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石铭》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作者:王全营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7期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贪官,也有不少廉吏;有过官场腐败的岁月,也有政治清明的时期。
从两汉到明清两千多年间,既有官员写下警句警示自己远离贪腐,也有朝廷颁布法规惩贪奖廉。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廉政建设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官箴》与《戒石铭》。
先说《官箴》。
201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公生明,廉生威。
”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
这两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就不容易了。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专家多有解读,此处不再重述。
“公生明”三字在清代曾被刻在府、州、县衙门大堂前的“戒石”上。
“公生明,廉生威”六字连用,据学者考证,最先是由明代弘治年间泰安知州顾景祥刻立于州衙的《官箴》,全文36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意思是:下属敬畏我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是因为我的廉洁,老百姓尊重我不是因为我的才能而是因为我办事公正;为官廉洁下属自然不敢怠慢,办事公正老百姓就不敢欺骗官府;秉公办事才能明辨是非,廉洁自律才能树立权威。
这36个字对官吏而言可以说是字字警钟,句句药石。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广东连平人颜希深做泰安知府时,拓了数张《官箴》碑拓片,将其作为为官箴言传给他的子孙。
后来颜希深祖孙四代每履新职都要带着碑文拓片上任,并刻石立于衙门,以时时警戒自己。
颜希深历官至湖南巡抚;其子颜检,历官至直隶总督;其孙颜伯焘,历官至闽浙总督;其曾孙颜钟骥,清末历官至浙江布政司。
四人在《清史稿》中均有传。
颜希深及其后裔虽然身居高官,都能以廉洁自律,没有因为贪墨受处罚,被誉为廉吏。
历史上除了顾景祥的《官箴》外,还有多位官员写有不同内容的官箴,这里不再介绍。
再说一下《戒石铭》。
《戒石铭》是指刻在石碑上的铭文。
中国古代在府、州、县衙门大堂前刻有警戒官吏铭文的石碑,始于北宋。
解读京山戒石铭

解读京山戒石铭解读戒石铭刘俊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一行几十人,在原京山四中张东富主任的带领下,去京山郊区的空山洞游玩见学。
回程时由于我是最后一个迟到上车的,张主任说了一句:天下美景多的是。
说起空山洞,在京山县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
但是旁边约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楼馆(暂且叫它小楼馆吧),记得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馆前竖了一块碑,汉棣①书写碑文如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共四句,题曰:戒石铭。
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京山县的碑刻戒石铭,而是手书纸板的戒石铭(见下图)。
这是一幅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我身边的戒石铭,它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会逐步进行解读。
京山县楼馆前碑刻戒石铭现存手书戒石铭注:①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解读戒石铭▪正文(一)这幅纸板戒石铭主体分三部分。
一是标题和正文,二是题款,三是印章。
通篇由四句十六字组成,汉棣书写在宣纸上,纸张自然泛黄,且有些许虫洞。
(见开篇第一章原文)先说标题和正文。
何为戒石铭。
通俗的说法是,把起告诫作用的文字刻在石头上面的铭文,叫做戒石铭。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
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
尽管名称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戒石铭正文。
戒石铭本意是古代戒饬官吏的令箴①,戒石铭全文源自五代后蜀君主孟昶②所撰《颁令箴》③,每句四言,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字。
叶县县衙的概况

县衙大堂东侧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此外,在大堂两侧还有东库房、承发房等机构。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我国古代官署衙门中,大堂为县衙审理案件的主要场所,大堂两侧科房则是县衙主要办事机构。
由县衙大堂屏风两侧往后,即进入宅院,即县衙居官之所。宅门和仪门一样平时关闭,只在有上奉来客时才打开迎送。二堂中间明柱上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楹联一幅,堂中悬匾额一方,上书“清慎勤”三字。二堂东侧为会文馆、西侧为会武馆,是县令接待上奉文武官员的场所。二堂又起着穿堂的作用,中间设4扇屏门,也是专为接待上级客人而特设的。由屏风后出为三堂,三堂又名知县廨,为知县的办公室。两侧厢房为近身师爷及随从的办公场所。三堂后有后花园,园内有供奉守印大仙的大侧祠一座。
徒具虚名的“戒石铭”

年) 下令在全 国挑 选1 岁 以上 、2】 他 3 f 岁以下 美女入 宫 ,
廉 明” 一类的 匾额 ,但 事 实却是 ,古代的 大部 分官吏是
引起 全 国 的 大骚 动 。 不 少人 家 害 怕女 儿 被 选 中 而 急 于托 从 来不受那些约束的。 ( 闫子琦 刘鹏九 刘晓明 )
7 人民 坛 6J 论
镀 记
予一人 而 已,非群工庶尹之得分其责 窃 、敲 诈 也越 来越 方便 。
也 ” , 与 天 打 交道 的 只 能 是 天 子 一 人 ,
责 编/ 杜凤娇
而 且 “ 天 ,而念 天之 所 鉴 者 ,惟 的 胃口也越 来越 大 ,行 贿 、贪污 、盗 时 , 大 太 监 刘 瑾 被 抄 家 时 , 发 现 敬
仪式 ,并带领僚 属 宣读戒石 铭 内容 戒石铭 的设 立 ,对 是 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结局。
为数 不多的奉职 守法的官 吏 ,也 确 实起过积极作 用 历
宋 太 宗 为 刷 新 吏 治 , 亲 颁 戒 石 铭 于 府 州 县 ,苦 苦
史上 的 包拯 、 海瑞 、况 钟 、 于成 龙 等 ,就 是 由 于 为 民请 告 诫 地 方官 ,以戒石 铭 约 束 自己, 而他 自己却 贪酷 如
命 、伸张正义、勤政廉政 、为民造福而名垂青 史。
故 。 当时就有人在 其戒石铭 下又 附上四 句话 日: “ 尔俸
但 是 ,不 能不 看 到 ,对 于 大部 分地 方 官 来说 ,虽 尔禄 ,难 称难足 ;民脂民 膏,转吃 转肥 ;下民易虐 ,来 也 立 了戒 石 ,却 只 是 一种 欺 世 盗 名 的标 榜 而 已 ,做 的是 的 便 著 ;上 天 难 欺 ,他 又 怎 知 ? ” 这 就 是 古人 对 戒 石 铭
大奉打更人诗词

《大奉打更人》中的诗有哪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
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后人用来警戒百官,虽只有16字但表现可见一斑,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
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2、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967~1028),钱塘人。
北宋诗人。
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山园小梅》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
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做“和靖”,人们称他林和靖。
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
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
3、题龙阳县青草湖原文: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戒石铭”的心跳

“戒石铭”的心跳作者:孙恒杰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清代学者朱象贤曾在《闻见偶录》中写道:“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予考旧典,此名戒石。
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于堂前。
”戒石所刻十六字,属于古代诸多“官箴”之一种。
古代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特颁制“官箴”,用以劝诫规范官员,促使其公正用权,从政为善。
殊不知,在宋太宗颁制之外,这十六个字的首创者却是后蜀国君孟昶。
孟昶即位前期,大展文治武功,颇有作为。
他亲政之初,“于朝堂置匦,以通下情”;清除不法故将,抑制权臣,加强集权,并作“官箴”颁布各地。
宋太祖后来从中摘取十六字,作为“戒石铭”颁示天下。
他励精图治,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兴水利,重农桑,致国泰民安。
此外,他还爱好文艺辞赋,令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历时八载方告竣。
963年除夕,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可惜的是,孟昶以“官箴”制约百官,他自己却渐渐骄矜自得,贪图享乐,不思国政。
他下令在全国挑选20岁以下美女入宫,不少人家唯恐女儿被选,急于托人嫁女,时人称为“惊婚”。
官吏仿而效之,导致政风败坏。
孟昶怕热,他在摩诃池上建水晶宫殿,以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
四周墙壁不用砖石,而以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
殿内罗帐锦被,极尽奢华,就连溺器也用珠宝制成,号称“七宝器”。
964年,宋军兵临成都,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被押往汴梁,不久去世。
后来宋太宗以后蜀的经验和教训为镜鉴,将孟昶所制“官箴”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选用其核心之四句十六字颁示天下,令各州县刻石置于公堂座前,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神宗年间,黄庭坚出任泰和县令,曾手书太宗所颁“戒石铭”,刻石立于堂前。
至今,黄庭坚手书“戒石铭”碑刻仍珍藏在江西泰和县博物馆。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作者:衡志义来源:《文物春秋》2012年第04期【关键词】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摘要】本文对《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一文就直隶总督署大堂前复建的“公生明”牌坊提出的异议进行了反驳,回顾了当年复建的史料依据和专家意见,并从官箴的设立、衙署建筑布局等方面引述史料,论述了复建的理由,认为该文作者所提出的论点、论据均是旁证和推理,难以服人。
《文物春秋》2011年第5期登载了一篇题为《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以下简称《小考》)的文章,对现直隶总督署大堂前复建的“公生明”牌坊提出异议,并举出不少衙署实例加以佐证,证明原直隶总督署大堂前没有“公生明”牌坊。
该文主要是针对《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一书所言“一般官府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的说法加以否定的。
鉴于此书的三位作者中,黎仁凯教授已故去多年,傅德元教授侨居海外,只有我一人尚在保定,特出面对“公生明”牌坊的修建过程加以说明,并对《小考》所提出的对“公生明”牌坊的否定论据给予答复。
保定直隶总督署是1986年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提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这项修复工程,1991年直隶总督署刚开始修建时,国家文物局派单士元、朱家、罗哲文、杜仙洲、杨伯达、于坚、王宏钧及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长张志、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孟繁兴、高级工程师赵辉等十几位中央和省内知名专家来现场论证和指导修复工程。
经专家详细查看后,一致认为这座衙署保留着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当场拍板决定“中路建筑保持现有格局不动”,只是将后来改建或增修的部分拆掉,恢复原貌。
至于大堂前“公生明”牌坊和大门外旗杆的修复,当时没定下来,要求继续查找史料依据,等以后清理地面时,查看地基后再做决定。
会上指定古建筑专家杜仙洲老先生指导修复工作,责成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出实测图和施工设计图,并派高级工程师赵辉常年驻保定督导施工工作。
《才色无双》之——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约965年),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青城(今四川都江堰)人。
五代十国女诗人,代表作《花蕊夫人宫词》。
花蕊夫人自幼能文,尤长于诗。
以才色入选蜀宫,深得孟昶宠爱,赐号花蕊夫人。
唐代诗人王建著有《宫词》百余首,花蕊夫人拟之,也写有大量宫词。
比如王建有一首:“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若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帘教唤女医人。
”花蕊夫人则写到:“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
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
”虽为模仿,也能出新。
孟昶少年继位,不知人间疾苦。
再加中原多乱,蜀地闭塞。
十年不见干戈,一派歌舞升平。
孟昶贪图享乐,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
大建宫苑,广征美女。
花蕊夫人能从数千宫女中脱颖而出,不只是才色过人,更加心思缜密,善体人意。
孟昶日日佳肴,渐渐地对平常所吃的东西心生厌恶,不能下箸。
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自制“绯羊首(酒骨糟)”、“月一盘”等进御,孟昶很是喜欢,对其愈加宠爱。
花蕊夫人酷爱牡丹和芙蓉,孟昶为其在宫中辟“牡丹苑”,沿城遍植芙蓉花。
牡丹开时,孟昶与花蕊夫人宴集群臣,赏花游玩。
每值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如同铺满锦绣。
“芙蓉城”因此得名,成都也被称为“蓉城”、“锦城”、“锦官城”。
孟昶虽于治国理政上乏善可陈,却也并非一无是处。
袭位初期,颇用贤能,整顿吏治,劝农兴教,一时倒也边境祥和,国内阜安。
孟昶“好学能文”,曾主持刊刻儒家经典,还针对吏治腐败撰写了《官箴》:“朕念赤子,旰食宵衣。
托之令长,抚养安绥。
政在三异,道在七丝。
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所得,风俗可移。
毋令侵削,毋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人父母,罔不仁慈。
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颁布各郡县。
后被宋太祖摘其四句为《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令郡县刻石置于公堂座前。
其后从宋到清,历代州县衙门多刻此四句。
孟昶于文学上也非泛泛之辈,尤其是其自撰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多 精 彩 请 点 击 这 里 访 问
谢 谢 观 赏
HR 2013.11.12
戒京 石山 铭县 碑政 记府 》戒 (石 后铭 半碑 段阴 文刻 字《 )重 建
日本旧二本松藩「戒石銘碑」拓本(二本松市和湖北 京山市为友好城市,缘起就是戒石铭)
宽延二年(1749),日本国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所立,位于该市霞城公 园内。此碑乃藩政官员的座右铭。其后被谱成歌曲,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 须吟唱,据云至今仍不辍。1935年,日本政府将戒石铭碑定为“国史迹” 。
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直隶总督和各路官员进入大堂办公,必先经过此牌坊,“公 生明”三个字,用来儆诫自己谦恭尽职,公正廉明。
“公生明”牌坊背面刻“御制戒石铭”,黄庭坚书。
七铭湖 年碑北 为,省பைடு நூலகம்知碑京 县为山 罗重县 向立政 辰。府 刻原大 于碑门 县于内 衙明侧 甬嘉立 壁靖有 。三戒 十石
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 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 )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 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 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 “戒石亭”之称。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 “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 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 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 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六吁 泽 朝 恭 夫 碑嘻 斯 振 勤 民 字! 民 兴 , 为 四兴 , 中 则 邦 言利 民 华 吏 本 二除 强 , 治 , 韵弊 以 改 清 本 ,, 共 革 而 固 七激 济 开 政 邦 八浊 绪 放 举 宁 九扬 业 , ; ; 品清 , 腾 奉 励 官, 夫 达 公 精 五正 锦 经 克 图 夜身 绣 济 已 治 三直 之 , , , 思行 神 攀 则 国 。, 州 跻 事 祚 是众 龙 康 业 恒 为邪 骧 庄 兴 昌 记自 于 , 而 。 。息 东 国 民 若 ,方富苏其 一焉而。廉 十,膏今洁
河 南 开 封 府 《 戒 石 铭 》 碑
《戒石铭》碑文
河南叶县县衙
河南叶县县衙
河 南 叶 县 县 衙 《 戒 石 铭 》 碑
宋此 高碑 宗在 建武 炎夷 二山 年, 刻原 ,立 黄于 庭崇 坚安 书县 。衙 。
“公生明”“廉生威”两座碑铭坐落于昆山市区亭林公园内四棵苍劲的松柏之间。 其中,公生明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由昆山其时县令董正位捐建。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 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 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 年)亲撰《颁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手动翻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黄庭坚书《戒石铭》
文厘黄 物米庭 管,坚 理宽所 所 书 。厘《 米御 ,制 今戒 存石 江铭 西》 省。 泰碑 和长 县 35
132
据清代光绪年间编著的《泰和县志》载:“本蜀王孟 昶所作,宋太宗摘其四句,令天下郡县皆刻石置公署 之前,复以小亭,长吏坐则正对之。高宗绍兴二年六 月,复颁庭坚所摹本于郡县,令长吏刻石置坐右。” 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字鲁直, 号山谷,九江市修水人。“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 家。”他曾任过江西泰和县令,任上三年恪尽职守, 关心民瘼,两袖清风,轻徭薄赋,写下了《上大蒙笼》 《劳坑入前城》等同情民生疾苦诗多篇,另有脍炙人 口的《登快阁》。 现存的这块《戒石铭》碑,为清代光绪八年泰和县令 陈凤翔依旧拓本重刻,讫今也已120多年了。
背题“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廉生威碑由昆山市纪委、 监察局全体共产党员于2000年7月捐款刻建,背题“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 在册,功德在民”。
“戒石铭”讲的是官与民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说,是讲 公务员与老百姓的关系。同时,也是讲领导干部的权力与 物质待遇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懂得和牢记自己享 有的“俸禄”,都是老百姓提供给你的,如果你以为老百 姓好欺负,那就错了。 所谓“俸禄”,用孟昶的话说,就是“民膏民脂”, 此话挑明了官员权力责任与享有待遇的关系。所谓“下民 易虐”,也道出一个基本现实: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总是处 于弱势群体,总是逆来顺受。如果说“上天难欺”是讲官 吏多行不义必将遭到惩罚,那么为官一任,就要老老实实 造福一方。换言之,“上天”神圣而不可侵犯;“上天” 象征着真理和法理,代表着老百姓的最高利益。“上天” 是悬在官吏头上的一把剑:监察你守规守矩,知方知圆; 你若欺压百姓,将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