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2课 《齐桓晋文之事》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介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 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心得体会文章:评估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6. 案例分析:(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治国方略。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物的评价及其仁政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寓意等。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分析比较: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举例,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文本。

2.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案例。

3. 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案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中的论证手法和逻辑结构。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意。

2. 分析论证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手法。

3.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对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2.2 课文翻译1. 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 教师对翻译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论证手法3.1 比喻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喻论证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3.2 举例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举例论证,分析其可信度和说服力。

2. 让学生讨论举例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4.1 观点讨论1. 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4.2 思考与反思1. 让学生思考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口头表达5.1 批判性思维训练1.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2 口头表达训练1.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包括演讲和辩论。

2.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后阅读与拓展6.1 课后阅读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经典文章,如《离娄上》、《告子上》等,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2.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6.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孟子与其他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4评价目标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孟子。

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背景介绍,了解孟子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

【PPT出示】2【讲授新课】一、疏通文本,语言积累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 孟子名言(背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活动一】书声琅琅——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活动三】整体感知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活动四】咬文嚼字1.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活动五】合作探究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2. 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