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2023.1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题刻的原始动力可能来自文本,但促使人们前往观赏的却不仅文本,还有作为遗迹的文字书写。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显然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
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
而由于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形下,摩崖与环境可能并不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而是互相提示的关系。
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不可移动,因而是真正嵌入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字,与名胜的关系更为密切。
诚如白谦慎先生所说,摩崖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联系,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可见,要准确解释摩崖石刻的文字形式,我们确需将之置诸环境之中加以观察。
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黄易访碑岱麓,他不仅关心摩崖,也关心“奇观”,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一会儿看自然风光,一会儿看石刻。
在登山时,他记录了道路两侧山石树木,奇峭逼人,有愈上愈妙之感。
嗣至玉皇顶,俯视周边山峦,盛称此乃“天下奇观”。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

D.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埋下了伏笔。
高2025届高二(上)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蒲韬、高明秀、尚凯旋、丁洪晶、张小涛、邓娟,审题人:刘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相比于西方的忏悔意识,儒家和佛教对罪过的忏悔意识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的宗教精神和“原罪感”,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更不必认罪,而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忏悔总是涉及谦卑。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但内外不是截然对立的,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优越感的产生。
对于过错的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想家会有所不同。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人们对罪的界定不再依据行为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罪不再是人们基于道德的一种取向,而具有一种宗教和存在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精神。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一轮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双减”改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意义。
科学教育也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各国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美国先后颁布《美国竞争力法》《无尽前沿法案》等战略法案,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的战略引领作用。
2022年,德国宣布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强调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
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大势。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一大批科普场馆和实践基地主动向学生开放,馆校合作行动不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得到全面规范,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高二上半期考试语文考试卷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储.(.zhǔ)粟轻飏.(.yáng)流憩.(qì)舸.(kē)舰迷津B.熟稔.(rěn) 盘桓.(.huán) 懿.(yì)范云销雨霁.(jì)C.帝阍.(hūn)叨.(.dāo)陪坳.(āo)堂决.(xuè)起而飞D..逋.(.bū)慢榆枋.(fáng) 洗.(xǐ)马终鲜.(xiǎn)兄弟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战兢兢滑稽可笑听信谗言分庭抗礼B.哀声叹气沽名钓誉噩梦连连推心置腹C.没精打采通霄做梦安然无恙哄堂大笑D.立竿见影性情孤癖心神不定周济穷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瞻衡.(通“横”)宇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B.逮.(及,至)奉圣朝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C.夙遭闵凶.(不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D.彩.(色彩)彻区明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访风景于崇阿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农人告余以春及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北京高二(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11.610:30-12:30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自己保存试卷,以备讲评之用。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彬彬有礼、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一二三四得分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题号123589101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举措,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等多维度的一揽子举措。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重点应在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找到“突破口”。
我国地域广阔,乡土文化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把精彩故事提炼出来,把文化特色呈现出来,对提升整个乡村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很多闻名遐迩的美丽村庄,一个共同特点是有“乡土味”“文化味”,乡村文化、地域文化的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同时也向乡村治理的其他方面有效赋能。
做好村容村貌的提升工作,除了在文化内涵阐释方面找准定位外,还要在乡村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发力。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能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粗放式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想真正发挥效力,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就要在精细化、规模化方面找突破点。
以农业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和乡村旅游为例,粗加工方式已经很难获得市场,尤其是乡村农产品加工,真正提升产品竞争力,除了依靠产品本身品质外,还要站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高度,在销售、品牌设计等方面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乡村旅游市场建设方面,打造精品民宿已经成为盈利性较强的新模式,关键是如何把乡村的文化休闲潜力挖掘出来,在做好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吸引更多游客,繁荣活跃乡村旅游市场。
(摘编自魏琪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材料二:在历史的积淀下,我国许多乡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第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编纂.(zuǎn) 浑.水摸鱼(hún) 倾泻唉声叹气B.央浼.(miǎn) 休戚.相关(qī) 伸张闻过饰非C.笃.定(dú) 佶.屈聱牙(jí) 付梓好高骛远D.肄.业(yì) 曲.突徙薪(qǔ) 起迄众口铄金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今人浮于事....,纷繁芜杂,我只愿心素如简,人淡如菊,撇开所有的荣辱、名利和诱惑,把岁月沉淀成丰富的内涵,直道而行。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
C.中央一再三令五申....地强调“要确保耕地不能跌破18亿亩”,可是有一部分人仍然打着搞活经济的幌子破坏良田。
D.大汗在钓鱼城兵败受伤,他想起自己在欧洲打仗时何等的叱咤风云,威震四海,不料如今竟在阴沟里翻船.....,不禁悲从中来。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放学的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______离开学校呢?②王经理以今天下午要开会为理由______了这次约会。
③张教授应邀今天下午到《咬文嚼字》编辑部______,商讨该刊的发展大计。
④岁月的洗礼和人为的破坏已经将一段辉煌的历史______在尘封的历史中。
A.径直推托作客淹没B.径自推脱做客淹没C.径自推托做客湮没D.径直推脱作客湮没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读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陈实真想到作者家乡去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B.细细的秋雨一一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的飘洒着,如烟如雾,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做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D.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二、(本大题共3小题。
5、6题各3分。
7题5分,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
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
“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札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
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
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疸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列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野泽。
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荻。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
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
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
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
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
更何况,儒家“札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
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
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
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乌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
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
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
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节选自《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形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这已经揭示了生态伦理的实质。
B.“敬天畏天”的思想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因此统治者依靠根据时令形成的生产规律来发展国家经济。
C.古人追求奢侈、铺张浪费会受到谴责,唐朝的安乐公主就是因为生活奢靡而屡次遭到名相姚崇、宋璟的进谏批评。
D.虽然后世继承和发扬了崇俭去奢的观念,但这种行为的初衷并不是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和保护生态平衡。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中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合理的,值得我们当代人借鉴,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迷信内容。
B.儒家强调“使民以时”,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道家也有类似主张,可见各学派都以“顺应天时”为治国方略。
C.儒家礼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私欲膨胀,这启示后人,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定制度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7.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古人生态智慧的内涵,并结合现实举例谈谈你对这种生态智慧的认识。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一10题。
甫里①先生传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
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
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人书,探六籍,识大义。
就中乐《春秋》。
见文中子王仲淹所为书云:“三传作而《春秋》散。
”深以为然。
贞元中韩晋公尝著通例,刻之于石,意以是学为己任,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类。
先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
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痛中,茫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点窜涂抹者。
或为好事者取去,后于他人家见,亦不复谓己作矣。
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凌轹波涛,穿冗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造.平淡而后已。
得一书,详熟然后置于方册。
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
朱、黄二毫未尝一日去手。
所藏虽少,咸精实正定,可传借人。
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缪误者,刊.之。
乐闻人为善,讲评通论不倦。
有无赖者毁折糅汗,或藏去不返。
先生蹙然自咎。
先生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
有牛咸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
而田汗下,暴雨一昼夜则与江通也。
无别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因仓无升斗储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区。
由是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
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霉瘠大禹胝胼,彼圣人也。
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所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
不置车马,不务庆吊。
内外姻党,伏腊丧祭。
未尝及时往。
或寒暑得中体性。
无事则时乘小舟,设篷席,赍.一束书,荼灶、笔床、钓具、擢船郎而已。
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决起,山鹿骇去之不若。
人谓之江湖散人,先生乃著《江湖散人传》而歌咏之,由是浑毁誉不能入,利口者亦不复致意。
先生性猬急,遇事发作,辄不含忍,寻复悔之,屡改不能矣。
先生无大过,亦无出人事,不传姓名,无有得之者,岂涪翁②、渔父、江上丈人之流者乎?注:①甫里,陆龟蒙自号。
他是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江苏吴县人。
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
本文是其自传。
有删改。
②涪翁。
东汉隐士。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殆.将百年危险B.卒造.平淡而后已达到C.文字缪误者,刊.之修正D.赍.一束书携带9.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甫里先生“野逸,无羁检”的一组是(3分)①其体裁始则凌轹波涛②亦不复谓己作矣③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④由是浑毁誉不能入⑤不置车马⑥辄不含忍A.②③⑤B.③④⑥C.①④⑥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里先生喜欢读古代圣人的书,钟爱《春秋》,他发现其中有些错误,就写书进行指正。
B.甫里先生的田地被暴雨淹没,就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
从此即使洪水泛滥,他的庄稼也不会被淹没了。
C.甫里先生认为自己如果不勤劳辛苦,就无法为妻子儿女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就无异于那些名器上的蚤虱和粮仓里的雀鼠。
D.甫里先生不热衷与家族内外的亲戚朋友们交往,也不热衷参加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活动。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朱、黄二毫未尝一日去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传姓名,无有得之者,岂涪翁、渔父、江上丈人之流者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选自《王孙满对楚子》)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