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的数学应用教案

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的数学应用教案

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的数学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爱国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2.掌握国旗、国徽等国家标志的相关知识;3.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4.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爱国主题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爱国主题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1)教学PPT(2)黑板、彩色粉笔2.教材:(1)初中数学教材(2)相关的爱国主题教育资料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引入学生对爱国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和认识。

2.通过向学生展示国旗、国徽等国家标志,让学生了解国家标志的含义和重要性。

【Step 2】讲授1.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爱国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数学与爱国主题的相关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在解决爱国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如何计算国旗上星星的数量,如何计算国旗上红色和黄色的比例等。

【Step 3】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与爱国主题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如计算祖国各个省份的面积、计算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等。

【Step 4】总结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总结数学在解决与爱国主题相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爱国主题和数学应用的理解。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寻找更多与数学应用相关的爱国主题资料,并进行扩展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他们互相交流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布置以"数学与爱国"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对爱国主题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初中数学爱国教育结合教案

初中数学爱国教育结合教案

初中数学爱国教育结合教案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和平方根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志向。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乘方:介绍有理数的乘方概念,讲解乘方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

2. 平方根:介绍平方根的概念,讲解平方根的求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方根的方法。

3. 爱国教育结合:通过数学题目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数学家吗?他们的成就对我国数学发展有何贡献?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

2. 讲解平方根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求平方根的方法。

三、练习与讲解(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四、爱国教育结合(10分钟)1. 讲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和对我国数学发展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如何传承华罗庚等数学家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数学发展作出贡献?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乘方和平方根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有理数乘方和平方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注学生在爱国教育环节的感悟和表达,评估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有理数乘方和平方根的知识,还能从数学家的成就中汲取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志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数学作为一门理性与智力的学科,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数学课堂也应该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爱国主题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

首先,在数学问题的选取上可以融入爱国主题。

数学题目通常是抽象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

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选取与国家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

比如,在概率和统计中,可以以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不同城市失业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就业问题,提升国家发展的稳定性。

这样的题目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够让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其次,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也可以融入爱国情感教育。

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与国家有关的成功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比如,在几何学中,可以选取著名的国家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数学原理和应用。

例如,通过介绍中国的长江大桥,讲解桥梁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成就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实力。

这样的案例分析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让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充满自豪感和归属感。

另外,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也可以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

数学模型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建模中,可以设定一些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问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分析问题。

比如,在优化问题中,可以以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例,让学生通过建模和优化方法,探究如何最大化国家的发展效益,实现国家繁荣与富强。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数学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

2. 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种方法和策略:2.1 打造爱国主义氛围在教学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悬挂国旗、播放爱国歌曲等方式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这将帮助学生对国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2 数学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例题和实际问题,展示数学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

例如,可以介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测量和设计,或者讲解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爱国意识。

2.3 引导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的数学难题,我们可以让他们深入思考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贡献。

2.4 引导班级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班级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探究,深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生调查,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结合国家发展需求,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 总结通过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打造爱国主义氛围、展示数学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引导深入思考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我们能够有效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在数学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李嗣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

江主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数学教学的目之一,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抓住数学史料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素材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

现行新课程版数学教材中,教材富含了大量科学家的数学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育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我国是初等数学最主要的发源地。

在数学研究方面,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涌现出了许多卓然的数学家,如古代的刘徽、祖冲之、杨辉、沈括等,他们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数学理论和成果,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一百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这些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的优选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课堂中,数学教师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使得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明显增强,数学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明显加强。

初中数学爱国教育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爱国教育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

2. 爱国情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爱国教育中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数学有哪些著名的成就吗?二、新课讲授1. 教师详细讲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及其贡献,如:勾股定理、圆周率、华氏三角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位我国古代数学家,介绍其生平和主要成就。

3.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与爱国教育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教育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爱国教育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我国数学发展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更多数学家的故事。

2.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爱国教育相关的数学活动,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讲座等。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爱国教育中来。

3.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爱国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数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爱国教育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渗透爱国主题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渗透爱国主题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渗透爱国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如数数、认数、计算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识。

3.情感目标: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爱国主题,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如数数、认数、计算等,同时渗透爱国主题。

2.教学难点:将数学知识和爱国主题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你们知道中国的古代数学家有哪些吗?”2.新授:通过讲解数学基础知识,如数数、认数、计算等,同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和成就。

例如: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π的近似值等。

3.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和爱国主题的理解。

例如: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看哪一组数得最多且准确。

4.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印象。

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和认数,也了解了我国的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热爱祖国,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文稿、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的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和贡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游戏法:通过数学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等实践活动。

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演示文稿:教师制作有关数学知识、古代数学家成就等方面的演示文稿进行展示。

高中数学爱国教案

高中数学爱国教案

高中数学爱国教案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2. 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与数学之间的联系;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 知识点:数学与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联;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数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提高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安排:第一节课:爱国教育的重要性及国家发展与数学的关系1. 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方面的作用;2. 分析数学在国家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第二节课:数学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数学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第三节课:学生自主活动及总结1. 学生自主收集国家发展中数学应用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展示;2.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数学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材料:1. 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文献资料;2. 国家发展与数学应用案例资料;3. 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及展示工具;评估方式:1. 学生展示及讨论:学生根据案例资料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2.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体会数学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3. 作业评定:学生根据自主收集的资料完成作业,评定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教学反思:1. 了解学生的爱国情怀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爱国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3. 持续关注学生在数学与国家发展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爱国不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范畴,同时也是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江泽民主席也曾经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数学在历史上的成就。

很多上大学学习数学专业的人都知道,上学时有一门专业课------数学史。

其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家刘徽、贾宪、祖冲之、杨辉等。

这使得我们每个学习数学的人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和无比浓烈的爱国热情,当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时候,我想我也有必要让每一个孩子了解我们国家在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三年级讲“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我就会提到《九章算术》中的解法,让每一个学生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

在四年级下册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我除了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跟学生讲解,还会提到古代数学家们的解题思路和解法。

如:鸡兔同笼,数头有5个,数腿有14条,问鸡几兔几?就可以用古代的解法“兔子的个数=腿数/2—头数”。

即兔子的个数=14/2—5=7—5=2(只),鸡的个数=头数—兔子的个数,即5—2=3(只)。

不少孩子特别喜欢这种解法,觉得非常简单,从而也就对古代的数学家们敬佩有加。

五年级学习“约分、通分”时,也必须要提到《九章算术》。

到六年级时,我们就要认识圆了。

“圆的认识”,是六年级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它的推论和计算也相对而言比较困难,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介绍“刘徽、祖冲之”了,刘徽开创了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之后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领先世界1400余年,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每每介绍到这里,孩子们就充满了自豪感,从而心中也认为,既然祖先都能领先世界这么多,我们也一定可以。

这既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某些领域在世界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我们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大国。

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在很多领域都名列前茅。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想我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到这点。

以此来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三年级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会列出一些数据。

如:我国生铁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7.9倍,比世界排名第2、第3、第4加起来还要多;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电解铝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汽车制造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

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孩子们看到这一个个惊人的数据,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起来更加卖力。

四年级学习“大数的认识”——“万以上数的读法”时,我依然会列举一些数据。

如: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0000平方千米。

排名世界第三。

2000年人口普查时,我国的人口约1295330000人,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共计2030000000亩,排世界第四。

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

截至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51000000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196500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00000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0000人。

大家在读数的时候,也能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介绍祖国的面积、资源等数据,与数学知识恰当的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兴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了这种体会,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听课。

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进而让祖国更加强大。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

在班级中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跟孩子们讲述一些我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

让这些故事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故事也能使孩子们增强爱国之情。

2008年我有幸在江苏一所国际小学中当助教,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外国的小孩。

一天我们班级里面来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孩子,他是因为父亲来中国工作,所以从马来西亚转来的,这个孩子“很奇怪”,他在马来西亚上六年级,来了我们学校以后,他在六年级上英语课,语文课。

可上数学课的时候他就得去四年级。

因为马来西亚六年级的数学知识相当于我们四年级的数学知识。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数学课程比很多其他国家都要更深奥。

我在跟孩子们讲了这个事情之后,孩子们好像都有了优越感。

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很高”了,学习反而更加努力了。

2014年,我看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有一位选手让我记忆深刻,他是来自五台县的周炜,被称为“中国雨人”,他从小就被医院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及
智力低下,然而就在他第一次参加节目时,就以满分成功晋级,并且在之后中德对抗赛中代表中国出战,在口算乘法中,周炜以口算四位数乘四位数赢得了德国的“次方之王”。

2015年中日对抗赛的时候,中国的另外两位才上小学六年级的“闪电算”选手项天佑和吴仁竣拜给了年仅9岁的日本“心算神童”辻洼凛音。

我讲了这两个事情之后,孩子们既因周炜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因败给日本选手而充满“耻辱”。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要抓住“突发状况”
前不久的一次公开课上,我讲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上课时要先让孩子们认识什么
样的数是近似数,什么样的数是准确数。

当时,我先讲了一段话“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抗战时期,我国军民牺牲大约4000多万人,共歼灭日军约150万。

”并提问这些数,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准确数?孩子们回答的都很好,说70是准确数,4000多万,约150万是近似数,课堂上的气氛也比较活跃。

紧接着我又让大家试着说一些准确数。

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我们班有31人。

这里的31是一个准确数”有的说:“教室里一共有50块玻璃。

50块玻璃就是一个近似数”我一一给予了表扬。

这时候一个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同学举起了手。

我看到后非常高兴,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们国家有50面国旗,50面国旗也是一个近似数。

”一时间教室里哄堂大笑,这时我灵机一动,“我们国家至少都有13亿面国旗,因为国旗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看!老师的心中就有一面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也都兴奋了起来,好像自己的胸中也有一面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

“这里的13亿就是一个近似数,谁还能再举几个近似数的例子”我接着说道。

孩子们又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之后又讲了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就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一节课结束了。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爱国教育不止是要去刻意的安排,有时候一些“意外”,反而能起到意外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等德育理念的渗透,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数学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目的,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