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名著阅读 西游记》指导教学书(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阅读西游记》指导教学书(新版)苏教版教学目标:1.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2.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
3.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
教学重点:1.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
2.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对话。
课前准备:最好每人一本《西游记》、积累的《西游记》读书卡片、收集的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演示道具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醒所有的学生拿出语文课本、所带的名著《西游记》、读书笔记本)导引: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乐曲,歌名叫什么?《猴哥猴哥》;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西游记》。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老师这里带了一些不同版本的《西游记》,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名著的?(可补充:小时候,太宽泛了,具体一点,通过什么方式?)2.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的答案有: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小人书、小说书等等。
二、读名著,理情节。
(教师:老师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早就知道了《西游记》,但真的读过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1.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教师:老师从《西游记》这部名著中挑出了5个故事(电脑点到这一页)。
①请同学们在读书笔记本上把这5个故事按照取经的前后排序重新排列一下。
②排好之后,何老师将给出答案(电脑点到这一页);同桌交换批改,每排对一个故事得20分,计100分;老师要请同学们把自己得的分数读给大家听。
③最后点明:“大闹天宫”在取经前;“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两个故事在取经途中;“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在取经后。
学生排序,教师巡视。
1分钟左右。
无序的故事:①取回真经②三借芭蕉扇③通天河遇鼋湿经书④三打白骨精⑤大闹天宫答案:⑤④②①③原正确顺序:①大闹天宫②三打白骨精③三借芭蕉扇④取回真经⑤通天河遇鼋湿经书3.故事话《西游记》(点课件)4.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5.教师归归纳小结:通过检查,老师知道了同学们对《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掌握得比较到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导学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重点: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预习导学
1.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首先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还要让学生把握主要作品整体内容,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
经典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经典动人的语言,还在于精彩的故事、传神的人物,更在于其深刻的主题。
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深刻又绵远。
《西游记》是一本撷取日月精华,汇聚天地灵气的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丰富了精神的世界,愉悦了人生的旅程。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全书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
2.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
从十三回到全。
七下四单元导学案

16、社戏【鲁迅】(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三要素。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活动板块一:广而告知1、我所知道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较有影响的作品,散文集有《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本文是一篇小说(体裁)。
2、积累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归省.()行.家()惮.()家眷.()皎.洁()怠.慢()兽脊.()潺.()凫.水()絮叨..()撺掇..()..()蕴藻..()漂渺..()纠葛(2)多音字行辈省份渔父恐吓哄骗一哄而散行走归省父亲吓人哄动(3)解释词语消夏:过夏天。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惮dàn:怕,畏惧。
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
依稀:隐隐约约。
弥mí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cuān 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
“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漂渺piāo 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小说知识介绍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习活动模块二:百家讲坛1、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看戏”,围绕着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前前后后写了哪些事情?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A.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
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 苏教版

第四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2、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精选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一)一读精彩片段,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麒麟..()斗宿.()须臾. ( ) 拖男挈.女( )潺湲..()葩()镌()嗟.叹()唱喏()掣()骁.雄()解.数()悭.吝()搠()靿.靴()樽罍..()(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读小说:1、简介作者: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前七回为“大闹天宫”。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为“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最后八十回为“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
取经本向是宗教活动,但作者赞颂了唐僧师徒为了取真经,百折不回坚持斗争的精神,最后得成正果,是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特殊是作品写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和他在取经过程中与某些妖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西游记教案苏教版

西游记第一教时一、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这部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难点《西游记》相关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你知道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哪些知识?2.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有哪些?【目标展示】了解《西游记》这部书的相关知识。
【新知研习】阅读课本1.了解作者2.了解主要内容3.概括重要故事情节。
4. 了解人物特点。
5.识记相关知识点。
【归纳总结】《西游记》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生平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贡生。
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
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除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现存的吴承恩作品还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等诗集。
1981年淮安进行的吴承恩墓地调查证实了他的最后官职。
同时发现了一块骨头,据此复制了吴承恩的立体半身塑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惟一有科学依据的可靠塑像。
二、内容概括《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三、经典情节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为吃唐僧肉,三次变化成人形,骗过唐僧,被孙悟空一一识破,不顾师傅的紧箍咒,最终将妖怪打回原形。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诵读欣赏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三首诗。
2.学习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古今优秀诗文,陶冶情操。
●重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虞世南,初唐诗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甫,盛唐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汉族,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郑谷,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2.给加点字注音。
纟委.(ruí) 非是藉.秋风(jiè) 鹧鸪..(zhè)(gū)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流响..出疏桐连接不断的蝉鸣声。
(2)非是藉.秋风凭借。
(3)孤雁不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4)暖戏烟芜..锦翼齐烟雾弥漫的荒地。
(5)品流..应得近山鸡等级,类别。
(6)游子乍闻征袖..湿游子的衣袖。
4.整体感知。
虞世南的《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这三个特点,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告诫情愿的品行志趣。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和寄托的写法。
杜甫的《孤雁》中,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郑谷的《鹧鸪》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
合作探究问题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2)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3)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4)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问题二: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这是一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表面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表面是咏物其实是咏人。
那是因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推荐与阅读(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名著推荐与阅读(第1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1~12回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①、②、(方法指导:①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如:作者、小说背景、(方法指导: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肖像分析人物形象。
②采用词语堆砌孙悟空是一个、、的人。
)(方法指导: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设置悬念、幽默讽刺、欲扬先抑、描写、抒情、2.孙悟空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那些本事?为什么他能学得真本领?美文共赏:阅读《西游记》1~12回后,相信你还在回味那些精彩的情节吧?给大家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链接:(一)概述名为《西游记》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其一为元道士丘处机的地理著作《西游记》;其二为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其三为“华阳洞天主人”(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或李春芳)的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二)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
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
略读是对文章作“面”的把握,精读则是对全文作“点”的研究。
精读时,必须做到字斟句酌,条条缕析,搜寻信息,比较推敲,以求得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精读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结合语境、全面理解;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3、搜寻隐含信息,理解深层含义略读和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前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后者则作微观分析。
客观上的把握为宏观的分析提供了大语言环境,微观分析又加深了对宏观认识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美文共赏书 名 《西游记》 作 者_____________精彩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名著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

名著《西游记》课题名著《西游记》课型新课时3 整合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突破策略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预习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课前学习:1.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2. 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3.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4.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
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5. 好了,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写,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探讨,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了解作品:作者简介、故事梗概(方法:看一些相关插图、简介)(三)、亲近作品: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推荐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重点: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预习导学
1.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首先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还要让学生把握主要作品整体内容,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
经典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经典动人的语言,还在于精彩的故事、传神的人物,更在于其深刻的主题。
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深刻又绵远。
《西游记》是一本撷取日月精华,汇聚天地灵气的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丰富了精神的世界,愉悦了人生的旅程。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全书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
2.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
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做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3.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阅读这本小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了解。
(2)通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注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阅读本专题的附录以及其他途径,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西游记》故事的来历和发展演变。
(4)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着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5)学会做读书笔记,写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合作探究
问题一:“美猴王”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而来,他作出了很大贡献,发现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大家尊之为“千岁大王”,于是将“石”字隐去。
贡献大,就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称号,所以叫做美猴王。
《西游记》第一回后半部分写他见到菩提祖师,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为他取名为“孙”,法名“悟空”。
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参加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
问题二:阅读了《西游记》这部小说后,你认为哪一个情节写得最好?
1.我认为“大闹天宫”好。
因为故事情节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于是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好。
因为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唐僧赶走了孙悟空。
问题三: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1.我最喜欢孙悟空。
因为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
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他还聪明机智。
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他很有人情味。
2.我喜欢猪八戒。
因为他能吃苦。
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他还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3.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
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问题四: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
他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