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2.1

生态系统
张家港市
赛 达 伯 格 湖
比 利 时
Hamois
农 区 的 夏 季 景 观
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如太阳能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极
能 量 流 动
氮 循 环
硫 循 环
物质循环:大气循环、 水循环、沉积物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 循环、磷循环)
磷 循 环
“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 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 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 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 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 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 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 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 12个星球。”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1972)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 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 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 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 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 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 可控制的衰退。”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1972)
四个问题
一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中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政策
二
三
四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
生 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 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 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 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 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 活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 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实现途径摘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体,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科学发展观;实现途径1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指“家”或“我们的环境”,19世纪中叶后生态被赋予现代科学含义,泛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明体现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总体风貌。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原始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产活动极其简单,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不得已的低水平和谐;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出现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但这种破坏程度基本在自然生态所能承受且能自行修复的范围之内,尚未对人类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大大超出其承载力,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脆弱,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形成了生态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
1.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而产生的更加全面、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
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和新的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2]。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应该修复和纠正改造过程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更高层次的和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浅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浅探■武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
并且系统、完整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建设路径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 快速 增长 , 走 的仍然 是
“ 高投 入 、 高消耗 、 高排放、 低效率” 的传 统 工 业 化道
路, 龙 头产业 几 乎 全 是 高耗 能 高 污 染 产业 。我 国 的 单位 G DP能耗 比发 达 国 家 平 均 高 4 0 , 基 础 资源
的枯竭 与环 境成 本 的加大 已成 为严 重制 约经 济增 长 的 因 素 之 一 。2 0 1 2年 6月 ,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的 《 2 0 1 1年 中 国环境状 况公 报 》 指 出, 相较 2 0 1 1 年, 中 国的环 境和 生态 问题 有 所 改 善 , 但 经 济 社 会 发展 面
[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4 6 8 4 ( 2 0 1 3 ) 0 3 - 0 0 2 5 - 0 4
社 会 主义 生 态 文 明 的基 本 内涵 及 建 设 路 径
俞 丽君
(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经 济与 政 法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8 )
[ 摘
Ke y wo r d s:s oc i a l i s m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i l i z a t i o n;m a i n c o nt e n t;c ons t r uc t i o n
继党 的 十七 大 明 确 提 出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目标 后, 十八 大进一 步 指 出 “ 建设生态文明 , 是 关 系 人 民 福祉 、 关 系 民族 未来 的长远 大计 ” , “ 把生 态文 明建 设
( S c h o o l o f Ec o n o mi c s a n d P o l i t i c s& L a w, Hu b e i Un i v . o f T e c h . , Wu h a n 4 3 0 0 6 8 , C h i n a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作者:何书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顺应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有着严峻的现实背景。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其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再次,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2013-QN-307。
作者简介:何书彩,硕士,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181-02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目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具体到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观点中,部分县专家根据人类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生活所构成的复杂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来阐述关于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结果,它既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又要求自然发展,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互相影响的发展圈中。
有的学者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读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改造自然,还要求保护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从自然中获利,又要促进自然发展。
在学术界也有研究者指出,生态文明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广义的生态文明,二是狭义的生态文明。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文明的包容性、生态文明的发展性、生态文明的和谐性等这些共性特征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公认的。
综合上述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为: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等进行综合治理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
首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这意味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科学内涵。
这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要素。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第四,推动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提升,但必须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最后,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待。
这不仅意味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涉及政府、市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协调。
同时,市场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建设。
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并转变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发环保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减排和处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作者:乌尼日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步,环境友好型建设也已经被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之下,人与自然、文明以及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况且在近年来由于经济和工业对于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也使得资源环境对于我国发展的约束性越来越强。
为了推动国家长期性的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关注和践行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金山银山的同时也促进绿水青山的建设,这才是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利益发展的基本模式。
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基本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基本利益和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情,只有较好的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家长远发展,同时也才能够保证人民的基本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习近平主席在去年所强调的绿色化发展正是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整体利益。
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将生态建设适当的融入到国家发展方向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所以不论是从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发展的方向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1]一、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1.生态文明“生态”这一词是从古希腊语延伸和展开的,最初仅仅是房屋和家庭的意思。
在之后则主要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的状态。
“文明”这一个词则是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出发的,从时间范畴来看,文明是具有阶段性的,在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主要反映的是人类进步的状态,而在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水平。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

文 章 编 号 :2 O 9 5 — 5 4 6 4 ( 2 O 1 3 ) 0 2 内涵 及 实 现 路 径
李成 芳 ,罗天强
( 武汉科技大 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湖北 武汉 摘 4 3 0 0 8 1 )
Ec o l o g i c a l Ci v i l i z a t i o n
L i C h e n g f a n g, L u o T i a n q i a n g
( C o l l e g e o f Ma r x i s m ,W 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W u h a n 4 3 0 0 8 1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E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 t h e s u mm a t i o n o f t h e p o s i t i v e o u t c o me t h a t h u ma n b e i n g s
a n d i t r e f l e c t s t h e s t a t u s t h a t h u ma n b e i n g s e s t a b l i s h a n d ma i n t e n a n c e c o n s c i o u s l y t h e h a r mo n i o u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e e n h u ma n a n d t h e n a t u r e .P e o p l e mu s t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o u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u n i f y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a t e r i a 1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ma i n t a i n t h e mo d e r a t e t e n s i o n b e t we e n n a t u r a 1 n a t u r e a n d a r t i f i c i a l n a t u r e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1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r e a l i z i n g a p p r o a c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探究
吕莉梅 (汕头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摘 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人民福祉和 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要充分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设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基本路径,从而进一 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基本路径
747
一、前言 十八大报告主要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题,重点突出生态文 明建设,从而将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 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要充分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 将其充分融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 程。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同我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 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及基本路径加以分 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生态文明建设 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关系。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2005 年,我 国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之一理念,至 2009 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 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列为同一战略高度 [1]。到 2013 年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 息息相关的,要充分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将其充分融入到我国的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当中。时代要求我国要 将生态文明理念同道德准则融入到经济、民生、环境等不同的领域当中,使 其发挥驱动以及导向的作用,并进一步体现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同自 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是反对糟践自然、漠视自然、盲目干预自然以及滥用自 然,是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顺应自然的文明。 最后,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作为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基础及前提,若不能保证生态文 明环境的良好性以及安全性,就会使其他的文明失去有效的载体。 (二)生态文明建设及基本分类 1、基于建设主体的分类。从建设主体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所 有人的参与,有着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混合主体以及家庭等不同的主 体。其中政府是所有政策的一个制定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也 是公共环境服务的一个提供者;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主要起着咨 询以及监督的作用;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也是促进绿色健康 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混合主体其他形式组织的组合,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积极力量[2];而家庭是主体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最普遍的参与者。 2、基于建设领域的分类。从建设领域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分 为社区尺度、地区尺度、区域尺度、国家尺度以及全球尺度。社区尺度致力 于环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崇尚节约资源;地区尺度与地区尺度注重推进 国家的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绿色发展;国家尺度致力于国土的空间优化, 以实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为目标;全球尺度的生态文明是世界环保运动 的新力量,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 3、基于建设内容的分类。从建设内容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分 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农田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文明 建设以及荒漠生态文明建设等,上述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融入了生态文明建 设的发展意识,形成了一份健康而有序的生态发展机制与运行机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路径选择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 要充分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今世界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紧 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生态文明理念,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融 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当中,积极建设一
个美丽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充 分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的选择主要从目标层、路径层以及策略层三方面 来考虑。其中,目标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选择依据,应以积极建设美丽 中国,促进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资源环 境基础理论、区域发展空间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 行路径的选择。路径层主要提出国土开发与保护、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保 护与节约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这四个方向,并指出这四个路径是互相促 进、相辅相成的,他们都致力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3]。而策略层 注重从科学规划、制度创新以及全民参与三方面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 行,致力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1、国土开发与保护路径 国土开发与保护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国土开发与保护主 要是基于人口资源的均衡性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性,要努力控制 开发的强度,积极调整空间的结构,进一步促进生活空间的宜居性、生产空 间的集约性以及生态空间的文明性,从空间上协调环境、资源以及生态,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 2、环境保护与治理路径 环境质量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治 理成为提高人类居住环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因素。近几年,我国 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要目标,致力于解决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 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环境问题凸显的趋势 还没有得到遏制,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越来越强烈的公民环境意 识,使得我国必须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3、资源保护与节约路径 资源保护与节约路径是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 资源是人和环境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也是人在环境当中可以直接利用的 一部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流失、破坏以及污染都会导致环境恶 化,所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资源保护与节约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 我国人均水资源以及能源的用量日益增长,而耕地量日益下降,所面临的 资源压力逐渐增大,这也决定了我国要充分重视资源的保护与节约。 4、生态保护与修复路径 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是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人类留下 更多的青山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 人类未来的希望。面对我国日益退化的生态现实,决定了我国要充分重视 生态保护与修复,应积极进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努力提高并完善生 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现在,我国的生态服务系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 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健全,这会导致受益者与保护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 四、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在我国今后的发展 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 科学内涵,要始终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即从国土开发与保 护、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保护与节约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这四个方向稳 定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 [D]. 辽宁师范大 学, 2013. [2] 雷涛, 王曙光.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J]. 农家科技 旬刊, 2013. [3] 宋全超.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路径研究[D]. 河北经贸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