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草部(五)

本草纲目草部(五)升麻「释名」亦名周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1、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
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
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2、突发肿毒。
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3、喉痹。
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4、胃热牙痛。
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
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5、口舌生疮。
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
棉裹药末含咽。
6、痱子热痒。
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7、产后恶血不尽。
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
用升麻煮汁,多服。
苦参「释名」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1、热病发狂。
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
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2、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
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
3、谷疸(头昏、心慌、发黄。
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
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4、毒热足肿。
用苦参煮酒多擦。
5、梦遗食减。
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
每天服三次。
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6、饮食中毒。
用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
7、血痢。
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8、脱肛。
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
9、齿缝出血。
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研为末。
一天擦齿三次,有效。
10、鼻疮流脓发臭。
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
11、遍身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
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之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之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药物学著作,它系统地收集和总结了大量的中药药物,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本草纲目中药图谱是一种常见的书籍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药材的形态特征和用药方法,对中药的学习和应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本草纲目中药图谱,以及其中的药效特点和临床应用。
1.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本草纲目中药图谱以图示为主,详细描绘了每种中药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采收加工等信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药材的外观和质地。
图谱中通常还会标注药材的名称、归经属性、味、性、功效等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每种药材的基本属性。
2. 典型的本草纲目中药图谱(1) 《本草纲目》中的饮片图谱饮片是中药中最常用的制剂形式之一,其制备过程需要经过炮制等环节,从而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本草纲目》中的饮片图谱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药材在制备过程中的变化过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饮片的制作和应用。
(2) 《本草纲目》中的煎剂图谱煎剂是中药常见的服用形式,其制备过程需要将药材煎煮成药液,以便服用。
《本草纲目》中的煎剂图谱详细绘制了药材的煎制过程和相应的药液变化,让读者能够了解药物在煎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药材的煎剂应用方法。
(3) 《本草纲目》中的配伍图谱中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药物的配伍可以起到相互增效、相互制约等作用。
《本草纲目》中的配伍图谱通过图示展示了一些经典的中药配伍,让读者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用组合,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3.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的药效介绍本草纲目中药图谱除了对药材的形态特征进行介绍外,通常还会简要描述药物的功效、临床应用和药理特点。
这些功效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每种药材的具体作用和用途,为临床运用提供指导。
《本草纲目》中的100种养生药材

《本草纲目》中的100种养生药材《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理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全面纪录了药物的药用性能、性味功效、药理作用等方面的药学著作,其对药物的分类和鉴定标准影响深远。
在这部巨著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药材,下面将介绍其中的100种。
1. 人参:滋补气血,增强体力。
2. 黄精:益气补肾,润肤养颜。
3. 阿胶:养血安胎,润肺润肠。
4. 当归:活血调经,养颜美容。
5. 川芎:活血去瘀,舒筋活络。
6.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7. 枸杞子:明目补肾,抗衰老。
8. 菊花:清肝明目,提高免疫力。
9. 鸡冠花:养血安神,解热毒。
10. 花旗参:滋补气血,增强免疫力。
11. 何首乌:乌发养肝,延缓衰老。
12. 白芍药:活血化瘀,舒缓经痛。
13. 玉竹: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14. 冰片:清凉解毒,止咳化痰。
15. 大枣:补益脾胃,补血养心。
16. 大黄:通便利水,去湿泻火。
17. 五味子:补肝益肾,提神养心。
18. 茯苓:利水消肿,养心安神。
19. 土茯苓:安神益气,祛湿解毒。
20. 金银花: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21. 桑白皮: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22. 活络丸:活血通络,舒筋活络。
23. 莲子:益肾清热,润肺止咳。
24. 陈皮:理气宽胸,化痰止咳。
25. 苓蓉:益气和胃,生津止渴。
26. 五灵脂:顺气宽肠,润燥解毒。
27. 薏米:清热利尿,降脂减肥。
28. 补骨脂:补肝肾,滋补骨髓。
29. 山楂:健脾消食,降血压。
30. 枳实:清热利湿,除湿化痰。
31. 椴木通:除湿通络,利尿消肿。
32. 泽泻:利水消肿,通大便。
33. 海藻:补碘利尿,降低胆固醇。
34. 甘草:益气安胃,补血养心。
35. 糯米:益脾健胃,补中益气。
36. 苦瓜:清热利湿,降血糖。
37. 鳖甲:滋阴养血,明目益肾。
38. 鲫鱼:益肾滋阴,养血安神。
39. 桑叶: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40. 银杏叶:补脑安神,增强记忆。
41. 罗汉果:清肺润燥,降血压。
《本草纲目》——80种中药药用一览表,很实用!收藏备用吧

《本草纲目》——80种中药药用一览表,很实用!收藏备用吧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后天之本的健康源泉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常见病不求人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现代白领的健脑安神**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轻轻松松草本排毒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夏枯草: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紫花地丁:解毒消痈要药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麻黄:发汗,止汗,看明白再用餐桌上的素淡美味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车前草: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本草纲目药材

本草纲目药材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纲目共收载药材1892种,其中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类型的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医疗价值,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植物药材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的植物药材,这些药材来源广泛、种类繁多。
其中,有一些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桂枝等。
这些药材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本草纲目中还收录了一些常见的调味品,如姜、蒜、辣椒等,这些调味品不仅能够增添食物的味道,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动物药材本草纲目中收录了一些动物药材,如熊胆、鹿茸、牛黄、马沙参等。
这些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数量有限,价格昂贵。
这些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能够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癌症等。
矿物药材本草纲目中还收录了一些矿物药材,如朱砂、硫黄、雄黄、石膏等。
这些药材主要来源于矿物,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能够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颈椎病、骨质增生、痔疮等。
药材的使用方法药材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药材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煎汤:将药材放入水中煮沸,然后慢火煎煮,直至汤色变浓,即可服用。
2.泡茶:将药材放入开水中浸泡,约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3.磨粉:将干燥的药材磨成粉末,然后加入水或饮料中服用。
4.炒煮:将药材放入锅中炒煮,直至药材表面变色,然后加入水煮沸,即可服用。
总之,药材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药材的注意事项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药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宜过量:药材的使用量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不宜过量使用。
2.不宜久服:药材的使用时间应该根据病情来确定,不宜长期使用。
3.不宜与药物混用:药材与药物的混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药材时应该避免与药物混用。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本草纲目中 本区常见中药材
1.葱 白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主治】感冒风寒轻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外用疮痈疔毒。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内服。 2.生姜 【性味】辛、温。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配大枣能调和营卫。 (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常配半夏。 (3)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毒。 【用法】3~10g,或三片。生用发散力强;煨用偏于温中。 附:生姜皮:性味凉。功能和脾行水,主要用于水肿。用量 5-10g,煎服。
补虚,辛热散寒以通脉,可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
4.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 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 用,如少腹逐瘀汤。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 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枇杷叶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苦,平。归肺、胃经。 【功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成分】含挥发油、苦杏仁甙、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 果酸、鞣质、VB和VC等。 【药理】1、止咳作用 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本草纲目之中草药知识大全,十分难得,值得收藏

本草纲目之中草药知识大全,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其一,毒药非“毒”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本草纲目

人部目录人粪释名气味涩,寒。
主治清热,降火,凉血。
附方人天灵盖释名气味咸,涩,平。
主治补精养神。
附方人牙齿释名气味甘,涩,平。
主治心烦多梦。
附方人胞释名胞衣、胎衣、紫可车、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1、妇女骨蒸劳损。
用紫河车(最好得自初生的男婴)一具,洗净,煮熟,切细,焙干,三研为末,加山药二两、人参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权细,调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以麝香养七日后,每服三、五十丸,温盐汤送下。
此方名“河车丸”2、安神养血,益气补精。
用紫河车一具,男病和和女胎,女病用男胎,以得自头胎的为好,在淘米水中洗净后,新瓦焙干,研为末(若加淡酒蒸熟。
捣晒为末,则药力更好,又无火毒);败龟板,放童便中泡三天,酥油炙黄,取二两(若用童便泡过,在石上磨净,蒸熟晒研,更好);黄蘖去皮,盐酒浸炒,取一两半;杜仲去皮,酥炙,取一半;牛膝去苗,酒浸后晒干,取一两二钱;肥生地黄二两半,和砂仁六钱、白茯苓二两一起装袋中,酒煮七次后,去砂仁、茯苓不用,只把地黄捣烂为膏;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二钱,夏月再加五味子七钱。
以上各药,除地黄外,共研为末(忌用铁器),然后与地黄膏、酒、糊同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冬月则用酒送下。
女子服,可去龟板,加当归二两,以乳煮糊为丸。
男子遗精,女子带下,可另加牡蛎粉一两。
此方补阴之功极重,有夺造化这力故名“大造丸”。
3、五劳七伤,吐血虚瘦,用初生的紫河车,洗净至清汁流出乃止。
以酒煮烂,捣哪泥,加白茯神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米汤送下。
忌用铁器煮药。
4、大小疾。
用初生紫河车一具,洗净后放水中浸几天(春三、夏一、秋五、冬七)取出焙干为末,加羌活、在天麻、防风各半两,白僵蚕、白附子各一两,南星二两,川乌一个,全蝎二十一个,一起研末,再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好酒送下。
5、目赤生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本草纲目中本区常见中药材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葱白【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主治】感冒风寒轻症;阴寒盛、格阳于外;外用疮痈疔毒。
【用法用量】3-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服。
2.生【性味】辛、温。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配大枣能调和营卫。
(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常配半夏。
(3)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毒。
【用法】3~10g,或三片。
生用发散力强;煨用偏于温中。
附:生皮:性味凉。
功能和脾行水,主要用于水肿。
用量5-10g,煎服。
二、辛凉解表药1.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花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等【药理】1、抗病原体作用。
2、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用法用量】10-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注意事项】无野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
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2 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或甘藤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项强痛。
【成分】主要含黄酮类物质,有大豆甙、大豆素、根素等。
【药理】1、解热作用2、降压作用3、扩心冠脉4、增加脑血流量5、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6、根煎剂小鼠口服有避孕作用;能使正常家兔血糖先升高继而降低。
【用法用量】10-20g。
煎服或入丸散。
止泻宜煨用。
【注意事项】无3.薄荷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辛,凉。
归肝、肺经。
【功能】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醇、薄荷酮等。
【药理】1、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搔痒等。
2、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2-10g。
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肺虚咳嗽,阴虚发热不宜用。
哺乳期妇女一般不宜多用,因本品有退乳作用。
4.桑叶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脾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昏头痛,目赤昏花。
【成分】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素等。
【药理】1、高浓度水煎剂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2、有降血糖作用。
【用法用量】5-10g。
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注意事项】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夏枯草本品为唇行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能】清肝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主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疠,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症。
【成分】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齐墩果酸,尚含游离齐墩果酸、熊果酸、芸香甙、生物碱,水溶性盐类(68%为氯化钾)【药理】1、降压作用2、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5g。
煎服或熬膏服。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忌用。
---------------------------------------------------------------------------------------------------化痰止咳药一、止咳平喘药杏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功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油、苦杏仁酶、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
苦杏仁甙水解后产生氢氰酸。
【药理】1、杏仁服后,苦杏仁甙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后产生氢氰酸。
而呈镇静呼吸中枢的作用,达到镇咳平喘的功效。
2、苦杏仁油有驱虫、杀菌的作用。
【用法用量】3-10g。
宜后下。
【注意事项】有小毒,勿过量;婴儿慎用。
若中毒可用亚硫酸异戊酯与硫代硫酸钠综合治疗而解毒。
枇杷叶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性味归经】苦,平。
归肺、胃经。
【功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成分】含挥发油、苦杏仁甙、熊果酸、齐墩果酸、酒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VB和VC等。
【药理】1、止咳作用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5g【注意事项】无桔梗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苦、辛,平。
归肺经。
【功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咳嗽多痰,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痰,疮疡脓成不溃。
【成分】含桔梗皂甙。
【药理】1、祛痰止咳作用。
2、抗炎作用。
3、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
4、抑制胃液分泌及抗胃溃疡。
5、影响平滑肌减弱小鼠的肠蠕动。
6、影响心血管功能7、降低血糖及影响胆固醇的代。
【用法用量】3-10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痘疹不发,阴虚久咳者不宜用;胃溃疡者慎用;咳血者一般不用,以防升提太甚。
【不良反应】桔梗粗皂甙有很强调溶血作用,用量过大可引起呼吸抑制、惊厥等。
白果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皮【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
归肺经。
【功能】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
【主治】痰多咳喘,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成分】种子含少量氰甙等,种皮含有有毒成分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白果醇等。
【药理】1、抗结核作用2、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6-10g【注意事项】大量与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平肝熄风药天麻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1、用于肝风动,惊痫抽搐等证。
2、用于肝阳止亢所致的眩晕、头痛。
又能祛风湿,止痹痛。
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
【成分】【药理】【用法用量】3-10g。
研末吞服,每次1-1.5g。
【注意事项】蜈蚣本品为蜈蚣科昆虫巨蜈蚣的干燥体。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1、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证。
3、用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风湿痹痛等证。
【成分】【药理】【用法用量】1-3g。
研末吞服,每次0.6-1g。
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涂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
孕妇忌用。
地龙本品为巨蚓科环节动物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干尸。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主治】1、用于壮热惊痫、抽搐等证。
2、用于痰鸣喘息。
3、用于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证。
4、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等证。
此外本品尚有降压作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症。
【成分】【药理】【用法用量】5-10g。
鲜品10-20g。
研末吞服1-2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祛风湿药木瓜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和木瓜的干燥成熟果实。
前者习称“皱皮木瓜”,后者习称“光皮木瓜”。
【性味归经】酸,温。
归肝、脾经。
【功能】平肝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成分】含皂甙、苹果酸、酒酸、柠檬酸、丙种维生素和鞣质等。
【药理】1、祛湿、舒筋2、抗利尿作用。
【用法用量】6-12g---------------------------------------------------------------------------------------温里药1.干为科多年生草本植物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广西、、、等地均系栽培。
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
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用,如二丸。
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
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
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备述1.《本经》:“主胸闷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
”《本草纲目》:“元素日,干……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不热之句。
2.本品含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烯、醇、水芹烯、茨烯、柠檬醛、芳樟醇、辣素等。
的乙醉提取液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干有镇呕、镇静、镇痛、驱风健胃、止咳等作用。
2.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树皮。
主产于、广西、、等地。
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
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
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热。
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1.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
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多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
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源,常与山茱萸、五昧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2.用于心腹冷痈,寒疝作痛等。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