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的冲击点 ---日本「理『番

合集下载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的历史观后感

台湾的历史观后感

台湾的历史观后感台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和传统。

近年来,我有幸到台湾旅行,并深入了解了台湾的历史。

这段经历让我对台湾的历史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住民时期。

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千年,并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然而,随着荷兰、西班牙、明朝和清朝的殖民统治,原住民逐渐丧失了土地和权益,经历了痛苦的历史。

随后,日本接管台湾,成为台湾的殖民主义者。

这段时间对于台湾来说既是苦难的岁月,也是一段经济发展的时期。

日本在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日本统治也带来了残酷的压迫和文化侵略,剥夺了台湾人的权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回归中国的怀抱。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台湾成为了中国国共两党的分歧点。

中共在大陆建立了新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撤退到了台湾。

台湾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

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台湾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岁月。

在马英九、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领导下,台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台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台湾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与此同时,国共两党仍然对台湾存在着争议,台湾的国际地位备受世界关注。

在国际舞台上,为了保持传统和文化的独立性,台湾被迫与大陆保持一定的距离,努力争取国际认可。

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尽管经济繁荣依然,但与此同时,台湾的传统和文化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全球化的到来和现代化的进程,给台湾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冲击。

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渐渐被现代化的西方文化所取代。

这让我深感担忧,因为我相信每个地方的独特之处都应该得到保留和尊重。

回顾台湾的历史,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了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族群、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本文中,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湾的原住民分为十几个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崇拜自然,保护环境。

原住民的文化在台湾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荷兰、西班牙和中国的殖民统治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使得欧洲文化与传统的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荷兰和西班牙带来了现代农业、新的建筑和制度,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后来清朝的统治,更进一步深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中华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对台湾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统治台湾近50年,期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日本引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工业化和科技,催生了台湾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同时,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征用、残酷对待和文化压迫,这些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台湾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自清朝以来,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华人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商技巧和社会组织方法。

他们融入了台湾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台湾本土文化中加入了大量的华人元素。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可以说是多元交融、丰富多彩。

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到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台湾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探索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遗产。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台湾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从1895年到1945年共计50年,这段时间里,日本政府对台湾进行了殖民统治,这导致了台湾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虽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留下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文化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流传,成为当前台湾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

一、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在台湾建造了很多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时的行政和生活需求,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例如,台湾最有名的建筑物之一就是日据时期建造的台南火车站,它是一座仿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造型非常优美,成为了台湾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台湾政府非常注重,不仅仅在法律上加以保护,而且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而确保这些建筑物得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价值。

二、文物遗产保护与传承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还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文物,例如书籍、手工艺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据时期的手工艺品,例如在台湾著名的鹿港,就留下了很多日军时期的手工艺品,例如陶瓷制品和木雕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台湾政府同样十分注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在传承方面,台湾政府还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而让它们在台湾的文化传承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音乐遗产保护与传承在音乐方面,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留下了很多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和歌曲传统,例如打ち出的鼓动态和台湾歌曲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曲虽然是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创作的,但是它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并被誉为跨越海峡的音乐名片之一。

在音乐遗产保护方面,台湾政府也非常注重,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继承人才的培养等方式,让这些传统的歌曲得以传承和延续,成为台湾独特的音乐文化。

礼失求诸野——台湾原住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

礼失求诸野——台湾原住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

礼失求诸野——台湾原住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罗晓南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
【摘要】台湾原住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一脉相承.礼失求诸野,在原住民“天人合一”的“真人”智慧中,启发我们重新体悟中华文化自身的“天人合
一”“反璞归真”以及“禅悟解脱”之道,也提点我们不再只是一味从左脑意识、
个人主义、逻辑思维来理解自己的文化,而更能从一种整合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伦
理秩序及道德实践中,找回自己文化的活水源头.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罗晓南
【作者单位】世新大学新闻系,中国台湾台北 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上)
2.“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下)
3.礼失而求诸野——试论中国近代人物画的佛教内涵传承
4.“礼失而求诸野”——从乐籍制度研究管窥中国礼乐文化结构功能与意义
5.文化自觉、"士志于道"与
尚礼精神——《文学的道与道的文学:"礼失求诸野"论纲》前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理番政策”的真相——读傅琪贻著《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抗日历史研究——以北台湾泰雅族抗日运动为例》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理番政策”的真相——读傅琪贻著《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抗日历史研究——以北台湾泰雅族抗日运动为例》

The Truth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Authorities "Policies for Governing Minorities" in Taiwan ——After Reading Professor FuQigi's New Book The Study of the Anti- Japanese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作者: 李细珠[1,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87-9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日据时期;理番政策;台湾原住民;泰雅族;傅琪贻
摘要:傅琪贻教授新著《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抗日历史研究》(以下简称傅著)揭示日本殖民当局“理番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层级的武力讨伐,并剖析“内地观光”怀柔政策的欺骗性,重建北台湾地区泰雅族不可避免地遭受被屠杀乃至灭社命运的史实。

傅著所述的血腥事实已足以证明:武力征讨、掠夺、威胁、欺骗、屠杀、灭社,就是所谓“日本统治时期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的真相。

傅教授深刻反思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深切同情弱势族群泰雅族的悲惨命运,充分呈现了人类的良知与正义。

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研究

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研究

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研究作者:谈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4期[摘要]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省份。

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台湾民族问题其中重要的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宝岛台湾政局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国民党之外的势力要求国民党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

而此时,台湾“原住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掀起台湾“原住民”民族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自身民族的权利。

而本文主要针对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究,向人们进一步展现了台湾“原住民”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原住民;民族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90-01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

直到1994年宪法的修订,才正式将其统称为“原住民”,后又改为“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之处,根据联合国的说法,原住民主要是指在外来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经住在该地,而成员身份均取决于该族群自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台湾“原住民”已经逐渐向主流社会回归。

尽管如此,台湾的民族问题依然是台湾的“原住民”中的主要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国家的认同,另一种是中华民族的认同。

因此,文中探讨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台湾“原住民”的发展历程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原住民”发展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在分批由东亚大陆或南洋群岛陆续泛舟迁台后,便因海洋阻隔,很少与外界接触,一直过着封闭的原始部落的生活。

在清代,台湾少数民族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直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宝岛台湾之后,实行“藩政”,而台湾少数民族也被称为“藩族”,后因日本昭和天皇抵台巡视,“藩族”便又被改为“高砂族”。

由于日本的典型的民族压迫性政策,使得台湾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从而民族称谓来看,日本学者将其划分为“高砂族”和“平埔族”两类。

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和历程

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和历程

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和历程原住民,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居住、具有与土地、水资源紧密关联之特殊文化传承和认同并视自身为当地居民之族群。

原住民因其过去在地域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常常被视为是文化的载体。

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历程中充满了险阻和坎坷,值得我们去沉淀和思考。

一、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原住民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认同”和“自主”,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对土地的依附,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

这些习俗和价值观被传承至今,已经融入到原住民群体的思考和行为中,是他们生命和存在的核心。

例如,在台湾本岛著名的泰雅族,原住民族群体内部风俗习惯、语言和宗教保持了传统模式,守护着祖先的骨灰、维护着族群的信仰,每年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祖先、自然灵类及先生等具有重要地位的寺庙。

这种传统和仪式,已经深度地融入了泰雅族文化认同的核心。

二、原住民文化传承的历程原住民族的文化传承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欺凌、忽视甚至忘却等历程,其中影响最大的历程之一是贸易和宗教的传播。

在欧洲殖民时期,许多殖民者掀起了向原住民传教和干涉的浪潮,甚至在强行改变原住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的基础上,指责原住民不符合理性和尺度等标准,遭受了严重的文化冲击,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巨大冲击。

除此之外,贸易也是原住民族文化传承遭遇影响的历史时期之一。

因为贸易带来的调和和交流,让少量的原住民族和欧洲文化接触交流融合,但同时大量的商品流进市场,使得部分原住民族文化习惯和信仰遭到破坏,失落文化的价值。

三、文化重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团体着手修复原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其内核的价值。

例如,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许多本土文化研究中心被设立,政府还颁布了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和促进原住民文化的发展保护。

在台湾地区,政府也采取举措促进原住民文化传承和发展。

从推广原住民语言、重新发掘原住民文化信仰、举行原住民文化艺术展览等多重途径,让原住民文化重心得到恢复和积极发展。

总的来说,原住民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积淀时深的文化,它承载着历史和人类在环境中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臺灣原住民歷史地位與文化傳承的衝擊點---日本「理『番』政策」作者季稏夫正若。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

三年一班壹●前言記得初期接觸族語時曾經聽爸爸說過:「我們排灣族的族語,有些是外來的。

」當時因為年紀略小並不太了解爸爸所說的意思。

長大後將這一句話做進一步了解,在多方詢問之下,我才知道有外來語的民族不只是排灣族,其他族也有、而且讀音也相近,原因是因為原住民曾經被外來政權─日本統治過。

之後無意間在家中的書櫃大略讀到謝世忠先生所著《認同的污名》一書,其中述說台灣原住民在霧社事件後的經歷,在他所讀的書中也有提到許多在經過日本政府的統治之後造成許多原住民文化的崩壞的事件,影響所及今日社會中的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漸漸凋零。

因此我想要進一步地了解日本政府所行的「理番政策」是什麼,這個政策對原住民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還有我想探討曾經聽到那些被日治時期政府改編過的原住民故事,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真相與意義是什麼?我也希望藉由這一系列的研究讓我更加了解今日的原住民文化。

貳●正文一.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01.政策概述A.初期-撫墾署的設立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因為甲午之役戰敗而簽定的馬關條約同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於是在該年日本進據台灣。

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日本政府仿照清代撫墾局制度,設立撫墾署以方便管理「番人」,設置的目的為掌管「番人」的管制以及「番地」的開墾。

此時因為日本政府剛佔領臺灣、且官員所待時間並不長,日本政府所行的制度有異於「漢民族」以及「番族」的生活方式,造成台灣人反抗日本政府的風潮盛行、「番族」亦同。

一開始的時候在樺山資紀與桂太郎兩任總督治理台灣期間,的「撫番」效果最弱,到了乃木希典爲總督期間、日本政府致力於撫墾制度的修正,以禁止「番族」出草獵頭的行爲、啓發「番族」的智慧以及森林與「番地」的開墾等等政策爲新目標。

B.中期--霧社事件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由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提出的「五年討『番』計畫」宣告完成,「番地」全被隘勇線包圍。

然而「番人」因對日本政府進行長期不公平的威壓過甚、仇視心日漸加深使得「番社」反抗事件尤如司空見慣般層出不窮。

而日本政府以編制「應援隊」以及「搜查隊」駐守在警備制度中加強山地「番民」的管理並阻斷供應山地「番民」的食糧及鹽類,甚至對「番民」進行殘忍的空中威壓。

在日本人長時間以不人道以及殘酷的政策對付「番人」的情況之下,又因日本政府覬覦土地珍貴資源、沿襲了清廷的制度而逐步地往霧社內山挺進。

終於在民國十九年(西元1930年)山地「番民」受不了日本人目中無人的政策,終於爆發了日本政府在臺灣理番史上的以泰雅賽德克群的莫那魯道為首且最具規模的抗日行動─霧社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因爲雙方戰死情形極爲慘重,使得當時的在位總督石塚英藏引咎辭職。

霧社事件後,繼任總督太田政弘重新省思「理番政策」的弊端後察覺對付「番人」不能只單純地運用武力鎮壓、還需要修定理番的舊條例並訂定新綱領來加以約束「番人」的行動。

因此提出了教化「番人」、矯正「番族」的弊俗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警察需對「番人」的文化以及習俗要有一定的認知,「理番」人員必須對「番民」以信賞必罰、賞罰分明爲根本要件。

開闢「番地」的交通、徹底推行撫化教育並且適度開發「番地」資源等。

此政策因積極地進行「理番」工作而使前期尚未歸順之「番社」,紛紛自動歸順日本政府。

C.晚期--皇民化運動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七月七日發生日本人侵華的盧溝橋事變,而日本人選擇在台灣做戰爭的準備工作,使得治台政策因此轉變為推行日語、改從日俗、改用日名的「皇民化」政策,目的是在削弱台灣人的族群意識;而對山地「番族」方面,則著重在「皇國精神」以及「天皇子民」等等日本人對於天皇的效忠精神灌輸至「番民」的腦海,而使山地「番族」從崇敬祖靈的心轉變為對日本天皇的效忠。

因為皇民化運動施行非常徹底的緣故,而使山地「番族」的民族意識以及文化整體相繼地被取代、被摧毀。

02.實施要點A. 加強取締山地番害--以樟腦開發為例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台灣的樟腦,因為台灣樟腦的產量足以提供全世界需求量,可使日本獲得鉅資,因此在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總督府實施樟腦的專賣。

由於大部分的樟腦都分佈在「番人」的居住範圍,使得「番人」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被視為發展樟腦事業的一大阻礙,為了使樟腦得以開發,以獲取暴利的目的之下,在總督兒玉源太郎在位期間新設「樟腦局」,希望能順利開發山地樟腦資源。

因爲製腦事業有利可圖,許多不肖業者不顧日本「理番」局勢而大肆欺辱「番人」並強佔樟腦、無惡不做,因此引起「番人」的怒火,使得番人進行一連串的反抗。

總督府的「番政」因此從「撫番」轉變爲「加強取締番害」。

總督府以清代的隘勇制度加以限制「番人」的行動、封鎖「番人」的活動範圍再加用日本的警備制度來保護樟腦事業的進行。

B.武力討「番」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時候決定對「北番」(當時以濁水溪為分界,北為北番、南為南番。

)進行威壓,以推進隘勇線的方式來達到對「番人」的限制。

後又施行「五年討伐計畫」、用意在於清除山地開發的障礙。

爲此先後討伐了泰雅族以及排灣族。

後又在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的四月到五月期間編制「討伐警察隊」,六月時隨即進行尚未完成的討伐行動。

討伐「北番」完之後,則進行「南番」槍械的收繳,但是因「南番」的布農與排灣兩族最爲強悍、且盤踞地廣,因此槍械收繳的行動不易進行。

日本政府為此以激烈手段及圍剿攻勢攻擊「南番」,使得南番各社因死傷因素一一地棄械投降。

C.防「番」措施清政府為防「生番」越界為害平民百姓而在「番界」上設置隘勇,但在日本佔台之後、隘勇制度隨即撤廢。

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日本政府組織「番界警察」、並採用曾任職隘勇的隘丁任防番及助理警察事務。

而在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苗栗南庄鄉頭目因不滿日本政府開墾番地的事宜、而攻陷隘勇以及其支廳,日軍隨即派出武力鎮壓。

事平之後,日本政府除了加強隘勇線的人員配置外,也新增了流隘制度(意指流動的警備制度)。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對山地「番族」推行威壓政策,為了保護製腦事業,總督府將隘勇制度再做進一步的修改,如:設置隘勇監督所及隘寮等措施的修改。

在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以後,總督府以通電的鐵絲網代替隘勇線並且埋置地雷,使番人難以越過隘勇線,使得「番界」上的隘寮數量日漸縮減。

在通電鐵網方面,民國四年仍是以通電鐵網為主,要但在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後才不以通電網做為首要、徹底清除這不人道的封鎖行為。

D.教化「番人」日本據台初期,「番人」的教育問題由「文教局」及「警務局」負責,均用日語教授簡易的知識技能,如算數、手工以及術科等科目教育「番童」並且設立了「番人公學校」、「番童教育所」兩大教育機構。

而在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到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的十年中、是日本政府推行「番民」教育最積極的時候,此時期的教育分成兩種,一是準備教育、一是普通教育。

前者乃是利用農閒時間進行短時教育、而後者乃是按照一般日本學童所進行正常作息的平日教育。

而在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任期之後,以懷柔政策加上日語教育來進行一點一點的文化思想侵略。

而在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進行的「皇民化」政策,為使山地「番民」能更快速同化、因此在部落裡成立「青年團」(註一),積極地培養可教化的「番族」青年人灌輸「尊皇」觀念,使得「番族」理的年輕人在接受日本政府的思想改造之下,族群意識日漸微弱。

二、日本對「番民」的教育與文化「再製」01.莎韻之鐘西元1938年在宜蘭南澳利有亨社(今武塔村),一位日本警察田北正記收到政府的召集令,因為國家打仗需要兵力,基於必須加入軍隊參與戰爭而必須離開利有亨社。

社裡的年輕人為了送行而替老師扛行李,但是離開的那天不巧遇上颱風而使得少女莎韻在橋上行走時因為不勝風雨的強烈而不幸掉入溪谷身亡。

(註二)但是日本人為了宣揚「皇民化」的成功性而將其扭曲為少女莎韻為送別日本警察男友,不幸發生意外。

而在西元1941年送了一口鍾給利有亨社用意為表揚少女的「愛國情操」、為此命其鐘為「莎韻之鐘」。

(註三)(左上圖為日本為此事所拍攝之電影─サヨンの鐘)霧社事件為日本理番史上山地「番族」反抗日本政府的一大慘劇;而由日本政府所杜撰的「愛情故事」莎韻之鐘則為日本政府扳回一成。

02.高砂義勇軍日本政府進行「皇民化運動」時所灌輸給山地「番族」的「尊皇」觀念、讓「番族」進行了一次大洗腦,為日後組織「高砂義勇軍」奠定絕對的基礎。

之所以會組織「高砂義勇軍」是因為日本政府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南洋戰場上耗盡所有的兵力以極陷入物資缺乏的痛苦。

為了不使自己的國家陷入苦戰,日本政府將徵兵焦點擺在體力佳,易適應山林環境的「番族」,乃隨即徵招山地青年以及山地婦女組織成「高砂義勇軍」送往南洋戰場。

(註四)但是在徵招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一些指定考試、方可成為組織中的一份子,如「國語」「國史」等,因此在無意間「番族」又再更進一步的被日本政府施行思想的改造。

(右上圖為日本靖國神社)03.吳鳳故事「吳鳳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告誡及勸阻『番』民這種殺人的不義行為」這個故事在大人的腦海中是耳熟能詳的英雄型故事、但是事實的真相並不是日本政府的編造的「捨身取義的吳鳳」。

吳鳳在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時任阿里山通事、因為與阿里山「番民」發生衝突引來殺身之禍(註五)、但是台灣在當時較不受重視,因此事件並沒被特別的重視。

而日本人據台時間據吳鳳身亡的時間已有一世紀左右之差、因此故事在一百年左右間的街談巷語中失去了事實的真相、而在日本官方尚未確實的考證發揚之下、將吳鳳塑造成「毅然捨棄自己的生命」(註六)的大英雄,也將這個故事編入教材中。

抗戰勝利之後被國民政府沿用、繼續將這扭曲的故事流傳下去,使得「山地山胞」的地位在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的努力之前依舊被貶低。

(右上圖為吳鳳廟一隅)三、日本統治政策分析01.總督府對台灣山林與人力資源的開發「台灣總督府的所謂『理番政策』,是日本帝國在殖民地台灣侵略土地--佔有土地與資源,『教化』人民並改造為『純然的日本人』之政策。

」(註七)總督府在山地開發的部分,使用「番民」作為為一切主要勞力的來源,在總督府眼中「番民」在這個部分最為有用,之後在「皇民化運動」的推行下、「番民」漸漸成為日本人的一份子,而成為日後政府徵兵的補充兵力。

在「理番政策」尚未轉變為懷柔政策之前、日本政府以高壓方式管理「番族」、未能公平管理「番民」使得反抗事件頻頻傳出,而日本政府為了山地資源利益派兵威壓造成雙方死傷慘重,但在一系列的政策施行下,總督府也逐步的得到廣大的台灣山林資源以及原住民族充沛的人力資源。

02.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改造「番民」在經過「理番政策」的以及「日化教育」之下、使得「自族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在一起,新文化的傳入帶進新技術、推動技術革新,經過有體制政府下的統治、將「番族」部落的社會體制重新組織,讓「番族」行政更有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