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一)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一)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一)

实用文档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一)

二OO七年一月

目录

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

二、××井油管落井事故

三、××井钻杆落井事故

四、××井通井规卡钻事故

五、××井测井电缆卡钻事故

六、××井分注管串错下事故

七、××井压裂卡钻事故

八、××井解除抽子卡油管落井事故

九、××井油管爆炸事故

前言

在历年的井下作业中,或多或少出现过不同类型的质量事故,给单位整体效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预防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有必要剖析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原因,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案例》搜集整理了近三十年来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今后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减少或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处井下作业的竟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案例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紧密结合井下作业生产实际,总结了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二是每个事例都具有独立性、代表性;三是对今后井下作业过程中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

<一>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2003年9月27日、人工井底:1926.10m、套补距:2.5m、套管外径:Φ139.7mm、内径:Φ124.26mm、套管深度1939.90m、水泥返高22.0m。压裂层位长4+5,油层段:1818—1824.8m 1824.8—1829.9m ,射孔段:1821.0—1825.0m,采用SYD-102-127弹射孔,孔密32孔/米。

××井分求管串遇卡前后示意图

分求示意图遇卡后示意图

<二>事故过程

分求管串卡钻

2003年11月26日压裂长61层后下入分求钻具,结构为母堵+油管1根+Y211-114轨封1个+变径接头+ф62mm花管1个+油管191根至井口。母堵深度1840.64m,轨封1830.86m,花管深1829.10m。抽汲过程中发现液面突然降低,直至无液面,2003年11月28日,活动管串,起出油管12根,上提第13根管串遇卡,活动解卡,负荷200-250-300-350-400-450KN未解卡,采用水泥车正、反循环洗井均未畅通,泵压范围18-25MPa。后经倒扣、套铣等方法处理,打捞完发现花管中有抽汲抽子1个和1个抽子上接头。

<三>事故原因分析:

1、当解封后下层液体随着压力的释放会携带地层吐出的砂很快随井筒上升,并上升至封隔器以上,随着起钻具工作的进行,砂子又会逐渐下沉聚集,当聚集到一定量时环空砂粒沉积于封隔器上部导致卡钻。

2、抽汲过程中对抽子未勤检查,长时间使用造成抽子本体脱扣而落井。

3、解卡时正反洗井均不畅通且泵压高,原因是花管内落有抽汲抽子及上接头。

4、压裂后裂缝未完全闭合,反洗井起到诱喷作用使地层吐砂。

<四>预防措施:

1、对于分求钻具,为防止井筒中砂子上返,可在起钻具前,即解封以前,向油管内及环空中灌注活性水至井口,用以平衡地层压力,达到防止砂子上返造成卡钻事故的发生;

2、分层求产时(求上层),轨封位置尽量靠近射孔段下沿,使轨封上面减少沉砂口袋。

3、抽完,进行反洗井工序。

4、上起抽汲钻时应该慢提。

二、××井油管落井事故

<一>油井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2003年11月22日、井深:1989.0m、人工井底:1964.0m、水泥返高:246.9m、套管内径:Φ124.26mm、套管下深:1985.93m、套补距:2.80m,最大井斜:19.0度,层位:延9,

油层井段:1937.6-1946.0m、厚度8.4m、综合解释油层,1946.0-1950.8m厚度4.8m、综合解释油水层,1950.8-1962.9m、厚度12.1m、综合解释水层。射孔井段1937.6-1939.6m、厚度2.0m。

变形油管图片

<二>事故过程及原因分析

该井于2003年12月1日搬上试油,12月8日下单上封压裂管串,当下至封隔器以上第64根时管串落井,落井管串为球座+Φ62mm外加厚油管4根+长454单上封+水力锚+Φ62mm外加厚油管64根。由于该井液面很低,大约在1600m左右,落井油管由于受重力加速度及反弹力的影响油管弯曲变形严重(详见图片),经五个多月的打捞,捞出油管53根。

<三>、防范措施

造成油管落井的原因一是用液压钳上扣时油管偏扣,二是公扣磨损、锥度变化,三是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所致。

1、液压钳下钻操作时要用对扣器,人工先用管钳上2-3扣后再用液压钳上扣,禁止慢档冲击,卸扣后空转小于1圈;

油管推荐上扣扭矩表

2、液压钳起下管串时严格按其操作规程作业:压力调至6-8MPa、对于Φ62mm、J-55钢级的非加厚油管扭矩1450-180N·m;对于Φ62mm、J-55钢级外加厚油管扭矩1700-2850N·m,附油管

上扣扭矩表。

三、××井钻杆落井事故

<一>油井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2003年7月5日、完钻井深:2323.0m、人工井底:2285.0m、水泥返高:825.0m、套管内径:124.26mm、油套下深(防腐):1143.54m、钢级J55×139. 7×7.72、油套下深(裸管):2311.38m、钢级J55×139. 7 ×7.72

<二>上修原因

该井是一口采油井,于2003年6月21日开钻,7月5日完钻,

8日压裂施

完钻井深

化,本次上修主要是证实套管的技术状况以对症处理。

<三>事故过程及原因分析

该井于2003年10月29日上修,先起出上部75根×734.49m 套管后,又下入Φ73mm反扣钻杆下带51/2″捞矛准备倒出下部第一根套管,当下完78根钻杆欲旋转钻具打捞时发现管串落井。打捞过程证实钻杆两处脱扣,第一处捞矛以上第三根钻杆处、落物在套管外面;第二处在由下而上第44根钻杆处,钻杆全部落入井底,后分二次打捞完毕。落物状况见示意图。

造成该井钻杆落井的原因分析为:

(1)底钳未打好致使管串转动松扣落井;

(2)在下钻时钻杆公扣台阶处缠了麻绳使丝扣上不紧而造成钻杆落井。

<四>、防范措施

1、初始下钻时一定要打好底钳;

2、下入井内的钻杆均用标准丝扣油涂抹,禁止缠麻绳;

3、新钻杆在地面连续上卸三次扣再下入井内,防止粘扣,并用大钳上紧。

四、××井通井规卡钻事故

<一>、基本数据

人工井底1777.5m,射孔段1696.0~1702.0m,1711.0~1712.5m

<二>、事故过程

××井实施隔采作业,起出原井管串后,下Φ114mm通井规至1542.57m时遇卡,活动解卡无效;水泥车正冲砂解卡憋压30MPa 循环不通。上提360KN解卡仍无效;最后用爆破切割油管后才得以下泵完井。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未按《井下作业操作规程》中大直径工具下井时限速的要求施工;

2、通井规在其“肩膀”处无水眼,致使水泥车憋压循环不通。

<四>、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井下作业操作规程》大直径工具下井时限速要求,即通井规下放速度应控制在10-20m/min,特别快到射孔段、变形位置或预定位置以上100m时要缓慢下放。

五、××井测井电缆卡钻事故

<一>、油井基本简况

××井为一口生产井,1985年12月28日投产,人工井底:1445.87m,生产层位Y10(1.2)层,日产液19.85m3,日产油16.42t,含水1.5%,生产至1994年9月,日产液21.08 ,日产油4.25t,含水76.0%,动液面810 m,累计产油25942 t。

<二>、落物的形成:

1、测井执行环空测井任务时,当找水仪(外径Ф25 mm,长

××井测井电缆卡钻事故

2.3m)下至800m处遇阻,上提电缆(外径:Ф8 mm,长800m)断,后来在检泵作业时起油管过程中遇卡,经活动起出油管时第8根从公扣处断掉。

2、进行打捞解卡时,倒出52根油管,接着下外钩试抓电缆的过程中突然遇阻,上提至第5根时遇卡,卡点142.90m后通过

旋转、活动、循环、碱处理(井内结硫酸盐垢)、上拔、下砸、倒扣等措施,共起出钻杆7根后卡死。

3、本次上修前,另有一支修井队下公锥+正扣钻杆进行造扣打捞,结果造成公锥与正扣钻杆不能脱手,造成该井多次、多级、多类型落物且遇卡的复杂情况,当时被人们定为“死井”。

井下落物先后有:

1、测井电缆880m(外径Ф8mm)和一台找水仪(长2.30 m,外径Ф25mm)。

2、母堵(Ф89 mm)×0.08m+Ф62 mm尾管×1根×8.91m+Ф62 mm花管×1根×1.03 m+Ф62 mm尾管×1根×8.97m+Ф62 mm 接泵短节×1根×0.20m+Ф44mm泵×3.68 m+Ф62 mm 油管×59根。

3、外钩(Ф62mm)×0.86m+反扣钻杆(Ф73 mm)×根。

4、27/8″钻杆下带公锥一个。

具体井下落物如图所示

后来由修井队再次对该井进行修复,经过活动解卡、倒扣打捞、下内外钩、下正反捞矛、套铣筒、卡瓦捞筒等十八道工序。

<三>、事故发生原因:

1、采用外钩打捞电缆时,下入过深,并且外钩上部没附带盖帽,故电缆线上窜,缠绕外钩上部太多,造成第三次落物;

2、选择公锥打捞外钩时没有考虑到能否脱手,故而造成第四次落物。

<四>、防范措施:

1、打捞绳类落物时,工具上部要有挡环,其厚度小于20mm,外径小于套管内径6mm,且一定要采用慢下,逐步加深上提试捞;

2、选择打捞工具要考虑脱手和再打捞;

3、对打捞管柱总的要求是:下得去,抓得牢,脱得开,起得出。

六、××井分注管串下错质量事故

<一>、水井数据及设计要求

该井为一口注水井,98年6月1日完井,井深1756.0m,水泥塞面1356.58m,套管规范φ139.7mm,内径124.26mm,油层射孔段为:Y8:1233.6~1237.6m、1241.0~1244.0m,Y9:1257.0~1259.0m;

2001年转注,对Y8、Y9进行合注,由于Y9层吸水能力强,两层吸水不均匀。

施工方案要求对Y8、Y9两段实行分层注水,设计工具参数为:封隔器:1255.0±0.5m,配水器:上配水器:1223.0±0.5m,下

注按Y8:40m3/d,Y9:0 m3/d。

<二>、问题的发现

经过半年多时间注水,地质上发现,该井区与Y9层对应的油井含水上升,综合含水由2003年8月份的8%上升到2004年2月份的32%,通过对该井测吸水剖面后,发现Y9层吸水达到注水量的58%,是造成周围油井水淹的原因,随后要求起钻检查,现场检查监督证实多下了一根油管。

地质所出示了测井站测吸水剖面时的测井数据,五项曲线中,有一项磁定位曲线,反应出的井下工具数据为:上配水器:1220.70m,封隔器:1260.50m,下配水器:1270.50m。

数据与采油作业区提供的数据基本相符。详见附图

<三>、事故原因

1、作业工人工序把关不严,小队技术员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到位是造成钻具错下的直接原因。

2、平时工作要求不严,质量不高,形成一种麻痹大意的习惯,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必然结果。

<四>、防范措施

1、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2、对下井油管、油杆及附件应严格三丈量,三检查,三过手。三丈量:首次丈量、换向丈量、复查丈量;三检查:查内径是否畅通,丝扣是否完好,是否弯曲,变形,残裂,砂眼等。三过手:班长、资料员、技术员三个岗位各自丈量、检查、计算,认为无误方可下井。

3、夹层小下工具时,单根数据精确到毫米级,并预计自重及承压伸长长度。

七、××井压裂卡钻事故

<一>、××井基本数据:

完井日期:1998年8月21日,套补距:4.70m ,水泥塞面:1527.98m,孔段Y4+5:1488.0-1490.0m,固井质量:管外水泥上返深度490.50m,固井质量合格,井斜情况:最大斜度30.4度。

下压裂钻,其参数为:水力锚:1447.30m 454-2封隔器:1447.73m,Φ16mm直咀子:1477.0m。

<二>、事故过程

××井压裂钻具结构示意图

压裂时压裂车排量800-900L/min时,最高压力达到8MPa,后压力降至1MPa,排量提到1200L/min,压力仍不到1MPa,现场技术人员分析认为封隔器以上某油管破裂,决定起钻检查,压裂队马上砸卸管线。后因牵扯到压裂车费用等问题,请示有关技术负责人,负责人问明这一口井只有Y4+5一个层位和98年完井等一些情况后决定关套管闸门压裂,压力最高不超过35MPa。压裂完洗井后,卸井口起钻,拉力最大达到36吨,钻具不上行,出现卡钻事故。附压裂参数表

<三>、事故原因分析

卡钻原因主要为水力锚以上的油管本身有纵向裂缝,在高压下裂口,使液体循环短路,使含砂液体分流沉砂于封隔器处而卡

钻。

压裂参数表

<四>、预防措施

1、下管串时,油管若有弯曲变形、缩径、磨损、腐蚀、结垢严重、裂缝、孔洞、砂眼、螺纹损坏者不得下井,从源头上杜绝;

2、现场人员要有独立见解,出现问题要分清主次、当机立断解决问题;

3、定期对油管探伤,及时了解油管使用中的技术状况;

4、加强油管使用管理,每年开工后的第一口井要在洗井后对油管进行试压。

八、××井解除抽子卡油管落井事故

<一>、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1996年6月2日,完井深度(斜):1480m,套补距:5.0m,人工井底:1468.30m、水泥返高:39.50m、套管外径:Φ139.7mm、套管内径:Φ124.26mm,套管下深:1478.72m、最大井斜:20.2度。层位:延9油层井段:1416.8-1420.8m、厚度4.0m,延10油层井段:1434.0-1440.0m、厚度6.0m,1440.0-1445.0m、厚度5.0m。延10油层射孔井段1434.0-1436.0m、厚度2.0m。

<二>、事故过程

该井压裂后抽汲排液时水力式抽子卡死,上提下放活动几十次解卡无效,后上提近12吨拔断抽汲绳起钻。起出后发现加大油管从第36根处出脱扣。

××井抽汲钻具落井示意图

<三

在活动解卡过程中井下管串由于上提下放引起的交变载荷和抽汲绳的左向旋转力使油管某处松扣(此处油管上扣紧度不够)直至脱扣;事故解除后证实抽子卡死的原因是抽子胶皮破损严重加之下放抽子过快所致。

<四>、预防措施

防止此类事故主要做到:

1、抽汲油管要用标准通径规逐根通过方能下井;

2、下放抽子要控制速度,出砂井尤其注意;

3、抽汲沉没度抽油时控制在150m左右,抽水时控制在100m 左右;

4、抽子在井下不得停留;

5、抽子卡死上提下放次数不宜太多;

6、在斜井上特别是钻井井眼不规则(方位变化大),下入分求抽汲管串时也易倒开油管;

7、每抽3-5次对绳冒、加重杆、抽子进行检查。

九、××井油管爆炸事故

<一>、事故过程

××井油井产量较高,油气比大。该井按设计用混气水洗井。钻具结构:光油管下带斜尖。当压风机开启几分钟后开启水泥车,突然听到井里有响声。起出洗井管串检查有数根油管破裂,变形。还有的残缺不全,且下部油管破碎落井,分析为井内气体爆炸所致。

<二>、事故原因

爆炸的原因是由于该井油气比大,且在压风机供气前未打隔离液,致使地面空气和井内天然气在高压状态下混合后爆炸,造成油管爆裂。

<三>、预防措施

椐有关资料介绍,天燃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15%时遇火极易爆炸,在油井上实施汽化水洗井、泡沫洗井、气举排液施工时防止井下管串爆炸的首要点是先开水泥车、打入0.5—1.0立方米活性水作为隔离液(以防空气和天燃气在井下混合),后开压风机。

14起工厂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14起工厂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 安全是一切的基础 安全无小事,没有万一,只有一万,所以在日常生产中,必须牢牢按规则工作,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小编今天给大家看的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事故猛于虎也”。 14件曾经发生的事故,每件都是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我们不仅要从这些事故中学习到教训,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这些事故,加强我们的安全意识!

二、吊孔打开无围栏人员掉入险丧命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四、运行检修严重违章设备试运摔死一人

只是给司机打手势要求停止斗轮机运行。斗轮机停运后,二名检修人员进入斗轮机的轮斗处理缺陷。 司机突然想起斗轮机需连续试运,没有到就地检查斗轮机是否具备启动条件,只是在司机室瞭望,便启动斗轮机。导致一名人员被旋转的斗轮带起甩到倒流板的篦子上死亡,另一名人员从斗轮上跳下来,捡了一条命。 原因及暴露问题 1.检修人员严重违章,试运设备不押票,只是和运行人员口头联系; 2.运行人员严重违章,同意检修人员不押票试运,启动设备前不认真检查; 3.检修人员严重违章,已经传动的设备再次检修,仍然不办理任何手续; 4.检修人员严重违章,工作班成员变更随意,不履行手续; 5.没有对项目部履行管理责任,运行和维护项目部管理混乱。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五、高处不系安全带工作人员把命丧 某厂2名作业人员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在进行起重挂钩作业时,失去平衡同时跌落,1人死亡。 简要经过 某年6月12日上午,某厂脱硝改造工作中,作业人员王某和周某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进行起重挂钩作业,2人在挂钩时因失去平衡同时跌落。周某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坠落后被悬挂在半空;王某未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从标高24m坠落至5m的吹灰管道上,抢救无效死亡。

化工厂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化工厂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事故案例目录 第一章:火灾事故案例 (4) 一:淄博中轩生化有限公司"6.16"火灾事故 (4) 二: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9.12"爆燃事故 (5) 三:济南市某化工厂氮氢气压缩机放空管雷击着火事故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菏泽海润化工有限公司小井乡黄庄储备库11.23 爆燃事故 .. (7) 五: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火灾事故 (10) 六:锅炉长期高负荷运行引发火灾事故 (10) 七;制度不全操作不当引发爆燃事故“2005.9.28”燃爆事故 (10) 八:爆炸危险区域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引发火灾 (12) 九:一起氧气管道燃爆事故 (12) 十: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 (16) 十一:某化工厂动火措施不完善气柜方箱着火事故 (16) 第二章:爆炸事故 (16) 一:山西某化工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16) 二:安徽某化肥厂汽车槽车液氨储罐爆炸 (16) 三:山东博丰大地工贸有限公司“7.27”爆炸事故 (18) 四:大庆石油化工总厂2004.10.27硫磺装置酸性水罐爆炸事故分析 (19) 五:河北省某银矿空气压缩机油气分离储气箱爆炸 (23) 六:某石化总厂化工一厂换热器爆炸 (24) 七:山东德齐龙化工集团有限公司“7.11”爆炸事故 (26) 八:锅炉炉膛煤气爆炸事故案例 (29) 九:山东德齐龙化工集团氮氢气体泄漏爆炸事故 (31) 十: 动火前检查欠详作业中爆炸伤人 (34) 第三章:中毒事故 (35) 一; 山东晋煤同辉化工有限公司“4.21”事故 (35) 二: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4.15”氮气窒息事故 (38) 三:山东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8.6”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40) 四; 淄博市周村区“5.21”危化品槽罐车中毒死亡事故 (41) 五: 莘县化肥有限责任公司“7.8”液氨泄漏事故 (43) 六:苯中毒事故案例 (48)

典型电气事故案例分析

典型电气事故案例分析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阎相环 一、接地保护线烧伤人 1、事故经过 1994年4月6日下午3时许,某厂671变电站运行值班员接班后,312油开关大修负责人提出申请要结束检修工作,而值班长临时提出要试合一下312油开关上方的3121隔离刀闸,检查该刀闸贴合情况。于是,值班长在没有拆开312油开关与3121隔离刀闸之间的接地保护线的情况下,擅自摘下了3121隔离刀闸操作把柄上的“已接地”警告牌和挂锁,进行合闸操作。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强烈的弧光迎面扑向蹲在312油开关前的大修负责人和实习值班员,2人被弧光严重灼伤。 2、原因分析 本来3121隔离刀闸高出人头约2米,而且有铁柜遮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其弧光不应烧着人,可为什么却把人烧伤了呢?原来,烧伤人 的电弧光不是3121隔离刀闸的电弧光,而是两根接地线烧坏时产生的电弧光。两根接地线是裸露铜丝绞合线,操作员用卡钳卡住连接在设备上时,致使一股线接触不良,另一股绞合线还断了几根铜丝。所以,当违章操作时,强大的电流造成短路,不但烧坏了3121隔离刀闸,而且其中一股接地线接触不良处震动脱落发生强烈电弧光,另一股绞合线铜丝断开处发生强烈电弧光,两股接地线瞬间弧光特别强烈,严重烧伤近处的2人。 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临时增加工作内容并擅自操作,违反基本操作规程。 3、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1).交接班时以及交接班前后一刻钟内一般不要进行重要操作。 2).将警示牌“已接地”换成更明确的表述:“已接地,严禁合闸”。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绝对禁止带地线合闸。 3).接地保护线的作用就在于,当发生触电事故时起到 接地短路作用,从而保障人不受到伤害。所以,接地线质量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最新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资料

案例一2013年6月21日江苏常州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客高空滞留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13年6月21日12时30分左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乐项目。载有11名游客的列车在回站前最后一次冲上提升塔架刹车段时,未按正常流程回站、滞留在刹车段,同时主控面板报356号故障。在此情况下,操作人员立即按下急停开关,并启动了应急救援措施。第一套救援方案为采用链条放车,由于在操作台尝试进入特殊模式失败,进行了第二套救援方案:采用绞车放车,但尝试下来绞车也未能提起列车,第二套救援方案也失败,于是园方正式请求消防支援。 在等待消防支援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尝试切断设备电源后重新上电,并采用手动模式提升列车,可以上提但不能下降;再试,在提升一段距离,仍不能下降,此时列车位置已经接近螺旋段,由于担心再提会进入螺旋段更难于救援,于是只有放弃尝试等待消防到来。

接事故报告后,武进区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公安、消防、卫生、质监、旅游、安监等部门和太湖湾度假区管委会等部门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紧急调来大型云梯车和救护车。14时55分,第一名女性乘客被消防云梯车安全转移至地面,至16时53分,乘客全部安全返回地面。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查,造成列车滞留的直接原因是:传感器故障导致控制系统无法判断车行方向,系统保护将车停在提升塔架顶部刹车段。而江苏嬉戏族有限公司虽建立了紧急救援预案,平时也进行了应急演练,但是预案中对紧急情况预估不足,紧急救援操作不当造成自救不能正常进行,致使乘客滞留时间过长,也是致使此次故障被扩大为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制造厂家应立即分析导致该传感器发生故障的原因,并评估今后发生故障的概率,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对策。对于特别重要的几个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本身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列车悬停空中的)应增设传感器自诊断模块,主控系统在每次发车前需确认这几个传感器的健康状况。 2.制造厂家应加强与运营使用单位的沟通协调,对现有操作规程中各种可能引发意外的细节逐项进行评估,指导运营单位对各种可预期的设备故障进行正确处置,并重新修订操作规程、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再培训。 3.运营使用单位应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对预案进行反复演练,对演练的效果进行认真评估,并根据演练效果,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2017年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报告

2017年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一 一、事故简要案情 07月31日07时25分,驾驶人罗某驾驶粤T/192**号大型客车(经检验车辆制动性能不合格)载客从坦洲往中山市城区方向行驶,途经Y003线2KM+100M路段处,遇右前方驾驶人冯某驾驶自行车从右往左横过机动车道,大客车避让不及与自行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冯某当场死亡及车辆损坏。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证实,冯某驾驶自行车横过机动车道时,不按规定通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罗某驾驶制动不良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冯某承担此事故的主要责任,罗某承担此事故的次要责任。 三、相关法条摘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有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的,应当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通过;没有人行横道、没有行人过街设施或者不便使用行人过街设施的,在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不得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 2017年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二

一、事故经过: 1月8日7:36分左右,在福建食堂西侧主干道上,泡花碱厂员工厉业忠在去往碱厂上班的路上,被外来物流车辆车牌号为鲁D26276的送煤车在左拐弯的时侯碰倒,并被车辆前轮轧断右腿。 事发后,保卫部值班班长朱玉鹏在第一时间汇报保卫部主管孙昂,孙昂随即带领保安到现场进行现场警戒和车辆管制,在7:40分拨打120,逐级向潘经理、林总汇报。总经办张宁在去食堂的途中,听到事故发生后分别向刘总、BOB汇报,刘总于7:46分左右到达现场。安环部付景海在接到现场目击者炼一车间员工张光慈通知后,随即向崔总汇报,崔总于7:38分左右到达现场,7点54分急救车到厂将伤员往医院。 二、事故调查: 1、询问与厉业忠一同上班的在场目击人员王淑玲和王广文。据王淑玲供述,当时王淑玲、王广文和厉业忠三人往泡花碱方向南行走到交叉路口处时,从西边过来一辆货车,因车速很快,王淑玲和王广文急忙往东西两边躲闪,所幸两人躲过车辆只被车灯挂到了衣服,并让司机马上停车,告诉司机轧到人了。 2、肇事司机所属滕州汉源商贸有限公司,事发时已将煤卸掉,空车行驶。驾驶员进厂时各类证件驾驶证、行驶证齐全。据车主程明所述,司机已经一整夜未睡觉,属于疲劳驾驶。 3、在事发前,约7:36分,保卫部王德光在西地磅发现此车行驶速度过快,目测车速不低于40公里/小时,要求司机减速停车,但司机没有理睬保安的警告,依然原速往东行驶,王德光随即通知东大门保安朱玉鹏将此车辆拦截。 三、事故原因:

机械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机械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尽管国家和企业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每年还是有成百上千的机械事故不断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些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却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要想降低机械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引用了一些事故案例,希望大家看后,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能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能吸取这些事故案例的经验教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真正把安全放在我们一切工作的首位。 一、装置失效酿苦果,违章作业是祸根。 违章作业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十起事故,九起违章。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人为图一时方便,擅自拆除了自以为有碍作业的安全装置;更有一些职工,工作起来,就把“安全”二字忘得干干净净。下面这两个案例就是违章作业造成安全装置失效而引发的事故。 (案例一) 2001年5月18日,四川广元某木器厂木工李某用平板刨床加工木板,木板尺寸为300X25X3800毫米,李某进行推送,另有一人接拉木板。在快刨到木板端头时,遇到节疤,木板抖动,李某疏忽,因这台刨床的刨刀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右手脱离木板而直接按到了刨刀上,瞬间李某的四个手指被刨掉。在一年前,就为了解决无安全防护装置这一隐患,专门购置了一套防护装置,但装上用了一段时间后,操作人员嫌麻烦,就给拆除了,结果不久就发生了事故。 (案例二) 2000年10月13日,某纺织厂职工朱某与同事一起操作滚筒烘干机进行烘干作业。5时40分朱某在向烘干机放料时,被旋转的联轴节挂住裤脚口摔倒在地。待旁边的同事听到呼救声后,马上关闭电源,使设备停转,才使朱某脱险。但朱某腿部已严重擦伤。引起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烘干机马达和传动装置的防护罩在上一班检修作业后没有及时罩上而引起的。 以上两个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作业,机械的不安全状态失去了应有的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安全意识低是造成伤害事故的思想根源,我们一定要牢记:所有的安全装置都是为了保护操作者生命安全和健康而设置的。机械装置的危险区就像一只吃人的“老虎”,安全装置就是关老虎的“铁笼”。当你拆除了安全装置后,这只“老虎”就随时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报告

典型安全事故及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一、目的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规现场操作,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总结,增强全体员工事故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二、典型事故类别、特定案例分析 (一)触电 对经过或靠近作业现场的外电线路没有或缺少防护,在作业过程中,碰触这些线路造成触电;在电焊机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安全防护,电线破损,没有接零或接地保护措施,导致的触电事故;以及使用各类电器设备触电;因电线破皮、老化,又无开关箱等触电。 案例1:揭阳一工地发生特大触电事故12人惨死 事件经过: 2004年4月8日,中润钢铁为扩建厂房,在该厂毗邻的围墙外扩大用地面积,目前已进入打桩阶段。晚上7时许,打桩承包人邓领(音)将一批打桩物资拉到工地北面的地方。为看管这些物资,中润钢铁副总经理少鹏叫本公司的10名工人,连同工地的十几名工人,一起将位于工地南面的铁结构的阿望亭搬到北面。他们大约搬移了200米,阿望亭的上端碰到在工地东北面处的3条东西走向的万伏高压线,从而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事故原因: 1、中润钢铁未及时处理高压线方面的安全隐患。高压线架设采用的是12米电杆,架设后的高压线与原地面距离有7米以上,因厂方进行“三通一平”填土,致使高压线距现地面的高度减少,再加上厂方未及时与供电部门联系,且该片土地毗邻原有厂房,场地较为隐蔽,未向有关部门申办手续,从而逃避了有关部门

监控,使重大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排除。 2、该公司副总经理少鹏违章指挥,在不了解情况和打桩承包人在场的情况下,擅自要求该厂工人搬动阿望亭至东北方向(该亭长2.5米、宽2.3米、高5.3米)。 3、工人缺乏安全用电常识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在搬动阿望亭时,只顾下面,不顾上面,致使高达5.3米的阿望亭触到高压线,导致触电。 案例2 事故经过: 某厂电焊工甲和已进行铁壳点焊时,发现焊机一段引线圈已断,电工只找了一段软线交已自己更换。已换线时,发现一次线接线板螺栓松动,使用扳手拧紧(此时已不在场),然后试焊几下就离开现场,甲返回后不了解情况,便开始点焊,只焊了一下就倒在地上。工人丙立即拉闸,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事故原因: 1、因接线板烧损,线圈与焊机外壳相碰,因而引起短路。 2、焊机外壳未接地。 案例3 事故经过: 在筑工地,操作工王某发现潜水泵开动后漏电开关动作,便要求电工把潜水泵电源线不经漏电开关接上电源。起初电工不肯,但在王某的多次要求下照办了。潜水泵再次启动后,王某拿一条钢筋欲挑起潜水泵检查是否沉入泥里,当王某挑起潜水泵时,即触电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 二OO七年一月

目录 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 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 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 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 五、××井铅模卡钻事故 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 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 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 ××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 ××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 ××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 ××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 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 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 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

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 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 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 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 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 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 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 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二>、预防措施 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1、参考在施工井的温度和施工压力条件下水泥浆的初凝、终凝时间数据; 2、要保证施工用设备完好运转; 3、要做好施工准备、反洗井前的施工时间不得超过水泥浆初凝时间的70%; 4、在反洗井前及时上提井下管串至预计水泥面以上; 5、要在下钻过程中随时观察指重表并要在挤水泥施工前试提井下管串校核、对比悬重; 6、要在光油管挤封井上先套管找漏证实套管完好程度,防止水泥浆上移而固死油管; 7、在单上封的井施工要保证封隔器座封完好; 8、在多层井挤水泥前要有验串资料; 9、下入井的油管要完好无损

事故案例反思报告

事故案例反思报告 事故反思总结(一) 今年我厂连续发生两起职责事故(3。08、5。30),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深感不安深表歉意,也留下了深刻的认识,这么短的时光内连续出现安全事故是否能够避免?事故发生后,我们就应怎样想?出了事故我们就应如何应对?从发生的二起事故我们得出结论,事故之所以发生,它与违章作业、职责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不高、现场管理有漏洞,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工作放任自流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理解教训,把心里的压力转变成我们工作执行的压力,将压力有效地传递下去。 一、首先要将安全就是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存之基石的根本理念真正让大家共知、共享,要唤起我们每名员工违章就是事故、违章就是违法(电力安全生产法)的意识,做到工作谨慎,有条不紊。还要真正将我们的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中,真正做到本质安全,不能麻痹大意凭侥幸; 二、要进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从具体上抓,杜绝务虚和表面文章,要认真做好安全生产职责制,把安全职责落实到每项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实施者、落实到每一个人,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各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级级落实层层分解。

三、要提高我们每名员工的安全认知潜力。要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的严肃性、严厉性。只有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重视起来,才会将安全真正放到生命至上的高度去研究、去管理、去落实,去全面履职履责。 四、必须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排查隐患很重要的是要细致、慎之又慎,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必须要建立全面细致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去解决问题。 五、要重点部位重点抓。厂、站、班组、各职场都有不一样的重点,自我分管范围的重点自我最有数,这就要求对各自的管理重点首先自我要重视起来,做到自我的事情自我办,保证重点部位管控到位。 六、要职能岗位职能抓。在技术业务岗位很抓,要做执行标准、带头遵守规程、规矩。查隐患、抓规范、不断揭示问题;做好事故的应急防范、应急处?;保证各种设备的运行率、完好率,动态地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七、安全活动资料要丰富,活动资料要有合理化推荐,和辖区事故隐患点分析,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通报学习要有分析有比较,使通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加油站生产安全系统事故案例分析资料报告

加油站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1 1998年7月29日上午,省是XX县石油公司库站合一的加油站罐室油罐发生爆炸,当场炸伤1人,炸死2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 事故经过:7月29日上午,该油库主任XX兼站长带领两名社会上的修理工,对装过90号汽油的1号卧式罐扶梯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爆炸,XX和雇来的焊工一人当场炸死,另一人重伤。 事故分析: (1)罐室存在油蒸气,且达到爆炸极限。 (2)在动火前没有按规定检测油蒸气浓度。 (3)罐室的扶梯松动,在进行焊接时引燃油蒸气发生爆炸。 编者按: 加油站油罐区属爆炸危险区域,在爆炸危险区域严禁动用明火是我们三令五申的,但我们的个别管理人员却直若罔闻,我行我素。说明制度不健全,没有落到实处,没有从墙上走下来。另外,罐室储油在规定中明令禁止,但我们一些罐室加油站却经营至今而没有进行改造。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安全必须从加油站建设开始抓起,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 案例2 1998年5月8日19点30分,省息峰县XX加油站发生一起储油罐罐室爆燃事故,重伤2人,后经救治无效,分别于5月8日和5月28日死亡。 事故经过: 当天下午,70号汽油加油机的吸油管低阀(止回阀)发生故障,加油员XX请来农机站修理工进行修理,到19点30分修理完毕后,修理工离开,XX与另一到站玩耍的闲杂人员周XX滞留罐室。因XX打火机掉落地下,周XX拣起打火机后,正遇检修中溢出的油蒸气,引起爆燃。 事故分析: 这起事故完全是当事人的物质和违反规章制度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1)加油员XX带打火机进入罐室,说明该站明火管理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发生事故不是偶然的。 (2)擅自带闲杂人员进入站并滞留玩耍进入罐室,该站管理上有很大漏洞。 编者按: 这时一起典型的责任事故。由这起事故可以看到,该加油站管理是何等混乱,也可以看到为什么严禁罐室储油。一方面制度规定,加油站严禁闲杂人员进入罐区等爆炸危险区域,更不允许将火种带入;另一方面,罐室储油油蒸气易于积聚,一旦遇到火种等引爆源将发生爆燃事故。 案例3 1999年6月19日,省某县成品油经营点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火灾事故,造成先后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6。35万元,教训极为深刻。 事故经过: 6月19 日下午18时30分,承包经营者宋XX提取1车(10000L)90号汽油,在保管监督员不在和未对卸油罐进行计量的情况下,宋XX擅自将油罐卸油口铁锁撬开,进行卸油,卸油期间,也没有安排人员监视。卸油开始后,宋XX就陪着司机到营业室吃西瓜。18时50分左右,宋XX到院油罐口查看,发现油从油罐中溢出,就连忙让司机XX关闭了油罐车阀门,同时让雇佣的王XX赶紧回收溢油。王在回收溢油时,用铁桶,塑料盆等器具回收,造成器

14起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4起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4件曾经发生的事故,每件都是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我们不仅要从这些事故中学习到教训,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这些事故,加强我们的安全意识! 一、起吊孔无护栏不慎坠落死亡 某厂更换皮带打开起吊孔,仅用尼龙绳设置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的简易围栏,一清理积煤人员从起吊孔坠落死亡。 简要经过 某厂检修人员为更换输煤皮带打开吊砣间的起吊孔(标高25m),仅用一条尼龙绳作为简易围栏。1月17日上午,工作负责人于某带领岳某等人到达吊砣间,进行疏通落煤筒工作,虽发现起吊孔未设围栏,未采取防护措施,便开始作业。一工作人员用大锤砸落煤筒,岳某为躲避大锤后退时,从起吊孔坠落至地面(落差25m),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及暴露问题 1.检修人员打开起吊孔,未设安全可靠的刚性临时围栏; 2.虽用尼龙绳设简易围栏,但过于松动,垂落在地,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3.工作负责人带领作业人员到达现场,虽发现临时围栏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未要求检修人员设置可靠的刚性临时围栏; 4.工作负责人在临时围栏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的情况下,也未采

取其他防护措施,盲目组织开工。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二、吊孔打开无围栏人员掉入险丧命 某厂一工作人员不慎踏入未设围栏的起吊孔(12.6米),集中生智,双手抓住起吊孔中间的工字梁,捡回一条命。 简要经过 某年12月26日上午,某厂进行吊装作业,检修人员将发电机平台附近的起吊孔(12.6米)打开后未设置临时围栏,设一人看护。距起吊孔约0.5米处临时放置一临时铁棚工作间,从铁棚内出来一位工作人员,踏入起吊孔,手臂抓住起吊孔中间的工字钢梁上,悬在空中,捡回一条命。 原因及暴露问题 1.打开起吊孔,未设置安全可靠的刚性围栏; 2.临时铁棚工作间放置位置不当,距起吊孔过近; 3.现场看护人未起到看护作用;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些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深化对事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 案例一 x分厂高空坠落事故 一.事故概述 201x年x月x日15时30分,x分厂安排直氰工段一班人员加班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氰化钠大库到直氰氰化钠小库之间的氰化钠输送管道。一班班长寇某某在班后会上布置了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管道任务,并指定氰化岗位操作工王某某去氰化钠大库至直氰化钠小库之间的空中桥架上协助吊装氰化钠输送管道。16时左右,王某某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在未挂好安全带情况下直接上到空中桥架北端作业,导致本人从桥架上坠落至地面(桥架距离地面高度4米)。后送市中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王某某腰椎受伤。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一)、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王某某违章作业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且未挂好安全带时直接上到空中桥架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运转一班班长寇某某在高空作业前没有按照制度办理高空作业票证,没有制订相应安全防X预案; 2、分厂安全员屈某某对本单位高空作业票证监督不到位; 3、分厂未落实票证管理制度对高空作业疏于管理。

(三)、事故的性质 这是一起因违章操作引发的高空坠落事故。 三. 事故防X和整改措施 (1)x分厂立即组织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并将组织学习情况于x月x日前上报安环科; (2)x分厂立即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本着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通报事故案例提出防X措施,并将会议情况于x月x 日前上报安环科。 (3)各生产单位要查遗补漏居安思危,利用班前班后会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安全作业票证的办理、审核、建档工作。 (4)分厂应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单项选择题 1、该起事故的性质是(C) A.意外事故 B.刑事案件 C.违章操作 D.非责任事故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一)

实用文档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一) 二OO七年一月

目录 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 二、××井油管落井事故 三、××井钻杆落井事故 四、××井通井规卡钻事故 五、××井测井电缆卡钻事故 六、××井分注管串错下事故 七、××井压裂卡钻事故 八、××井解除抽子卡油管落井事故 九、××井油管爆炸事故

前言 在历年的井下作业中,或多或少出现过不同类型的质量事故,给单位整体效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预防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有必要剖析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原因,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案例》搜集整理了近三十年来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今后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减少或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处井下作业的竟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案例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紧密结合井下作业生产实际,总结了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二是每个事例都具有独立性、代表性;三是对今后井下作业过程中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 <一>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2003年9月27日、人工井底:1926.10m、套补距:2.5m、套管外径:Φ139.7mm、内径:Φ124.26mm、套管深度1939.90m、水泥返高22.0m。压裂层位长4+5,油层段:1818—1824.8m 1824.8—1829.9m ,射孔段:1821.0—1825.0m,采用SYD-102-127弹射孔,孔密32孔/米。 ××井分求管串遇卡前后示意图 分求示意图遇卡后示意图

<二>事故过程 分求管串卡钻 2003年11月26日压裂长61层后下入分求钻具,结构为母堵+油管1根+Y211-114轨封1个+变径接头+ф62mm花管1个+油管191根至井口。母堵深度1840.64m,轨封1830.86m,花管深1829.10m。抽汲过程中发现液面突然降低,直至无液面,2003年11月28日,活动管串,起出油管12根,上提第13根管串遇卡,活动解卡,负荷200-250-300-350-400-450KN未解卡,采用水泥车正、反循环洗井均未畅通,泵压范围18-25MPa。后经倒扣、套铣等方法处理,打捞完发现花管中有抽汲抽子1个和1个抽子上接头。 <三>事故原因分析: 1、当解封后下层液体随着压力的释放会携带地层吐出的砂很快随井筒上升,并上升至封隔器以上,随着起钻具工作的进行,砂子又会逐渐下沉聚集,当聚集到一定量时环空砂粒沉积于封隔器上部导致卡钻。 2、抽汲过程中对抽子未勤检查,长时间使用造成抽子本体脱扣而落井。 3、解卡时正反洗井均不畅通且泵压高,原因是花管内落有抽汲抽子及上接头。 4、压裂后裂缝未完全闭合,反洗井起到诱喷作用使地层吐砂。 <四>预防措施: 1、对于分求钻具,为防止井筒中砂子上返,可在起钻具前,即解封以前,向油管内及环空中灌注活性水至井口,用以平衡地层压力,达到防止砂子上返造成卡钻事故的发生; 2、分层求产时(求上层),轨封位置尽量靠近射孔段下沿,使轨封上面减少沉砂口袋。 3、抽完,进行反洗井工序。 4、上起抽汲钻时应该慢提。 二、××井油管落井事故 <一>油井静态资料 完井日期:2003年11月22日、井深:1989.0m、人工井底:1964.0m、水泥返高:246.9m、套管内径:Φ124.26mm、套管下深:1985.93m、套补距:2.80m,最大井斜:19.0度,层位:延9,

井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一

井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一 一、修井原因 某井在小修作业时,提完抽油杆,上提原井泵管时卡,大力解卡60×9.8KN,未开,倒扣,提出油管,现上大修,打捞解卡,捞出井内遇卡管柱,井内鱼顶为φ114.3mm油管接箍,鱼顶深1147.14m,套管为φ177.8mm,TBS防砂管悬挂器位置为1694.0m。 二、修井简况 (一)在摸清鱼顶情况后,下φ102滑块捞予进行打捞,打捞深度为1147.14m捞获,活动解卡70吨,断、提钻具捞出φ114.3mm平式油管59根,本体断,下φ114—138母锥至1668.16m,造扣打捞未获。 (二)经分析、怀疑套管变形,下φ152mm铅模至1668.16m 处打印,提出铅模进行核实铅模最小外径为137mm,最大外径152mm。 (三)下φ135套管整形器至1668.16m,爆炸整形3次,下φ154×1.50m通井规,通井至1669.81m,下φ152mm铅模打印深1670.55m,提出铅模进行核实,铅模最小外径为140mm,最大外径152mm,下套管整形器至1669.81m处进行爆炸整形2次,下φ154×1.50m通井规,通井至1674.95m。下φ152mm铅模至1674.95m处打印,印痕为不规则管的印痕。经分析,确定为φ114.3mm,平式管本体。

(四)经研究分析,这次卡管原因为套管变形,不是砂卡,下φ102×1.5m双滑块捞予至1674.95m,捞获、捞出φ114.3mm 平式管半根+φ57泵+488.9mm油管1根+488.9mm油管接箍,将井内全部落鱼、捞出,下φ154mm×1.50m通井规、通井至1694.0m。 三、修井效果原因分析及下步措施建议 (一)本次大修按施工要求,捞出井内全部被卡管柱,并对套管进行整形,成功完成大修作业。 (二)通过对本次大修总结发现,要顺利完成大修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摸清鱼顶情况及鱼顶在井内的状态,不能盲目下打捞工具; 2.对井内管柱结构及数据必须清楚,如下母锥进行造扣打捞时,提前遇阻,怀疑为套管变形,进行打印,证实为套管变形,减少施工同期及作业成本。 3.摸清井的地质情况,发现此井不出砂,再根据管柱数据的核实,证实此管柱不能出现砂卡现象,最后下双滑块捞予,进行直接打捞,捞出井内全部落鱼,成功完成大修任务。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考题及答案答案附后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第 1 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2. 00 分)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 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 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 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铁矿应急救援预案。 截至11月27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 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达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回填的采空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矿井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 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壁的荆笆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井筒木质护架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 — 2008), A铁矿盲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A. A类火灾 B. B类火灾 C. C类火灾 D. D类火灾 E. E类火灾

电厂典型事故案例分析(1)

电厂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一、起吊孔无护栏不慎坠落死亡 某厂更换皮带打开起吊孔,仅用尼龙绳设置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的简易围栏,一清理积煤人员从起吊孔坠落死亡。 简要经过 某厂检修人员为更换输煤皮带打开吊砣间的起吊孔(标高25m),仅用一条尼龙绳作为简易围栏。1月17日上午,工作负责人于某带领岳某等人到达吊砣间,进行疏通落煤筒工作,虽发现起吊孔未设围栏,未采取防护措施,便开始作业。一工作人员用大锤砸落煤筒,岳某为躲避大锤后退时,从起吊孔坠落至地面(落差25m),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及暴露问题 1.检修人员打开起吊孔,未设安全可靠的刚性临时围栏; 2.虽用尼龙绳设简易围栏,但过于松动,垂落在地,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3.工作负责人带领作业人员到达现场,虽发现临时围栏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未要求检修人员设置可靠的刚性临时围栏; 4.工作负责人在临时围栏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的情况下,也未采取其他防护措施,盲目组织开工。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二、吊孔打开无围栏人员掉入险丧命 某厂一工作人员不慎踏入未设围栏的起吊孔(12.6米),集中生智,双手抓住起吊孔中间的工字梁,捡回一条命。 简要经过 某年12月26日上午,某厂进行吊装作业,检修人员将发电机平台附近的起吊孔(12.6米)打开后未设置临时围栏,设一人看护。距起吊孔约0.5米处临时放置一临时铁棚工作间,从铁棚内出来一位工作人员,踏入起吊孔,手臂抓住起吊孔中间的工字钢梁上,悬在空中,捡回一条命。 原因及暴露问题 1.打开起吊孔,未设置安全可靠的刚性围栏; 2.临时铁棚工作间放置位置不当,距起吊孔过近; 3.现场看护人未起到看护作用; 4.铁棚内出来的工作人员未注意脚下情况。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报告

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冲床事故 事故经过 1998年10月,某厂冲压车间吴某,在60吨冲床上冲件时,不用取放工具,而直用手取放工件,吴某的手还未从冲头底下退出时,制动机构突然失灵,冲头下降,把吴某右手食指冲掉一节,中指冲掉2节的重伤事故。 原因分析: 吴某不用取放工具,用手直接放取工件,制动机构失灵造成断指事故。对操作者进行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教程,严禁用手直接放取工件,要经常监督检查违章行为。有关部门要对冲床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制动机构的检查,发现失灵,要立即检修,确保冲床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事故经过 1976年11月3日,某中板厂精整车间职工某(男、25岁)在用钢卷尺对3号剪床上的钢板进行测量时,已停止动作的剪床突然动作,将某右手臂从关节处切断,造成三级伤残。 原因分析: 1、设备控制系统失灵,意外动作; 2、设备维护、点检不认真,对存在的隐患没及时发现。 安全点检,是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马马乎乎,敷衍了事,终将逃脱不了灾难的惩罚 电焊事故 事故经过 某厂有位焊工到室外临时施工电焊,焊机接线时因无电源插座,便自己将电缆每股导线头部的漆皮刮掉,分别弯成小钩挂到露天的电网线上,由于错把零线接到火线上,当他调节焊接电流用手触及外壳时,即遭电击身亡。 原因分析: 机外壳本来是接到电源零线的,由于焊工不熟悉有关电气安全知识,将零线和火线错接,导致焊机外壳带电,造成触电死亡事故。 事故经过 某造船厂有一位年轻的女电焊工,正在船舱烧电焊,因船舱温度高而且通风不好,身上大量出汗,帆布工作服和皮手套已湿透。在更换焊条时触及焊钳口,因痉挛后仰跌倒,焊钳落在颈部未能摆脱,造成电击,事故发生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原因分析 1、焊机的空载电压较高超过了安全电压。。 2、船舱温度高,焊工大量出汗。人体电阻降低,触电危险性增大 3、触电后,未能及时发现,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较长,使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抢救无效。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学习材料

柴矿员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起火案例 一、事故经过 2011年2月4日下午16点10分,选冶车间段主任接到报告,压滤工段锅炉后堆积的滤布起火,段主任立即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组织车间人员进行扑救,将火扑灭。在现场扑救过程中,当班司炉工袁学反映,可能是压滤工张立琴烧炭时没有将火种淹灭造成的。经过有关人员对张立琴的调查,张立琴承认曾将几块木头在锅炉内烧着以后用土掩埋成木炭后收存在纸箱里,并将纸箱存放在现场,木炭将纸箱引燃发生火灾。 二、事故原因 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工张立琴,利用上班时间制作木炭,属违犯劳动纪律,事后又没有将火种完全熄灭,并将易燃物放在工作场地,没有认识到危险性,缺乏安全意识,差点引起大的事故;间接原因是锅炉工袁学安全意识薄弱,发现张立琴违章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并采取防范措施,造成事故。当班班长没有巡查到位,制止张立琴的违纪行为,也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三、处理意见 对事故直接责任者张立琴罚款500元,并给以严重警告处分;间接责任者袁学罚款200元。选冶车间对员工安全教育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罚款300元,当班班长罚款100元。操作工尹艳琴发现事故险情及时向车间汇报,避免了事故进一步扩大,奖励100元。 四、防范措施 1、各单位立即在本部门展开防火自查活动,从作业现场的用火管理到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进行彻底清查,全面提高大家的安全防范能力。 2、各单位利用此次事故为鉴,在班前会和周三安全会议上开展大讨论,杜绝事故隐患。 3、各单位加强现场检查力度,杜绝三违行为。 选矿车间11.13石碴擦伤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0年11月13日上午15时许,选矿车间破碎工段郑某在鄂式破碎机工作平台上操作时(距离破碎口1米处),矿石在破碎过程中,一小块石碴突然崩起,郑某来不及躲闪,小石碴崩入眼睛,造成眼睛受轻伤。 二、原因分析 ㈠、直接原因: 1、郑某操作时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眼镜,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矿石在破碎机中相互挤压崩起擦伤眼球,是事故的另一原因。 ㈡间接原因: 1、选矿车间安全教育监管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危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较低。 2、选矿车间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对破碎工段未进行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范措施 1、各单位立即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安全责任制,并组织考试。 2、选矿车间及时召开安全教育会,针对此次事故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强调所有岗位必须按要求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 3、选矿车间负责设计加长鄂式破碎机上方的防护盖,立即投入使用,有效制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四、处理意见 1、对事故的主要责任者罚款300元。 2、对选矿车间管理不到位罚款200元。 3.、对相关主要管理人员每人罚款50元。 五、事故的经验教训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考点笔记 一、危险源的题型(4种考法): 1.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写出危险因素(20类); 2.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写出事故类型(20类); 3.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写出危险有害因素(27类,20+7); 4.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振动、粉尘、高温、低温、气压气流、辐射(单考职业病需要加上中毒,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1、人的因素——行为因素:两个错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一个失误(指挥失误) 2、物的因素——物理因素: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电伤害、噪声、振动伤害、明火、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运动物伤害、高温物体、低温物体、信号缺陷、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物理性危害和有害因素(设、防、电、噪、振;明、辐、运、高、低;信、标、有、其他)。化学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燃、爆、毒。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管理上的失误、缺陷和管理责任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事故类型(危险因素):20类 1个打击:物体打击; 4个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其他伤害; 4个常见: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 4个煤矿: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 4个爆炸:锅炉爆炸、火药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 1个中毒和窒息; 2个不常见:灼烫、淹溺。 四、安全措施 (一)安全技术对策 1、机械安全对策:①使用本质安全的机械设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代替手工);②使用联锁性的安全防护装置;③安全标识:④个体防护:衣服束紧,帽子要带好,女工的头发要盘起来… 2、电气安全对策:① IT,TT,TN系统(TN-S最好)②设备绝缘;③电气隔离;④安全电压 42V、36V、24V、12V、6V;⑤易燃易爆,防爆电气设备;⑥漏电保护(手持电动工具);⑦个体防护:绝缘鞋,绝缘手套 3、特种设备安全对策: 技术措施:①一体化控制②检测,检验 管理措施:①登记(市级);②建立技术档案;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④专项应急预案;⑤持证上岗 4、防火防爆安全对策: 防火:①防火设计符合要求;②装饰使用阻燃,难燃,不燃的材料;③控制火源:明火,吸烟,雷电,静电,摩擦,撞击,电击火花;④控制可燃物,固体:分类摆放,分类储存;气体,液体:设备密闭,厂房通风,加强检测;⑤现场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消火栓,灭火器,喷淋;⑥消防通道要畅通,防火门不能上锁;⑦火灾发生后,匍匐前进,湿毛巾捂住口鼻等 防爆:①防爆设计符合要求;②防爆电气设备;③防爆工具的使用;④控制爆炸极限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