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我的前后左右》|大象版

合集下载

我的左边和右边(教案)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我的左边和右边(教案)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我的左边和右边(教案)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活动,帮助一年级的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左边和右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活动的引导和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左右手比赛卡片•画纸•色笔•垃圾桶2.活动场地教室或是室外广场均可。

3.活动人员教师和学生。

4.活动时间大约需要40分钟.三、活动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发现左右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分组竞赛分成若干组,每组由5-6名学生组成,在校园内寻找标有“左”、“右”的卡片。

孩子们要尽快找到尽可能多的卡片,规定时间为10分钟。

3.复习总结找到卡片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贴到白板上,并说出实际生活中左右手的使用方式。

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左右手有一个概括明确的认识。

4.活动巩固学生们用彩笔在自己的手上画出左右手的区别,并在笔记本上画出自己的左右手,把画纸贴在课桌上,用现场拍照的形式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展示。

5.讨论引导在比赛和展示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们,如何使用左右手,以及往上下前后左右走,如何避免碰撞。

如果有孩子没有完成,同学可以相互帮助。

最后,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效果和作用。

四、活动结束清除现场垃圾,并及时关闭电源和设备。

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给孩子们几道思考题,回家继续思考和讨论。

五、备注本活动注重孩子们的实际感受和表现,同时注意防止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活动结束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获奖或课堂纪念品的颁发。

《前后左右》精品教案

《前后左右》精品教案
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更准确地描述自己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
这个活动的目的,事实上就是引导学生练习在改变参照物的情况下,使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知道由于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具有相对性,当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是,对物体所处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通过拓展与应用活动,使学生借助熟悉的学校操场环境,进一步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在使用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时。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相对于一个物体的位置或朝向。
3.进一步提问:请你站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描述教学楼或其他物体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尝试站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描述教学楼等周围物体所处的位置。
请同学吗课后继续进行前后左右的描述练习,下课。
尝试描述交流
思考汇报
明确学习内容
学生描述
思考交流
班级内交流讨论
学生班级交流讨论
思考并班级讨论交流汇报
了解描述方位是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在描述一个物体位置时,首先要明确描述人对于一个物体的位置或朝向。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流程
借助单元页,引出“位置与方向”话题
借助课页问题引入本课教学
学生描述自己坐在教室里的位置
(2)学生描述
(3)谈话:我们应该怎样准确的说出自己所坐的具体位置。
2.引导学生以自己为基准描述位置
(1)提问:坐在教室的座位上,请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位同学。
(2)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以他人为基准描述位置
(1)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再说一说某位同学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吗?他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一年级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

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

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

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法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为此,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高度融合。

六、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录音机。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5分钟)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

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约18分钟)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位置:左右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

位置:左右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位置:左右课程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左右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方向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左右方向的定义和区分。

2. 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小猫、小狗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物体在图片中的位置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用左右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左右方向的定义和区分。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左右方向。

3.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左右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服、拿东西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并将它们放在讲台上。

2. 教师引导学生用左右方向来描述这些物品的位置,如“铅笔在橡皮的左边”。

3.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连线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左右方向的知识。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左右方向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左右方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左右方向的概念。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左右方向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左右方向,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一年级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

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

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

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法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为此,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高度融合。

六、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录音机。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5分钟)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

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约18分钟)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0.3 在教室里认一认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0.3 在教室里认一认

数学游戏0.3 在教室里认一认【课题名称】第3课时在教室里认一认【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页--7页。

【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室里认一认自己的班级、认一认教室里的前后左右分别有些什么、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体会几和第几,掌握并正确运用“前后左右”,认识教室里的位置和次序。

2.经历介绍活动,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并正确运用“前后左右”。

教学难点:经历介绍活动,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数学。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实验小学一年级的两位小朋友,他们邀请我去他们的班级里看看,我们一起去参观他们的班级吧!(板书课题:在教室里认一认)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教室里的前后左右教师:一年级有6个班,我们是一(3)班。

每个班级的门口都有班牌,我们看班牌能找到自己的班级。

教学提示:分辨基数和序数,变化提问: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我们班是一几班?一(1)班的数字1表示什么?隔壁班是一几班?教师:仔细观察,教室里都有什么?预设:教室里有好多东西呀,墙上挂着一面国旗!教学提示:介绍教室里的物品,熟悉“某处有某物”的介绍方法,练习方位和数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室说一说:前面有空调,头顶上有灯,中间有桌椅,后面有清洁区、图书角等。

教师:我们怎样描述国旗的位置,让大家很清楚的找到呢?教师:(1)物体的正面是前面,和前面相对的面是后面。

(第5页课件展示)(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小手指一指教室的前面和后面。

(2)面对物体的前面,左手对的方向是物体的左边,右手对的方向是物体的右边。

(听口令做动作)用你的左手指一指教室的左面,用你的右手指一指教室的右面。

(3)头顶的方向是上面,脚踩的方向是下面。

(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小手指一指教室的上面和下面。

教师:现在和同桌说一说教室里面物品的位置。

预设1:教室的前面有国旗、黑板,后面有……预设2:教室的左边是窗户,右边是教室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实践活动: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教师演示,让学生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3)教师总结,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的定义。

3. 实践活动(1)找一找: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

(2)说一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找到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画一画:让学生画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前后、上下、左右”进行标注。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强调易错点。

5. 总结延伸(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六、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

主要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3.能够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方位概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2.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并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1.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并描述物体的方位。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前后、上下、左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地识别和描述这些位置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我的前后左右
教学要点:
通过组织开展游戏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物体的方位,增强方位意识,提高学生对物体所在方位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使用前、后、左、右和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2)通过开展认方向的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方向和空间的概念。

(3)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个方向(东、西、南、北)判断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
⑴教师准备:小皮球1个供“传球接力活动用。

⑵学生准备:“点鼻子”活动用纸每两人1张,眼罩两人一个(可用红领巾替代)。

问题链:
(1)看看你的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2)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教室内的物体所在的位置?(本课核心概念)
(3)你能用前、后、左、右和远、近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吗?(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第一个观察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有关方位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安排该活动。

例如,在让学生进行短暂的观察后可以开展“向老师介绍周围新同学”的活动。

在介绍新同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前、后、左、右”来描述新同学相对于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传球接力”游戏考验的是学生对前、后、左、右方位的认知程度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游戏规则。

例如,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与指挥员,指挥员用最快的速度指挥皮球传给某一位同学等。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鼻子”活动考验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前、后、左、右和远、近更精确地描述物体所在方向和位置的能力。

其中,点鼻子活动在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同桌两人同向进行(都面向黑板或者一人站在另一人身后),再安排同桌两人面对面进行或者前后排同学面对面进行,这样会增加指挥的难度,引发认知冲突,给学生提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特点的机会。

21教育网
以上两个活动可以结合《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活动记录部分,在活动后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

表述规范:
在学生用方位名词来描述物体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参照物。

如,妙妙在我的右边,奇奇在探探的前面。

应变参考:
在“青蛙捉害虫”游戏中,可能有一些学生不理解游戏规则,教
师可以在黑板或大屏幕上适当演示,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类似“贪食蛇”等动态游戏进行演示。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强调,当青蛙转弯之后,它的前、后、左、右等方位也随着发生变化。

拓展要点:
如有更多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我来描述,你来猜”的活动:请—位学生描述物体在教室里的位置,其他同学来猜该生描述的是哪件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