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七级上

合集下载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教学设计A】创意讲明: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

在教材处理上采纳〝教读+自读式〞。

教学步骤: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朗读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那么是要把握美好、恬适、悠闲、清新而略带一丝愁闷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

第二遍读:念准重音。

第三遍读:突出韵脚。

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1.课文中有专门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_____________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讲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预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悠闲、舒服、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自由,差不多不是神话传奇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制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

专门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专门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

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宁静安静;后一幅图画那么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

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悠闲、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标准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标准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

与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诗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2)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读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诗歌鉴赏(1)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3.搜集郭沫若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深入解读了《郭沫若诗两首》,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魅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诗歌鉴赏文章。

2.郭沫若诗歌朗读音频。

3.郭沫若诗歌鉴赏PPT。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

大家听说过郭沫若吗?知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请分享一下你们对郭沫若的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27.郭沫若诗两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像和作者感情。

2.难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

(5)笼罩:像笼子一样罩住。

(6)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2.朗读课文《天上的街市》。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三、导语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空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许多美丽的故事。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齐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看看天上的街市有多美四、正课l朗读《天上的街市》朗读指导: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读时应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

2.探究质疑: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讨论并归纳:“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

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

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

(七年级语文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27郭沫若诗两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诗人写天上美丽的街市,改造牛郎织女的故事,写跤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表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应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

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还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在的印象试读。

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

2.分析理解诗中对牛郎织女生活的想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生:自由答,师总结:不自由、不幸福(板书)2、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回答上述问题,师总结:自由富足幸福3、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4、作者: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5、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

本诗写于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当时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然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明确:冷酷、黑暗、腥秽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二、朗读诗歌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2、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个人读。

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3、分析第一节: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生:自由答,师总结作板书:(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实景相似:明、闪、现、点着.(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2、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执教:仙桃三中郑菊平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体会音韵美。

2.品味诗句,感悟意境美。

3.感受诗的情感美。

4..明白得联想和想象,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体会诗歌制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片、动画、声音。

创设一个有诗情画意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爱好。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夏的夜空,是那样的漂亮,那样的奇异,满天的星斗,熠熠生辉。

那儿,发生过多少漂亮的故事,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传奇!仰望星空,年少的你们,将会引发多少奇思妙想,激起多少次心驰向往?在87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就在这辉煌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的诗篇--«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梦幻的世界,感受那份漂亮与新奇!①请一同学介绍作者。

②齐读学习目标。

二:感知音韵美:这是一首专门美的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让我们在朗读中去发觉她的美。

1.播放配乐朗读«天上的街市»。

2.第一段朗读学习例如。

【灯片】学生按照方法,自行练习。

找两学生读给大伙儿听听。

及时鼓舞。

3.学生给后面的三节诗试着划分音节,找出重音。

4.学生谈后面各节诗应该如何读。

教师点拨。

【后三节朗读要领】教师讲如何读好每一句诗,并演示;学生跟读,仿照,体会,再反复朗诵。

第一节:突出诗的〝神〞、〝奇〞的意境。

①用叙讲故事的语气,轻慢地朗读〝远远的街灯〞五个字,重音放在〝街灯〞上,〝明了〞那么要读得轻快,表现出一种惊喜。

②读〝看起来〞时要略停,表示诗人在展开奇异的联想,再用较缓的语调读下去,重音落在〝明星〞上,因为〝明星〞与〝街灯〞相衬托,又差不多上光明的象征。

③三、四句的读法与一、二句差不多相同。

第二节:突出天上〝漂亮的街市〞。

①读第一句,语调要轻缓优美,〝我想〞要稍稍拖长,重读〝缥缈〞和〝空中〞,表示强调,看起来沉醉在离奇精妙的幻想之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与领会《登黄鹤楼》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运用诗歌鉴赏技巧进行诗歌欣赏。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问候,与学生互动。

2.用PPT播放郭沫若的图片,由学生谈谈对郭沫若的印象。

二、呈现新课:(10分钟)1.教师用PPT呈现《登黄鹤楼》这首诗。

带领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结构。

2.发放有关《登黄鹤楼》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组给出一段诗中的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句子,并解释为什么选这个句子。

2.组内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观点。

四、集体展示:(10分钟)1.老师请两个组代表上台,展示一下他们小组的观点。

2.学生观看展示,促进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15分钟)1.通过PPT呈现该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阅读、欣赏并思考。

六、小结课堂:(5分钟)1.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进行总结,并寄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

七、课后作业:1.背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3.预习下一课《书信》。

教学反思:通过诗歌的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并且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展示环节,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八、课堂延伸活动:(20分钟)1.让学生自由创作与《登黄鹤楼》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相关的短诗或读后感,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

在教材处理上采用“教读+自读式”。

教学步骤:
教学《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
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
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 •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

第二遍读:念准重音。

第三遍读:突出韵脚。

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______________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
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 •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
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

特别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特别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
街的“闲游图”。

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

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
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这首诗的语言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式说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 “灯”。

或好在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

或好在语气亲切。

例“我想” “你看”。

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
“定然”。

三、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
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
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 •学生背诵。

第一遍背诵:感受诗的语言美。

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二遍背诵:想象诗的画面美。

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
画面。

第三遍背诵:领悟诗的情感美。

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学生用同样的步骤自学《静夜》。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运用“一击两响”思路组织比较式的阅读品析。

即把两首诗拈
联在一起,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琢磨,去比较。

让两首诗的画面、语言、意境、写法在品读之中融进学生的心田。

教学步骤:
一、教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仿读。

二、比较
这两首诗很相似。

下面我们从它的写法、风格等方面来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

1结构相似《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在结构上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
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天上的街市》,诗人由人间街市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天河清浅如一湾溪水。

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上闲游。

想象合情合理。

《静夜》, 诗人先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
泪……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2•意境相似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

3•音律和谐这两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三、背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着眼于语言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课中活
动。

在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中有机地穿插各种练习,练习与朗读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朗读”的练习与其他的各种练习组织起和谐的课堂训练的网络。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诗歌
二、复述故事
三、训练语言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
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
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 •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资料整合平台】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音韵美。

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

第一节诗1 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

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

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

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环境雅。

第一节诗写景。

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

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

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想象奇。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

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
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

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
珠。

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