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率平衡点分析
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6.73%

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6.73%摘要:1.介绍税负平衡点2.阐述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含义3.详述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计算方法4.分析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影响因素5.总结税负平衡点的重要性正文:一、税负平衡点概述税负平衡点,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税收负担与企业收益相等,企业税后利润为零的税率。
税负平衡点是企业在税收筹划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
二、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含义1.一般税负平衡点: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税收负担与企业收益相等,企业税后利润为零的税率。
一般税负平衡点通常用于企业税收筹划,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税率水平。
2.小规模税负平衡点: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税收负担与企业收益相等,企业税后利润为零的税率,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税负平衡点可以帮助小规模纳税人合理控制税收负担,提高税收筹划效果。
三、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计算方法1.一般税负平衡点的计算方法:一般税负平衡点=企业税前利润/(1-企业所得税税率)。
通过这个公式,企业可以计算出在一定税率水平下,税收负担与企业收益相等的税率。
2.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计算方法:小规模税负平衡点=企业税前利润/(1-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
这个公式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帮助他们计算出在一定税率水平下,税收负担与企业收益相等的税率。
四、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的影响因素1.税率水平:税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税负平衡点。
税率越高,税负平衡点越低;税率越低,税负平衡点越高。
2.企业税前利润:企业税前利润越高,税负平衡点越高;企业税前利润越低,税负平衡点越低。
3.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税负平衡点。
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可能会降低税负平衡点;税收政策收紧,可能会提高税负平衡点。
五、总结税负平衡点是企业在税收筹划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
通过计算一般和小规模税负平衡点,企业可以合理控制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
税负:指标设计、影响因素、效果分析

税负:指标设计、影响因素、效果分析税负的问题,一度成为热点问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分析一下税负的有关问题,澄清一些认识。
本文认为,税负既是一个可以精确计量的指标,也是一种感觉。
影响税负轻重的因素,包括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经济环境、盈利能力等诸多因素。
从税制设计的角度看,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征管水平提高,征管漏洞减少,可能抵消税制的部分降税效果,对个别企业而言,甚至可能导致税负上升。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纳税人的盈利能力,也影响其负担能力。
这几年,受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纳税人的盈利能力下降,负担能力下降,税负也可能相对增加。
对纳税人而言,税负是越轻越好,还是越重越好,不可一概而论。
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意义。
无论是对纳税人还是宏观决策部门而言,分析税负变化情况,可以作为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窗口,作为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决策水平的参考。
本文包括以下问题。
一、税负及其分类二、影响税负的因素三、税负的变与不变及原因四、税负的影响---越轻越好?五、税负的比较方法及其意义一、税负及其分类税负,简单地理解,就是税收负担。
但是税收负担,太笼统了,需要进一步细分,才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
(一)微观税负与宏观税负微观税负,是分析每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宏观税负,是分析全体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宏观是由微观构成的,认识宏观,应先从微观入手。
(二)微观税负的三个指标尽管纳税额,比如一年缴了多少税,可以作为衡量税收负担的一个标准,但是,某种比率,更能说明问题。
微观税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收入税负率对多数税种而言,纳税人有收入,才会缴税,即使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税种,比如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其纳税资金来源,也是收入。
因此,税额与收入的比例,可以作为税负指标,表明收入中有多少被用来缴税了。
(1)总收入税负率总收入税负率,是把有关的税额加总,然后与收入总额比,得出总收入税负率。
总收入税负率=纳税总额/收入总额(2)税种收入税负率把某个税种缴纳的税额,与该税种应税收入相比,得出税种收入税负率。
税负率分析

企业所得税行业预警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增值税税负率增值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2005-3-110:0 国家税务总局附件1: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一、通用指标及功能(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思路

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思路一、税收筹划的一般思路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安排纳税行为的一种活动。
在研究税收筹划时,通常的思路是首先分析税负的分布情况,然后寻找税负的差异点,最后选择最佳税负点。
税负分布点是税收筹划的前提,有税负分布点才有税负差异点,税负差异点就是税收筹划点。
税收筹划就是对税负差异点进行筹划,是在税负差异中选择能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最佳税负点。
对增值税税收筹划而言,其要遵循不违法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即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注意以税收征管法、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补充规定等为法律依据,再要考虑与之有关的其他税种(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等)的税负效应,进行整体筹划,防止顾此失彼。
由于增值税税收筹划中的优惠政策较多,如何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降低税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另外,在兼营、混合销售经营活动中,涉及的业务较为复杂,税种较多,税率也不一致,如何使得整体税负最小,也日益成为筹划的对象。
二、利用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税收筹划(一)利用国家对农产品的特殊优惠政策进行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具体来说是指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单位和个人销售自产的初级产品免征增值税。
同时考虑到某些一般纳税人购进这些农产品没有办法抵扣,因此《暂行条例》又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一般纳税人向农业生产者购买的免税农业产品,或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农业产品,准予按照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但对于使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准抵扣进项税额。
该政策中便存在一定的可筹划空间。
具体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法是:如果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自行生产的农产品(包括畜产品)继续生产工业产品,应当将农产品的生产分设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将农产品的连续加工改为独立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以适用抵扣进项税的规定。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党的某某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
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
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
表现有三: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
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某某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某某年为2350亿元,某某年为2500亿元,某某年为1831亿元,某某年为3465亿元,某某年为5256亿元。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公式(纯干货)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方法(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税负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税收负担的大小。
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讲,只有相对合理的税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纳税监管角度讲,在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一定情况下,实际税负过低,则有可能存在偷漏税问题,会引起税务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企业来讲,如果实际税负较高,企业也应该查明原因,加强纳税税务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
一、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一般如下:(仅供参考)1、食品饮料:4.50%2、农副食品加工:3.50%3、医药制造业:8.50%4、纺织品(化纤):2.25%5、金属制品业:2.20%6、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7、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2.91%8、电子通信设备:2.65%9、造纸及纸制品业:5.00%10、建材产品:4.98%11、卷烟加工:12.50%12、化工产品:3.35%13、塑料制品业:3.50%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15、电气机械及器材:3.70%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18、商业批发:0.90%19、商业零售:2.50%20、房地产:3.5%21、建筑安装:3.5%22、其他:3.5%二、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公式:简单的来说: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3%(具体根据行业税率)除以销售收入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一般就是: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3%、9%或6%,而是小于该比例,具体计算: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三、各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仅供参考)1、造纸及纸制品业:1.00%2、畜牧业:1.20%3、医药制造业:2.5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5、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食品制造业:1.00%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1.00%8、饮料制造业:2.00%9、畜牧业:1.20%10、塑料制品业:3.00%11、商务服务业:2.50%12、专用设备制造业:2.00%13、专业技术服务业:2.50%15、其他制造业-管业:3.00%16、其他制造业:1.50%17、建筑业:1.50%18、其他服务业:4.00%19、采矿业:1.00%2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00%21、批发业:1.00%22、农副食品加工业:1.00%23、金属制品业--轴瓦:6.00%24、金属制品业--弹簧:3.00%25、金属制品业:2.00%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27、农、林、牧、渔服务业1.10%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0%29、零售业:1.50%30、居民服务业:1.20%31、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2.00%32、建筑材料制造业:3.00%34、家具制造业:1.50%35、计算机服务业:2.00%3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4.00%3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50%38、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50%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40、纺织业:1.00%4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0%42、房地产业:4.00%4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4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50%45、道路运输业:2.00%四、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所得税税负率为年度交纳所得税税额占该企业销售额或者营业额百分比。
企业税负分析

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参照表税负率=应交税金/销售收入即系=(销项税-进项税)/销售收入×100 序号行业平均税负率1 农副食品加工 3.502 食品饮料 4.503 纺织品(化纤) 2.25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6 建材产品 4.987 化工产品 3.358 医药制造业 8.509 卷烟加工 12.5010 塑料制品业 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12 金属制品业 2.20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14 电子通信设备 2.6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 3.70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18 商业批发 0.9019 商业零售 2.5020 其他 3.50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分析税负率差异幅度=[企业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100将测算的企业税负率与上年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如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30,则该企业申报异常。
(二)企业销售额变动率的测算分析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当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50或低于-50,应将应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进行配比分析,以确定该企业申报是否异常。
(三)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分析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100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100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额=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如果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幅度超过各地设定的正常峰值,该企业申报异常。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计算方法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计算方法作为一般纳税人,我们需要了解和计算税负率。
税负率是指企业或个人纳税所支付的税金与其所得收入或利润的比率。
了解税负率有助于个人和企业合理规划财务,优化税务筹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计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税务知识。
纳税人根据自身的纳税情况和税收政策可以选择不同的税负率计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1. 综合税负率计算方法综合税负率是指企业或个人纳税人的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
总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指增值税、消费税等。
总收入则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或个人的薪酬收入等。
综合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综合税负率 = 总税收 / 总收入2. 逐项税负率计算方法逐项税负率计算方法是将不同税种的税负分别计算,并最后汇总为总税负率。
该方法适用于企业或个人税负计算中涉及多种税种。
逐项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逐项税负率 = 某一项税负 / 总收入3. 直接税负率计算方法直接税负率是指企业或个人纳税人所支付的直接税与其所得收入之比。
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直接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直接税负率 = 直接税 / 总收入4. 间接税负率计算方法间接税负率是指企业或个人纳税人所支付的间接税与其所得收入之比。
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间接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间接税负率 = 间接税 / 总收入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了解税务政策和税收计算的相关规定。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税务法规可能有所不同,也要考虑是否适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收的税基等因素。
下面将通过一个企业纳税案例来说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计算方法。
假设某企业在一年内的销售收入为100万元,直接税为40万元,间接税为20万元,总税收为60万元。
根据综合税负率计算方法,其综合税负率为:综合税负率 = 60万元 / 100万元 = 60%如果将直接税和间接税分开计算,假设该企业的总收入为100万元,直接税为40万元,则直接税负率为:直接税负率 = 40万元 / 100万元 = 40%假设该企业的总收入为100万元,间接税为20万元,则间接税负率为:间接税负率 = 20万元 / 100万元 = 20%综上所述,该企业的综合税负率为60%,而直接税负率为40%,间接税负率为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规模和一般纳税人选哪个好
增值税有两类纳税人,一类是一般纳税人,另一类是小规模纳税人。
前者要同时达到销售额符合标准和会计核算健全这两个条件,后者无需受此限制。
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实务中,是当一般纳税人好呢还是做小规模纳税人好呢?
首先,要认识税负平衡点。
现行增值税政策告诉我们:小规模工业企业(含修理修配)的征收率为6%,小规模商业企业征收率为4%。
而一般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会因各个具体企业购销情况之不同而相异,有的高于6%或4%,有的也许等于或低于6%或4%。
在什么条件下,一般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会等于6%或4%呢?这需要抛开千差万别的各个具体的一般纳税人实际情况,纯粹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论证。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用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公式中的销项税额,它等于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之乘积;进项税额,一般来讲,其主要的部分是货物的购进额与税率之乘积(至于支付运费扣税问题,因其数量小,权且不作考虑)。
于是,在该商品进销两个环节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应纳税额=(销售额-购进额)×税率。
货物的购进额又怎么确定呢?由于是纯理论分析,所以
我们就假设所有购进的货物全部都销售出去了,这时,购进额应当同销售成本相一致(其他费用权且不作考虑)。
公式为:商业应纳税额=(销售额-商品销售成本)×税率=商品销售毛利×税率。
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销售额,就可得到商业一般纳税人的理论税负率:商业税负率=毛利率×税率。
例1:A商业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100元货物,同时支付进项税17元(如不作特别说明,税率都取17%。
下同),不含税售价150元,全部出售,同时收取销项税25.50元,应纳税额为8.50元,税负率为5.67%。
若直接用毛利率计算,毛利率为33.33%,税负率也为5.67%。
现在,由于小规模商业企业的税负率为4%,可求出其毛利率=4%÷17%=23.53%。
这就是说,当商业经营中的毛利率达到23.53%时,商业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跟小规模商业企业征收率相等。
因此,两类商业增值税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平衡点就是毛利率为23.53%。
实际运用时,还需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平衡点,即:23.53%÷(1+4%)=22.63%。
而工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商品销售成本如果换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即使加工出来的产品全部都卖出去了,销售成本也只能等于全部制造成本,而并不等于制造产
品中的货物购进额。
因为,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中,除了包含有外购原材料等货物的购进额外,还包括有工人的工资和车间经费(含折旧费等)这些不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加工增值部分。
现在,我们不妨把这些加工增值部分占产品制造成本的百分比叫做加工增值率,并假设所有外购的原材料等外购货物全部都制造出了产成品,而制造出来的产成品又全部都销售掉了。
这样,工业生产中发生的货物购进额与制造产品所耗用的货物购进额就完全相等了,它可以通过加工增值率从产品销售成本中折算出来。
即:购进额=产品销售成本×(1-加工增值率);购进额=(销售额-销售毛利)×(1-加工增值率);工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销售额-销售毛利)×(1-加工增值率) ×税率;
工业税负率= 1-(1-销售毛利率)×(1-加工增值率) ×税率。
例2:B工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购进100元材料,同时支付进项税17元,此材料全部投入加工后生产成本为120元,所产产品又全部卖出,不含税售价150元,同时收取销项税25.50元,则其税负率应与前述的A商业一般纳税人计算的一样,即5.67%。
再直接代入工业税负率公式:销售毛利率=(150-120)÷150×1
00%=20%;加工增值率=(120-100)÷120×100%=16.67%,税负率= 1-(1-20%)×(1-16.67%) ×17%=5.67%。
因为小规模工业企业的征收率为6%,并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率,即6%÷(1+6%)=5.66%,则可利用数学中的等式变形方法而求出两类工业增值税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平衡点公式为:(1-销售毛利率)×(1-加工增值率)=66.71%。
实务上,在具体运用公式时,各地可由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使用者个人的职业经验对各类产品加工增值率搞一些参数标准,例如湖北省十堰市的分类产品加工增值率参数为:机械工业25%、化学工业20%、纺织工业18%等。
而有了这些标准参数,工业税负平衡点——销售毛利率,就可计算出来了。
其次,要用好税负平衡点。
当你所办的是商业企业时,你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或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经营实际情况,或参照同类商业企业销售状况,测算出本企业当年商品销售毛利率,该率如果高于22.63%,那么做一般纳税人,其税负率会高于4%;而做小规模纳税人,其税负率会低于4%。
换句话说,如果你测算出的本企业商品销售毛利率低于22.63%时,能够争取加入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行列是可以节税的。
例3:C商业企业2001年商品销售收入170万
元,毛利率18%,若按一般纳税人计税,其税负率为:18%×17%=3.06%,这比小规模商业企业的含税税负率3.85%(即4%÷104%)降了0.79%,可节约税款支出为:170×0.79%=1.343(万元)。
C企业明白这笔节税账后,就应当对照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两个标准去努力,即一要把销售额搞上去,以达到180万元关口;二要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创造这两个条件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合理合法地降低自己的税负。
当你所办的是工业企业时,可先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确定出该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求出该产品的税负平衡点,接着再测算你这个企业实际的销售毛利率,它如果大于税负平衡点时,要想降低税负,就不要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当然,按规定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除外)。
反之,就应当争取加入一般纳税人行列以降低税负。
例4:D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某化工产品,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成本核算资料,并考虑未来生产情况,估计该化工产品加工增值率为21%,则计算出税负平衡点为15.57%。
若该企业2001年度的实际产品销售毛利率为28%,则计算出的税负率为7.33%,这比小规模工业企业5.66%的含税税负率高出1.6
7%,假设D企业该年度产品销售收入为90万元,此时,
企业如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就可节约税款支出为:90×1.67%=1.503(万元)。
最后,不要顾此失彼。
在上述C、D两企业的筹划示例中,没有考虑企业销货中需要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
如果片面要求降低税负而不愿当一般纳税人,很可能产生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影响企业销售额的负作用。
因此,在纳税人类别选择的筹划中,决策者应当尽可能地把降低税负同不影响销售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切莫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