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让天下于许由

合集下载

《逍遥游》译文

《逍遥游》译文

《逍遥游》译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做春,把五百年当做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做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原文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原文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庄周〔先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逍遥游全文翻译及赏析

逍遥游全文翻译及赏析

逍遥游全文翻译及赏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庄周〔先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原文翻译

尧让天下于许由原文翻译

尧让天下于许由原文翻译尧①让天下于许由②, 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③之, 吾自视缺然④。

请致天下。

”许由曰: “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 名者, 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⑥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注释】①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传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

死后,由舜继位。

②许由:一作许繇,传说中人物,隐于箕山(今河南登封县南)。

司马迁曾登箕山,上有许由冢。

③尸:居其位而不举其事。

④缺然:歉然。

⑤鹪鹩:小鸟,俗名“巧妇鸟”。

⑥偃鼠:一名隐鼠,又名鼢鼠。

【意译】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道:“日月都出来了,而苇烛小火还不息灭,要与日月争光,不是很难么!及时雨都下了,还要挑水灌溉,对于滋润禾苗,岂不是徒劳吗!先生您只要主天下之位,天下也就太平了,而我还空占着天下之位,自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还要我来代替你,我难道要个名吗?名不过是实的宾位,我难道要求个宾位吗?鹪鹩鸟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只要一根树枝;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也就是吃饱肚子。

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厨子虽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越位去代他来烹调。

”【解说】主宰天下本是人世间最大的功名,然而对于尧和许由来说,都并不留恋。

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这最大的功名,乃是最大的尘世之累。

既然这最大的功名都不值得留恋,那么其它的功名还有什么可值得争抢的呢!尽管在庄子的艺术构想中,人们无法摆脱上述这种潜在的逻辑。

但是,尧和许由说出的一番话却令人犯疑。

他们都以安定天下为推让的理由,可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安定天下”并不是推让的理由,而恰恰成了互相争斗残杀的理由。

《逍遥游》原文及译文(深度解析)

《逍遥游》原文及译文(深度解析)

《逍遥游》原文及译文(深度解析)逍遥游一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

南冥者,天池③也。

注析:① “北冥”,北方的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喻幽暗之“无”。

② “南冥”,南方天池,喻昭明之“有”。

《道德经》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北到南,喻从“无”而显化为“有”。

③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这里强调的是“非人为”,也就是去除主观之欲念的神思,“圣人恒无心”之意。

其实这里的北海,也意指我们的脑海。

脑海宽广无边,幽暗难明,其意念幻化万物,变化无穷。

脑海一有运动就会有念头显现,从无而至有,由暗而转明。

译文:北方大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型庞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变化而成为鸟,名字叫做“鹏”。

鹏的后背宽阔,不知道有几千里远。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笼罩天空的云。

这种鸟在北方大海运动时,将会迁徙到南方大海。

南方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二《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①也,尘埃也,生物②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析:① “野马”,指空中飞扬的尘埃被气流搅动,如同奔腾的野马一样。

离近细看,就知道不过是尘埃而已。

唐朝韩偓有句诗,“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描述的即是此景象。

② “生物”,“生”是动词,“物”是名词,生成万物的意思。

《庄子·天地》说:“流动而生物”,即此意,万物都因为充塞宇内之“气”的流动而生成。

③ “视下”,上句“天之苍苍”,是“视上”,往上看天之高远;“视下”,往下看物之细微。

这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无法得观真实的情状。

F家有个“瀑布喻”,是说从远的地方看瀑布,瀑布的形状特性都比较固定,但走近了看,就会发现瀑布是在急速流动的。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尧让天下于许由
*导读:《南华真经逍遥游》中有这么一则寓言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南华真经逍遥游》中有这么一则寓言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是上古时期,著名的隐士,鄙薄名利,不以天下易其身。

庄生终身不仕,其去取之间,断然分明矣!而这则故事,褒扬许由之意明显。

《逍遥游》后来又谈到姑射山之仙子,餐风饮露。

故知许由之轻天下,符合道家遗世独立之精神也。

刘武《庄子集
解内篇补正》云:此段引许由不愿居天子之名,证明圣人无名。

其以名为宾为轻之意显然,则其不愿以天下乱其真可知也。

并且《庄子让王》云:道之真所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者也。

足见庄子无意于治天下,认为人人自治而天下治矣,大家管好自己就好了。

钟泰《庄子发微》云:上闻言磅礴万物以为一,犹见有物也。

此云孰肯以物为事,则并物而忘之,盖意又进矣!老子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以功成而不居,义正类此。

盖于是而无功之蕴阐发无遗矣。

此其所以归之于神人也。

郭象《庄子注》则云: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

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

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代之。

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

宜忘言以寻其况。

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

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

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称治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成玄英之疏,对于郭象的注是持肯定态度的。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云:庄生曳尾涂中,终身不仕,故称许由而毁尧舜。

郭象注庄,号为特会庄生之旨。

乃于开卷便调停尧、许之间,不以山林独往者为然,与漆园宗旨大相乖谬,殊为可异。

姚范《援鹑堂笔记》五十以为此为向秀之注,引秀答司马昭语为证。

且曰:郭象之注,多本向秀。

此疑鉴于叔夜菲薄汤、武之言,故城山林、当涂之一致,对物自守之偏狥,盖逊避免祸之辞与?嘉锡以为姚氏之言似矣,而未尽是也。

观《文学篇》注引向、郭逍遥义,始末全同。

今郭注亦具载之。

则此篇之注出于向秀固无疑义。

但《文学篇》注又引《秀别传》曰:季与嵇康、吕安为友,注《庄子》既成,以示二子。

是向秀成书之时,嵇康尚无恙。

姚氏谓鉴于叔夜菲薄汤、武之言者,非也。

或者后来有所改定耶?要之魏、晋士大夫虽遗弃世事,高唱无为,而又贪恋禄位,不能决然舍去。

遂至进退失据,无以自处。

良以时重世族,身仕乱朝,欲当官而行,则生命可忧;欲高蹈远引,则门户靡托。

于是务为自全之策。

居其位而不事其事,以为合于老庄清净玄虚之道。

我无为而无不为,不治即所以为治也。

《魏志王昶》载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且以书戒之,略曰: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

欲使汝曹立身行集,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

欲使汝顾名思义,不敢违约也。

夫能屈以为申,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若夫山林之士,夷、
叔之论,甘长饥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

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

」昶之言如此,可以见魏晋士大夫之心理矣!向子期之举郡计入洛,虽或怵于嵇中散之被诛,而其以巢、许之不足慕,则正与所注《逍遥游》之意同。

阮籍、王衍之徒所见大底如此,不独向子期一人藉以逊词免祸而已。

嘉锡又案:《晋书刘毅传》:文帝辟为相国掾,辞疾,积年不就,时人谓毅忠于魏氏。

而帝以其顾望,将加重辟,毅懼,应命。

司马昭之待士如此,宜向子期之懼而失图也。

余嘉锡先生的这段论述非常精辟,故全录之。

足见向秀之所以着意调和尧与许由,甚至是尊尧而抑许由,与庄子之意相悖,乃和当时士大夫之处境有密切之关系。

当时士大夫重玄学清谈,所以都想倚重老庄之说,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藉口和理由。

于是乎,就不免曲解庄生之书了。

道家学说,本有别于儒家,自魏晋之后,遂有儒道合流之趋势,这和当时的政治氛围有关。

至于唐朝之成玄英,享受国家待遇的道士,自然不可能将道家之思想和政府王权对立起来。

是以后来,有三教一家之言,其实非也。

而学《庄子》者,又不可执着于郭象的注,虽然说郭注很有名。

冯友兰先生在其哲学史之中,将郭注和庄子分开来说,认为庄子是庄子,郭注是郭注,是有道理的。

潘雨廷先生讲到其学习《庄子》的次序则是,先读《庄子》本文,后与郭注参看,然后又抛开郭注,再读《庄子》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