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合集下载

混凝土梁柱配筋规范要求概述

混凝土梁柱配筋规范要求概述

混凝土梁柱配筋规范要求概述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构件,使用适当的配筋是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

混凝土梁柱配筋规范要求是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下面将对混凝土梁柱配筋规范要求进行概述。

一、混凝土梁柱配筋类型根据梁柱的承载力和受力方式,混凝土梁柱配筋通常分为压力区配筋和拉力区配筋两种类型。

压力区配筋主要是增加梁柱的承载力,拉力区配筋则主要是为了抵抗外力引起的拉伸应力。

二、混凝土梁柱配筋的几何要求混凝土梁柱配筋的几何要求包括截面尺寸、配筋数量和位置等方面。

根据结构设计要求,梁柱的截面尺寸和形状需要满足一定的比例和要求。

配筋的数量和位置需要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三、混凝土梁柱配筋的钢筋要求混凝土梁柱配筋的钢筋要求包括钢筋的级别、直径、张力和间距等方面。

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受力分析,选取适当级别的钢筋进行配筋。

钢筋的直径要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要注重施工的可行性。

钢筋的张力和间距需要根据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混凝土梁柱配筋的布置要求混凝土梁柱配筋的布置要求主要涉及配筋的排布方式和间距。

配筋的排布方式可以采用单排、双排等不同方式,根据结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配筋的间距需要根据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五、混凝土梁柱配筋的连接要求混凝土梁柱配筋的连接要求包括钢筋之间的连接和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

钢筋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焊接、绑扎等方式,确保钢筋之间的协调和相互支撑。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锚固等措施,确保钢筋能够牢固地嵌入混凝土中,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六、混凝土梁柱配筋的施工要求混凝土梁柱配筋的施工要求涉及钢筋的加工、安装和固定等方面。

钢筋的加工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钢筋的尺寸和形状满足配筋的要求。

钢筋的安装需要按照结构设计图纸进行,保证配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钢筋的固定需要采取适当的固定方式,确保配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9.5.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50mm;不应小于
25%。

常用配筋率范围

常用配筋率范围

常用配筋率范围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起到了增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作用。

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按照一定的配筋率进行钢筋的设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配筋率范围。

1. 梁、板、墙的配筋率范围
梁、板、墙的配筋率一般在0.8%~4%之间。

其中,小型梁的配筋率可以适当低一些,大型梁的配筋率可以适当高一些。

墙的配筋率要略高于梁和板。

2. 柱的配筋率范围
柱的配筋率一般在1.5%~5%之间。

其中,小型柱的配筋率可以适当低一些,大型柱的配筋率可以适当高一些。

3. 基础的配筋率范围
基础的配筋率一般在0.3%~0.5%之间。

如果基础受到较大的荷载,配筋率可以适当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配筋率需要根据结构的用途、荷载和尺寸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在进行钢筋设置时,还要注意合理布置,尽量避免钢筋交叉和过于密集,以免影响施工和使用效果。

- 1 -。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结构设计规范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梁板柱结构作为建筑结构中常见的组合形式,在设计和构造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本文将从规范的角度出发,总结一下梁板柱配筋规范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梁的配筋规范1.梁的受力特点:梁一般承受弯矩和剪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梁截面布置要求:梁的截面应该布置合理,能够满足受力要求,同时尽量减小截面尺寸,提高材料利用率。

3.配筋率:梁的配筋率是指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一般在0.01~0.08之间。

配筋率过小会导致截面受力不均匀,配筋率过大则会浪费材料。

4. 钢筋直径和数量:梁的钢筋直径和数量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采用直径为12mm、16mm、20mm等。

5.最小配筋率:梁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面积占截面面积的比例。

一般按规范规定的数值计算。

6.钢筋的保护层:钢筋应该与混凝土表面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防止钢筋锈蚀。

二、板的配筋规范1.板的受力特点:板一般承受弯矩和剪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板的厚度和配筋率:板的厚度和配筋率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来说,板的厚度越大,配筋率越小。

3. 钢筋直径和数量:板的钢筋直径和数量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采用直径为6mm、8mm、10mm等。

4.面筋和肋筋:板的配筋主要有面筋和肋筋两种形式。

面筋一般平行于板的一侧,用于抵抗板的弯矩。

肋筋一般垂直于面筋,用于增加板的刚度和强度。

5.钢筋的保护层:与梁相同,板的钢筋也应该与混凝土表面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三、柱的配筋规范1.柱的受力特点:柱一般主要承受压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柱的截面尺寸:柱的截面尺寸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尺寸越大,承载能力越大。

3.配筋率:柱的配筋率是指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一般在0.01~0.08之间。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一、梁的纵筋配筋率1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

2、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3、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才亢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二、上下铁比值1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1 ).《混规》9.2.6.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IO为梁的计算跨度。

2 ).《高规》63.2.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2、梁通长筋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高规》633.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β三、钢筋直径1梁箍筋最小直径1) .《抗规》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β2) .《高规》10.2.7.2:转换梁,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间距不应大于IOOmm0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Ift/fyv。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汇总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汇总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汇总1.配筋的选择:根据结构荷载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型号和规格的钢筋,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一般使用HRB335或HRB400等钢筋。

2.钢筋的弯曲:钢筋的弯曲半径应满足要求,不得弯曲过度。

在弯曲钢筋时,应采用专用弯机,确保钢筋弯曲度达到规定标准。

3.钢筋的间距:钢筋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结构荷载进行合理的布置。

钢筋的间距一般不超过柱或梁截面的1/44.钢筋的排列:钢筋的排列应符合构造要求,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布置。

在柱和梁中,钢筋应平行于主应力方向,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5.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指钢筋与混凝土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应按照设计要求设置。

一般情况下,梁和板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柱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40mm。

6.钢筋的连接:钢筋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机械连接和胶结连接等。

7.钢筋的锚固长度:钢筋的锚固长度是指钢筋进入混凝土内的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应大于等于25倍钢筋的直径。

8.钢筋的弯曲角度:9.钢筋的弯绝对值和截面变形限度:钢筋的弯绝对值和截面变形限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在使用时,需要考虑钢筋的强度、刚度和变形性能。

10.钢筋的锈蚀: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钢筋,防止其锈蚀。

如发现钢筋已经生锈,应及时处理,刷一层防锈漆以延长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主要包括钢筋的选择、弯曲、间距、排列、保护层厚度、连接、锚固长度、弯曲角度、变形限度和防锈等方面。

严格遵守这些规范要求,可以有效地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砼规》 P114,9.1.11
《砼规》 P114,9.1.12
板柱节点
《砼规》 P200,11.9.2
《砼规》 P112,9.1.6

《砼规》 P113,9.1.7
《砼规》 P113,9.1.8
《砼规》 P113,9.1.9
《砼规》 P114,9.1.10
《砼规》 P114,9.1.11
配置抗冲切箍筋 或弯起钢筋时构 造要求 3、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 坏锥面相交,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 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括45°的冲切破坏椎体,并应满足 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 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 8度设防烈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柱帽及托板的外形尺寸应符合上述规定。同时,托板或柱 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应小于柱纵向钢筋直径的16倍,且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应小于4倍板厚与柱截 面相应边长之和。 板附表1 现浇钢筋砼板的最小厚度(mm) 板的类别 屋面板 单向板 民用建筑楼板 工业建筑楼板 行车道下得楼板 板的类别 双向板 面板 密肋楼盖 肋高 悬臂长度不大于500mm 悬臂板(根部) 悬臂长度1200mm 无梁楼盖 现浇空心楼盖 100 150 200 250 60 最小厚度 60 60 70 80 最小厚度 80 50
板设计相关规定汇总
注意部位
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基本规定-计算原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则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 筋。 现浇砼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基本规定-尺寸 1、板的跨厚比:钢筋砼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 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附表1规定的数值。 受力钢筋间距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 且不宜大于250mm。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版,板底钢筋宜全部深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 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梁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深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 连续板内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现浇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空心楼板的体积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板底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 空心率 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板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间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厚度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 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砼板,当与砼梁、墙整体现浇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 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砼规》 P112,9.1.5 《砼规》 P112,9.1.3 《砼规》 P112,9.1.4 《砼规》 P111,9.1.2 《砼规》 P111,9.1.1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1. 梁的截面应设计为长方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高度不宜小于截面厚度的6倍。

2.梁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梁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梁顶筋总面积的50%。

3. 梁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梁的全长布置。

4.梁的端部和支座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 板的截面应设计为矩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板厚的6倍,高度不应小于板厚的50mm。

2.板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板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板顶筋总面积的50%。

3. 板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300mm,箍筋应沿板的全长布置。

4.板的边缘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柱的截面应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截面尺寸应满足承受受力的要求。

2.柱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主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不得少于横向主筋总面积的30%。

3. 纵向主筋和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

4.柱的底部和顶部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四、配筋要求的计算和验算在进行梁板柱配筋设计时,需要进行配筋的计算和验算。

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情况,材料的强度和要求,以及相关配筋规范的要求。

配筋计算包括确定筋材的截面积、数量和布置等,需要满足构件的受力要求和规范的要求。

验算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验证设计的配筋方案是否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在进行配筋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根据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确定梁板柱的截面尺寸和布置。

2.材料的强度和特性: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和特性,确定配筋的材料和规格。

通常使用的钢筋的强度等级有HRB335、HRB400和HRB500等。

3.受力分析和设计:通过受力分析计算出梁板柱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方式。

4.配筋布置和间距:根据配筋规范的要求和受力分析结果,确定配筋材料的布置方式和间距。

包括纵向主筋和箍筋的布置,以及配筋的间距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 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 上部纵向构造钢 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筋 2、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 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梁
吊筋
当深梁全跨沿下边缘作用有均布荷载时,应沿梁全跨均匀布置附加竖向吊筋,吊筋间 当有集中荷载作用于深梁下部3/4高度范围内时,该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吊筋承受, 或斜向吊筋。竖向吊筋的水平分布长度s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当h1不大于hb/2时,s=bb 时,s=bb+2h1。式中:bb—传递集中荷载构件的截面宽度;hb—传递集中荷载构件的截 下边缘到传递集中荷载构件底边的高度。 竖向吊筋应沿梁两侧布置,并从梁底伸到梁顶,在梁顶和梁底应做成封闭式。 附加吊筋总截面面积应按规范进行计算,但吊筋的设计强度应乘以承载力计算附加系
纵向受拉钢筋
1、单跨深梁和连续深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宜均匀布置在梁下边缘以上0.2h的范围内。 纵向受拉钢筋
2、连续深梁中间支座截面的纵向受拉钢筋宜按规定的高度范围和配筋比例均匀布置在 于l0/h小于1的连续深梁,在支座底面以上0.2l0~0.6l0高度范围内的纵向受拉钢筋配 。水平分布钢筋可用作支座部位的上部纵向受拉钢筋,不足部分可由附加水平钢筋补 支座向跨中延伸的长度不宜小于0.4l0
钢筋最小配筋率 深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附 其他深受弯构件 梁附表1 配筋
除深梁以外的深受弯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及纵向构造钢筋的构造规定与一般 部1/2高度范围内和中间支座上部1/2高度范围内布置的纵向构造钢筋宜较一般梁适当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 力 类 型 强度等级500Mpa 最小配筋百分率 0.50 0.55 0.60 0.20 0.20和45ft/fy中的较大者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 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 钢筋配置其他规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 定 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 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者,二、三级 箍筋直径的较大者,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深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140mm。当l0/h不小于1时,h/b不宜大于25;当l0/h小于1时, 截面尺寸及砼强 梁的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当深梁支承在钢筋砼柱子时,宜将柱伸至梁顶。深梁顶 度等级 件可靠连接。 钢筋砼深梁的纵向受拉钢筋宜采用减小的直径,且宜按下列规定布置:
梁设计相关规定汇总
结构类型
砼结构构件
注意部位
纵向钢筋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相关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应不小于附表1规定的数值。
2、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纵向受力钢筋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 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注:1、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 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梁附表6 钢筋种类 HPB300 HRB400、HRBF400 、RRB400、HRB335 、HRBF335 HRB500、HRBF500 深梁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纵向受拉钢筋 0.25 0.20 0.15 水平分布钢筋 0.25 0.20 0.15 竖向分布钢筋 0.20 0.15 0.10
全部纵向钢 受压构 筋 件
强度等级400Mpa 强度等级300Mpa、335Mpa 一侧纵向钢筋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的百分率,当采用C60以上强度等级的砼时,应按 表中规定数值增加0.10;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 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 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 积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 布置的纵向钢筋。 梁附表2 梁高h 150<h≤300 300<h≤500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V>0.7ftbh0+0.05Npo时 150 200 V≤0.7ftbh0+0.05Npo时 200 300
1、采用扁梁的楼、屋面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扁梁的截 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bb≤2bc;bb≤bc+hb;hb≥16d 扁梁截面尺寸要 式中:b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求 bb、h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及高度; d—柱纵筋直径。 框架梁抗震构造措 施 2、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钢筋配置
砼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 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为弯 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箍筋
1、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 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 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 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拉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的最大直径。 3、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附表2的规定;当V大于0.7f tbh0+0.05Npo时,箍筋的配 0.24ft/fyv。 4、在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 向受压 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在受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不因小于0.28ft/fyv。
受弯剪扭构件
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 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小 。 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
局部配筋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 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2h1与3b之和的范围内。 当采用吊筋时,弯起段应伸至梁的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必应小于《砼规》9.2.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规定。 纵向构造钢筋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 纵向受拉钢筋的 、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 配筋率 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箍筋加密区的箍 梁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者; 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者;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00mm。 筋肢距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截面尺寸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 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砼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 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附表5采用,当梁端纵向受 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箍筋最大间距 (mm)
最小直径 (mm)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和 10 100中的较小者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 二级 8 100中的较小者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 三级 1.5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者 8 150中的较小者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 四级 6 150中的较小者 注: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 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2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者 梁附表5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加密区长度 箍筋最大间距 (采用较大者) (采用最小值) (mm) (mm) 2hb,500 1.5hb,500 1.5hb,500 1.5hb,500 hb/4,6d,100 hb/4,8d,100 hb/4,6d,150 hb/4,8d,150 箍筋最小直径 (mm) 10 8 8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