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苏教版.doc
2020秋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教案

[~@*^#]《白鹭》 [*~^@#]这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
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
【知识与能力目】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
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
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 2. 作者简介: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字词积累[^%#*@]冷峻( jùn)真挚( zhì) 淳厚( chún ) [%#*^&] 婉约( wǎn) 隽永( juàn )绮丽( qǐ)恬淡( tián )睿智( ruì)喙(huì )蓑毛( suō )嗜好(shì )镜匣(xiá )[来[~#&@*]铿锵( kēngqiāng) 寥廓( Liáokuò )清澄(chéng)2、多音字辨隽:隽永juàn 澄:澄碧chéng隽秀jùn 澄沙dèng[3、字词解释寥廓:高远空旷。
苏教版九年级上《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doc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作者:吴卫兵【教学目标】1.掌握并学会使用文章中新出现的常用词语,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言语段。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作者对散文《白鹭》的主要观点。
3.品读文章,谈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4.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掌握初中散文阅读技巧。
【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的结合。
学习本文,要能对散文《白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从作者的评论中有所感悟。
因此,如何学习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常常会接触到许多意蕴深远的文学作品,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会读书”,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有独特的感受。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文,在阅读时,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重点是下面三个发面:1.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
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
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就是上述三方面的细节化,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包括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2.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3.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4.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5.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
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十三课《散文家谈散文》教材分析:课文由作家晓雪为郭沫若散文《白鹭》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及附文《白鹭》组成。
《白鹭》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白鹭的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这篇文章具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
全文在随意性的文字中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大处着眼,以大写小,小中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落笔,大气而不拘束。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认识《白鹭》的写作特点,并赏析这种写作方法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好处。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认识《白鹭》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认识《白鹭》的写作特点,并赏析这种写作方法2.了解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郭沫若和晓雪。
2.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
3.理清《白鹭》以及《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思路。
4.用笔划出表现白鹭美的语句,感受白鹭的形象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阅读《关于散文〈白鹭〉》,体会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认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一、导入1.板书:白鹭。
问:见过白鹭吗?展示白鹭的图片,感受其形象。
2.介绍白鹭:白鹭属鹤形目,鹭科,全世界只有几种。
大多数白鹭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的季节,还会长出很长的漂亮羽毛。
它们的习性和其他鹭相似。
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属涉鸟类。
主要食小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散文被称为文学的“平民文学”,其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深得人心。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散文教学一直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散文,则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散文。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主题的感性认知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散文的文体特点2、散文的写作技巧3、散文的欣赏与鉴赏三、教学难点1、如何切入题材,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及意境的全面理解2、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散文风格和文采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讲解法针对本节课出现的散文题材,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调研的方式引出散文的内容和结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性认知。
2、分组阅读法将课文分为若干个较小的段落,老师根据课文主题和情感走向,进行分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写作实践法通过课堂上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使学生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采和文笔。
五、教学资料1、散文选读:《散文家谈散文》2、写作模板:以某个主题为背景,通过散文的方式叙述学生对该主题的思考和情感记忆。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以主题“回忆童年”为例,通过一张相关图片或一个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切入散文内容,导入课堂教学。
2、分组阅读将课文分为若干个较小的段落,老师根据散文主题和情感走向,进行分组阅读,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散文的语言和情感描写进行分析和解读。
3、写作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散文的结构与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散文家谈散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白鹭是一种为中国文人喜爱的鸟儿。
杜甫的诗歌《绝句》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再如X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首诗歌都将白鹭融进一个诗画的境界。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像一首诗。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
现在让我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自主预习晓雪,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
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
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
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郭沫若(1892-1978),某某某某人。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王昭君》、《聂荌》、《卓文君》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隽永(juàn)绮丽(qǐ)睿智(ruì)磅礴(pánɡ bò)蓑毛(suō)寥廓(liáo kuó)铿锵(kēnɡ qiānɡ)鸿鹄(hú)喙(huì)3.理解词义。
冷峻:沉着而严肃。
苏教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 教案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教案一. 教学内容:《散文家谈散文》[学习目的:]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见解。
2. 品读文章《白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 阅读《关于散文<白鹭>》,了解选择角度评析文章。
[学习过程](一)简介1. 课文《散文家谈散文》包含两篇文章,一是《关于散文<白鹭>》;另一篇是《白鹭》。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作者小雪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对郭沫若散文《白鹭》的风格进行评论,文字流畅,篇幅短小,挥洒自如,文笔优美。
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白鹭是一种为中国文人喜爱的鸟儿。
杜甫的诗歌《绝句》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首诗歌都将白鹭融进一个诗画的境界。
而杜牧笔下的白鹭最为绝妙:“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人称这是“一字不着”地绘出了白鹭的独特神貌。
那么作者郭沫若怎样才能用散文写出不同于前人的“白鹭”呢?在后人眼中,散文《白鹭》又有怎样的艺术感染力呢?我们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找到答案。
2. 作者《关于散文<白鹭>》的作者是晓雪。
晓雪: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
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
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
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散文《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3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苏教版

13 散文家谈散文课题13 散文家谈散文课型新授课时 1 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教学目标重点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难点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一、导入课文1.请一学生读那一日,我借了轮椅,推你到医院大楼外的湖边,秋阳绵绵密密地散装,轮转空空,偶尔绞尽砖岸的莽草。
我感觉到你的瘦骨宛若长河落日,我的浮思如大漠孤烟。
当我们面湖静坐,即将忘却此生安在,突然,遥远的湖岸跃出一行白鹭,抟扶摇直上掠湖而去,不复可寻。
湖水仍在,如沉船后,静静的海面,没有什么风,天边有云朵堆聚着。
你在纸上问我:“几只?”我答:“十二只。
”你平安地颔首。
也许,不再有什么诘屈聱牙的经卷难得了你我。
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试图以小说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简媜《四月裂帛》2.白鹭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3.揭示本科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二、整体感知读《白鹭》1.画出表现白鹭独特之美的词句。
用这样的句式表达:白鹭之美,美在()。
2.散文用哪几幅画面表现了白鹭之美?请概括。
()图3.探讨:文章既然是写白鹭,为什么又写到白鹤、朱鹭、苍鹭?反衬白鹭被人忘却的美。
三、写法探讨1.文章是如何表现“白鹭”之美的?作者为什么要将白鹭写得这么美?请学生读,由此导入课文请学生简要说说阅读感受美在精巧,美在适宜,美在素雅,美在悠然,白鹭外形图清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可请学生背诵相关文字(关于作家散文风格的)请学生合作讨论,再班级交流妙用比喻巧用比较勾勒和大写意白鹭身上承载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最新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散文家谈散文》-word文档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散文家谈散文》一、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成习作;与同学有条理、有见解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能查阅资料,确立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讨论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二、重点难点:能从三位作家对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学习三位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发表见解要做到有条理,有中心,恰当准确。
对单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能确立专题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解读: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的内容“学会读书”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三篇文章分别对散文《白鹭》、小说《百合花》、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评论。
及诵读欣赏、综合实践与探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共需14课时。
《白鹭》“散文家谈散文”3课时;《百合花》、“小说家谈小说”4课时;《一个深夜的记忆》、诗人谈诗4课时。
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学法指南: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作品的评论,首先要了解三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应在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
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通过熟读先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哪些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
其次,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4、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技巧。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阅读:
1、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
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
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
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
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
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
二、学生朗读《白鹭》一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
然而,郭先生的小品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品读课文,分析内容:
1、朗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齐读课文: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③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3、细读课文: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评语言,进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提炼出主题。
①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
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②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略)。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
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4、感悟美点,完成两个目标:
(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最后总结: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三、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的对象。
2、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
以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
写白鹭晴天的清晨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则是以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来衬托。
四、布置作业
学生在课下自选一篇优美的散文,按照本次课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品评文章的练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上一堂课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你对本文有何感悟?
同学们各抒己见。
二、阅读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来欣赏的。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里,然后认真研读晓雪的文章。
1、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边读边理解晓雪是如何来评论这篇文章的。
2、掌握文章的思路。
这篇随笔式的评论文,作者晓雪一开始表白了自己关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的见解,并在第二段列举了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这一方面有力支撑了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对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了一个铺衬。
写其他作者的不同风格,这是从“面”的意义上进行比较的,最终他还是要落实到郭沫若这位作家的“点”上。
因此下面就写了郭沫若散文的风格,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而且后者是自己更喜欢的,最后落实到《白鹭》上来。
第四段是本文的核心,它指出了《白鹭》一文的写作特点。
这就是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感受上则是“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对于具体的描写白鹭,晓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达,好像也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证明“绝妙的描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了。
以此来表达对郭老的赞叹之情。
五、六两段引用姚鼐和莱辛的文字,目的在于强化注重阅读感受的一种阅读方式。
姚鼐主张以阳刚和阴柔来区分文章的风格,引文部分则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
晓雪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体现了他“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文章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最后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原文,反过来赞美《白鹭》一文,看似轻而易举,实则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