门认证和许可生产的螺丝钉,价格是普通螺丝钉的10倍,甚至更高。

柳青解释说,在飞机制造行业,工程人员需要非常严谨。

如果一个螺丝钉不小心丢了,特别是关键部位的螺丝钉,很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折射出德国制造业传承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名工匠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

贝希斯坦是享誉世界的德国钢琴制造商。

成立162年来,贝希斯坦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制造钢琴,每一台钢琴都当作艺术品来打磨。

为了保证制琴技师的专业水准,贝希斯坦建立了一套学徒培养制度,2012年在全球仅招收2名学徒,2013年才开始增至每年6名。

公司服务部主管、钢琴制作大师维尔纳·阿尔布雷希特说,学徒们需要进行3年半的轮岗学习,每个学徒会在每个部门待上1周至1个月,每个部门都派最优秀的老技师亲自教授钢琴制造技能。

贝希斯坦不仅培养钢琴制作师,还为在全世界出售的钢琴培养服务技工。

阿尔布雷希特说:“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非常独特,许多人都认为贝希斯坦的钢琴制作师培训是最好的。

”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博世和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

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

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

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上。

在日本,工匠们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设计还是服务,都要求完美无缺。

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改进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曾亲眼见过一位日本的工匠,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只为了改进产品的一道工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还体现在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上。

在日本,工匠们对品质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们坚信只有高品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因此,他们会采用最优质的原料,采用最先进的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达到最高的品质标准。

我曾参观过一家日本的制造工厂,他们的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每一个产品都要经过多次的检验,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我叹为观止。

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还体现在对创新的不断探索上。

在日本,工匠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和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他们会积极参与技术研究和开发,不断改进和创新,以保持其产品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我曾与一位日本的工匠交流,他告诉我,他们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以保证他们的产品能够引领市场。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的实践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

它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创新的不断探索上。

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业的灵魂,是日本制造业能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实践工匠精神,我们的制造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有着深刻的体验。

在日本,工匠们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设计还是服务,都要求完美无缺。

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位日本的工匠,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只为了改进产品的一道工序。

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日本工匠精神读后感

日本工匠精神读后感

日本工匠精神读后感篇一看过《工匠精神》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会让我有时候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

这句话能让我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工作的结果是要超越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的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做工作就是做结果。

老师讲的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了情绪 * ,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遇到问题时,永远不给领导提问答题,而只给出附带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题,作为员工必须清楚身在公司的最根本任务,是为公司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而一个最可怕的下属就是总以为比老板聪明;其实,上班时间消极怠工,装装样子,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

可是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懂得这个道理,他会觉得工作的时间是老板付酬的,偷一点懒,就占一点便宜,其实,那消磨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凡事要积极主动,凡事团队第一,凡事高标准严要求。

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哪里做得很好,今天我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在胖东来工作四年的我,首先我在胖东来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善良坦诚的人。

通过这本书己受益匪浅,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结果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书中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体会,关于书中的安排,表达,声音,词语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总结。

2-1. 156 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质量不好是耻辱

2-1. 156 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质量不好是耻辱

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质量不好是耻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在总裁办电子邮件里向全体员工转发了一篇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的文章,倡导每位华为人都要精益求精的做好一件事。

任正非希望每个华为人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

为何日本工匠能把这样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为何日本工匠能把这样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质量不好是耻辱耻辱感——质量不好就是耻辱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

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

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这正是当今应当推崇的工匠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作者:————————————————————————————————日期: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电气论文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本刊记者李曾婷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工匠精神”成为“网红”名词。

以如此方式号召,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对工匠精神需求的迫切程度。

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代表国家,因此成为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两个国家。

那么,日本和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为此,《电器》记者整理了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双元制”教育体系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非常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按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

虽然名义为“实习”,但是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
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

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职业精神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

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铺垫。

技师培养机制
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外,工厂的技师培养机制也造就了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

但对于中国工厂而言,生产工人的流动性非常大,甚至许多工人是“一年游”。

这种现象导致许多企业陷入每年初耗费时间和经历培养新人,年底已上手工人离职的恶性循环。

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中国制造业的这种不良循环亟待改变。

德国的技师培养制度,恰好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一些借鉴。

在德国人看来,技师与工程师一样,均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只不过分工不同。

工程师是德国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但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

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

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超过两次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

如果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被解雇,他将很难再在行业中找到新的工作。

哈德洛克——不到50 人的小公司
若林克彦将哈德洛克称为中小企业——确实,哈德洛克是一家员工不足50 人的小公司,都在螺丝(螺母)这种成熟度极高的行业,拥有世界上拥有令人瞩目的核心竞争力。

若林克彦表示,哈德洛克目前仍然是那种随处可见的街道工厂,在创业阶段时,为了支撑下去,也誓死付出过努力。

在这一点上,哈德洛
克与全世界所有的中小企业没有任何区别。

中小企业的逆袭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想要立足于市场,甚至做到领头羊的位置,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

若林克彦曾经说过,哈德洛克生产的产品处于技术非常成熟的领域,和所谓的高科技相去甚远。

人们甚至认为螺丝(螺母)是“低科技”,不管如何做好像都没有提升空间。

“然而,我却不这么看。

即使是‘低科技’的产品,只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努力,依然可以和其他公司形成差异化。

即便像我们这样极普通的公司,在这个领域也仍然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这样说是因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无论做什么,我们只要努力都有机会。

”在他眼中,产品的改进是没有终点的,无论科技含量如何,在研发中都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努力,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地做产品。

“树立好目标,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好运气自然就会来敲门。

”若林克彦说。

“独特的产品”
当然,即使专注,但仍是简单地重复其他企业的产品,中小企业也无法可持续发展。

若林克彦强调,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中小企业存活下去的秘诀是大力开发属于自己的独特产品。

其实,对于哈德洛克而言,“独特的产品”并不是指产品的外表或者功能,而是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

若林克彦表明,对于产品,无论如何也要彻底解决瑕疵。

即使这个瑕疵在整个销售比例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或者按照以往尝试认为“没有办法”,但企业依然不能妥协,最终才能生产出更优秀的产品。

中小企业更需要高标准
哈德洛克这种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对质量有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便是工匠
精神所弘扬的一种重要理念。

若林克彦指出,中小企业更需要高标准。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和品牌知名度上均有不足。

如若想在业内脱颖而出,且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合格制造,更是要追求高标准的精益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