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2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2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
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
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到达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填空题
1.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教学

体温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控制体温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调节体温 激素调节:通过激素调节体温 物理调节:通过物理方式调节体温 生物调节:通过生物调节体温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的关 系
能量代谢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01
基础代谢:维持正常体 温的基础
03
运动热效应:增加体温, 促进散热
02
食物热效应:影响体温 的短期波动
05
食物热效应:进食过程中,由于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所消耗的能量
代谢过程
食物摄入: 通过消化系 统摄取食物
消化吸收: 将食物分解 为可利用的
营养物质
细胞利用: 细胞利用营 养物质进行
能量转化
代谢产物: 产生二氧化 碳、水和其 他代谢废物
排泄:通过 呼吸、排汗 和排尿等方 式排出代谢
废物
影响因素
食物摄入:食 物种类、数量 和质量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教学
演讲人
目录
01. 能量代谢 02. 体温调节 03.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的关系
能量代谢
基础概念
01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02
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03
静息代谢: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
04
运动代谢:在运动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
运动:运动强 度、持续时间 和频率
环境温度:环 境温度对能量 代谢的影响
生理状态:年 龄、性别、健 康状况等
激素水平:甲 状腺激素、肾 上腺素等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机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产热机制:通过肌肉收缩、 肝脏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 等途径产生热量
生理学教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教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教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txt“我羡慕内些老人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
━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㈠能量的来源1.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与作用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ATP――既是体内直接供物质,又是体内能量储存的重要形式。
ATP :供能+储能1molATP分解为ADP,可释放出51.6KJ的热量。
磷酸肌酸(CP):ATP的贮存库含高能磷酸键,但需将高能磷酸键交给ADP生成ATP后机体才能利用。
2.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⑴糖(carbohydrate):机体的主要能源 50%-70%(中国人)糖酵解在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极为重要,这是人体的能源物质唯一不需氧的供能途径。
氧债(oxygen debt):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猛增,循环呼吸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氧债。
缺氧和血糖↓→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搐⑵脂肪(fat):储存和供给能量。
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摄取过多的糖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这可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供能+贮能――肥胖)⑶蛋白质(protein):主要用于重新合成蛋白质(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成为细胞的构成成分或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次要功能是提供能量(晚期肿瘤、恶病质) 。
㈡能量的利用热能是最低形式的能量,主要用来维持体温,不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不能用来做功㈢能量平衡概念:人体的能量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人体每日消耗的能量包括: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身体运动的能量消耗和其他的生理活动。
能量的负平衡能量的正平衡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之商。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第二节 体温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 姿势的改变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 或改变姿态如:蜷缩身体而保暖,伸展肢体而散热,以及人类在寒冷时拱肩缩背、踏步跺 脚、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来祛暑或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 为基础的,也是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对人类来 讲,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的去路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能量的平衡
人体能量的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人体每 天所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能量消耗。 如果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机体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 相等,能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摄人能量少于消耗能量,机体会动用储 存的能源物质,使体重减轻,称为能量的负平衡;如果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 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称为能量的正平衡。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 一种方式。
(1) (4)
(2) (3)
第二节 体温
3.散热活动的调节
•
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和发汗来调控散热。
•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散热量大小
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
第二节 体温
3.体温调定点学说
对于正常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 保持在37℃左右,有人提出了调定 点(set point)学说。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控制体 温恒定的平衡点,即调定点,其功 能类似于恒温调节器,调定点的高 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认为感受的 阑值为37℃,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学时分配】本章总学时:2学时第一节能量代谢 1学时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1学时【教学目的】1.掌握理解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的概念。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是主要因素。
3.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生理变动和临床意义。
4.掌握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体温调节。
5.熟悉产热与散热的方式和部位。
6.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基础代谢率;3.人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波动;4.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学难点】1.能量代谢的测定。
2.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第一节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1.能量的来源: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是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和储能物质。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糖是体内主要的功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在长期不能进食等特殊情况下也参与供能。
2.能量的利用: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
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3.能量平衡: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1.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2.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4)非蛋白呼吸商: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O2量的比值。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2.doc

3 .年龄差异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冇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Co 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其他•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C。
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II洪哭闹。
•悄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悄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屮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吋应注意保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人体」E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耍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彫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彩响机体的产热量。
(二)散热1 •散热部位:皮肤、肺、尿、粪2.散热方式:当外界气温V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⑴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最,故易发生屮暑。
⑵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岀汗。
⑷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人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每1.0 g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4KK当气温2体温吋,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①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能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后 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测 定
产热量=20.2kJ/L×耗氧量/体表面积 BMR=(实测值-平均正常值)/平均正常值
年龄 (岁) 男 11~15 195.5 16~17 193.4 18~19 166.2 20~30 157.8 31~40 158.6 41~50 154.0 >51 14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
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
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填空题
1.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