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位之郄穴(附有穴位图)

合集下载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轻松学十六郄穴(二)2021-07-19 18:44·医学普及课堂•郄门【类属】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位置】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腕横纹上5寸左右。

【取穴方法】从大陵沿着手厥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在肌腱和肌肉移行处能感到一个细窄的缝隙,即是郄门。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得气的深度,脉节在0.2~0.3寸,肉节0.5~0.8寸,筋节0.8~1.0寸。

可灸。

【功效】止痛安神,清营止血。

【主治】咳血,呕血,缪血。

五心烦热。

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痔疾。

胸痛,心肌炎,胸膜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乳腺炎。

【考证】《甲乙经》曰:心痛,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会宗【类属】手少阳三焦经郄穴。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三个凹陷。

外关上一个凹陷处,在支沟尺侧旁开一筋。

【取穴方法】从腕横纹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循摸至外关,从外关再往上摸一个凹陷,此凹陷是支沟。

从支沟往尺侧循摸,滑过一条筋至一个缝隙中,在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就是会宗。

【功效】清泻三焦,开窍,理气止痛。

【主治】耳病,耳鸣,耳痛,耳聋。

眼病。

气滞,喘满。

运动后肌肉痛。

【考证】《外台秘要》曰:会宗主肌肉痛,耳聋,羊痫。

•外丘【类属】足少阳胆经郄穴【位置】在外踝上7寸左右,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顺着腓骨向上循摸,在骨和肉交会之处是绝骨。

从绝骨外再往上循摸4个凹陷,外丘位于第四个凹陷中。

循摸时必须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主治】胸胁痛。

少阳经胸胁部皮肤病,如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外丘收乎大肠。

《甲乙经》曰: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热,外丘主之。

•中都【类属】足厥阴肝经郄穴【位置】在内踝尖上7个凹陷,在胫骨后侧,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取穴方法】先定蠡沟(其位于内踝上第五个凹陷处,于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沿着足厥阴经的缝隙,从蠡沟再往上循摸两个凹陷。

针灸必背歌赋之十六郄穴

针灸必背歌赋之十六郄穴

针灸必背歌赋之十六郄穴
【原文】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

病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

胃经是梁丘,脾应地机彻。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

胆郄在外丘,肝郄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

阳维郄阳交,阴维筑宾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郄有空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

大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共计16穴。

郄穴在生理上为气血深聚之处,在病理上也是脏腑经脉病证的反应点。

郄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

在诊断方面,许多急性或慢性病会在郄穴出现不同反应,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例如心痛、胸闷患者,往往在患侧手厥阴经郄门穴出现压痛;月经不调、痛经患
者常常在足太阴经地机穴有压痛。

急性胃痛,会在胃经郄穴梁丘出现压痛;大肠经郄穴温溜压痛,可提示消化道穿孔;心动过速时可在心经郄穴阴郄或心包经郄穴郄门出现压痛;肺经郄穴孔最出现压痛,可见于肺结核咳血或哮喘急性发作。

郄穴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其中阴经郄穴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

例如胃经郄穴梁丘主治急性胃痛;心经郄穴阴郄、心包经郄穴郄门用于治疗心绞痛、呕血;小肠经郄穴养老治疗急性肩背疼痛、落枕;脾经郄穴地机用于治疗痛经、崩漏、便血;肺经郄穴孔最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咯血、痔疮下血等。

郄穴名词解释

郄穴名词解释

郄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郄穴不?郄穴啊,那可真是中医经络里超级重要的
一部分呢!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地图上的特殊站点。

咱就说啊,郄穴就像是道路上的关键转折点。

比如说,你要去一个
地方,总会有那么几个特别的地方是你必须经过的,郄穴在经络里差
不多就是这样的存在呀!
郄穴一共有十六个呢,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每个郄穴都有它
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比如说孔最穴,那对咳嗽、咯血等毛病可有效果啦!哎呀,这就像你家里有个专门应对某种问题的神奇工具一样。

“嘿,那郄穴到底咋发现的呀?”有人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这可是
咱们老祖宗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得来的呀!他们就像超级侦探一样,一点点摸索出这些神奇的穴位。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医在给病人治疗,就用到了郄穴。


病人腰疼得厉害,中医就在委中穴那里按了按,嘿,没多久,病人就
感觉轻松多了。

这可太神奇了吧!
郄穴在中医治疗里的作用可大啦!它们可以诊断疾病,还能治疗疾
病呢。

就好像是身体的报警器和修复器。

当身体某个地方出问题了,
郄穴可能就会有反应,这时候中医就能通过郄穴来判断病情。

然后呢,通过刺激郄穴,又能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总之啊,郄穴可不是一般的穴位,它们是中医经络学里闪闪发光的
宝贝!郄穴是中医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对中医的
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真应该好好了解和重视它们呀!。

特定穴系列之郄穴、络穴

特定穴系列之郄穴、络穴

特定穴系列之郄穴、络穴之前已经讲过很多特定穴了,今天咱们来复习下郄穴和络穴。

郄穴和络穴在临床中经常用,有时候却没意识到这个穴位是郄穴、络穴,只考虑到这个穴位常规的治疗功效,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穴位作为特定穴的功效。

郄穴的“郄”字,原音念qie(四声,音同“切”),所以在外面看到一些老专家说“qie穴”的时候要知道其实说的是“郄穴”。

学习郄穴的内容,首先要明白其定义,郄穴是经气深聚的地方,位置一般在肘膝关节以下,针刺深度会较深,才会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郄穴主要治疗急性疾病。

什么是急性疾病?比如胃痛,有隐隐作痛、刺痛、胀痛、绞痛,以上各种疼痛性质哪一种算是急症?“隐隐作痛”和“胀痛”算不上急症,但是胃痉挛的绞痛、急腹症的胀痛肯定是急症。

治疗胃痉挛的时候,除了选用合穴、募穴、背俞穴,根据辨证的虚实,采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用本经或者异经的子母补泻法之外,必用胃经的郄穴梁丘。

如果不是急症,即便使用了郄穴,也体现不出它的效果。

中医急症治疗以郄穴为主。

如肾绞痛的病人,可以用水泉,之前有过案例,患者肾结石,打杜冷丁无效,来到我这里针灸治疗,就用了两个穴位,当时针入痛止,其中有一个穴位就是水泉,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案例。

胆绞痛亦如此,有时候我们在遇到胆绞痛的患者,选用胆囊穴、阳陵泉,止痛的效果有时候不是那么理想,这时选用外丘穴的话,患者疼痛很快就止住了。

虽然说临床可能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急症,但是心里要有这个概念,以后真的遇到这样的患者,心里就会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再如痛经的病人,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一般选取三阴交穴,但很多时候,单用三阴交临床效果不是很好,这时候可以加用地机穴,大家知道地机穴是治疗痛经的常用穴,却忽略了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

选用地机穴后,若效果仍不好,而且患者以两侧少腹疼痛为主,此时可取肝经的郄穴。

除十二正经郄穴外,尚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个郄穴,共有十六个郄穴。

所有郄穴都是指经气深聚的地方,一般在肘膝关节附近,总的来讲阳经郄穴治痛,阴经郄穴治血,但是具体到每条经络,情况又各不相同。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穴位分享之四十八?阴郄穴

穴位分享之四十八?阴郄穴

穴位分享之四十八阴郄穴
手少阴心经阴郄穴,少阴,心经也。

郄,孔隙也。

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

理同阴郄名解。

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功效:宁心安神、清热止血、通经活络。

主治:胃脘部疼痛、吐血、心痛、盗汗、失语、鼻衄。

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特效按摩:按摩阴郄,对骨蒸盗汗(晚上睡觉心里烦躁,易做噩梦,一出汗就醒,醒时不出汗)有特效。

用手指指腹按压阴郄穴位,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每日经常按摩阴郄穴位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小儿抽筋等。

此穴常用来治疗本经之心痛、心悸等症状。

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故常用此穴治疗盗汗。

肺痨之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潮热,配以神阙、膏肓疗效较好。

宠物特定穴介绍 郗穴

宠物特定穴介绍 郗穴
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
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阴维脉 阴蹻脉
郄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 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郄穴在临床当中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 进行检查虚实的征象。
郗穴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

原穴络穴郄穴的功能主治

原穴络穴郄穴的功能主治

原穴络穴郄穴的功能主治原穴•原穴为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足阳明胃经。

•原穴主要功能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原穴主治胃痛、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按揉原穴可以缓解胃痛、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穴络•穴络是中医学中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部穴位之间连接起来的通道。

•穴络起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保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穴络包括经络和络脉,经络贯穿全身分为十二经络、八脉、奇恒之脉等。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经络阻塞可以导致疾病产生。

郄穴•郄穴是指位于人体穴位的一种,位于手太阴肺经。

•郄穴有很多主治作用,对于肺部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郄穴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闷、肩背痛等疾病。

•按揉郄穴可以舒缓上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增强肺部功能。

郄穴的主治作用•对于咳嗽和气喘,按揉郄穴可以舒缓呼吸道的急性症状,缓解痰多、喉咙干痛等症状。

•对于咳血,按压郄穴可以止血,减轻咯血的症状。

•对于胸闷和肩背痛,按揉郄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胸闷不适和痛感。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按揉郄穴可以增强肺部功能,提高免疫力,使疾病更快康复。

郄穴的按揉方法•郄穴位于手掌尺侧,手腕横纹上四分之一处。

•可以使用食指、中指或拇指按揉郄穴。

•以适当的力度按压,可以出现酸胀感为宜。

•按揉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

注意事项•按揉穴位时要保持指甲整洁,避免刺激皮肤。

•按揉时要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按揉穴位前要洗手,保持清洁。

•按揉时要注意放松身体,避免紧张和压力。

总结原穴、络穴和郄穴都是人体穴位中的重要穴点,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通过按揉这些穴位,可以缓解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按揉这些穴位,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效穴位
十二正经“郄穴”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 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分类
•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 (一)络脉包括:15络脉、孙脉和浮脉 • (二)经脉包括: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
肝经之郄穴----中都穴
取穴方法: 中都穴位于内踝上七寸,胫骨内 侧面的中点或胫骨后缘处。
十二郄穴歌诀
• 孔最温溜肺大肠,梁丘地机胃脾乡, • 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 • 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胆肝藏,
人体十二正经
内侧 外侧
太阴
肺经
阳明 大肠经
少阳 三焦经 太阳 小肠经 阳明
手 足
厥阴 心包经 少阴 心经 太阴
厥阴 少阴 脾经 肝经 肾经
胃经
胆经 膀胱经
少阳 太阳
经络的作用?
• 《灵枢•经脉》指出: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 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基本作用;
所以能处理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所以能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十二正经郄穴
十六郄穴——郄穴是指体内气血聚会
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其中除十 二正经外,奇经中的阴跷、阳跷脉和 阴维、阳维脉都有郄穴,郄穴大多用 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 性病症。
取穴方法: 温溜穴位于:手外 侧腕横纹上五寸处
胃经之郄穴----梁丘穴
取穴方法:(梁丘 穴)膝髌骨外上缘 上2寸
脾经之郄穴----地机穴
取穴方法: (地机穴)阴陵泉 下3寸
心经之郄穴----阴郄穴
取穴方法:阴郄穴 (在手腕处)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 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 上0.5寸。
取穴方法: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 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 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心包经之郄穴----郄门穴
取穴方法: 郄门穴位于腕横纹上5寸
三焦经之郄穴----会宗穴
取穴方法:定位] 在前臂背侧, 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 尺骨的桡侧缘。
胆经之郄穴----外丘穴
取穴方法: 【定位 】 外丘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 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十二正经“郄穴”
• 肝--中都、 • 心--阴郄、 • 脾--地机、 • 肾--水泉、 • 肺--孔最、 青 • 心包--郄门、 衣 胆--外丘、 小肠--养老、 胃--梁丘、 膀胱--金门、 大肠--温溜、 三焦--会宗、
肺经之郄穴----孔最穴
取穴方法:
孔最穴位于: 手内侧腕横纹上7寸
大肠经之郄穴----温溜穴
小肠经之郄穴----养老穴
取穴方法:
养老穴位于:尺骨头之桡(rao)侧 (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 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 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膀胱经之郄穴----金门穴
取穴方法: 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 当外踝前缘直下,骰(tou) 骨下缘处。
肾经之郄穴----水泉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