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doc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分析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系统中,安全漏洞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以被攻击者利用,导致系统遭受损害或数据泄露的弱点或缺陷。
本文将对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漏洞类型的分类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其出现的位置,可分为网络层漏洞、应用层漏洞和物理层漏洞。
网络层漏洞主要指存在于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连接上的漏洞,比如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网络协议的错误实现。
应用层漏洞是指存在于应用软件中的漏洞,可能会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比如缓冲区溢出和跨站脚本等。
而物理层漏洞则是指系统硬件设备上的漏洞,例如未加密的存储设备或者未锁定的服务器机柜。
二、常见漏洞及其危害1. 弱密码漏洞弱密码漏洞是指用户在设置账户密码时采用过于简单、容易被猜测或破解的密码。
这种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进行密码破解攻击,从而获取非法进入系统的权限。
弱密码漏洞的危害非常大,黑客可以通过入侵后获取敏感信息、篡改数据或者进行其他恶意行为。
2. 操作系统漏洞操作系统漏洞通常是指操作系统本身或其安全补丁存在的缺陷或错误。
黑客可以通过利用操作系统漏洞来执行远程代码、提升权限或获取管理员权限,从而完全控制系统。
这种漏洞的危害性极高,黑客可以利用系统漏洞导致信息泄露、服务拒绝,甚至是系统崩溃。
3. 跨站脚本漏洞跨站脚本漏洞(Cross-Site Scripting, XSS)是一种常见的Web应用程序漏洞。
黑客可以通过注入恶意脚本代码到Web应用程序中,然后通过浏览器执行该代码,进而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或者执行其他恶意操作。
这种漏洞对于用户隐私的侵害非常大,黑客可以通过获取用户的登录凭证和其他敏感信息,从而导致更大的安全风险。
三、漏洞分析与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地应对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漏洞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预防。
高校教务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防范措施研究

高校教务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防范措施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务系统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
教务系统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选课、查成绩等服务,也能为学校提供教师管理、教务统计等数据支持。
然而,教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如何进行防范措施,保障教务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各大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教务系统的安全漏洞教务系统的安全漏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身份认证安全漏洞教务系统中存在部分身份认证机制不够严格,如用户密码存在弱口令,可以轻易被暴力破解;使用单一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容易被模拟攻击者伪造;登录时不需要验证码,导致可以使用程序自动登录系统。
2.授权漏洞教务系统中存在部分用户授权机制不够完善,如教师用户权限不够清晰、学生用户可以修改其他学生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用户对于用户资料的查看权限过大等问题,都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和安全问题。
3.数据安全漏洞教务系统中的操作数据量大、更新快,因此数据安全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如数据备份不及时和不完整、打印、导出文件的权限管理不得当等,均容易带来信息泄漏和安全问题。
三、教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针对教务系统的安全漏洞,要求高校进行安全防范措施的完善实行以下建议:1.强化身份认证在教务系统中,实施用户密码复杂度的规范和强化,同时进行登录验证码的强制验证,以防止暴力破解等攻击行为。
并增加多因素身份认证机制,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
2.完善用户授权机制对教务系统用户权限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不同用户的权限范围;同时严格对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的权限区分,保证教务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是遵守管理规则。
3.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对于教务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和敏感信息,建议增加重要操作的审核机制,并定期备份数据,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沦落。
压缩文件和数据监视等措施也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4.进行系统安全测试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和漏洞扫描,从而及时发现漏洞并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优化,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分析

权限 ( 在u n i x 系 统 中往往 是 s h e l l 权限,
过得 出 的结 果对 密码进 行破 译 ,从 而进行 明文 还原 ,继而 通过破 译 的密码对 系统 进 而在 w i n d o w s 系统 中则是 e x e 访 问权 ), 利用 一般用 户 权限对 系统 中 的程 序进 行存 行攻 击 。 取 、改写 。该 种权 限的获 取往往 都是 对非 r o o t 运行进 程 以及一些 缺 陷型 C H I 程序 进行攻 击 等手段进 行 获取 。
输 出功能 。 2 漏 洞分 析
文献 标识 码 :A 行执 行 ,以获 得其期 望 的权限 ,以此 对本 文件 进 行 存取 。如 I E浏 览 器存 在 的漏 洞 就会 造成 恶意 网页能 够随意 对浏览 用户 本 地机 器进行 全 面的控 制 。
2 . 1 . 3 普通访 问权 限
!i n a Ne w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P r o d u c t s
网络信 息系统 中的安全 漏洞分析
银 玲
( 辽河 油田通信公 司网络 游戏 项 目部 ,辽宁 盘锦 1 2 4 0 1 0)
中图分 类号 :T P 3 9 随 着 网络 的普 及 ,人 类 全 面迎 来 了 信息 化 时代 ,网络 开始渗 透并 深入 影响我 们 的生产 生活 ,不但 如此 ,国家 的军事 、 政治 、文 化等 方面受 到 网络 的影 响 也越来 越深 ,网络安 全 问题 成 为了我们 关 注的焦 点 。 由于 国家很 多敏 感信 息 以及 机 密要 闻 都有 着极 大 的价值 ,因此 会受 到很 多不法 人 士 的觊觎 ,世界各 地 的黑客 能够 以系统 漏洞 为媒 介通 过 网络对 系统进 行攻 击 。因 此文 章就 有关 安全 漏洞 问题进 行 了相关论 述 、研究 。 1 网络信 息系 统概述 信 息 系 统 的管 理 系 统 即 我们 熟知 的 MI S ,在 现代 信 息 化社 会 中得 到 了极 大 的 普及 。而 网络 信息 系统 就是利 用现 有的 功 能性 应用 软件 ,以网络 环境 为基础 在 网络 操作 系统 管理 下将 网络 中的各个 硬 件设备 相互 联 系在一 起 的一 种 系统 。该系 统是一 种计 算机 的信 息 系统 ,具 有信 息 的采集 、 信 息 的存 储 、信息 的传输 、信 息 的处理 和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作者:孟磊来源:《消费电子·理论版》2013年第02期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漏洞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旨在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一定的安全知识,提高用户的防范意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074-01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系统资源是共享的,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网络和计算机中的文件、数据和各种软件、硬件资源。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政府部门、军队、企业的核心机密和重要数据,甚至是个人的隐私都储存在互联的计算机中。
因计算机系统的原因或者是不法之徒千方百计地进入或破坏,会给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成因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硬件漏洞,软件漏洞和协议漏洞三个方面。
漏洞的出现有的是不可避免的逻辑错误,有的是管理员的不规范操作所遗留,有的则是入侵者的恶意利用篡改所造成。
比如一个程序的出现,开始可能并没有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漏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入侵者的侵入方式不断优化,这个程序可能出现很多很多的安全漏洞。
这就需要我们使用者和开发者也要不断完善已经开始使用的程序。
软件如此,硬件亦是如此。
(一)网络协议漏洞。
网络协议包括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在开放系统参考模型出现前十年就存在了,也是因为它出现的比较早,因此有关它的漏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发现和恶意利用。
TCO/IP协议以及其他一百多个协议构成了TCP/IP协议簇。
TCP/TP协议被认为是“开放的”,因为从其最初的版本直到目前的最新版本都是公开的,并且是不收费的。
这就更加给非法入侵者提供了便利,例如smurf攻击、IP地址欺骗。
漏洞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

漏洞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漏洞分析成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对漏洞分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漏洞分析的重要性及应用范围,探讨了漏洞分析的实施方法和技术工具,最终得出了漏洞分析的可行性结论。
关键词:漏洞分析;可行性研究;网络安全一、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各种安全技术和手段被不断研发和应用,其中漏洞分析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被广泛应用。
漏洞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从而及时修复和加固系统以防止黑客攻击。
漏洞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护重要数据不被泄露、篡改和破坏,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和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漏洞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入手,探讨漏洞分析的实施方法和技术工具,评估漏洞分析的可行性,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漏洞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1.漏洞分析的重要性漏洞分析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网络信息系统可能存在各种潜在的漏洞,黑客可利用这些漏洞实施攻击,导致系统被入侵、数据泄露等风险。
通过漏洞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保护重要数据不被泄露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重要数据,包括用户的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
一旦系统存在漏洞被黑客攻击,这些重要数据可能面临泄露的危险。
通过漏洞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漏洞,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
(3)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安全是信息时代的重要议题,漏洞分析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漏洞分析,可以揭示系统安全漏洞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减少网络攻击行为黑客攻击常常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漏洞分析可以帮助防御者了解黑客攻击的手段和方式,及时发现系统漏洞,防范网络攻击行为,减少损失。
企业IT系统的安全漏洞和解决方案

企业IT系统的安全漏洞和解决方案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开始采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业务。
而这种方式的背后则是企业IT系统的普遍使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风险。
本篇文章将探讨企业IT系统中容易出现的安全漏洞,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企业IT系统的安全漏洞1. 人为疏忽和错误在企业中,许多的安全漏洞都是由人为的疏忽和错误引起的。
例如,员工忘记锁定计算机、未及时更新密码、使用弱密码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未经授权访问、数据泄露和非法入侵等问题。
2. 外部攻击企业IT系统遭受到外部攻击是一种常见的安全风险。
黑客通过利用网络漏洞和弱点,突破企业的防御网络,进入企业系统并进行攻击和盗窃。
3. 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虽然企业中的内部人员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信任的团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可能去破坏企业的系统和数据。
例如,一些高层管理者可能会滥用权限或者盗窃公司的机密信息,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
4. 不信任的第三方企业和第三方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等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在数字化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企业未经充分检查和审查,对这些第三方进行信任,那么他们可能会滥用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对企业的安全造成威胁。
二、企业IT系统安全漏洞的解决方案1. 建立安全意识企业应当建立和加强切实可行的安全意识。
这可以通过给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策划和实施安全测试等方式来实现。
在这方面,所有员工都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以确保企业IT系统的安全。
2. 实行访问控制企业应采用访问控制系统来限制未经授权的访问。
这可以在网络层面实现,例如通过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同时,在应用层面上也可以通过密码策略等方式对访问进行控制和限制。
3. 应用安全技术企业可以使用加密技术和数据备份技术来保护其机密信息和数据。
这些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4. 审计和监测企业应该对其IT系统进行审计和监测,以发现异常和潜在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漏洞及其防范措施

信息系统漏洞及其防范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由于其极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依赖于信息系统来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信息系统漏洞。
本文将重点讨论信息系统漏洞及其防范措施。
一、信息系统漏洞的概念和分类信息系统漏洞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或缺陷,这些漏洞可能是由于设计不当、代码错误、配置错误、系统管理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的。
信息系统漏洞的危害十分严重,一旦被攻击者利用,就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系统崩溃、业务中断、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根据漏洞的类型和来源,信息系统漏洞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程序漏洞:指应用程序的设计、编码或实现上存在的缺陷,如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代码注入漏洞等。
2.系统漏洞:指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操作系统补丁存在问题、未授权访问漏洞、配置错误等。
3.硬件漏洞:指硬件设计或制造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芯片漏洞、主板漏洞等。
二、信息系统漏洞的原因和影响由于信息系统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导致其中漏洞可能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以下是信息系统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1.软件质量不佳:软件设计和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软件缺陷、错误、逻辑错误等。
2.操作系统缺陷: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中的问题,包括漏洞、配置错误、未经授权访问等等。
3.网络问题:网络通信的设备、协议和服务的漏洞会导致信息系统漏洞的展现,比如说网络协议栈缺陷、网络拓扑问题等。
4.人为原因: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当、配置错误、员工疏忽、社会工程攻击等等都会导致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和深刻。
以下是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1.信息泄露:在许多系统漏洞中,没有明文访问私人数据的漏洞是最危险的,因为攻击者可以访问系统中的敏感数据并进行滥用,如在大型在线平台中获取使用者的账户信息。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及漏洞管理研究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及漏洞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计算机领域最常用的操作系统之一,Windows操作系统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Windows操作系统也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这些漏洞能够被黑客或病毒利用,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文主要探究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漏洞管理,以便企业更好地保护其系统安全。
一、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一)操作系统的漏洞Windows操作系统中存在着众多的漏洞,这些漏洞往往是黑客攻击的目标。
黑客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攻击企业的数据,窃取企业的机密。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企业需要定期对自身的系统进行漏洞扫描,从而及时发现并修复这些漏洞。
(二)网络攻击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易受攻击,网络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DOS攻击:黑客通过向企业的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数据流,以达到阻止有效数据流的目的。
2. 爆破攻击:黑客通过尝试不同的密码来获取管理员账户的控制权,以实现入侵。
3. 木马攻击:黑客在企业计算机中安装木马程序,从而获取企业的机密信息。
(三)内部安全问题企业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应该从内部安全问题入手,从而避免黑客入侵。
企业内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恶意软件: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恶意软件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
2. 对策不力:内部员工对于网络安全状况的了解不足,企业的安全策略缺乏有效的实施。
3. 非法软件的使用:某些内部员工会将非法软件安装在企业计算机上,从而导致系统受到攻击。
二、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管理为了避免黑客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攻击,企业应该进行漏洞管理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一)进行漏洞扫描漏洞扫描是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扫描,以及修补任何漏洞。
扫描过程中除了寻找已知漏洞外,还应当探测未知基于漏洞的攻击方式,从而对漏洞进行补丁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论信息系统安全姓名:陈丹婕[内容提要]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是信息时代存在的一种客观对象,针对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研究对保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系统地、全面地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研究。
然后从信息系统管理角度和技术角度对漏洞做了区分,并且从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存在的宿主和起因对其类型进行了分析,对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定义做了明确。
最后从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的主体、客体、行为和属性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生命周期的概念,使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研究能够从标准规范、知识体系、关键技术与基础理论等多个方面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安全漏洞信息系统中在设计、编码、实现、配置、运行中无法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这些存在的错误有些会成为影响系统安全的漏洞。
漏洞作为信息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引发系统不安全的核心要素,是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漏洞的危害性由互联网的迅速传播而被放大,作为信息战所使用的主要博弈手段之一,对于漏洞的掌控程度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关于漏洞的方面研究缺乏理论化、系统化,存在滞后性、无序性,而漏洞作为信息系统安全中的一种客观事实的研究需要持续、系统开展。
目前已有规模庞大的软件漏洞被披露,系统配置和网络层面上的缺陷也不断地被提出,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关于漏洞利用、检测、描述等方面的技术已经被大量地开发和使用,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围绕如何管理漏洞、降低风险的指导性规范,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报告,可以作为参考,同时各种科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为漏洞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本文从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定义、类别和描述属性等方面对漏洞研究进行了论述,并综合各个角度和各类参与者,提出了漏洞生命周期的概念,为漏洞研究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一、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概念(一) 漏洞的相关定义在30多年的漏洞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根据自身的不同理解和应用需求对计算机漏洞下了很多定义。
1982年,邓宁(Denning)给出了一个访问控制漏洞的定义,他认为系统中主体对对象的访问安全策略是通过访问控制矩阵实现的,对一个访问控制漏洞的利用就是使得操作系统执行违反安全策略的操作; 1994 年,阿莫罗索(Amoroso)提出一个漏洞是导致威胁潜在发生的一个不利的特性;林德斯科(Lindskog)等人将一个漏洞定义为破坏发生的可能性超过预设阈值的地方; 1998年,克鲁索( Krsul)指出,一个软件漏洞是软件规范(specification)设计、开发或配置中一个错误的实例,它的执行能违犯安全策略; 2002年,汪立东认为一个漏洞是软件系统或软件组件中存在的缺陷,此缺陷若被发掘利用则会对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不良影响;2004年,邢栩嘉等人认为计算机脆弱性是系统的一组特性,恶意的主体(攻击者或者攻击程序)能够利用这组特性,通过已授权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对资源的未授权访问,或者对系统造成损害。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定义存在于不同的论述之中。
存在这么多定义的原因是因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从上面有关的定义来看,漏洞的概念很宽泛,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定义漏洞,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狭义的,这种定义主要以软件产品中的安全问题为对象;另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是以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问题为对象,由此定义之间的差别比较大。
(二) 漏洞的类型与定义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一方面包括各种设备和资源,另一方面包括操作使用和管理的各种说明制度。
从这种广义的角度来分析,信息系统中的漏洞就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个可以称为信息系统管理漏洞,另一种称为信息系统安全漏洞。
1.信息系统管理漏洞主要是针对关于信息系统的政策、法规和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防止一些信息系统在物理层次方面出现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非技术原因所导致的,譬如说水灾、火灾、盗窃等,这种类型的漏洞其实在已有的风险评估规范里面已经有很多叙述,只不过都是作为物理环境的风险评估形式出现。
在本文中提出统一为了信息系统管理漏洞。
2.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主要是针对关于信息系统中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安全问题,这种安全问题存在于构成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等产品之中。
从漏洞存在的宿主来看,有硬件类型,例如CPU、主板、BIOS、TPM 芯片等,有软件类型的,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
本文研究的漏洞是指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而不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漏洞,即研究内容限于技术方面出现的安全问题。
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的话,根据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以下简称漏洞)的出现的原因,可以把漏洞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设计型漏洞,这种漏洞不以存在的形式为限制,只要是实现了某种协议、算法、模型或设计,这种安全问题就会存在,而不因其他因素而变化,例如无论是哪种web 服务器,肯定存在HTTP协议中的安全问题。
二是开发型漏洞,这种安全漏洞是广泛被传播和利用的,是由于产品的开发人员在实现过程中的有意或者无意引入的缺陷,这种缺陷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攻击者所利用,从而绕过系统的安全机制,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这种漏洞包含在国际上广泛发布的漏洞库中。
三是运行型漏洞,这种类型漏洞的出现是因为信息系统的组件、部件、产品或者终端由于存在的相互关联性,和配置、结构等原因,在特定的环境运行时,可以导致违背安全策略的情况发生。
这种安全问题一般涉及到不同的部分,是一种系统性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从广义上讲,是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在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由操作实体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这些缺陷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之中,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缺陷可以被恶意主体所利用,造成信息系统的安全损害,从而影响构建于信息系统之上正常服务的运行,危害信息系统及信息的安全属性。
二、信息系统漏洞生命周期综合考虑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自身特性和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了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生命周期的概念。
漏洞生命周期= F ( Subject, Object, State,Property)主体( Subject) :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信息技术公司、信息安全公司。
客体(Object) :不同类型的漏洞。
行为(Action) : 制造、发现、验证、评估、公布、检测、消除。
属性( Property) :描述属性、可利用性,危害性等。
(一) 漏洞研究的主体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于漏洞自身的特殊性,多种不同的主体根据不同的需求参与到有关漏洞的研究、分析工作中,包括: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信息技术公司、信息安全公司和黑客组织等,它们在漏洞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漏洞,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对于政府机构而言,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信息系统中存在哪些漏洞,漏洞给信息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有多大,如何有效地处理漏洞,避免安全风险的增加,如何建立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来处理漏洞等内容。
对于国际组织,他们大多在安全事件接报和统计、安全漏洞收集和整理、安全建议和培训和系统安全提升办法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重点在:漏洞的分类方法、漏洞的描述和利用方法、漏洞带来安全风险的分析。
信息技术公司则分析漏洞的产生原因,避免漏洞的出现和对漏洞开发补丁。
信息安全公司从事漏洞的检测方法和漏洞的解决方案。
黑客组织的主要兴趣在未知漏洞的发现和漏洞的利用程序开发。
(二) 漏洞研究的客体信息系统的构成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漏洞存在于不同的部分,例如从信息系统构成的纵向层次来看有部件、组件、产品、子系统、网络等,从信息系统的横向组成部分来看有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路由器、交换机、智能终端等。
根据美国国家漏洞库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仅在软件产品中就存在29000个漏洞,涉及到14000个信息产品,而目前每天以20个漏洞左右数量增加。
目前各大软件公司、国际组织、安全公司等都公布有数量不同的漏洞信息。
(三) 漏洞研究的行为与内容从漏洞的个体来看,每一个漏洞的出现、被发现、公布等状态都是由相关的主体来操作的,这就必然使得漏洞个体研究或者管理存在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制造漏洞是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出来的,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讲,漏洞是在无意中产生的,但是有些条件下,并不排除被有意产生。
在此阶段,主要研究漏洞产生的特定环境、条件和原因,分析不同漏洞的来源、平台、时间、分布位置等多种因素,发现漏洞产生的场景模式和规律,找到其中可重用的模式,为漏洞相关研究环节提供研究基础。
2.发现漏洞作为客观对象存在于信息产品之中,被不断地挖掘出来。
针对未知漏洞存在而又不为人所知的情况,在此阶段研究者主要研究利用各种方法、技术、理论来发现未知漏洞并且分析由于模块化设计、代码重用等方式带来的漏洞在不同位置出现的关联性和依赖性。
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静态分析的漏洞发现技术、基于动态分析的漏洞发现技术等: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研究静态、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漏洞发现技术。
3.验证在公布的漏洞中,由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需要对公布的漏洞进行仔细的分析,以确定漏洞是否存在,相关信息是否准确,并对其相关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阶段,主要研究漏洞触发条件和利用规则的分析和描述、漏洞攻击模拟与验证。
4.评估分析漏洞的危害性、利用方法和危害等级等,对漏洞可能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安全危害进行分析。
并且通过分析漏洞利用和攻击的条件、境、可能等特点,研究信息系统中利用漏洞危害系统安全的风险传播模型。
5.检测在役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已公布的漏洞,研究如何标示漏洞的特征,以便进行有效的检查,主要研究漏洞检测特征的知识表达,主要手段有基于主机的漏洞检测和基于网络的漏洞检测。
6.公布讨论漏洞相关信息的搜集、发布、管理、统计、分析等,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相关知识框架,以便有策略或分类别地发布漏洞信息,并发布相应的安全建议。
7.消除针对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研究如何有效地消除以及避免其危害的方法和途径,例如软件公司通过开发针对漏洞的补丁或软件升级,并且分析一旦漏洞被利用带来攻击时,如何有效地和其他安全措施联动,防止更大的危害产生。
(四) 漏洞的相关属性能够深入地分析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需要准确地提取漏洞的属性特征,即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后,就应该解决如何描述这个对象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哪些属性来刻画这个对象,结合漏洞的研究主体和其行为,漏洞的特征可以分为客观性属性和评价性属性。
1.客观性属性漏洞作为信息系统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其客观性属性是不随研究者的研究观点而变化,这些属性是静态的,描述了与信息系统相关组成部分的一些对应关系,为了简明而清晰地说明这些属性,本文将这些属性归纳成以下几类: 生产主体:产生漏洞的主体,例如Microsoft,Cisc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