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件设计一般原则

合集下载

塑料件的设计规范

塑料件的设计规范

塑料件的设计规范1.材料选择:(a)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

(b)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如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c)考虑材料的成本和可获得性。

2.尺寸和公差控制:(a)设计时要确保塑料件的尺寸和公差能够满足产品的装配要求。

(b)考虑到塑料件的热膨胀系数,可以在设计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3.结构设计:(a)设计时要考虑到塑料件的结构强度,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或变形等问题。

(b)尽量避免在塑料件上设计过多的孔和凹槽,以减少成本和生产时间。

4.制造工艺:(a)设计时要考虑到塑料件的制造工艺,以确保能够实现高效的生产。

(b)考虑到塑料件注塑成型的要求,如壁厚、缩水率等。

5.表面处理:(a)考虑到塑料件的使用环境和外观要求,在设计时可以考虑表面处理方法,如涂装、喷涂等。

(b)考虑到塑料件的耐候性,可以选择添加防紫外线(UV)剂。

6.排气和冷却:(a)设计时要确保塑料件的排气和冷却能够满足注塑成型的要求,以避免缺陷的产生。

(b)考虑到塑料件的形状和厚度变化,可以适当设计出气道和冷却系统。

7.注塑模具设计:(a)考虑到塑料件的形状、尺寸和结构,设计合适的注塑模具,以确保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塑料件。

(b)考虑到模具的制造成本和使用寿命,可以合理选择模具材料和加工工艺。

总而言之,塑料件的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材料选择、尺寸和公差控制、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表面处理、排气和冷却、注塑模具设计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指导和标准。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设计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塑料件,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塑料制品的设计

塑料制品的设计

塑料制品的设计塑料制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要符合塑料成型的工艺特点,并且尽可能的使模具简单化。

这样既是成型工艺稳定,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塑料制品要考虑一下因素。

1、塑料性能:塑料的物理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2、成型方法:要看具体的成型工艺要确定设计法案。

3、模具结构和制造工艺:要利于模具结构简化和方便制造。

一、塑料制品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1、力求使制品结构简单,避免侧向凹凸结构,使模具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设计塑料制品时,应满足塑料制品功能的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制品结构简单,尤其是要尽量避免侧向凹凸结构。

因为侧向凹凸结构需要模具增加侧向抽心或斜顶机构,使得模具变复杂,并增加成本。

如果侧向凸凹结构不可避免,则应该使侧向凸凹结构简单化,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模具采用侧向抽心或斜顶机构:强行脱模和对插。

•注:关于强行脱模:1) 当侧向凹凸较浅且允许有圆角时,可强行脱模; 2)可强行脱模的塑料有PE 、PP 、POM 和PVC 等;斜顶上图的W 不宜小于1/3H 。

制品设计时除了尽量避免侧向抽心外,还力求时模具的其它结构也简单耐用,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 模具成型零件上不得有尖利和薄弱结构。

模具上的尖利或薄弱结构会影响模具强度及使用寿命。

制品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出现。

制品模具(2)尽可能使成型零件简单易加工。

型芯复杂,难以加工型芯则较容易加工(3)尽量使分型面变得简单。

简单的分型面使模具加工容易,生产时不易产生飞边,容易切除水口。

分型线为阶梯形状,模具加工困难改为直线或曲面,使得模具加工较为容易2、壁厚均匀,避免出现过厚或过薄的胶位壁厚均匀为塑料制件设计的第一原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厚或过薄的胶位。

这一点即使在转角部位也非常重要。

因为壁厚不均会使制件冷却后收缩不均,造成凹陷,产生内应力、变形及破裂等。

另外,成型制件的冷却时间取决于壁厚角厚的部分,壁厚不均会使成型周期延长,降低生产效率。

塑料件设计规则

塑料件设计规则

塑料件设计规则塑料制品设计原则⼀、尺⼨,精度及表⾯精粗糙度〈⼀〉尺⼨尺⼨主要满⾜使⽤要求及安装要求,同时要考虑模具的加⼯制造,设备的性能,还要考虑塑料的流动性。

〈⼆〉精度影响因素很多,有模具制造精度,塑料的成份和⼯艺条件等。

〈三〉表⾯粗糙度由模具表⾯的粗糙度决定,故⼀般模具表⾯粗糙⽐制品要低⼀级,模具表⾯要进引研磨抛光,透过制品要求模具型腔与型芯的表⾯光洁度要⼀致 Ra 〈 0.2 um塑件圈上⽆公差要求的仍由尺⼨,⼀般采⽤标准中的8 级,对孔类尺⼨可以标正公差,⽽轴类各件尺⼨可以标负出差。

中⼼距尺⼨可以棕正负公差,配合部分尺⼨要⾼于⾮配合部分尺⼨。

⼆、脱模斜度由于塑件在模腔内产⽣冷却收缩现象,使塑件紧抱模腔中的型芯和型腔中的凸出部分,使塑件取出困难,强⾏取出会导⾄塑件表⾯擦分,拉⽑,为了⽅便脱模,塑件设计时必须考虑与脱模(及轴芯)⽅向平⾏的内、外表⾯,设计⾜够的脱模斜度,⼀般1°——1°30`。

⼀般型芯斜度要⽐型腔⼤,型芯长度及型腔深度越⼤,则斜度不减⼩。

三、壁厚根据塑件使⽤要求(强度,刚度)和制品结构特点及模具成型⼯艺的要求⽽定:壁厚太⼩,强度及刚度不⾜,塑料填充困难;壁厚太⼤,增加冷却时间,降低⽣产率,产⽣⽓泡,缩孔等。

要求壁厚尽可能均匀⼀致,否则由于冷却和固化速度不⼀样易产⽣内应⼒,引起塑件的变形及开裂。

四、加强筋设计原则:〈⼀〉中间加强筋要低于外壁 0.5 mm 以上,使⽀承⾯易于平直。

〈⼆〉应避免或减⼩塑料的局部聚积。

〈三〉筋的排例要顺着在型腔内的流动⽅向。

五、⽀承⾯塑件⼀般不以整个平⾯作为⽀承⾯,⽽取⽽代之以边框,底脚作⽀承⾯。

六、圆⾓要求塑件防有转⾓处都要以圆⾓(圆弧)过渡,因尖⾓容易应⼒集中。

塑件有圆⾓,有利于塑料的流动充模及塑件的顶出,塑件的外观好,有利于模具的强度及寿命。

七、孔(槽)塑件的孔三种成型加⼯⽅法:(1)模型直接模塑出来。

(2)模塑成盲孔再钻孔通。

塑料产品设计原则

塑料产品设计原则

塑料产品设计原则
1.结构设计原则
2.材料选择原则
在塑料产品的设计中,需要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

选择塑料材料时需要考虑其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能,以及经济性和可塑性等因素。

3.成型工艺设计原则
塑料产品的成型工艺设计是塑料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尺寸、壁厚等因素,以及成型工艺的选用和操作方法,确保产品成型质量和成本的控制。

4.模具设计原则
塑料产品的模具设计是影响塑料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在模具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尺寸、壁厚等因素,以及模具的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因素,确保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5.附加工艺设计原则
6.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7.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8.可维修性设计原则
9.创新设计原则
10.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在实际的塑料产品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和设计目标,综合应用以上原则,灵活地进行设计。

只有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塑料产品设计的水平和效果。

汽车注塑件(塑料件)设计时需要遵循的14个基本原则

汽车注塑件(塑料件)设计时需要遵循的14个基本原则

(2)拔模角和高度 通常,筋的拔模角在1-1.5度,最小不能小于0.5度,否则会导致零件脱模困
难。越高的筋顶部往往很薄,导致注塑过程中难以充满也就失去了筋的意义。筋 的顶端厚度一般不低于1毫米,高度一般为零件壁厚的2.5-3倍。当然也会有例外, 需要具体分析。
0.5 deg min 筋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min 壁厚
D min D min
塑料件中的柱销也是我们常用到的结构,主要用于提供连接和定位。 • 设计要点:
(1)像筋的设计一样要考虑拔模角度、出模方向、根部厚度与基本壁厚的比 例等。
(2)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方面,我们希望销柱 的厚度(B)尽量薄些,以防止表面出现缩痕。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其厚度能厚 一些,以增加结构强度。最终,我们要根据产品结构和材料等综合分析确定。
塑料件翻边结构十分重要,它能够明显提高制件的结构刚度控制变形,是很 有用的结构,我们设计时必须尽量考虑增加翻边结构。 • 设计要点:
(1)翻边的厚度应该与基本壁厚一致。 (2)考虑到零件花纹,我们对翻边的拔模角度有特殊的要求,一般在3-6度之 间。但是不同的花纹会有不同的要求,设计时应根据花纹要求及制造和质量要求 选择适当的拔模角。
P/L P/L
8 有许多种类型的花纹可以用于零件表面的装饰。我们设计时需要针对不同的
花纹选择合适的设计结构。 • 设计要点:
(1)拔模角—总的规则是每增加0.025毫米的花纹深度,需要增加至少1度的拔 模角。关于花纹和拔模角需要设计者和花纹供应商共同检查和确认,并得到 OEM的认可。
(2)翻边—对于翻边结构,花纹和拔模角的关系是最突出的。翻边结构就需 要一定的脱摸角度,以便零件从模具内移出。越长的翻边需要越大的脱模角度, 越深的花纹,也需要越大的脱模角度。如果不注意这点就会产生零件脱模困难, 甚至擦伤零件花纹表面。

塑胶件设计准则较全

塑胶件设计准则较全

塑胶件设计准则较全1.材料选择:在设计塑胶件时,首先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

常见的塑料材料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

根据塑料的特性和需求,选择耐热、耐化学药品、耐磨等适合的材料。

2.壁厚设计:塑胶件的壁厚是关键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强度和成本。

通常情况下,塑胶件的壁厚应该尽量均匀,避免出现厚薄不均的情况。

合理的壁厚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强度,并减少材料的使用。

3.结构设计:在塑胶件的结构设计上,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装配性能。

设计师应该遵循“尽量简单”的原则,去除不必要的结构和零件,减少产品的复杂性。

同时,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和变形等问题。

4.模具设计:塑胶件的生产离不开模具,模具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在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收缩率、脱模性能、冷却效果等因素。

此外,还要合理选择模具材料和加工工艺,提高模具的寿命和生产效率。

5.满足标准要求:在塑胶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例如,汽车塑胶件需要符合汽车工业的相关标准,医疗器械塑胶件需要符合医疗行业的标准等。

合格的塑胶件应该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6.通气设计:塑胶件在注塑过程中需要排除气体,否则会产生气泡和内部缺陷。

因此,在塑胶件的设计中,需要考虑通气的问题。

设计师可以在塑胶件的壁厚较大的地方设置气脱模系统,提高产品的质量。

7.可回收性设计:在现代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回收性成为塑胶件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应该尽量选择可回收的塑料材料,并设计可分解、可回收利用的产品。

总结起来,塑胶件设计准则涉及到材料选择、壁厚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标准要求、通气设计和可回收性设计等方面。

设计师在进行塑胶件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的产品需求和行业要求,合理应用这些准则,确保塑胶件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塑料件的设计准则

塑料件的设计准则

塑料件的设计准则壁厚 (Wall Thickness)基本设计守则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

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

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 ;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

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

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

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 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

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

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

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

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

塑料件设计准则

塑料件设计准则
塑料件设计准则
2024/5/12
目录
一. 壁厚均匀原则 二. 加强筋设计原则 三. 倒角原则 四. 拔模原则 五. 形状和结构的简化 六. 避免应力集中 七. 加强刚度的设计 八. 抗变形设计
一.壁厚均匀原则
• 在确定壁厚尺寸时,壁厚均一是一个重要原则。该原则主要是从工艺角度以 及由工艺导致的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均匀的壁厚可使制件在成型过 程中,熔体流动性均衡,冷却均衡。壁薄部位在冷却收缩上的差异,会产生 一定的收缩应力,内应力会导致制件在短期之内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之后发 生翘曲变形。
壳体/盒状体 一般≥1.5°;
皮纹面
细皮纹≥3.5° 粗皮纹≥5°
注:皮纹区域在设计数模前必须定义,由客户定义或我们定义客户确认,皮纹状态为客户输入,且必须输入
如出现客户未定义,皮纹面按5°执行,并与客户报警。
四 . 拔模原则
拔模角设计参考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 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 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 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 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 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 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 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有利于成型 加工;
②节约原材料, 降低成本;
③简洁、美观;
简化,避免不规则的几 何图形;
结 构 简 单 容 易 成 型
对 称 设 计
(2) 产品侧孔和侧壁内表面的凹凸形状成型 困难,需要在产品成型后进行二次加工, 设计时应避免。
设 计 改 进 避 免 侧 向 抽 芯
矩形的薄壁容器的侧壁容易发生内凹变 形,为此可将侧壁设计得稍微外凸一些
深度较浅的盒类制品,为避免翘曲变形, 可将其底边设计成倒角形状
因壁厚不同,壁厚处的塑料完全固化后, 会对先行固化的薄壁部位施以拉力,导 致制件出现变形
(a)采用均匀壁厚的办法;
(b)采用增加筋的高度的 办法。
采用加强筋来防止框形结构变形
(4)结构上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有几种 结构具有比较高的刚性/质量比。
① 蜂窝夹层结构:刚性的设计效果好,缺点 是工艺上比较复杂,成本和价格较高。
②结构泡沫:具有致密表皮层和呈微孔结构 的芯部,这种结构具有高的比强度,可应用 在受力结构中。
③口字形结构、T 形结构以及工字梁结构,与 矩形截面的实心结构比较,这种结构既能 节省材料,又不降低刚性。
壁厚过渡形式
(a)为阶梯式过 渡,应尽力避免;
(b)为锥形过渡, 比较好;
(c)是圆弧过渡, 应是最好的。
(2)将尖角改为圆角处理,两个壁厚相同的 壁面成直角的连接,破坏了壁厚均一的原 则。
转角处的最大厚度是壁厚的1.4倍,如果将内角处 理成圆角而外角仍是直角,则在转角处的最大厚 度(W)可增加到壁厚的1.6-1.7 倍。正确的设计 应是内外角均进行圆角处理,以确保壁厚均匀。 圆角处理还可避免应力集中,以及改善塑料成型 时熔体的流动性和成型性。
(3)厚壁部位减薄,使厚壁趋于一致,壁厚 差异大的制件可通过增设工艺孔、开槽或 设置加强筋的方式,使厚壁部位减薄,厚 薄趋于一致。
厚壁减薄
开槽
设置加强筋
三、避免应力集中
• 对制件上有孔洞、切口、拐角等几何不连续部位 施加一定的力,在这个部位的断面上将产生远比 给予的表观应力大得多的应力,这个现象称为应 力集中。局部产生的很大应力对于表现应力之比 为应力集中系数。
U 形注塑件由于熔体流动过程中热扩散 不均,引起直角方向上的收缩,因而会
产生如图(a)所示的翘曲变形。解决 这种现象的办法除设加强筋之外也可如
(b)所示,在直角部位开一小槽。
(二)抗热变形设计
• 温度对制件的影响与材料的耐热性直接有 关。
(2)加强筋的设计和运用
通过加强筋提高轴套扭转刚 性和弯曲刚性
容器沿口部位的设计起到了边缘增强 的作用,实质上这种突变的边缘可以 看作是加强筋的变异。
(3)嵌件的加强作用
• 在制件中设置金属嵌件,可以提高塑料制件局部 或整体的强度。
如汽车方向盘、活动手柄、塑料门窗框、 带有金属嵌件的塑料齿轮等。
④圆锥体结构,相对圆柱体结构,这种结构 能承受很大的压缩载荷,弯曲稳定性好。
⑤双壁结构,有不少工艺可成型具有双壁结 构的制件,这种结构的制件有较高的刚性 、冲击韧性和抗弯能力。
五、抗变形设计
两种能引起制件 变形的情况
由制件的内应力 引起的翘曲变形
由热效应引起的 热变形。
(一)由内应力引起的制件变形
汽车塑料产品结 构设计的一般原则及精度
形状和结构的简化 壁厚均一
避免应力集中 加强刚度的设计
抗变形设计 注塑件的精度
一、 形状和结构的简化
产品形状和结构复杂
产品形状和结构简单
模具结构的复杂性
熔体充模也就越容易
增加模具制造的难度
质量就越有保证
产品性能不稳定性和经济成 本
理想的产品简洁化设计基本原则:
• 塑料件最通用料厚是2.5mm,大件适当增加,小件 减小,强烈建议通过增加翻边及加强筋的方式而 不是增加料厚来保证零件强度; PP塑料的壁厚范 围是0.6—3.5mm。
壁厚不均匀造成制 件翘曲变形
不均匀壁厚部位设置圆 孔,由于收缩不均匀, 难以成为正圆。
壁厚不均匀时常用处理办法
(1)厚薄交接处的平稳过渡,当制件厚度不 可避免需设计成不一致时,在厚薄交接处 应逐渐过渡,避免突变,厚度比例变化在 一合适的范围(一般不超过3:1)。
图中曲线表明,半径R 与壁厚T之比,即R/T 在 0.6 以后,曲线趋于平缓,由此可知,内圆角之 半径应至少为壁厚的一半,最好为壁厚的0.60.75。
四、加强刚度的设计
刚性不足 外载和自重 引起变形、翘曲、蠕变
加强刚度
材料
形状和结 构
几何形状的改变
加强筋
嵌件的加强作用
(1)几何形状的改变
• 薄壳状的平板制件,将其表面设计成波纹 形、瓦楞形、拱形、球形、抛物面,其刚 性比同样重量的平板要高得多
• 后果:塑料是对缺口和尖角之类比较敏感的材料, 在应力作用下,这些部位会逐渐产生微细裂纹, 随后逐步扩展到大的裂纹,而裂纹的不断延伸终 将导致制件的损坏。
避免应力集中应作为一条基本的准则
• 避免应力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 拐角、棱边、凹槽灯等轮廓过渡与厚薄交 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根据不同的壁厚和圆角半径对应的应力集中系数, 得出应力集中系数与半径R 与壁厚T之比的关系
• 这种变形由制件内的内应力所导致。 • 通常不均匀的内应力分布是翘曲变形的主
要原因,而内应力的不均匀分布则可能是 加工条件(如温度、压力的不均匀分布, 收缩率的各向异性等)、材料组成(结晶 型材料的百年形倾向较大)、模具结构( 特别是浇口设计)和制品形状共同作用的 结果。
防止变形的措施
• 前述的避免应力集中以及刚性设计的一些 措施,也都有助于防止或者降低制件的变 形。此外,设计时考虑防止产品变形,在 形状上进行规避。
(3) 尺寸设计要考虑成型的可能性,不同的 成型工艺对制件的尺寸设计,包括尺寸大 小,尺寸变化会有一定的限制。
二、壁厚均一的设计原则
• 在确定壁厚尺寸时,壁厚均一是一个重要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从工艺角度以及由工艺导致的质量 方面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均匀的壁厚可使制件在 成型过程中,熔体流动性均衡,冷却均衡。壁薄 部位在冷却收缩上的差异,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应 力,内应力会导致制件在短期之内或经过一个较 长时期之后发生翘曲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