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与婚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与婚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与婚姻观念的重要性,这是塑造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基本单位,婚姻被视为家庭的基石。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待家庭和婚姻的态度。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依托和归宿。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学习和传承价值观的地方。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并将家庭放在首位。
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人们常常说:“家和万事兴”,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婚姻的稳定和持久。
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之间的联结,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契约,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容和理解。
婚姻的稳定和持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离婚被视为一种失败。
因此,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互相支持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应该相互尊重、信任和忠诚,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传统观念认为,家庭的延续需要子女的孝顺和照顾。
子女被视为父母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者。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儿育女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男孩被期望能够延续家族血脉,女孩则被期望能够嫁入有好家庭并生育后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这种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选择。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与婚姻观念的核心是家庭的重要性、婚姻的稳定和持久,以及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家庭和婚姻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与婚姻观念的价值仍然被广泛认同和传承。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婚姻的稳定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因此,传统婚姻观注重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和信任,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2. 强调婚姻的延续性:传统婚姻观认为,婚姻是为了繁衍后代、延续家族血脉,因此,对于婚姻的选择和维系都以生育子女为重要考虑因素。
3. 注重婚姻的礼俗仪式:传统婚姻观强调婚姻的礼俗仪式,认为这些仪式能够体现婚姻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仪式来展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4. 强调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传统婚姻观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同时也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包括生育子女,还包括对家庭的贡献和付出。
5. 重视婚姻的道德约束:传统婚姻观强调婚姻的道德约束,认为夫妻之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保持忠诚和信任。
同时,对于婚姻的选择也强调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等因素,以保障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是重视婚姻的稳定性、延续性、礼俗仪式、责任义务以及道德约束。
这些特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也在逐渐发生着调整。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婚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门当户对和上下联姻。
门当户对是指婚姻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相当,以确保婚姻的平等和稳定。
上下联姻则是指父母之间在相互结婚时也会考虑双方的地位差距,父亲的辈份一般高于妻子,在社会等级制度中保持辈份关系的传承。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仪式十分庄重,包括了订婚、婚礼和婚后的一系列仪式。
在订婚时,双方父母互赠贺礼,表示双方家族的认可和祝福。
而在婚礼中,主要是以严肃认真的传统习俗进行。
例如,接亲时男方要戴红花、挑起丧膜或降妆、上坟敬祖等,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传统婚姻道德的遵循。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婚姻观念反映了尊重传统、注重家族和睦、追求婚姻稳定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因此,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和安排。
并且,传统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求夫妻双方相互尊重、互相包容,维护婚姻的和谐稳定。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婚姻也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传统文化中要求婚姻是一种合法且道德的行为,而且应该与父母、家庭的意愿相符合。
此外,婚姻还必须是一种真实、忠诚的关系,夫妻双方应该忠于对方,忠于家庭,积极履行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婚姻形式多样,但许多人仍然看重传统文化中婚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因此,传统文化婚姻的基本原则和仪式仍然被尊重和遵循,以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婚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它体现了门当户对、上下联姻的形式,而婚姻仪式庄重且多样,婚姻观念看重家族和婚姻稳定,婚姻规范明确要求尊重和忠诚。
传统文化婚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婚 嫁 习 俗

(5)贞节观
先秦以来,儒家和历代统治者一直倡导一女 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并将其作为 贞女烈妇的道德规范。
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建贞节堂,立贞节牌坊, 尤其是男子产生对“处女膜”的崇拜以后, 更迫使女子重视自己的童贞,守身如玉。
(6)禁忌观
传统婚姻民俗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禁忌观念,成为婚姻的制约 因素。
主婚
拜堂
婚宴
新房
闹新房
回门 喜糖
总之,中国传统的婚姻形式及其习俗,是在 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的 传承性和稳定性。
不仅是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 代人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 生活的另一条线索。
透过婚礼的点点滴滴,可以展示中国古老的 文化传承与变迁。
展为妇女要恪守“三从四德”。“孝悌”是家庭关 系的核心,“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悌” 是指兄弟之间的和气。 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传宗接代被视为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上这些习俗均发生了很 大变化。
2、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举行的 仪式,新婚夫妻通过这种形式取得社会的赞 同、认可和保障。
(2)婚龄和婚时观
我国古代崇尚早婚,讲究多子多福。男子在 20岁,女子在15岁便可结婚。
在夫妻的婚龄差上,一般情况下都是男比女 大3至5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清以来,民间婚姻中女子大于男子的现象 开始普遍。同时还存在有童养媳、小女婿的 陋习。
(3)婚期的安排
举行婚礼多选择良辰吉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讲究顺应 天时。反映在婚俗上便是婚嫁多选择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 其是农历春节前后。这些时间既是农闲,又是万物化育的时 刻,经济也较为宽裕。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关于古代中国传统的婚礼

关于古代中国传统的婚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婚礼,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象征,亚洲婚礼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时代变迁尽管让一些礼仪已经被淡忘,但是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居魅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洞房的由来(一)古人说,人生共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现在,四喜当中,只有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才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通常,人们将新人居住的房间称为“洞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词源》当中解释说,洞房主要指深邃的内室。
由此可见,可以被称为洞房,一定是有神的屋子。
这深邃的屋子最终演变为新郎的结婚用房。
关于此还有一个传说呢!帝尧时,在今山西临汾的西面,有一座姑射山,山上有一座深邃的山洞。
据说,这是鹿仙的居所。
据传,上古时期,刚刚称帝的尧为了了解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到民间访问。
一直以来,他都是忧民之所忧,苦民之所苦。
有一次,尧正在和一个牧民聊天,远处走来一位身姿窈窕、相貌出众的姑娘。
少女手中的火把将她的脸颊照的通红,尧顿觉此女非同凡俗。
经过打听,才得知这位女子竟然是山中鹿仙。
仔细询问,知道鹿仙经常帮助当地的居民。
回到寝宫之后,尧对鹿仙念念不忘。
在于众位大臣商议之后,尧便带着人下山寻访鹿仙。
一行人在山中走动时,被一条巨蟒挡住了去路。
尧率众人与巨蟒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就在大家快要支持不下的时候,一头美丽玲珑的梅花鹿就出现在了巨蟒的身边。
梅花鹿抬脚轻轻一踏,巨蟒顿时僵如木棍。
尧知道是鹿仙帮忙,于是软语挽留。
化为人形的鹿仙也被尧的风采深深吸引,两人一见倾心。
于是二人来到了鹿仙洞,就在当晚结成了夫妻。
在他们携手走向婚床的时候,洞外紫光乍现,星光璀璨。
这就是尧娶鹿仙的传说,“入洞房”便由此产生了。
婚礼仪式(二)1.三书:依照中国传统立法,主要指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主要包括“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的时候相互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其中详细列出了聘礼的数量,过大礼的时候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的时候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婚姻制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对其社会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与婚姻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家庭的角度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传统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权制。
在传统社会,父亲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整个家庭都以父亲为中心。
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他负责支配家庭的经济和事务。
儿女必须服从父亲的意愿和安排。
母亲则承担起照顾子女和家务的责任,她的地位相对较低。
传统家庭中强调孝道,儿女要孝敬父母,并为父母争光。
而婚姻制度在传统中国社会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父母扮演着决定子女婚姻的重要角色,他们会力求子女们的婚姻符合社会的利益和家族的荣誉。
传统中国的婚姻以包办婚姻为主,父母代为安排,子女无权选择自己的伴侣。
婚姻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个人幸福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此外,传统中国的婚姻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庭和婚姻制度发生了许多改变。
父权制逐渐减弱,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得到了更多重视。
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增加。
婚姻也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幸福,伴侣的选择更多取决于两个人的意愿而非家庭的安排。
同时,法律对于家庭和婚姻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例如实行的婚姻登记制度和对家庭暴力的法律禁止。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和婚姻制度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如,家族的尊严和荣耀仍然对于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
此外,婚姻仍然被看作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家族的背景和社会地位仍然对婚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理 由是“逆德”。
(2)无子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理由是绝后。 (3)谣僻
亦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 关系,理由“乱族”。
(4)嫉妒
★ ★ ★ ★ ★
指妻子好嫉妒。 ★ 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 嫉妒会造成家庭不和。
(5)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 理由是,不能一起参加祭祀。
和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 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 法律制度行为。
2.政治联姻 政治联姻,即统治阶层利用婚姻血 缘关系来调节政治关系,扩大政治 势力。 (1)有为政治上的结盟而联姻的。 (2)有施美人计,以图报雪耻而联 姻的。 (3)也有为民族关系而嫁女和即 某一部落的男子可以到另一部落中 间去抢掠女子为妻。 “娶”字由“取”和“女”构成,《 解字》中定义为“取”捕取也,就是 抢,占有的意思。
(2)赐婚 是指帝王将相或匪头贼手把自己手 中的女人当奖品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7、指腹婚
又称“胎婚”一般是两家夫人同时 怀孕,又是至交,便指腹相约, 如生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
8、交换婚 是中国历史上很典型的一种婚姻形 式,它是指两个不同的姓的家族通 过协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 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去另一家女子 ,必须以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 条件。
传统婚礼程式 1.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之义婚 男方再准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 是“雁”
2.问名 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 准备合婚的仪式
3.结吉
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 的仪式,后世也叫“订盟”现称“订婚
4.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 送往女方家,请入成婚阶段的重要 礼仪。
《说文解字》中对“姻”字的解释为,“姻,婿家 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姻”字在古代代表“席 ”引申为凭靠之意,意思是女方嫁到婿家,就有依 靠了。
一、婚姻发展演变 1.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制
2.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商、 春秋)
一夫多妻制和“蒸”“报”婚,(也 收继制) “蒸”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 母。 “报”是指兄,叔死后,弟或侄可以 娶寡嫂或婶母。
9、入赘婚 入赘婚在这样一个夫权社会是很另 类的一种婚姻形式,其特点是,男 方嫁到女方家,俗称倒插门,孩子 生下来,还要姓女方家的姓。
10、童养婚
童养婚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 婚俗,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 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他们达到 适婚年龄,便成亲完婚
——大堰河。
11、典妻婚
又叫“承典婚”这种婚往往是男方已 婚无子,但家里却财富充足,需要 有人继承,而女家生活困难,丈夫 无力维持生计,只得同意在一定期 限内将妻子典当给别人,男方付一 定租金,到期后将妻子归还,民间 称之为“借妻生子”,借鸡生蛋。
4、选婚
选婚也就是选妃,是古代帝王主要 的婚配形式,为皇上选女人,始于 西汉,东汉时作为制度被确立下来。
5、罚婚 罚婚是针对犯人及其家属而采取 的惩罚措施,罪犯被判刑之后, 其妻子即被充公。
有两种 一是罚配给别人,比如贬官军卒。 二是把犯人家属及其后代纳入贱民 之列。
6、赠赐婚 (1)赠婚 是指家长、族长或权势者,把自己 控制的女人作为礼物赠送自己所亲 近的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总结: 在我国封建社会姻姻(包括结婚、 离婚、再嫁)由相对自由逐渐走向 深受礼教的束缚,婚俗由比较简朴 到日趋变得十分繁琐。
二、传统婚姻形式
1.聘娶婚 聘娶婚,是指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 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它是中 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 正宗的婚配。 “非受币,不交不亲” ——《礼记、曲礼》
春秋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封建社会时期(分三个时期)
(1)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多能尊重本人的意愿,寡妇 无需守节,可以改嫁。 汉代:重视“重亲”即表亲婚,而不 忌行辈。
伏羲、女娲的兄妹婚
西汉后期:由于父母包办的 买卖婚姻,交换婚,童养媳,招养, 日渐普遍。这一时期重聘礼,有些贫 民因穷拿不出聘礼就娶不到妻子,同 时这一时期,同时这一期,有开始闹 新房之习俗。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 级婚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 这一时期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陈文帝 的沈后10岁改嫁归文帝,北魏文献帝 年17,而儿子孝文帝已5岁了。
(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代婚俗在中国古代颇具典型性, 一定亲,次之送聘,三为迎亲。
4.明清时期
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一套完整杂 琐的,求婚,问名,行聘及完婚等仪 式。
携手同游人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然后一起··· ···
什么是婚姻?
《礼记· 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昼,由于古人娶 妻迎亲是在黄昏时进行的,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 亮就要出来,含有“阴阳往来”的意思,因而得名。 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6)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
(7)窃盗
即偷东西 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和的规矩
2.三不去(不能离)
(1)有所取无所归 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不能休 (2)与更三年丧 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 能休。 (3)前贫贱后富贵 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同甘共苦,后 来富贵了不能休。
3.和离
5.请期 是婚前去女方家商量结婚日期举 行的仪式。
6.亲迎 结婚的当天,男方得亲自迎娶媳妇 儿,不能找人去代劳的。
三、传统婚姻禁忌 1.同姓不婚 2.士庶不婚
3.居丧不婚
《礼记· 曾子问》按古代丧服:父亲死,子女要 服丧三年,是不能婚配的。
四、古代的离婚制度 1.七出(离婚)——当我们的爱情已 成往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