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小抄)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小抄)

D值: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所需的时间。

F0值:Z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湿热121℃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

称为标准灭菌时间。

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GMP》规定F0值≥8min。

实际应在控制在12min。

F值: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

常用于干热灭菌。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简称为HLB值。

Nacl等渗当量法:Nacl等渗当量法是指1g药物的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单位为度,也可以看成灭菌时间减少到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值。

靶向制剂: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能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或给药后药物集结于靶区,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后转运肝、脾等器官而发挥疗效主动靶向制剂: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转运到靶区浓集而发挥疗效。

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细小颗粒的物质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茶剂:系指含茶叶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用沸水炮服或煎服的制剂总称。

可分为茶块、袋装茶、煎煮茶。

肠溶胶囊:系指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肠液中崩解、熔化、释放的胶囊剂。

肠肝循环: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返回门脉的现象处方: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处方包括: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以及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古方等。

打底套色: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套即是色”.单糖浆: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

精细化学品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细化学品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细化学品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精细化学品化学复题一、名词解释1.表面活性剂: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并能在两种不相溶的物质之间起到界面活性的化学物质。

2.浊点(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胶束,导致液体浑浊,这个浓度称为浊点。

3.化妆品:用于清洁、美容、保养、修饰等目的的化学制品。

4.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增加营养、延长保质期等目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5.食品乳化剂:能够使油水混合物稳定的化学物质。

6.食品增稠剂:能够增加食品黏度的化学物质。

7.香料:用于增加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物品的香味的化学物质。

8.分散染料:能够分散在介质中并着色的化学物质。

9.还原染料:能够还原并着色的化学物质。

10.胶黏剂:能够将两个物体黏合在一起的化学物质。

11.乳胶漆:一种水性涂料,主要成分为乳液和颜料。

12.水性漆:一种水性涂料,主要成分为水性树脂和颜料。

13.助留剂:能够使化学物质在液体中保持稳定状态的化学物质。

14.抗氧剂:能够抑制氧化反应的化学物质。

15.半数致死量: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使一半实验对象死亡的化学物质浓度。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表面活性剂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答案:乙醇。

2.下列表面活性剂为两性离子型的是()答案: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

3.下列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型的是()答案: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4.下列哪种表面活性剂一般不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使用()。

答案:椰子油酸二乙醇酰胺。

5.下列哪种表面活性剂可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使用()。

答案: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6.下列哪种表面活性剂可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复配使用()。

答案: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7.一双亲分子的结构为RSO3Na,一般情况下,当碳氢链R为()时,该分子可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

答案:CH2(CH2)12CH3.8.下列工艺过程不属于造纸主要工艺过程的是()。

(完整word版)表面活性剂

(完整word版)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的制备中被广泛应用,其结构特征是具有亲水性与亲脂性两种基团,其作用是能显著降低分散系的表面(界面)张力,因此可用作乳化剂、助悬剂、增溶剂、促吸收剂、润湿剂、起泡剂与消泡剂、去污剂等,是药用乳剂、悬浊剂、脂质体等的重要辅料.本章重点讨论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如CMC值、HLB值、Krafft点与昙点等)与测定方法等。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分类一、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具有很强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1.①纯液体在一定温度有一定的表面张力,是液体的物理常数.②当在水中加入无机盐或糖类物质时,则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升高;③当在水中加入低级脂肪醇、脂肪酸时,则水的表面张力下降,称此类物质为水的表面活性物质。

④当在水中加入油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高级脂肪酸)时,则水的表面张力能够显著的降低,称此类物质为该溶剂的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2.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是由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组成,而且两部分分处两端。

因此,表面活性剂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质,但具有两亲性的分子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特殊结构可以在两相界面发生定向排列,来改变两相界面性质。

从而起到润湿、乳化、增溶、絮凝、反絮凝、起泡、消泡的作用。

(1)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为正吸附,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

最外层疏水,表现低表面张力,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增溶性、起泡性.(2)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易于润湿.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1。

表面活性剂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与合成表面活性剂;2。

根据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与油溶性表面活性剂;3。

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再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优质资料

《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优质资料
23.沾湿: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24.浸湿: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
25.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将固-气界面用固-液界面代替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即为铺展。
26.自憎液体:不能在自己的吸附膜自发展开的液体称为自憎液体。
27.临界表面张力:以接触角θ的余弦cosθ对液体的表面张力γL作图,可得一直线,将此直线延长到cosθ=1处,其对应的液体表面张力值即为此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5.表面活性:在液体中加入某种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
6.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某液体中加入少量某物质时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降低,并且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的物质。
7.吸附:表面上活性剂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8.低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表面:物质和它产生的蒸汽或者真空接触的面。(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
2.界面:任意两种物质接触的两相面。(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
3.表面张力:指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N/m)。
4.表面自由能: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体相内部同分子量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称为表面自由能(J/m2)。
12.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36.絮凝剂:用于使固体微粒从分散体系中聚集或絮凝的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化学练习试题整理

表面活性剂化学练习试题整理

表面活性剂试题一、名词解释•1. 表面活性剂2•临界胶束浓度3. Krafft 点4. 浊点5. 两性表面活性剂6•增溶力7. 分散剂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选择题.1. 对表面活性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非离子型的毒性大于离子型,两性型毒性最小B. 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强C. 做乳化剂使用时,浓度应大于CMCD. 做0/W型乳化剂使用,HLB值应大于82. 对表面活性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根据经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20之间B. 表面活性剂不能混合使用C. 聚氧乙烯基团的比值增加,亲水性降低D. 杀精避孕套中起杀精作用的主成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可作洗涤剂3.40%的Span -80(HLB4.3)与60%±温-80(HLB15.0)混合后的HLB值是()A. 4.3B.6.42C.8.56D.9.65E.10.724. 等量的Span -80(HLB4.3)与吐温-80(HLB15.0)混合后的HLB值是()A. 4.3B.6.42C.8.56D.9.65E.10.835. 表面活性剂性质不包括()A. 亲水亲油平衡值B.CMC值C.适宜的粘稠度D. Krafft 点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krafft 点越低,该表面活性剂低温水溶性越好B.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应该在浊点以上使用C. 疏水基为直链的比带支链的难于降解D. 含有芳香基的表面活性剂比仅含有脂肪基的表面活性剂易于降解,故洗衣粉中主成分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B. 乳状液类型通常有O/W,W/O套圈型三种。

C.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做破乳剂D. 玻璃器皿中易得到O/W型乳状液8.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B.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都优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Krafft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浊点D. —般分子量较大的表面活性剂洗涤、分散、乳化性能好,分子量小的润湿、渗透性能好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液体油污的去除主要是靠表面活性剂的增容作用而实现的B.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宜用于洗涤天然棉纤维C. 烷基苯磺酰二乙醇胺可做稳泡剂D. 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很好的起泡剂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餐具洗涤剂可以用来洗涤瓜、果、蔬菜、肉B. 洗发香波的主要成分为十八烷基苯磺酸钠及烷基酰醇胺C. 重垢液体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含量一般在80%以上D. 粉状洗涤剂和液体洗涤剂中表面活性剂主成分完全不同1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只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B. 分子结构中含有苄基的季胺盐具有较强的杀菌性C. 药物中引入磺酸基后易被人体吸收,并提高水溶性,而药理作用改变不大D. 烷基苯磺酸钠通常为黄色油状液体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含氮的有机胺衍生物B.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存在Krafft点C.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可做相转移催化剂D. 两性表面活性剂没有等电点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过程中,常采用苯过量的方法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B. 工业常用磺化剂有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C. 温度会对磺化产物及磺化速率有影响D. 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过程中,分酸是利用密度差原理14. 下列关于两性表面活性剂性质不正确的是()A. 具有等电点B. 临界胶束浓度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大C. 两性表面活性剂没有Krafft点,但有浊点。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一、名词解释1.表面与界面:界面是指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约几个分子厚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项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活跃于表面和界面上,具有极高的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

在一定浓度以上的溶液中形成分子有序组合体,从而具有一系列应用功能。

3.表面活性:这种因表面正吸附而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润湿和反润湿,渗透和防水,乳化和破乳,分散和凝聚,起泡和消泡,洗涤,抗静电,润滑以及增溶等一系列作用称为表面活性。

4.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5.Krafft点与浊点: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当达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突然增大,这一温度被称为Krafft点。

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不同,它存在浊点(cloud point),即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突然析出使溶液浑浊的温度点。

6.特劳贝(Traube)规则:在稀水溶液中,当c很小时,γ-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一CH2一基团时,其负斜率约为原来的三倍。

7.效率和有效值:表面活性剂的效率(efficiency)由测定表面活性剂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下降至一定值时的所需浓度来度量的。

有效值(effectiveness) 是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可能达到的(一般在cmc附近)最小值(γcmc)。

8.酸值:是指中和1克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9.皂化值:是指水解1克油脂所需要氢氧化钾的克数。

10.冰山结构(iceberg sturcture):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使水中原来的氢键结构重新排列,亲油基周围也形成一“整齐结构”,即所谓“冰山结构”。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ld)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p<0.05 )、积聚模(0.05 <Dp <2 )和粗粒子模(Dp>2 )。

爱根核模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

它能显著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或两相间界面的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或破乳;润湿、渗透或反润湿;分散或凝聚;起泡、稳泡和增加溶解力等作用。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al synthesis)一种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部分经过反应试剂作用,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体产物的手性单元。

也就是说,不对称合成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潜手性单元转化为手性单元,使得产生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

不可逆吸附(irreversible sorption)有机质含量及结构,决定着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从而决定其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可利用性,进入到有机质致密的刚性结构中的污染物很难再返回到土壤颗粒表面或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所利用,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逆吸附。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 SCF)一些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两种状态的特点。

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同时具有与气体相近的粘度系数和扩散系数。

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电动力学修复(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称为电动力学修复,即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

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级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

表面活性剂 化学名词

表面活性剂 化学名词

化学名词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是能使目标溶液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中文名表面活性剂外文名surfactant别名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学科化学分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特性两亲性作用降低目标溶液的表面张力简介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起源历史①公元前2500年——1850年羊油和草木灰制造肥皂羊油——三羧酸酯简称三甘酯,经碱水解→羧酸盐+单甘酯+二甘酯+甘油19世纪中叶一方面肥皂开始实现工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②土耳其红油的出现:土耳其红油即蓖麻油与硫酸反应的产物,蓖麻油为蓖麻油酸的三甘酯,深度磺化,耐酸耐硬水③19世纪初,矿物原料制备洗涤剂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硫酸(绿油)。

蜡和茶的磺化混合物,溶于酸中,呈绿黑色,用碱中和制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 表面:物质和它产生的蒸汽或者真空接触的面。

(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
2. 界面:任意两种物质接触的两相面。

(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
3.表面张力:指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N/m)。

4. 表面自由能: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体相内部同分子量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称为表面自由能(J/m2)。

5. 表面活性:在液体中加入某种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

6.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某液体中加入少量某物质时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降低,并且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的物质。

7. 吸附:表面上活性剂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8. 低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9. 高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10. 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
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11. 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头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12.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3.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是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14. Krafft点:它是指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时由浑浊忽然变澄清时相变的温度。

15. 浊点:是指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突然析出使溶液变浑浊的温度点。

16. 增溶作用:是指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

17. 增溶量:向100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mol)即为增溶量。

18. 胶团催化:反应速度对环境极为敏感,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团使介质的性能发生变化,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速度的明显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胶团催化。

19. 多重乳状液:在乳状液分散相液滴中若有另一种分散相液体分布其中,这样形成的体系称为多重乳状液。

20. 乳化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不混溶和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21. 相转变温度(PIT):是指在某一种特定的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22. 润湿作用:指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可在界面处发生定向吸附,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体系润湿性质的作用。

23. 沾湿: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24. 浸湿: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

25. 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将固-气界面用固-液界面代替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即为铺展。

26. 自憎液体:不能在自己的吸附膜自发展开的液体称为自憎液体。

27. 临界表面张力:以接触角θ的余弦 cosθ对液体的表面张力γL作图,可得一直线,将此直线延长到cosθ=1处,其对应的液体表面张力值即为此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28. 起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在外界作用下产生泡沫的难易程度。

29. 稳泡性:是指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泡沫之后,泡沫的持久性或泡沫“寿命”的长短。

30. 分散:将固体以微小粒子形式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体系的过程
31. 分散作用:一般是指把一种物质分散剂于另一种物质中以形成分散剂体系的作用。

32. 聚集:悬浮液中微细粒子相互粘附团聚。

33. 聚集作用:分散剂粒子以任意方式或受任何因素的作用而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结构或无特定结构的集团的作用。

34. 絮凝:乳化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

35. 絮凝作用:在体系中加入一定的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液体表面的扩散双电子层的厚度,降低表面电贺荷的电量,使
微粒间的斥力下降,从而使微粒的物理稳定性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又重新分散均匀的作用叫絮凝作用。

36. 絮凝剂:用于使固体微粒从分散体系中聚集或絮凝的分散剂。

3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阴离子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

3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其分子溶于水发生电离后,与亲油基相连的亲水基是带阳电荷的面活性剂。

39. 两性表面活性剂:指在分子中,同时具有阴离子、阳离子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

4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水溶液中不电离出任何形式的离子,亲水基主要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一般为醚基或羟基)构成亲水性,靠与水形成氢键实现溶解的表面活性剂。

41. 碳氟表面活性剂:指碳氢链疏水基上的氢完全被氟原子所取代了的表面活性剂。

42. 硅表面活性剂:含有硅原子的表面活性剂。

43. 氟硅氧表面活性剂:是指普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中的部分氢原子被氟取代后得到的品种。

44.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指相对分子量在数千以上并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