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标准包含以下方面:1. 望诊术语望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望诊术语:1.1 神色:指患者的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1.2 形态:指患者的体型、姿势、皮肤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1.3 舌苔:指患者舌上的一层苔状物,可反映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情况。

1.4 指甲:指患者手指甲的颜色、质地、形态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2. 闻诊术语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和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闻诊术语:2.1 声音:指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声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2.2 气味:指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术语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质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诊术语:3.1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主要症状和病情。

3.2 现病史: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当前病情、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

3.3 既往史:指患者陈述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3.4 个人史:指患者陈述的个人生活史、饮食嗜好、作息习惯等。

4. 切诊术语切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和触诊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切诊术语:4.1 脉象:指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病情变化。

4.2 触诊: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如腹诊、胸诊等。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 】NO.1[分类]皮肤病类[疾病名称](白)秃疮[注释]因剃发感染,风热凝滞所致。

以头部脱片状白屑,久则发失光泽、折断,自觉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NO.2[分类]胎、产及其疾病[疾病名称](产后)恶露不绝[净][注释]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血运行失常,或感染邪毒所致。

以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净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

NO.3[分类]胎、产及其疾病[疾病名称](产后)恶露不下[注释]多因血瘀所致。

以胎盘娩出后,胞宫内的余血浊液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并伴小腹疼痛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

NO.4[分类]疮疡病类[疾病名称](穿)胁痈[注释]多由肝胆火郁所致。

生于季肋处的痈病类疾病。

NO.5[分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疾病名称](腓踹)转筋[注释]因下肢受寒着凉,经气不利,使肢体(常见于小腿)肌肉挛急。

以小腿或指、趾发作性筋肉剧痛、僵硬,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NO.6[分类]皮肤病类[疾病名称](肺风)粉刺[注释]因肺风、胃热或肝瘀所致。

以面及背部见黑头或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NO.7[分类]男性前阴病类[疾病名称](肾)囊痈[注释]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

以阴囊红肿热痛,肾子(睾丸)不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分类]眼病类[疾病名称](时复)目痒[注释]因时邪与湿热交阻所致。

以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乃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NO.9[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类[疾病名称](时疫)霍乱[注释]因饮食不洁、感受疫疠之邪,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NO.10[分类]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疾病名称](小儿)客忤[注释]小儿由于神气未定,因骤见生人、突遇异物等所致。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珍藏版)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珍藏版)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珍藏版)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国内国际交流 医院中的医疗、科研与教学
医院管理的需要 社保医疗付款制度
负责进每行修年订出、版推一广本和应用工 《世界卫生年鉴》
收列了各国的死亡原因 的统计资料。
• 经卫生部批准,世界 卫生组织于1981年 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 建立疾病分类合作 中心,在我国引进和 推广国际疾病分类.
• 为了把我国的出院 病人统计工作与世 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工作接轨.从1990年 我国开始推广使用 ICD-9,2000年开始 推广使用ICD-10
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 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 500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 英文及中文。
• 研究始于2004年,经过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 利亚等多国专家的多次研究讨论,现己完成初稿。
• 其使用对象定位于西方国家传统医学学生及从业人员,运用领域 包括传统医学临床、信息、教育及科研。
1990年世界主要死因构成
死因
发达国家
心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传染病、寄生虫病 损伤和中毒 围产期死亡
其他 合计
47.47 21.15 3.41 4.37 7.60 0.79 15.21 100.00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16.88
23.89
7.01
10.25
6.49 44.16
5.79 35.04
ICD-10
•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组织编写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 中文翻译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
分类合作中心 中文版出版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 1998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O.1[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虚证[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陷证[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3[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脱证[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O.4[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证[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5[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6[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7[分类]基本虚证类[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8[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脱证[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9[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 1.使用繁体字 • 中國的传统統學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深遠,
因而形成了中醫學、漢醫學、東醫學、越南醫學等傳統醫學。在 西太平洋地區,被稱為「傳統醫學」。各國對中醫的術語均有不 同的叫法、不同的翻譯。制定統一標準,可滿足現代醫學教育、 培訓、研究、訊息交流。由於每個國家使用的簡體字各有差別, 所以中文部分使用繁體漢字。這可能是中國官方首次同意國際組 織使用繁體中文。 2.不包含有中药名称 • 3.翻译标准 • 收錄條目在翻譯時有四項標準,包括:反映傳統醫學實質、避免 採用拼音、不造新詞及與世衛標準一致。
4。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
•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制, • 1987年第一版, • 1996年出修订版,并以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出版,
由《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更名为现名。 • 2006年出第三版,共收录主题词13878条。 • 出版单位:中医古籍出版社
特点
• 选词来源于中医药学文献,选词方法是一方面参考一 些相关标准,另一方面是从中医药学文献中提取,收 录一些超过一定使用频率的名词术语。可供医药信息 科研院所、大学院校、图书馆处理期刊、图书资料进 行标引、检索、编目使用。
分类合作中心 中文版出版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 1998
• 乃將疾病或病群依既定的標準將它分類的過程。 • 能够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记录上的疾
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 ICD起源于19世纪,当时预定为公共卫生用途对疾病进
行分类。与其1948年第六次修订同时,世卫组织成为 其管理者。 • ICD是对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分类的唯一国际标准。 • 1900年—ICD-1; 1909年—ICD-2 • 1920年—ICD-3; 1929年—ICD-4 • 1938年—ICD-5; 1948年—ICD-6 • 1955年—ICD-7; 1965年—ICD-8 • 1975年—ICD-9; 1993年- ICD-10
• 骨伤科疾病目前普遍使用现代解剖学名称作为诊断术 语,于西医病名相同。故未收入本标准。
• 目前主要用于中医病案的用词规范,病案中中医疾病 诊断信息的统计。
3。《中医药学名词》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 2005年出版 •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编写,参与单位有中国 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多家单位
• 该版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以及美国国立医学 图书馆《医学主题词表》(MeSH)相兼容,成为目前使 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 也是国内中西医大型数据库建设的支撑。
ICD-10
•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组织编写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 中文翻译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
• ,内容包括:总论,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治疗学,中药学,方 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康复学,内科疾病, 外科疾病,妇科 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旺肠科疾病,皮肤科疾病, 骨伤科疾病18部分,共5283条。
• 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 使用的中医药学规范名词。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主要内容
一、部分疾病标准的简介 二、常用中医疾病术语标准比较调查
一、部分疾病相关标准的简介
IST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
疾病术语国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997年版
中医药学名词 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1。IST
• 《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 》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y • 2007年10月公布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WHO西太区)先前发布 包括中医、韩医、日本汉方医学等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 •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最终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
特上的名词给出 了定义或注释。
• 2。体现学科的系统性,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具有派 生功能,是较为常用的骨干名词。
• 3。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术语名词比较:现有自然科学名 词术语多数来自外国,20世纪50年代主要来自苏联( 俄文),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来自欧美(英文),规 范工作的任务是对与英文名词相对应的汉译名词作出 选择和统一。而中医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 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
• 名词术语标准是
对每一个对象进行确切描述、命名和(或)编码。名词 定义属于术语标准,制定术语标准的意义就是对概念 严格定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反映出其基本特征, 力求达到术语的精确性和单一性,即一词一义(避免 多义词),一意一词(避免同义词),从而避免信息 交流过程中的歧义和误解;
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 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500 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英文 及中文。
• 研究始于2004年,经过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 亚等多国专家的多次研究讨论,现己完成初稿。
• 其使用对象定位于西方国家传统医学学生及从业人员,运用领域 包括传统医学临床、信息、教育及科研。
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
该标准特点
• 该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930种常见并及其定义。并有症 状性术语49条
• 该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 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 按照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进行分类,例如:心系疾病 等
2。疾病术语国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国家技术监督局97年发布
疾病 证候 治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 外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