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探究

马克 思 的 “ 化 劳 动 ” 马 克 思 的 重 要 著 作 异 是
《 8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个 异化 生成 的前 提 , 即劳动 者与 其
劳动 产 品的异化 。马克思 从资本 主义 的现实 生产关 系和 经济 事实 出发 , 出 由于工 人 创 造 出的 劳 动产 指
・
8 ・ 4
分 , 尔 巴哈则 更强 调异 己力量 于 主体 的对抗 性 。 费 马 克思则 反 对 费 尔 巴哈 用 “ 的本 质 ” 人 即抽 象 的“ ” 人 代替 上帝 消 除异 化 的做 法 , 强调 要 把 费 尔 巴 哈 的“ ” 人 由天上 拉 到人 间 , 并从 活 生 生 的感 性 现实
认 为 “ 对精 神 ” 过逻 辑发 展 , 绝 经 先把 自身 “ 化 ” 异 为 外 部世 界 , 又通过 对外 部世 界 的异化 , 回到 自身 恢 复 其 自由的本 质 。因 此 , 格 尔 的异 化 表 现 为 动 态 的 黑 历史 过程 , 当然 , 种 异化 是 不 正 常 的 , 以需 要扬 这 所
中图分类号 : 8 A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5 2 1 )2— 0 4- 3 10 3 1 (0 2 0 0 8 0
自马克思的《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 发表以
来, 中外学 术界 对异 化 问题 展 开 了 多方 面 多 角 度 的 探究 , 马克 思 的劳 动异 化 理 论 也有 着 广 泛 的 探讨 对 和普 遍 的关 注 , 文仅 对 马克 思 的 劳 动异 化 理 论 相 本 关诸 方面 进行 一个 简要 的概 述和初 步 的探究 。
第2 9卷
V0. 9 12
第 2期
No 2 .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经典著作《资本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探讨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被异化状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解释异化劳动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并探讨异化劳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提出当代社会应对异化劳动的策略,并探讨异化劳动观的当代启示。
总结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当代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为解决当代劳动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当代社会、影响、策略、启示、当代价值、总结、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概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19世纪提出的关于工人与劳动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雇佣关系而导致的劳动过程变得陌生化、变为资本家控制的劳动过程。
工人在进行劳动时失去了对生产的控制权,无法自主决定生产的目的和方式,导致工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和陌生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方式,通过劳动人类可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化,他们变成了资本家手中的工具,丧失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导致工人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和劳动的自主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是如何导致工人疏离和陌生化的,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工人与产品、自己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自主,才能使人类重获劳动的尊严和自由。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的重要思想之一。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困境和不满,探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探讨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处境,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

异 化 概 念 的 形 成 在 西 方 思 想 史 上 经 历 了 漫 长 的 过 程 。 自文 艺 复 兴 以 来 异 化 理 论 逐 渐 在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里 形 成 发 展 起 来 。 在 卢 梭 的 社 会 契 约 说 中 首 次 出 现 关 于 异 化 实 质 的 理 论 说 法 , 中 异 化 已 被 明 确 规 定 其 为 一 种 损 害 个 人 权 利 的 活 动 , 指 “ 利 的 放 弃 或 转 即 权 让 ”。 荷 兰 法 学 家 格 劳 修 斯 是 用 拉 丁 文 ain t l ai e o这 个
在 人 与 社 会 、 与 自然 两 重 关 系 上 , 化 了 异 化 概 念 人 深 的内涵 。卢 梭 在 异 化 思 想 上 的 推 进 , “ 化 理 论 ” 为 异 披 上 古 典 哲 学 的J- 。 ' ̄ l 德 国古典 哲 学 把 “ 化 ” 到 哲 学 的高 度 , 且 异 提 并 进 一 步 扩 展 和 深 化 了 它 的 含 义 。 黑 格 尔 继 费 希 特 揭 示 人 与 自然 的 异 化 关 系 之 后 , 过 思 想 异 化 的 形 式 揭 通
中 图 分 类 号 : 8 A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3—72 (0 1 0 0 4 0 0 2 1 )4— 0 7—0 3
一
、
异 化 概 念 的 由来 和 历 史
度 , 明 了他 要 求 个 人 权 利 和 自由 的 意 向 。他 曾在 表
《 弥 J )中 指 出 : 文 明 使 人 腐 败 ; 离 自然 使 人 堕 爱 L “ 背 落 ; 变 成 了 自 己 制 造 物 的 奴 隶 ”, 等 。 这 样 , 就 人 等 他
的 贬 值 成 正 比 。 劳 动 生 产 的 不 只 是 商 品 , 生 产 作 为 它 商 品 的 劳 动 自身 和 工 人 , 且 是 按 它 在 一 般 生 产 商 品 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马西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马克思的批判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他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作出规定: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异化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异化;劳动;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8-0274-02作者简介:马西子(199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迅速,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社会分工明确,机器替代人类,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这为异化劳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日益突出,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情绪。
这主要表现在资本家剥削日益严重,占有劳动者大量劳动成果;无产阶级依附于机器却受它支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通过劳动获取的报酬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源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
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个人倾向占有财富,劳动与资本形成对立。
原本资产阶级将其视为对抗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使自身陷入矛盾状态。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经济关系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来看,消除这种现象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马克思认识到,消除私有制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地认识私有制的性质。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论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

论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弗洛姆是一位著名的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展开的,希望揭示社会结构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他从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人的主体性、社会化以及自由问题,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弗洛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人的工作经验和劳动体验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详细考察了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苦闷,强调了劳动的矛盾性质和对人类个体的压迫性。
他认为,人在劳动中存在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劳动成为简单的交换行为,过程中剥夺了工人对产品的所有权和对过程的掌控权。
这种异化劳动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剥削,更是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剥夺。
他的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证基础,为理论提供了具体案例和基础。
弗洛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读。
他认为,劳动的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问题,更是人与自己、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一种紧张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劳动成为单一目的的追逐,导致人们的个体性和自我实现受到了限制。
弗洛姆提出了人作为社会动物存在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所有生活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人,很难满足对于情感和灵性层面的需求,导致了人的行为偏离了本真的人性。
这一点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醒人们思考和关注人在劳动中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弗洛姆也试图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他主张通过建立合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来消除劳动的异化。
他对社会结构的设计提出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机会的平等性原则,认为社会应该致力于实现每个个体的尊严和自由的实现。
他强调劳动的目的应该是赋予人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通过劳动获得对于自身的认可和满足感。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逐渐引发人们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工作中经历着异化现象,同时在消费中也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异化消费”?它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的呢?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异化消费”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商品的生产中,但生产的结果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
这种剥夺了工人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的现象,便是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像是被他人操纵和控制的工具,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消费”这一现象。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置于商品和市场逻辑之中。
消费者不再是对商品的真正需要进行理性判断,而是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盲目跟风消费。
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异化,变成了商品和市场经济中的客观需求的俘虏。
消费者在追求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导致消费的异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逻辑上讲,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都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使得人们的劳动和消费都受到了商品逻辑的束缚。
在生产方面,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控制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也受到了商品和市场逻辑的异化,变成了客观需求的奴隶。
这种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工人的劳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作者:郭百庆刘利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社会批判共产主义作者简介:郭百庆,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利,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343马克思通过赋予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历史意义,将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转换为社会历史范畴,形成对现实对象的解读,为明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异”提供了指南。
该理论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导致异化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形成多种学说。
因此,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背景,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新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人”的解放,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异化”是一个社会批判的概念,马克思之前的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希特等对它进行过论述,但真正对“异化”概念实现全面革新的是马克思。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形式有四种主要框架是:(1)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己;(3)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等,这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人本质的对立物,资本下的异化劳动过在使生产劳动中折磨和摧残工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了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弄群众的异己力量。
此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深化批判资本主义开辟了新方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社会劳动经济的分离,将异化范畴限制在商品经济范围的框架内,进而解剖劳动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中的演绎过程,提出了“自然共同体-经济的社会形态“虚假共同体”-“人类自由联合体”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明确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对抗性质的体现。
(一)异化劳动理论内涵需要明确当前,“异化劳动”是社会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讨论陷入各种学说中。
部分西方学者将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简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学问题”,或者形式化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技术方法,都是没有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本原。
因此,导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面临着质疑: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否能够解释当前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的“良药”。
2.是否能够为解决社会思潮的混乱提供“药引”;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社会理论家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急需明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此外,21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频发社会危机不是人之生有的直接性问题,而是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问题;当然也包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异化劳动问题。
异化劳动问题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社会劳动异化促使一些普遍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异化和失控发展,官僚制的极权国家、以批量生产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劳工买卖,斩断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导致劳工问题隐蔽化了,变成了简单的工资与福利的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必须从研究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转向存主观性的研究。
基于此,从人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和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与原则来出发,分析其一切存在的意作义和用。
如何消除作恶多端的社会劳动异化?就急需来明确异化劳动理论内涵,不断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克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公平和博爱。
(二)异化劳动问题复杂化趋势明显目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世界劳工处于爆发级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迈入资本金融新阶段,使得全球劳工丧失反抗压迫能力,因此,针对资本主义的新情况,迫使当代学者都在重新审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性,以便解开新阶段下“劳动异化”的秘密。
虽然面对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问题不断演化复杂性,但是可以结合新时期新情况,对异化劳动发展新特点做出分析:一是20世纪后期以来生产性资本的高流通性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全世界工人都在其中相互竞争,这就引发世界性“劳工运动危机”,如何运用马克思异化劳动论对其解释成为世界性问题。
二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层: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等解析来明确了劳动与资本的阶级对立的内在属性;但是新时期全球化生产导致世界工人阶级形成,进资本全球化带来了消弱工人的市场谈判力量又破坏了其社会结构的结果,这是世界工人劳动阶层的新常态。
三是异化劳动问题在哲学领域,存在西方哲学节否定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科学性,力图引入本体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社会分析的论点,否决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批判性,标榜“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代化”,这是社会发展变化所表现的新情况。
基于此,可以看到目前21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还没有觉醒,他们无法肩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只有通过重视社会异化劳动问题,才能使无产阶级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清楚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
目前,21世纪是处于一种深刻的历史变化下社会焦虑或者社会危机态势中,这就使得劳动的异化问题对社会波及性是巨大的,比其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各种战争冲突都更为深刻,因为它涉及人类生产和社会运行的合法性问题。
面对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物资缺乏、民族冲突等问题,必须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因此,解决异化劳动理论发展的途径有以下建议:(一)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精神内涵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的目的就是从私有财产、真正人、社会的财产关系等角度来说明异化劳动的结果下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进而引导到在把私有财产的起源进行蜕成“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所以,马克思异化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发展中市民社会问题,科学的有力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客观物资根源。
基于此,21世纪的第二个十开启的新阶段,面对“人类近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必须立足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中趋势的现实情况,在西方资本主义向极权主义社会转化、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的大背景下,劳工阶层渐变成为单向度的人,如何唤醒西方工人阶级的“抗争精神”就需要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合理分析;此外,全球经济进程已经重塑了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的劳动所依赖依存在其中的生产的疆域,需要从空间于时间两个维度中去理解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的精神内涵来进行新的分析,为认清全球经济浪潮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剥削与压迫,提供了最准确的科学方法。
(二)主动适应和引领异化劳动理论发展新趋势目前,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常态,科学分析国内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针对异化劳动的阶段性特征作出重要的理论分析,认识劳动异化的新常态、引领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发展的大逻辑。
对于分析当今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做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科学认识异化劳动,准确研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新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发展态势。
需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一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有着确定愿景、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状态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工人阶级形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都工人与资本的对抗问题有着明确的分析,这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抗争和资本积累过程之间的关系有着指导性作用。
二是通过劳动异化中的“虚拟商品的劳动力”解读,工业的进步“可以为增强“工人阶级力量和反抗剥削的能力,就是在工作场所中的谈判力量和组织力量。
例如,女权主义的兴起,就是反抗压迫与剥削的证明。
当前资本家持续地对工人阶级的瓦解与重塑给工人带来了生计的不稳定和竞争的压力,需要通过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劳工与资本的观点去反抗其资本家所做的“工人非阶级性的边界与界限”的模糊化处理的阴谋。
三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具有划时代性的社会剖析理论功能,其绝不是延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观点,是超越他们的新思想。
在原则上,马克思虽然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异化哲学观点,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概念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即抽象的人本质的异化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本质上确实立足于人的问题上讨论的,不是在脱离人的社会本质上进行研究的,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任何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延伸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等抽象的人的异化论观点翻版;所以,在中西方哲学中影响力较大中,无论萨特的异化理论,还是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都是和马克思基本思想所偏离的,必须树立在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旗帜下,明确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克服的社会历史现象。
总的来说,在人类社会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趋势下,发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科学性,解释社会劳工待遇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关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新途径。
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精神内涵就是人在任何劳动的活动过程都是一定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有机活的统一体的时候,可以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面对歪曲异化劳动理论的现状中,必须用真正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有效的回击。
基于此的背景下,重新阐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的新时代性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做的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黄楠森,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出版社,1987.[3]杨潇.论马克思“社会五形态说”与“社会三形态说”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8.[4]前苏联经济学家弗·厄斯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时期[M].人民出版社,1978.[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12.[6]阿·帕·布坚科.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M].东方出版社,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