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不良地质作用及其防治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 (4)水对岩堆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当公路通过岩堆体时,不论路基是 采用路堤或路堑的形式,都要十分 注意做好调制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 的工作。
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
• 汶川地震导致宝成线隧道山体崩塌,约12万方巨 石滑落嘉陵江中造成河道严重堵塞,致使运行到 此的21043次货物列车脱轨,机后11辆油罐车起 火燃烧,中国西北通向西南的大动脉中断。
(三)崩塌的形成机理
• 1、倾倒-崩塌
• 以垂直节理或裂缝与稳 定岩体分开。
• 这类岩体的特点是高而 窄,横向稳定性差,失 稳时岩体以坡脚的某一 点为转点,发生转动性 倾倒。
2010年8月12日舟曲县地质灾害共造成1144人 遇难,60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亿人民币。
• 4、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 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 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 象的总称。
• 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 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 峭壁。
岩溶景观—溶洞
岩溶景观—黄龙
岩溶—地基塌陷
(二)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 1、地形地貌条件 • (1)多发生坡度大于45度的山坡。 • (2)峡谷陡坡易于发生。 • (3)河谷凹岸易于发生。 • (4)冲沟岸坡和陡崖易于发生。 • (5)丘陵和分水岭一般不易发生,
如果开挖高边坡,也会产生。
• 2、岩性条件 • 岩石的岩性较坚硬时易于发生。 • 3、地质构造条件 • (1)当建筑物的延伸方向和区域构造
(五)崩塌的防治 • 1、绕避 • 2、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
锚固
嵌补
灌浆、勾缝
工程地质学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崩塌的形成条件:
3、构造条件:岩性不同的岩层以各种不同的构造和产 状组合而成,常为各种构造面所切割。从而消弱 岩体内部的联结。褶皱、断层和节理
工程地质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的 工程地质问题
§6.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 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 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热力风化
冻融风化
风化作用分类: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是
倾倒或滚动;
3.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往下滑动,其位移 速度多在突变加速阶段才显著。
滑坡的发育过程:
(1)蠕动变形阶段
滑坡体稳定 → 强度降低 → 拉张裂缝(由小变大) → 鼓张、剪切裂缝(前端和两侧) → 滑动面形成
(2)滑动破坏阶段
滑动面形成 → 滑坡体与滑坡床分离 → 滑坡体上 的各种裂缝进一步加大 → 滑动面出口处有泥水 流出,湿度加大,强度降低 → 滑坡体加速下滑 → 滑坡体上的建筑物严重变形以致倒塌毁坏。
低坡高,以减少下滑力。
D.改善滑动面(带) 的岩土性质:固结灌浆或电化学
加固、冻结、焙烧等。
§6.3 滑坡与崩塌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 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规模极大的崩塌可称为山崩,而仅个别巨石崩落称坠石。
崩塌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斜坡高 、陡是必要条件 。一般坡度>45o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落石——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 体向下坠落的现象。 山崩——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
盐池河崩塌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二、崩塌产生的条件 1.岩性条件:一般发生于厚层坚硬岩体中,这类岩体常能 形成高陡斜坡。 2.地形地貌条件:一般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角 大于45度,高度大于30米,坡面不平整,上陡下缓。 3.构造条件:在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岩 层层面、断层等)组合处易发生崩塌。 4.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季节变化促使岩石风化。 5.水文地质条件: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软弱 面,水的渗透力。 6.其它:地震及人类活动中的爆破、开挖高边坡破坏山体 平衡。
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 面等。另外,岩层的产状也影响滑坡的发育。如果岩层向斜 坡内部倾斜,斜坡比较稳定;如果岩层的倾向和斜坡坡向相 同,就有利于滑坡发育,特别是当倾斜岩层中有含水层存在
时,滑坡最易形成。
地下水 绝大多数滑坡的发生发育都有地下水的参与。 因为地
下水进入滑动体,到达滑动面,会使滑动体自重增大,使滑
崩塌支护加固措施
拦石网
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
若各种方法均不能 解决问题时,只能采
取绕避方案:或将线
路内移作隧;或将线 路改移到河对岸。
防崩塌明洞
6.3滑坡 6.3.1 滑坡及其形态特征 6.3.2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6.3.3 滑坡分类 6.3.4 滑坡防治
滑坡及其形态特征 滑坡
土木工程地质学
Ge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1斜坡变形 6.2崩塌
6.3滑坡
6.4泥石流 6.5地面塌陷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一、岩溶的形态特征
一、表面岩溶形态
溶痕、溶沟、溶槽、石芽、落水洞、漏斗
二、内部岩溶形态
溶隙、溶孔、溶洞、地下河、地下湖
地表喀斯特地貌
(Surface Karst)
石芽与溶沟 (Rock & Kars Gully)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 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 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 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 山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 的一种凸凹不平的地形。
岩溶和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
1、岩石的强度降低 2、因岩溶基岩表面崎岖不平,致地基沉陷 不均匀;或因桩基支撑不可靠导致上部 结构破坏 3、地面塌陷
岩溶和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
4、地下洞穴顶板坍塌,导致基础悬空、结 构开裂; 5、因基础范围附近有洞穴或垂直溶隙,导 致岩层向洞隙方向的滑移; 6、在工程条件下,如荷载的长期作用,地 下水的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新的不稳 定事故。
抗震设计烈度—— 根据城市规模以及建
筑物的重要性,为工程抗震而规定的烈度。
地震效应
地震力效应 地震力:地震波对建筑物直接产生的惯性力。 即:p=amax/g =KQ 地震力的方向分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地震效应
地震的破裂效应 (1)地震断层 (2)地裂缝 地震液化效应 激发地质灾害效应
山坡的坡度和表面构造—— 岩石的性质和节理程度—— 地质构造——
黄土崩塌
节理崩塌
崩塌的防治
爆破打楔 堵塞裂隙或向裂隙内灌浆 调整地表水流 修筑维护棚、护墙 修筑挡土墙 将山坡铺砌覆盖、或坡面喷浆。
第四节 泥石流
泥石流——
是指在山区一些流域内, 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 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土、水、 气混合流。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摘要:工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良地质作用,研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工程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并总结了相应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前言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的安全。
本文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如地震、地面沉降、岩溶和滑坡。
1 地震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质构造的一种表现。
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活动性断层突然错动或其他原因而产生震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这种想象成为地震。
1.1 地震的成因分类地震按成因分,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1) 构造地震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地壳运动使组成的地壳岩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错动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因应力释放、断层错动而造成地壳震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2) 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强度较大,但受震范围较小,它只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3) 陷落地震由地层塌陷、山崩、巨型滑坡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塌陷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岩溶地区,岩溶溶蚀作用使溶洞不断扩大,导致上覆地层塌落、形成地震。
陷落地震一般地震能量较小,影响范围小。
此类地震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4) 人工诱发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库蓄水或向地下大量灌水,使地下岩层增大负荷,如果地下有大断裂或构造碎裂带存在,断层进水润滑加之水库荷载的共同作用,使断层引起地震。
二是由于地下核爆炸或地下爆破,巨大的爆破力量对地下产生强烈冲击,促使地壳小构造应力释放,从而诱发了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的特点是震中位置多发于水库和爆破点附近地区,小震多,震动次数多,震源深度浅,最大震级目前不超过6.5级。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PPT课件

2021/6/4
34
5.1.2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的形成条件 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21/6/4
35
滑坡的形成条件
必备条件
二、崩塌产生的条件 1.岩性条件:一般发生于厚层坚硬岩体中,这类岩体常能
形成高陡斜坡。 2.地形地貌条件:一般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角
大于45度,高度大于30米,坡面不平整,上陡下缓。 3.构造条件:在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岩
层层面、断层等)组合处易发生崩塌。 4.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季节变化促使岩石风化。 5.水文地质条件: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软弱
土木工程地质学
Ge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2021/6/4
1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1斜坡变形
6.2崩塌
6.3滑坡
6.4泥石流
6.5地面塌陷
6.6地震与沙土液化
2021/6/4
2
6.1 斜坡变形
斜坡变形:由于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局部应力超过该 部位岩土体的容许强度时,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 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未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2021/6/4
13
其它条件
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振动影响。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 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 引起的振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2021/6/4
14
崩塌的防治
1.绕避为主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有条件绕避时,有 限绕避。
2.防治结合
对有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者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 进行经济比较。
19
2004年6月23日,湖南怀化沅陵的五强溪库区重点移民区的 北溶乡花园、侯家湾、朱红溪3个村发生山体滑坡。
工程地质 第6章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6.2岩溶

6.2.2 土洞
土洞的形成与发育条件
土洞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1)基岩面上覆土层的性质:
含碎石的砂质粉土层; 2)地下水的活动强度; 3)基岩面附近岩溶和裂隙发育程度。
6.2.3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1)大为降低溶蚀岩石的强度:孔洞,结构疏松 • (2)造成基岩面的不均匀起伏:石芽、溶沟、溶槽 • (3)漏斗威胁地面稳定性 • (4)构成洞穴(溶洞、土洞)地基
溶蚀谷地 • 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如有些谷地发育于向斜或背斜轴部,有些沿断陷
盆地或断裂带发育,还有些则沿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得接触带发育。
沿断裂带发育的溶蚀谷地,两侧为峰丛夹峙(福建永安)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1、干谷 喀斯特区往昔的河谷(今已无水或仅洪水期有水)。
图)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2)发育规律
• 1)与可溶性岩层的成分有关 • 2)与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和
水质有关 • 3)与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有关
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2、盲谷和地下河 盲谷是死胡同式河谷,前方常被陡崖所挡,河水从崖下
落水洞潜入地下,变成地下河。盲谷前端的落水洞还会向上游 迁移,表示地下河不断向河流上游袭夺。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峰丛
• 峰丛顶部山峰分散,基部连成一体,地势较高,侵蚀 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的地下溶洞发育。
6.2.1.2岩溶地貌形态及发育规律
水文地质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三、岩石风化程度和风化带
(一)岩石风化程度 岩石风化的结果,使原来母岩性质改变,形成不同风化程度的风 化岩。按岩石风化深浅和特征,可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五级。
风化程度 未风化 岩石结构 未变 矿物成分 未变 破碎性
微风化 弱风化
强风化
基本未变 部分破坏
大部分破坏ຫໍສະໝຸດ 基本未变 稍微变质显著变化
无疏松物质 有松散物质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
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
特点:不仅破碎了岩石,而且改变了化学成分,产生了新
的矿物,直到适应新的化学环境为止。
化学风化作用类型: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 以及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化作用是水分和某种矿物质的结合,在结合时,一定 分量的水加入到物质的成分里,改变了矿物原有的分子式, 引起体积膨胀,使岩石破坏。
如硬石膏(CaSO4)遇水后变成普通石膏 (CaSO42H2O)其体积膨胀60%,这对围岩产生巨大压力, 使围岩胀裂。
●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常是在有水存在时发生的,在水溶液,低氧 化合物、硫化物和有机化合物发生了氧化反映。 如:低价铁---氧化---变成高价铁。 黄铁矿(FeS2)--氧化---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 (H2SO4),而硫酸有腐蚀作用。能溶蚀岩石中某些矿物,形 成一些洞穴和斑点,致使岩石破坏。
四、岩石风化的治理
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可采用挖除和防治两种措施。 (一)挖除方法。这种措施是采取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风化厉害的 岩层,挖除的深度是根据风化岩的风化程度、风化裂隙、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 质和工程要求等来确定。挖除风化岩石是一个困难而耗费时间的过程,因而宜 少挖。 (二)防治方法。这种方法是采取制止风化作用继续发展,或采用人工方法加 固风化岩的措施。 △灌注胶结和防水的材料,如水泥、沥青、水玻璃、粘土等浆液,使其 起到封闭和胶结岩石裂隙的作用; △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盖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正长石经水解后形成高岭土和氢氧化钾,二氧化碳与围岩
矿物相互作用形成碳酸化合物。 (正长石) → 高岭土、硫酸钾、石英
2.阶地的形成
• 河流阶地的类型: (1)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l)上迭阶地 2)内迭阶地 3)嵌入阶地 (3)基座阶地
防护措施可分两类: • 一类是预防性的措施。确定河岸掏蚀破坏地段,同时开展为预 报岸边与其临近地区建筑工程的危险状态而进行的长期动态观 测工作。 • 另一类是整治性措施, • 1)边岸防护,如采取铺砌、抛石、绿化等。 • 2)调节径流以改变水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措施。如丁坝、 顺坝、横墙等。 • 3)蓄洪工程,如兴建水库、大坝等项目。 • 采用整治与预防措施 并举,并按经济技术 指标对比的办法来选 择防护措施时,才能 取得最大的效益。
4)溶解作用:指水直接溶解岩石矿物,使岩石遭到破坏, 如卤化盐类(岩盐、钾盐)、硫酸盐(石膏、硬石 膏)、碳酸
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溶解作用的活跃程度与侵蚀性气
体CO2含量、温度及压力有关。
溶解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中的易溶物质逐渐溶解而随水流
失,导致岩石孔隙增加,使岩石的坚实程度降低,从而更容易 遭受到物理风化作用而破坏。
• 气候因素 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以及生物的繁殖 方面 实际上,影响风化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增强 或减弱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客观条件。
6.1.4 风化作用的评价与治理 1.风化作用的评价 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正常情况下,风化 作用对地表岩石的作用最为强烈,而随着影响深度的不断加深, 风化作用的影响就不断减弱,直至为零。因此,在地壳表层就 会形成一个由不同风化程度岩石组成的壳体,也就是风化壳。 按岩石风化深浅和特征,可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五级:未 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的条件 1)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决定于地区的地质条件 2)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也很重要。 (2)水文气象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 2) 水的作用 (3)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6.4.2 泥石流的防治 1.预防措施 1)上游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植草皮,以巩固土壤, 不受冲刷、不使流失。 2)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修筑排水沟系,如截水沟等, 以疏干土壤或不使土壤受浸湿。 3)修筑防护工程,如沟头防护、岸边防护、边坡防护, 在易产生坍塌、滑坡的地段做一些支挡工程,以加固土层,稳 定边坡。
2.岩石风化的治理措施 岩石风化的治理通常有如下措施: (1) 挖除法 采取挖除部分对建筑物构成较大威胁的风 化严重的岩层。挖除的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中岩层的风化程 度、风化因素等指标予以综合确定。 (2) 覆盖法 采用在岩石上覆盖防止风化营力侵袭的材料 来避免风化作用的进行,如覆盖沥青、水泥、粘土层等。 (3)胶结法 针对存在有裂隙的岩石易遭受风化的特点, 在岩石裂隙中灌入水泥、沥青、水玻璃等浆液,胶结堵塞岩 石裂隙,以增强岩石的整体性,从而防止风化。 (4)整平排水法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引起物理风化 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工程建设区域进 行场地整平并建造排水工程,是防止风化的重要手段。 (5)探槽监测法 对于风化速度较快的岩层,应设置开敞 的风化探槽,以观测岩石的风化速度,从而估算拟建工程开 挖基坑后外露岩石的风化程度。同时应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 高后立即浇筑基础并分层回填,以加快施工速度,防止风化 作用的不良影响。
米的结构扰动带,称滑动带;在滑动面以下稳定的 岩土体称为滑坡床。 ③ 滑坡后壁:滑坡体滑落后,滑坡后部和斜坡未动 部分之间形成的一个陡度较大的陡壁。
④ 滑坡台地:滑坡体滑落后,形成阶梯状的地面,
其往往向着滑坡后壁倾斜。滑坡台地前缘比较陡的 破裂壁称为滑坡台坎。
⑤ 滑坡鼓丘:滑坡体在向前滑动的时候,受阻形成隆起的小 丘。 ⑥ 滑坡舌:滑坡体的前部如舌状向前伸出的部分。 ⑦ 滑坡裂缝:在滑坡运动时,因滑体各部分移动速度不均匀, 在滑体内及表面产生裂缝;根据受力状况不同,滑坡裂缝可 以分拉张裂缝、鼓张裂缝、剪切裂缝、扇形张裂缝。 ⑧滑坡主轴:为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整个 滑坡的滑动方向,可为直线或折线。
2.沉积
6.2.2 河谷与阶地的形成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指由河流长期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地步经常 有水流动的线状延伸凹地。河谷由谷底、河床、谷坡、坡缘 及坡麓等要素构成。
河谷的类型: 构造谷:受地质构造控制 侵蚀谷:由于河流冲刷而成 侵蚀谷的形成;(三个阶段) 峡谷型:下切作用 河漫滩型:侵蚀、堆积 成型河谷:漫滩变化,形成了阶地
2)冰劈作用: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 体积膨胀(约增大9%),故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施加 很大的压应力(可达200Mpa),使岩石裂隙加宽加深; 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到岩石更深的内部 并再次冻结成冰。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加深扩 大,以至使岩石崩裂成为岩屑。
3)盐类结晶和潮解作用 水并不是位移可以堆积在岩缝里 而将岩石裂开的结晶体。许多由于气候干燥而堆积在岩石缝 隙中可溶性盐类,可以同样使得岩石发生开裂现象。当气温 升高,蒸发量加大,这些盐溶液由于过饱和而产生结晶现象, 体积也由于结晶而显著增大,从而对裂隙周边的围岩产生压 力,使得裂隙进一步加大。而随着空气中水分的增多,盐类 结晶便又从空气中吸水而发生潮解,形成的盐溶液便会进一 步沿着加大的裂隙下渗,结晶和潮解的反复作用使得岩石崩 裂成碎块。:
当滑坡停止并经过较长时间后,可以看到:
4.滑坡的形成条件 (1)滑坡发于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 构造和产状等有关。 (2)滑坡发于的外部条件。 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 采矿等。 5.滑坡的防治 防治滑坡的措施和方法有: (1)避开 (2)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危害 1)截 2)排 3) 护 4)填 (3)改善滑坡体力学条件,增大抗滑力 减与压、支挡 (4)改善滑带土的性质
6.1.2风化作用类型
依照风化营力的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 物风化作用。
1)温差作用 温度变化是导致岩石风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太阳能辐 射能量的昼夜差异,从而引起岩石发生膨胀和收缩的反复更迭。温度 的变化产生温差,促使岩石膨胀和收缩交替地进行,久之则引起岩石 破裂。仅限于很浅的表层 。
未风化:岩石组织结构未变; 微风化:岩石组织结构基本未变,沿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矿 物质基本来变,无疏松物质; 弱风化: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裂隙面风化较重,矿物质稍 微变质,沿节理面出现矿物风化,坚硬块体有松散物质; 强风化: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 石、云母大部分已风化成次生矿物,颜色变化,疏松物质与坚 硬块体混杂; 全风化:岩石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 已风化成土状,基本不含坚硬块体。
2.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 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其特点是不仅发生了破碎, 而且化学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即岩石发生了质的变化。 包括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1)碳酸盐化作用 二氧化碳气体是可以溶解于水,其溶解于
水后生成碳酸。因此,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会存在有碳酸
6.3.2 崩塌 陡峻的山崖或岸坡上方的剧烈风化岩土体在水和重力的 作用下,或在地震及工程振动等其它荷载作用下,从边坡高 处突然崩落、塌跨的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会使建筑物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带来
重大经济损失。
2.崩塌的防治
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可采取 下列综合措施: 1)遮挡 2)拦截防御 3)支撑加固 4)镶补勾缝 5) 护面 6) 排水 7) 刷坡
3.生物风化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如植物 根部楔入岩石裂隙、穴居动物掘土、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产生的 有机酸、碳酸和硝酸等的腐蚀作用。 在自然界当中,岩石的风化往往是上述三种作用综合作用 的结果。
6.1.3 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
• 地质因素 岩石矿物成分、自身结构及构造
• 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及地貌单元的复杂程度
6.4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 (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 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 特殊洪流。我国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和华北山区。
6.4.1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1.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具有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 点,与一般的滑坡和携砂水流有特征上的区别。 1)和滑坡的比较而言,滑坡发生时,形成的滑坡体与滑床 之间有一破裂面,而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发 生流动的沟床之间没有明显的破裂面。 2)和携砂水流的比较而言,携砂水流在发生流动时的抗剪 强度近乎为零,而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有一定的抗剪强 度。 3)泥石流一般多发于山谷密集而且有暴雨倾泻的地区,发生 时具有较大的动能。 2.泥石流的分类 (1)按其流域的地质地貌特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 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 (2)按其组成物质分类: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3)按其物理力学性质: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2.滑坡分类以及特征
平移式滑坡:滑动面的许多点同时局部滑动,然后 逐步发展到整体滑动。
按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划分: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 滑坡、巨型滑坡。 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超 深层滑坡。 按滑坡的主要物质成分分类:堆积层(包括残积、坡积、红 积等成因)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岩层滑坡。
6.3 滑坡与崩塌 6.3.1 滑坡 斜坡上的土石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沿滑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 是边坡变形破坏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在山区公路、铁路、 房屋建筑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