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措施
无线通信抗干扰措施

未来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AI与机器学习驱动
未来抗干扰技术将更多地借助人工智能扰策略,提 高抗干扰性能。
认知无线电技术
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实时感知无线环境,自适应地调整传 输参数,以规避干扰,提高通信质量,是未来抗干扰技术 的重要发展方向。
扩频技术
传输安全性高
• 扩频技术通过将信号能量 分散到更宽的频率范围内 ,降低信号在某一特定频 率上的功率密度,从而提 高传输的安全性。它能够 抵抗窄带干扰和信号截获 。
多址能力强
• 扩频技术具有良好的多址 能力,即允许多个用户在 同一时间、同一频段内进 行通信,而不会相互干扰 。这对于提高无线通信系 统的容量和效率具有重要 意义。
提高整体抗干扰性能。
智能抗干扰算法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设计自适应的抗干扰算法,根 据实时干扰情况动态调整处理策
略,提升抗干扰能力。
多层次抗干扰体系
构建包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等多个层次的抗干扰体系 ,实现多层次的联合优化和抗干
扰。
06
抗干扰措施性能评估与未 来展望
抗干扰措施性能评估方法
当前抗干扰措施的挑战与局限性
同频干扰
现有的抗干扰措施在面对同频干扰时,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同频干 扰与有用信号在频率上重叠,难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有效分离。
复杂电磁环境
现代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包括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源,给抗干扰措 施的设计和实施带来很大挑战。
实时性要求
无线通信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一些复杂的抗干扰算法往往需要 较高的计算复杂度,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03
空间域抗干扰措施
天线分集技术
定义
原理
天线分集技术是通过使用多根天线接收信 号,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 下的抗干扰能力。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

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1.电磁屏蔽:电磁波是仪器仪表最常见的干扰源之一、为了保护仪器仪表不受电磁波的干扰,可以在仪器周围设置金属屏蔽罩或屏蔽房,有效地隔离了外界的电磁波。
同时,在设计仪器的电路时,可以采用差模输入、偏置电压屏蔽等技术,来提高仪器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2.过滤和滤波技术:在仪器的电源输入、信号输入和输出等接口处,可以加装滤波电路,对电源或信号进行过滤,除去高频噪声和电磁干扰。
滤波技术常用的方法有低通滤波、带通滤波等,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3.地线和接地:仪器仪表的地线和接地是抗干扰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线,将仪器仪表的接地电路与其他设备的接地点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地点,从而减小仪器仪表受到的电磁干扰。
在接地线路中,还可以采用接地网络、电流环路的方法,来提高抗干扰能力。
4.逆变器和放大器设计:对于大部分仪器仪表来说,逆变器和放大器都是重要的部分。
在逆变器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串联电抗、并联电容等方法,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和调节,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
在放大器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差分输入、共模抑制等方法,提高放大器的抗干扰能力。
5.绝缘和屏蔽技术:绝缘和屏蔽技术在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设计绝缘和屏蔽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仪器与外界的干扰隔离开来,保护仪器的正常工作。
6.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可能对仪器的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仪器仪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在使用仪器仪表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环境的温湿度,并且对于一些对温度和湿度比较敏感的仪器,还可以采取外部冷却装置和湿度控制设备等措施。
总而言之,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措施包括电磁屏蔽、过滤和滤波技术、地线和接地、逆变器和放大器设计、绝缘和屏蔽技术以及温度和湿度控制等。
只有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才能确保仪器仪表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提高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解决抗干扰措施

解决抗干扰措施
解决抗干扰问题可从解决来自自动化装置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个方面来考虑。
(1)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①硬件采取接地、屏蔽、抑弧(如二极管跨接于线圈)、光电隔离、数字滤波、退耦、软件陷阱、自检等措施抑制或消除干扰。
②装置外壳采用导电箱体,改善设备接地性能和防磁能力。
③要对元器件老化筛选严格把关,保证其性能的稳定。
尽量切断各种电磁耦合的途径。
注意保证光电耦合器件的耐压水平。
④尽可能采用直流220V供电。
采用不停电电源时宜采用在线式UPS或不停电逆变电源。
若采用交流电源宜加低通滤波器和1:1隔离变压器,以抑制和消除高频干扰信号。
⑤对于保护和外回路直接相连的部分,应经过光耦回路隔离。
⑥必要时在软件中增加延时模块,消除伪遥信。
如针对信...。
抗干扰的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

数控车床如何抗干扰数控车床作为cnc机床自然也会像其他的电子仪器仪表一样受到众多的干扰,所以面对有可能发生的干扰我们必须有应对的措施,抗干扰的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处理等。
①屏蔽技术:屏蔽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屏蔽技术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输途径通,常用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把所需屏蔽的区域包围起来,使屏蔽体内外的场相互隔离,切断电磁辐射信号,以保护被屏蔽体免受干扰,屏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及电磁屏蔽。
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对于电场干扰时,系统中的强电设备金属外壳(伺服驱动器、变频器、驱动器、开关电源、电机等)可靠接地实现主动屏蔽;敏感设备如智能纠错装置等外壳应可靠接地,实现被动屏蔽;强电设备与敏感设备之间距离尽可能远;高电压大电流动力线与信号线应分开走线,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对于磁场干扰,选用高导磁率的材料,如玻莫合金等,并适当增加屏蔽体的壁厚;用双绞线和屏蔽线,让信号线与接地线或载流回线扭绞在一起,以便使信号与接地或载流回线之间的距离最近;增大线间的距离,使得干扰源与受感应的线路之间的互感尽可能地小;敏感设备应远离干扰源强电设备变压器等。
②隔离技术:隔离就是用隔离元器件将干扰源隔离,以防干扰窜入设备,保证电火花机床的正常运行。
常见的隔离方法有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和继电器隔离等方法。
(1)光电隔离:光电隔离能有效地抑制系统噪声,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
在智能纠错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用光耦作接口,对信号及噪声进行隔离;在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中,用光耦来把控制电路和马达高压电路隔离开。
(2)变压器隔离是一种用得相当广泛的电源线抗干扰元件,它最基本的作用是实现电路与电路之间的电气隔离,从而解决地线环路电流带来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干扰,同时隔离变压器对于抗共模干扰也有一定作用。
隔离变压器对瞬变脉冲串和雷击浪涌干扰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交流信号的传输,一般使用变压器隔离干扰信号的办法。
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抗干扰措施是保证自动化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1. 接地保护:良好的接地系统是抗干扰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接地保护,可以减轻电气设备受到地面电流、雷电、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2. 屏蔽措施:屏蔽是抗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使用金属屏蔽或电磁波吸收材料对电气设备进行屏蔽,减少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3. 滤波措施:通过使用滤波器对电气设备进行滤波处理,可以消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和电磁干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绝缘措施:绝缘是电气设备保护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使用绝缘材料、绝缘墙等手段,提高设备的绝缘水平,避免电气设备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5. 接线规范:合理的接线规范可以降低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
在进行接线时,应尽量避免线缆交叉、过长、过密等情况,减少电气干扰。
6. 系统优化:通过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对控制系统进行参数调整、优化信号处理程序等。
7. 地域环境考虑:在电气设备的选址、建设和运行中,需要充分考虑设备所处环境的电磁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做好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8. 过电压保护:通过使用过电压保护设备,可以防止系统因外界雷电等因素引起的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10. 定期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对于发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抗干扰措施是电气工程中保证自动化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接地保护、屏蔽措施、滤波措施、绝缘措施、合理的接线规范、系统优化、地域环境考虑、过电压保护、合理的线缆布置以及定期维护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外界干扰对设备的影响,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反干扰措施

技术反干扰措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各类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干扰问题,如电磁干扰、无线干扰等。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和通信的稳定性,技术反干扰措施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技术反干扰措施,包括屏蔽和隔离、滤波器和吸收材料等。
这些措施可有效减少干扰对设备和通信的影响,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一、屏蔽和隔离屏蔽和隔离是最常见的技术反干扰措施之一。
通过使用金属屏蔽罩、屏蔽隔间或屏蔽线路板等,可以有效地阻止外界电磁干扰进入设备内部。
屏蔽和隔离还可以防止设备内部的电磁干扰影响到其他设备或无线通信。
金属屏蔽罩通常由铁、铝等金属材料制成,可覆盖在设备外部或关键部件上,形成一个闭合的屏蔽空间,阻挡外界电磁波的入射。
屏蔽隔间通常用于隔离设备之间的干扰,防止相互之间的干扰影响正常工作。
屏蔽线路板则是在电路设计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屏蔽结构,使得电路板上的信号线和电源线等互相隔离,从而减少干扰。
二、滤波器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抑制或增强特定频率信号的设备。
在技术反干扰措施中,滤波器常用于抑制干扰信号或保护设备免受干扰。
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滤波器。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低通滤波器主要用于抑制高频干扰信号,保持低频信号的传输。
高通滤波器则相反,用于抑制低频干扰信号,保持高频信号的传输。
带通滤波器用于选择特定的频率范围内的信号,抑制其他频率范围的干扰信号。
而带阻滤波器则用于选择一个频率范围内的干扰信号,并抑制该频率范围的信号。
滤波器可以是电容、电感、电阻等元件的组合,也可以是集成电路形式的滤波器。
选用适合的滤波器可以帮助消除干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三、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在技术反干扰措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吸收材料可以吸收电磁波能量,减少电磁波的反射和传播,从而降低干扰信号的强度。
常见的吸收材料包括吸波材料、吸音材料和电磁波吸收涂料等。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是在电磁环境中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干扰对设备造成影响。
以下为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
1. 从源头上防止干扰。
通过设计和选择不易受干扰的设备和电路,在电磁环境中避免产生和辐射干扰信号。
2. 对设备进行屏蔽。
通过金属外壳、屏蔽罩等物理屏蔽措施阻挡干扰信号的入侵,避免对设备的干扰。
3. 采用滤波器。
通过在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位置安装合适的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4. 设计地线系统。
建立良好的地线系统,减小地线电阻和电感,避免地回路干扰。
5. 保持设备间距离。
在设备布局和安装时,保持设备间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6. 采用屏蔽材料。
在电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采用特殊的屏蔽材料进行屏蔽,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综上所述,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从源头上防止干扰、物理屏蔽、滤波、地线系统、设备间距离和屏蔽材料等措施,保证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避免干扰对设备造成影响。
- 1 -。
防电磁干扰的措施

防电磁干扰的措施引言在当今高科技发达的社会中,电子产品的普及已经无处不在。
然而,随之而来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难题。
电磁干扰可以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设备故障。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电磁干扰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电磁干扰的措施。
措施一:良好的电磁屏蔽电磁屏蔽是一种有效防止电磁干扰的手段,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来隔离电磁场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屏蔽材料:•金属护罩:对于较小的设备,可以使用金属护罩来屏蔽电磁信号。
金属护罩可以将电磁信号导引到地面,从而防止其对设备的干扰。
•电磁屏蔽涂料:电磁屏蔽涂料可以在设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电磁信号的进入。
这种涂料通常使用铜或铝粉末作为主要成分。
•镀金屏蔽:将设备的外部表面镀上一层金属,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磁信号。
金属的良好导电性可以阻止电磁信号的进入。
良好的电磁屏蔽可以大大减少电磁干扰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措施二:地线连接地线连接是防止电磁干扰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良好的地线连接可以将电磁信号导引到地面,从而减少信号对设备的干扰。
以下是一些地线连接的重要注意事项:•地线长度:地线应尽可能短,以减少电流在地线上的阻抗。
长的地线会增加电流在地线上的损耗,降低地线的效果。
•地线材料:地线通常使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铜或铝。
这些材料具有低电阻和良好的导电性能,有助于提高地线的效果。
•地线接地:地线应连接到地面的可靠的接地点。
接地点应选择在地下水位以下,以确保地线能够有效地导引电磁信号到地面。
良好的地线连接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措施三:滤波器的使用滤波器是另一种有效防止电磁干扰的措施。
它通过滤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干扰信号,提供稳定的供电环境,从而减少电磁干扰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滤波器类型:•EMI滤波器:EMI滤波器主要用于滤除电磁干扰信号。
它可以安装在电源线入口处,提供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变电所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一、概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强、自动化水平高、可节约占地面积、减轻值班员操作及监视的工作量、缩短维修周期以及可实现无人值班等优越性。
这已为越来越多的电力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所共识。
但一方面,由于它是高技术在变电所的应用,是一种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还不够了解,因此也不放心。
特别是目前不少工作在变电所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与运行人员,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和系统结构还不了解,对其可靠性问题比较担心。
另一方面,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都为低电平的弱电系统,但它们的工作环境是电磁干扰极其严重的强电场所,在研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可靠性问题,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强电磁场干扰下,也确实很容易不能正工作,甚至损坏元器件。
因此,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可靠性是指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部件、元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不同功能的自动装置有不同的反映其可靠性的指标和术语。
例如,保护子系统的可靠性通常是指在严重干扰情况下,不误动、不拒动。
远动子系统的可靠性通常以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表示。
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涉及的内容和方面较多,本章将从电磁兼容性、抗电磁干扰的措施和自动化系统本身的自纠错和故障自诊断等方面讨论提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措施问题。
二、变电所内的电磁兼容(一)电磁兼容意义变电所内高压电器设备的操作、低压交、直流回路内电气设备的操作、雷电引起的浪涌电压、电气设备周围静电场、电磁波辐射和输电线路或设备短路故障所产生的瞬变过程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这些电磁干扰进入变电所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可能引起自动化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某些部件或元器件。
电磁兼容的意义是,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所发射的电磁能量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电磁兼容的内容包括抗干扰(设备和系统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和电磁发射控制(设备和系统发射的电磁能量的控制)两个方面。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
针对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提出三种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是:①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②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③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敏感度)。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微机、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为其主要部件,属于电磁敏感设备。
如果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对保证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其电磁兼容的途径,主要侧重于提高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二)变电所内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仔细分析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是采取正确的抗干扰措施的先决条件。
根据干扰的三要素,干扰形成的途径为干扰源一耦合通道一电磁敏感设备。
1.电磁干扰源分析目前与电力系统有关的电磁干扰源有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方面。
外部干扰源指的是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无关,而是由使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干扰源。
对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来说,外部干扰源主要有交、直流回路开关操作、扰动性负荷(非线性负荷、波动性负荷)短路故障、大气过电压(雷电)、静电、无线电干扰和核电磁脉冲等,概括表现为如下三类:③场的干扰.变电所设备的交流电源及直流电源受低频扰动现象包括:(1)电压波动。
由大负荷变化引起的周期性或非周期的电压波动,幅值一般不超过±10%额定电压。
(2)电压突降和中断。
电压突降指电压突然降低于90%额定值;电压中断指电压消失,主要由大负荷突变、短路、故障切除及重合闸等引起。
(3)谐波污染。
由电气设备的非线性电压(电流)特性所产生,如大功率整流器、换流器、感应炉、电弧炉和某些家用电器等。
(4)非工频整数倍数的间谐波。
主要来源是电焊机、电弧炉、静态变频器、换流器等。
(5)电力线附加信号扰动。
电力部门利用供电网络,在工频电压上叠加信号电压以传送某种信号时(如负荷控制、远方读表、分时计费、电力线载波、通信等)信号电压对交流电源产生干扰。
这些低频扰动对变电所的二次设备和综合自动化系统都会产生干扰。
传导瞬变和高频干扰是指通过传导进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各种浪涌和高频瞬变电压或电流。
其特征为:(1)1.2/50μs(电压)和8/20μs(电流)单向浪涌。
产生这类单向浪涌的原因有雷击、操作和短路故障等。
除变电所遭受雷击外,还可能有沿送电线路进入的雷电浪涌。
如果接收设备阻抗很高,则浪涌对设备形成电压脉冲;如果设备阻抗低,则形成电流脉冲。
(2)10/700μs浪涌。
这是雷击通信线路的典型瞬变过电压波形。
这类浪涌有较长的持续时间和较大的能量。
(3)100/1300us浪涌。
当大容量熔断器断开低压馈电线路时,由于电路内蓄存能量的释放,可能引起这类瞬变过电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脉冲上升时间慢、能量大,但幅度低。
(4)快速瞬变干扰。
快速瞬变干扰多产生于断开小电感负载时,如断开电磁式继电器、接触器等。
它的特点是电压上升时间快、持续时间短、重复率高,相当于一连串脉冲群,脉冲电压幅值一般为2~7kV,频率可达数兆赫兹,脉冲群的持续时间为数十毫秒。
(5)阻尼振荡波。
在高、中压变电所,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操作或短路故障时会产生阻尼振荡波。
特别是投切高压母线时,这种干扰最显著,这是由于断路器断口的电弧重燃所引起的。
干扰波的特性是一连串断续出现的阻尼振荡波,上升时间快、重复率高、持续时问长,振荡频率从100kHz至数兆赫兹。
(6)衰减振荡波。
这是由于雷电、操作等波前陡峭的浪涌在低压网络内传播时,因电路中阻抗不匹配而引起反射现象形成的振荡波。
典型特性是上升时间为0.5us、频率为100kHz的衰减振荡波,常出现于低压供电网及控制信号回路中。
场的干扰现象有如下几种:(1)工频磁场。
可分为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稳态磁场和短路事故时的暂态磁场两种。
前者数值较小,后者数值较大,但持续时间短。
工频磁场的产生是导体中的电流或带电设备的漏磁引起的。
当外界工频磁场强度超过3.2~7.2A/m时,对CRT显示器的工作情况有影响,可能使画面变形扭曲、抖动和变颜色。
(2)脉冲磁场。
脉冲磁场由雷击、短路事故和断路器操作产生,磁场强度为数百安/米至千安/米。
磁场脉冲波的典型特征是,上升时间为6.4us±30%,持续时间为16us±30%。
(3)阻尼振荡磁场。
在高、中压变电所中,操作隔离开关时,将产生阻尼振荡瞬变过程,也将产生相应的磁场,磁场强度为10~lOOA/m,振荡频率从100kHz 到数兆赫兹。
(4)辐射电磁场。
电磁辐射源有多种,如无线电台、电视台、移动式无线电发信机及各种工业电磁辐射源。
电力系统中,主要关心的是在电子设备附近使用步话机。
内部干扰是由自动化系统结构、元件布置和生产工艺等决定,主要有杂散电感、电容引起的不同信号感应;交流声、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干扰;长线传输造成的波的反射;寄生振荡和尖峰信号引起的干扰等。
从物理分析来看,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具有同一物理性质,因而消除和抑制的方法没有质的区别。
按干扰对电路的作用,干扰分为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1)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互感耦合所致,见图4-1(a)。
图4-1 差模共模干扰示意图(a)差模干扰(b)共模干扰(2)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变化所引起的干扰,即对地干扰,见图4-1(b)。
共模干扰信号可为直流,也可为交流,是造成自动化装置不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
图4-1中,U S为信号,U nm和U cm为干扰信号。
2.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电磁干扰侵入电子设备的途径可分为辐射和传导两大类:第一类为辐射干扰,干扰信号通过电磁波辐射传播;第二类为传导干扰,干扰信号通过干扰源与被干扰设备之间的阻抗进行传播。
两者会相互转换,辐射干扰经过导线可转换成传导干扰;传导干扰又可通过导线形成辐射干扰。
电磁干扰耦合的途径可归纳如下几种。
(1)电容性耦合。
又称静电耦合或电场耦合,它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分布电容,使一个电路的电荷影响另一个电路。
(2)电感性耦合。
又称电磁耦合或磁场耦合,它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电感,使一个电路的电流变化,通过磁交链影响到另一电路。
(3)共阻抗耦合。
当干扰源和感受器共用一个主回路或共用一根接地电流返回路径时,由于干扰源和感受器的电流流经共同的路径则产生共阻抗耦合,这种路径可能是电阻、电容或电感组成,故称共阻抗。
(4)辐射耦合。
当高频电流流过导体时会发射电磁波,此空间电磁波作用于其他导体,感应出电动势,形成电磁耦合干扰。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输入信号线、外部电源线、机壳都相当于接受电磁波的天线。
3.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上面对电磁干扰源及干扰现象和干扰的耦合途径已作了分析,总之这些干扰的共同特点是频率高、幅度大、前沿陡,可以顺利通过各种分布电容或分布电感耦合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一旦干扰侵入自动化系统内,便将对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其干扰的后果各式各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1)电源回路干扰的后果。
工作在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其计算机的电源往往分如下两类供电:1)交流电源供电。
监控主机系统(包括打印机、CRT显示器)和通信管理机,往往采用交流220V电源,取自所用变压器。
从所用变压器到计算机的引线很长,而且在所用变压器上还接有其他负荷,电网的冲击,电压、频率的波动都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
2)直流电源供电。
微机保护等各子系统往往采用直流220V电源,取自变电所的直流屏,其受电网波动的影响比交流电源要小得多。
但不论采用交流电源供电还是直流电源供电,电源与干扰源之间的直接耦合通道都相对较多,而且电源线直接连至各部分,包括最要害的CPU部分。
计算机电源受干扰,往往造成计算机工作不稳定,甚至死机。
(2)模拟量输入通道干扰的后果。
电磁干扰的可能后果是从TA或TV的二次引线引入浪涌电压,造成采样数据错误,轻则影响采样精度和计量的准确性,重则可能引起微机保护误动,甚至还可能损坏元器件。
(3)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干扰的后果。
变电所现场断路器、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处于恶劣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中,这些辅助触点通过长线引至开关量输入回路,必然带来干扰信息,干扰的结果常见的有断路器或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抖动甚至造成分、合位置判断错误。
开关量的输出通道由计算机的输出至断路器的跳、合闸出口回路,除了易受外界引入的浪涌电压干扰外,自动装置内部、微计算机上电过程也容易有干扰信号,导致误动。
(4)CPU和数字电路受干扰的后果。
电磁干扰侵入自动化系统中的数字电路后,影响CPU正常的工作,其干扰的后果有多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