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谈上海话保护
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论文

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论文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论文论文关键词:上海方言普通话变异语言接触语言地位语言认同论文摘要: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既有历时变化,又有共时差异;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在语言接触中会相互影响。
上海方言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分析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上海方言在变化,但不会消失,我们应努力营造多语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环境。
引言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上海话要消失”, “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舆论界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人大委员提交议案建议保护上海的方言文化,规范沪语,推行沪语;市教委预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以保存“原汁原味”的上海话。
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就此现象各抒己见。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文章“救救上海话”;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认为:“上海闲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
”①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在响起: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游汝杰教授认为:“不必担心上海话消失,因为上海话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上海人的上海话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减弱……只是其特色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了。
”③;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孙晓先认为:“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并不会因此受到挤压,不需要特别保护。
”④种种观点充斥着舆论界。
上海方言需不需要受到保护?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方言,舆论界究竟何去何从?本文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上海方言本身的特点,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该问题的答案。
一、上海方言的特点钱乃荣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一书中详尽地研究了近代以来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演变。
纵观上海方言自开埠至今近16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上海方言有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日趋向普通话靠拢的特点。
保护方言有必要修改稿(含5篇)

保护方言有必要修改稿(含5篇)第一篇:保护方言有必要修改稿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保护方言有必要,根据辞海定义,方言指的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而保护的定义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今天我们这里所说的保护方言不仅仅就是使方言不受损害,更多的是为了方言的更好的发展。
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保护的是所有的方言。
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有即为存在,必要指的是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即今天我方主张,存在使所有方言不受损害以及更好的发展的必要。
下列我方将从三个角度来论述我方的观点。
一,首先,方言,作为一门语言,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语言的产生之时。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藏着这样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二、方言作为一门沟通工具,不同的方言有其不同的表达特色,有不同的语言体系。
区别于标准语言的正式,方言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
同时方言的语态语调极传神,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方言架起了同一地区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给与了当地人名一种地区归属感。
无论是因为工作漂泊在外,还是因为求学进取在外,还是从军驻守在外,一句家乡话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所以保护方言,就是尊重多样化的沟通,是保卫地区归属感。
三、方言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家族的重要媒介,象征的是说方言者这一群体的共同精神寄托。
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表达价值和研究价值。
(社会的角度)对于当地人来说,方言是生活的维系,是当地人精神面貌的反应,是他们个性特征的象征。
(家族关系)同时方言也是家族传承的关键媒介。
(家族)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精神寄托,也就是传承地区特色。
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有必要,不是说就是要让方言一成不变。
上海高校学生沪语使用情况调研及其保护传承略谈

( 一 )调研 情 况 分析
此次凋研对象 为上海三所高校 的部 分在校学生 , 调研 方
式 包 括 书 面 问 卷 与 当面 采 访 。书 面 问 卷 有 效 样 本 共 4 6 1份 ,
上海话会时不时夹 杂普通 话 , 语音语 调 不够标 准 , 且 听不懂
老 一 辈 的 方 言 。不 过 9 7 . 5 3 % 的人 都 认 为 传 承 上 海话 十 分 必 要, 5 7 . 4 1 % 的 同学 表 示 乐 意 参 与 学 校 内有 关 沪 语 的 相 关 活
面临生存困境。本次 调研 旨在考察 上海 高校学 生对 沪语 的
掌握 、 熟悉情况及对 沪语 的态 度等 问题 , 探 寻其 背后 的原 因 并据此针对在高校学 生范 围内推 动沪语 保护 与传 承提 出一
些建议。
一
的影响很大 , 上海越来越 多的年轻 一辈 出 口都是沪语 发音的
普通话 用词 ; 语音上 , 现今绝大多数年 轻人都 不区分尖 团音 ,
常生活的其他场合中经常听到上海话 。
2 .关于沪语 使用的年龄 差别 。在 当面 采访 中, 老年 人 、 中年人和年轻人之 间的沪 语差 异主要 体现 在用 词 、 语音 、 语 速及俗语 使用上。老年人的上海话 中有些词语 乡土气较 重 , 而年轻人的上海方言往往 向吴方言通用 语甚 至普 通话靠 拢 , 有些常用表达渐渐以普通话的书面词语 取代上 海话 词语 , 或 处于旧词语和新词语 共 用之 中。由于普 通话 的普 及对 沪语
用仅有 2 9 . O 1 %; 在除家庭 交流 外的 日常用语 选择 上更倾 向 普通话的 占7 2 . 2 2 %, 说明很多 上海学 生 已首 选普 通话进 行 对话 。在非上海籍 学 生 中, 不到 5 % 会说 上海 话 , 仅8 . 2 7 % 的同学身边上海人直接 在其面 前说上 海话 , 但4 9 . 6 4 %在 日
拯救上海话案例

拯救上海话案例上海话,作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方言之一,是上海人民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上海话面临着被普通话和英语所取代的风险。
为了拯救上海话,保护上海的语言文化遗产,下面列举了一些拯救上海话的案例。
1. 教育部门加强上海话教育上海市教育部门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上海话的教育,包括开设上海话课程、组织上海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上海话的兴趣和认同感。
2. 媒体推广上海话媒体是传播语言的重要渠道,上海市可以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平台,制作和播放上海话相关的节目,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上海话,增加对上海话的认同感。
3. 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上海市可以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让居民能够在活动中使用和感受上海话的魅力,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4. 上海话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广上海市可以投资制作上海话教材、字典和学习资源,以供学校和社区使用。
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推广,让更多人方便地学习和使用上海话。
5. 上海话艺术表演和传统戏剧的保护上海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有着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和传统戏剧。
上海市可以加强对上海话艺术表演和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扶持,鼓励演员和剧团使用上海话进行演出。
6. 上海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市可以加强对上海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对上海话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系统整理和记录,以确保上海话的传统不会被遗忘。
7. 上海话社交平台和在线社区的建立上海市可以开发上海话社交平台和在线社区,让上海话使用者能够方便地交流和分享,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8. 上海话口语交流活动的举办上海市可以定期举办上海话口语交流活动,为上海话使用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9. 市民参与上海话保护行动上海市可以鼓励市民参与上海话保护行动,例如举办上海话歌曲创作比赛、上海话漫画创作比赛等,让更多人参与到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保护上海话

保护上海话上海话应不应该被保护?这是全上海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这关系着我们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的日常生活。
就我看来,上海话是必须被保护起来的,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上这门“上海话与海派文化”课之际,我很强烈地认为我们一定要保护上海话。
我常常在网上看到类似于这样的言论:上海人总喜欢说上海话,感觉说上海话就意味着排外。
作为一个生在上海养在上海的上海人,我对于这种言论很反感。
我认为他们这样说其实就是变相地在说上海话不应该被保护。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为全国瞩目;作为吴语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话似乎并不招人喜欢。
可是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上海话为什么不应该被保护下来呢?北京人的普通话里永远带着京腔,四川人说四川话,广东人说粤语,厦门人说闽南话,温州人更是一直说着那普通人都听不懂的温州话,那为什么上海人就不能说自己的上海话呢?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入上海,会说上海话的人是越来越少,上海话需要被保护起来。
现在上海的小孩说上海话的越来越少,其中有一些是外来人才的子女,他们没有一个说上海话的家庭环境,而更多上海父母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会说上海话或者非常不标准,许多父母在家里并不会和孩子讲上海话,而孩子到了学校之后,又因为学校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导致几乎没有机会去讲上海话。
为了响应国家的推广普通话,上海的许多学校都明令禁止学生讲上海话,同时也认为讲上海话是对外地学生的不尊重,小孩从小就没有讲上海话的习惯,长大后他们只会逐渐把上海话遗忘。
这样的最差的结果就是,上海话无法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下去,最后只能消失,因此,保护上海话是刻不容缓的。
上海话的逐渐消失不仅体现在年轻一代,还体现在现在社会上的许多媒体上。
当看到创刊逾百年的上海本地《新民晚报》上提倡为了世博不讲上海话;听到上海《990评论》主持人在说到上海人说上海话时,竟然把这个称之为陋习,对于这些媒体作为一个上海人感到非常的痛心,这样如此大肆对上海话的评论,还是从上海本地的知名媒体口中说出的评论无疑是在加速上海话的灭亡。
上海保护方言英语作文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s of PreservingShanghai Dialec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dialects has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Shanghai, a city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culture and history, is no exception. The Shanghai dialect, with its rich vocabulary and distinctive pronunciation, is a vital part of the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However, with the influx of immigrants and the widespread use of Mandarin, the survival of the Shanghai dialect is facing increasing challenges.The significance of preserving the Shanghai dialectlies in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The dialect is a living testament to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reflecting its uniqu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needs to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Furthermore, the dialect is a powerful tool for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helping to maintain social cohesion and unity.To effectively preserve the Shanghai dialect, several strategies can be employed. Firstly, educationalinstitutions can introduce dialect courses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making it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students. This will not only raise awareness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alect but also help them acquire and maintain the language skills.Secondly, the media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Shanghai dialect. Radio stations and television channels can dedicate programs to the dialect, featuring content such as dramas, comedies, and documentaries that are entirely or partially narrated in Shanghai dialect. This will expose more people to the dialect and encourage its use in daily communication.Moreover, community even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can be organized to celebrate and promote the Shanghai dialect. These events can range from dialect speaking competitions to concerts featuring local musical genres sung in the dialect. Such activities will foster a sense of pride and belonging among the community members,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alect.Additionall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can be harnessed to preserve the Shanghai dialect. Digital platforms can be created to document and archive dialect recordings, allowing for easy access and sharing. Furthermore, AI-powered tools can be developed to assist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the dialect, making it more accessible and convenient for individuals to learn and practice.In conclusi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hanghai dialect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ritage. B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media promotion,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can ensurethat this unique dialect survives and thrives in the modern era.**保护上海方言的必要性与方法**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时代,地方方言的保护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上海高校学生沪语使用情况调研及其保护传承略谈

[作者简介]黄立鹤,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贺蔼文,女,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上海高校学生沪语使用情况调研及其保护传承略谈○黄立鹤 贺蔼文(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使用沪语的情况亟须关注。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在上海部分高校中进行调查,考察上海方言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 上海高校;沪语; 方言使用; 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H 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30-02上海方言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上海浦的形成,至元朝开始形成了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
[1]本文所称“沪语”是指上海开埠后随城区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城区“新上海话”。
上海方言具有很强的语言学研究价值:部分古语词在普通话中难觅踪迹,但在沪语中仍会被使用,如“洗”被称为“汏”(d a )、“藏”被称为“囥”(k a n g )、“涂”被称为“搨”(t a )等;很多词汇和说法来自19世纪上海开埠后的英语,如水门汀(c e -m e n t )、混腔势(o n e c h a n c e )等;上海还是“洋泾浜英语”的发展地,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
近年来,沪语的使用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特别是上海青年学生使用沪语的比例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上海方言将面临生存困境。
本次调研旨在考察上海高校学生对沪语的掌握、熟悉情况及对沪语的态度等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并据此针对在高校学生范围内推动沪语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研情况及分析(一)调研情况分析此次调研对象为上海三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学生,调研方式包括书面问卷与当面采访。
书面问卷有效样本共461份,其中上海籍学生167人,非上海籍学生294人;采访对象为同济大学部分老教师、宿管人员、保安及上海籍学生,具体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如下:1.关于沪语使用场合。
南北文化差异及保护方言

咖啡大蒜门是什么周立波讽刺郭德纲档次太低跟大蒜似地自我标榜为咖啡“吃大蒜只管自己吃得香,不管别人闻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洒向人间。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这段话,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口中的名言了,在上海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这句话在民间都成口头禅了,咖啡、大蒜算是两派人,说明谁和谁都相处不来。
”记者昨日查看网络资料得知,当时周立波此话源于记者提问他是否愿意与郭德纲同台演出,对此他说:“一个是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
”暗指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两人的表演风格并不一致,因而无法同台演出。
自此之后,媒体便向郭德纲抛出发问,但他对于此事始终采取不做回应的态度。
郭德纲新作回应“大蒜论”前不久举行的“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系列演出”中,老搭档郭德纲、于谦新作《你要高雅》首次登台演出。
20多分钟的相声充满了嬉笑怒骂式的调侃,听起来像是篇“相声杂文”。
其中一段对口调侃的“雅俗论”赢得观众连连掌声:“有人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
说听交响乐高雅,听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簪吧。
”记者查看《你要高雅》全文相声段子,在郭德纲的概念中,谈论人世的高雅低俗,不能从外在形式上判断,“雅和俗分不开,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共长天一色。
好多个高雅的人喷着香水我都能闻出人渣的味来。
”《你要高雅》面世后,便有“敏感”的网友在论坛发帖,认定郭德纲有暗讽周立波的嫌疑,网友“碧云潇潇兮”就说:“大蒜论是周立波提出来的,当时讲的是文化差异,郭德纲的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回嘴。
”记者昨日从北京同行处了解到,郭德纲口中一句“去你奶奶的簪”实际是脏话,“不排除用在相声里有搞笑的成分,但总归是句脏话。
”陶寰:保护断裂的上海话2011年03月03日07:24东方网陶寰我要评论(2) 字号:T|T陶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为全国瞩目;作为吴语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话似乎并不招人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言学角度谈上海话保护
一、引言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从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普通话在促进各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语委2000年全国语言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
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共同语和方言并存的状态,推普工作的如火如荼进行势必会对方言的使用及传承造成一定的威胁。
虽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
”但是方言还是面临一定的危机。
本文就以上海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谈上海话保护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几则新闻说起。
二、针对上海话的几则报导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几位中学生,于2005年暑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上海话‘处境’不妙”。
学生们发现最应该使用上海话的地方,比如城隍庙的商铺,上海老街,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准说上海话,课堂外不会说上海话,学生们也很少用上海话交谈,大同中学的一位学生对本刊说:“有外地同学在,我们说上海话是不礼貌的。
”
如今在小学初中校园内,已几乎听不到学生之间的吴侬软语。
而在家庭里,孩子们强大的“推普”力量甚至“逼迫”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卷着舌头讲起洋泾浜普通话来。
如今在上海,沪语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们发现身边的许多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这样的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为了让上海小囡重新开口说起上海话,前不久上海专门定制了一本沪语童谣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这本教材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昨天发布,要点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
全面完成12个调查点语音数据的调查采录及记音转写工作;在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有声数据汇入国家总库;启动上海语言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浦东的785路巴士车近日开始全线试点沪语(上海话)、普通话和英语同时
报站,深受上海市民欢迎,但也遭到部分在沪外地人的抨击,说是“未顾及900万外来人口的感受”。
从前3则新闻的报导中,我们发现上海话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上海话是沪方言的代表,是一种地域性语言,然而她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还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上海话出现危机意味着上海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存危机,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
所以在普通话如此强势的今天,上海人对上海话产生“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更有一些学者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上海话,如上述后3则新闻。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此些举措真的会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吗?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语言学的解释。
三、语言学视角下的上海话保护
本文认为为了保护上海话而采取的以上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语言的功能上来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列宁的这一论断,从人类历史角度对语言的功能作了本质的揭示。
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交际需要不仅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更是语言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语言一旦不被当做交际工具使用,那么它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国家法定共同语被大力推广,而当前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使用因其被广泛需求。
尤其在上海这个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人们使用普通话能够更好的完成其交际目的,于是普通话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优先选择。
这样一来上海话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得不到最大范围的发挥,语言价值遭到“贬值”,在社会发展中不再能提供其存在的依据,久而久之便自然会被淘汰下来。
在对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普通话在学生语言交际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而且目前学生所讲的新派上海话在发展演变中较多的受到了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影响,上海话不断地向普通话倾斜、靠拢。
不能不说,如今在上海话方言区,普通话的使用已经蔚然成风。
(二)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而言
每一种正在使用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从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而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死的语言当然谈不上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上海话中有大量词汇来自英语的音译,比如“沙发”的来源是英文
单词“sofa”,上海话使用之后,才被引进了普通话,直到今天,用上海话读“沙发”,发音和英文单词十分接近,用普通话发音则相去甚远。
然而文化学者朱大可感觉最突出的是近二十年来,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不要太......”和“捣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
前面提到过,上海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功能萎缩,导致其新陈代谢速度变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
上海话的发展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长此以往其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发展前景堪忧。
(三)从语言的体式而言
就语言的体式来讲,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口头形态,又称为口语,它是语言体式的基本形态,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一种是书面形态,又称为书面语,它并不是任何语言都有的。
体式完整的语言在传播使用中才会更具优势。
今天对于上海话及大部分汉语方言而言,是一种“有言无文”的局面。
也就是说上海话只能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却没有自己独立的书面语记录系统。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努力致力于上海话的保护工作,其中以上海大学的钱乃荣教授为首,他不仅编写了大量的沪语教材,还编纂了《上海话大词典》,可以说为了保护上海话煞费苦心。
然而《词典》中的词目用国际音标标注上海话的读音,用五度制标注声调并依照实际读音标注连续变调,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会认读这些国际音标,而且就现在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而言,也很难说普通使用者会专门为了自己方言中的某个正字去查词典,所以在本文看来这在推广上海话方面是一种徒劳,这只是为上海话的保存尽一份心力,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而在上海话的推广使用中收效甚微。
(四)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
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它包括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的本体规划和语言的功能规划三大部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到8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空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有专门条款,上海的相关工作也在此时加大力度。
就连学钱乃荣教授都说:“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从幼儿园到学校,开始统一用普通话授课,连课外也不准说上海话,甚至厕所里都不准说。
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
我看到有中学教师撰文说,现在是进了学校门,就到北京城。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推普的决心和力度。
不仅如此,国家行政干预的另一个措施,是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海话的危机。
所以,從以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话走向危机的事实,想要从
根本上扭转此种局面就目前而言是无力回天。
四、结语
对于上海话面临危机甚至最终逐渐走向消亡的观点我们不容置疑,但是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得这种损失降到最低。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思考上海话究竟是要以一种怎样的状态生存才算得上是既合法又合理?针对上海话保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