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高一历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高一历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标题为:推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推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近几十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社会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28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

一是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体制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积极实施政策性金融改革。

经过两段改革,我国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从一种繁冗的计划化体系转变为有利于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性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完善,定向融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使经济社会发展受益良多。

三是尊重改革开放原则,推进宏观经济政策改革。

改革开放是走出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强宏观调控,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指导和协调作用,鼓励促进市场运作,以此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支持实施国家经济战略。

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同时也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5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含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 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 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 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 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 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 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 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 一种经济手段。
【答案】 B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典型试题】
3.据统计,我国城市职工每一家庭就业者负担的人口(包括 就业者本人)1978年为2.06人,1984年降为1.71人。这 一变化说明
() A.改革开放促进工业积累与消费平衡 B.国家人口政策有效促进了家庭结构优化 C.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收人差距扩大 D.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渠道多元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21世纪初,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 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 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 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典型试题】
1.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 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 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38PPT()(共38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38PPT()(共38张PPT)
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局面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 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
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 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成果
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 下岗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 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 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 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 造性和积极性。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 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改革方面,把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决定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并写下了保证书,包产到户……
2 这些实际上、都是刺对农激民了的剥供夺,给使增农民加惊恐和和买不满方,纷市纷场杀猪的宰羊形,成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逐计渐划形 经成济3了不、一等批于产有社实会品力主和义和活,企力资的本业大主企义的业也集有分团计;划化; 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

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23张PPT)

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23张PPT)
实行:78——82邓小平肯定——87年98%实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及特征
前提 特征 生产上
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包产到户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上 性质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管理方式的变革
4、历史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 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 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 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 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 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5、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
水产养殖
调整
推动
生产关系
劳动者积极性畜牧养殖生产力
乡镇企业
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1.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2.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3.诽谤,同时造了无数的罪业,这是嫉妒;自己欢喜4.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5.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 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6.我们只要每天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还活着,就该庆幸自己多么的幸运7.赞叹,同时积累了同样的功德利益,这是随喜。怎么做,完全在于自己。8.盲目的上进,就像在死胡同里打转。 你浪费的人生,原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彩。9.其他烦心的事,想开点,看开点,再苦再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10.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11.懦弱的人只会裹 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1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13.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带着青春的印 记,我们这代人,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老去。晚安!14.努力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无论什么结果都能问心无愧;努力是因为你可以不接受命运的框定,靠自己来场漂亮的反击。15.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 显示,全世界每秒钟有1.8人死亡,一小时就是6,360人,一天就有152,640人死亡。16.当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的时候,别急着红眼,别急着抱怨,因为这样只会削弱你的意志,消磨你的斗志,最后让你变得平庸,一事无成。 17.昨天,再值得留恋,也不会为你的留恋停留;明天,再艰辛,也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怜悯;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谰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心,学会宽容,仁爱,温和。 18.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过得是否开心,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下它的脚步。那些你不能释怀的人与事,总有一天会在你念念不忘之中遗忘。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睡一觉,愿美梦治愈你的 难过。晚安!19.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人生,错过太多,我们都在重复,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错过的悲哀,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的而喜悦。错过了漂亮,你还拥有健康;错过了健康,你还拥有智慧;错过了智慧,你还 拥有善良;错过了财富,你还拥有安逸;错过了安逸,你还拥有自由20.人生,总有乌云密布的低沉的时刻,但也会有蓦然抬头,拨云见日的一天。而最重要的是在低潮时要忍耐得住,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永远不要以为走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导航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导航

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梳理一、背景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

3.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原因(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安徽和四川等省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措施(1)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

(4)产业结构: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3.作用(1)克服了原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原因(1)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

(3)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措施(1)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