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盖尔作为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创造舒适、便捷、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该理念注重人的多样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将人的需求置于设计的核心地位。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历史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品质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功能多样性:设计应考虑空间的多种功能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空间人性化: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3. 空间互动性: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交流与沟通。

4. 空间可持续性: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五、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扬·盖尔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法:1. 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2. 空间规划:根据调研结果,进行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确保空间的多样性和宜人性。

3. 细节设计:关注空间的细节设计,如照明、绿化、无障碍设施等,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

4. 参与式设计:鼓励市民参与设计过程,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适用:为市民而设计,而非特殊阶层。
……具有社会生活意义 安全:防卫空间;人行空间。
……人的基本需求 可达:交通顺畅;方便参与各种活动。
……可接近、可亲近 小巧玲珑


亲切美
符合人的尺度:以人为依据考虑空间尺度、界 面和空间比例将使空间变得亲 切。如高层建筑围合的空间中, 用低层的裙房作为缓冲,可避 免高层建筑的尺度产生对人的 畏迫感。 “人是万物的尺度。”
⑸、70年代纽约市乔纳森·巴奈特发表了《城市设计 概论》,提出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的观点。强调城市设计不仅是空间设计,也是塑造城市 的过程。
⑹、80年代以来,美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出版 《美国的城市建筑》一书,该书认为一个独立的建筑 物,城市设计项目,一个计划或一项政策,都会带来 相关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开发的导向和城市 形成的改
⑸.城市设计不够深度不够,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城市 设计”这一中间环节不够重视。
二、城市设计的含义、目的、对象、内容
1.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关于城市设计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 见解。
(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 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 《城市规划基本法》98GB
变。这一理论促使人们把城市设计与城市开发、城市 管理整体联系起来。把开发建设与对城市结构和经济 的影响联系起来。
以上近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城市 设计的研究 越来越重视综合效益,已经从二维的平面形 式规划发展到由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形体环境规划三 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规划,那么对规划师的要求也就越 来越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规划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社 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高的十字形办公大楼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显见的重合之处,即
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安排作为主要的工 作对象 20世纪代表性的规划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工 业城市、带形城市、现代城市、邻里单位、 中心地理论等 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 (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 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 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 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 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 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城市特色的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 1)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城市的格局 (3)城市的道路网格、广场等 (4)名胜古迹、历史性街区;园林、绿化 (5)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轮廓线等 (6)城市的建筑群、中心区等 (7)各类建筑小品 (8)民俗民风、小吃、工艺品等

城市设计

中世纪城市设计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个建筑物的立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 为孤立的实体与周围无关的情况是很少的,城市设 计的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 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中世纪城镇的平面图常常 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 建设部发布的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中第八条对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明 确的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 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 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 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 观的艺术水平。”

城市道路空间
3)局部步行原则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可以再城市的局部 地段,如中心区、商业区、游览观光区等建立步行 街,实现相对彻底的人车分流 4)公交优先原则 通过优先扶持城市公交系统的建设减少市民对私家车 的依赖,缓和人车矛盾。 案例:旧金山花街 旧金山的罗姆巴德大街在经过俄罗斯山时,有一段 40°的陡坡,形成了由八个急转弯组成的蛇形曲线 路段。这个路段位于南北走向的海德大街与莱温沃 斯大街之间呈东西走向。配合着弯曲的路形,沿着 路的两侧,布置了树篱和花坛,远远望去,整个道 路被全部隐藏起来,故而,这段街被人们习惯地称 为花街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一、名词解释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中心地下相交。

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

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城市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另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表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城市开放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简答题城市的本质是什么?答: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①城市是人创造的,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活生生的,有机的组成部分②城市是社会的延伸,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文化、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③城市是“类人体”,有其自身的生成——发展——衰亡规律,但这个规律又不同程度地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④城市有自己的“波粒二重性”,即既是物质、科学技术的堆砌物,又是精神、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⑤城市中的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整体场所必须哪些要素特征?答:①适合某种社会活动、人的行为发生所需要的空间,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载体②这种社会活动和人的行为空间具有历史的或长时间的延续性③这种时空的连续性为所在城市(或场所周围)的人所认同④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关系维度绿色城市设计的包括哪些要素?答:①自然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②开放空间③建筑空间④交通与停车⑤人行步道⑥社会活动及活动场所城市的基础空间包括的骨架空间与象征空间分别指什么内容?答:骨架空间以“流动”和“服务”为特点,具体来说,“流动”可包括:①步行系统②汽车交通③铁路④舟、船⑤空中交通;象征空间指城市中具有“视觉焦点”特质的一些景观要素城市空间设计五个要素指什么?答:①界面(各种空间界面,包括建筑立面、轮廓、小品、植物等的设计)②轴线(空间轴线、地面、对景设计)③核心(广场、绿地、空间结点的设计)④网络(与原有环境的结合,空间结构等)⑤群体(运用连、封、重复要素、连续景观等进行设计)城市空间的特征包括那些方面?答:①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②城市的社会属性③城市空间的生态属性④城市空间的认知与感知属性城市设计如何体现城市空间特色?答:①山水意象的培育②自然生态的保护③注重城市特色空间的展现④空间结构层次的把握⑤空间特色的表现技巧城市设计的理念是什么?答:①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②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③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④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辨析题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答: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如果说,城市的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内在、隐性的动力支撑要素,那么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变化的状态和形式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空间就是建筑的主角?答:空间指由建筑师创造的建筑内部空间,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实体”。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塑造分析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塑造分析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塑造分析【摘要】: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是城市特色和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衔接口,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轴心脉络。

文章从城市设计的概念及任务、设计目标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塑造的关系,提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塑造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文化;塑造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城市的出现,标致着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崛起,城市文明也随之开始传播。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使得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

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进入新时代,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城市的象征,城市不在是满足于原来的功能,而是成为具有了很强地域特色的标志,因而出现了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设计方案,文化特色等等综合性的工作。

总体而言,城市设计就是城市精神与文化之魂的塑造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定义看法都各不相同。

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相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更加具体化与图形化;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社会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带来城市良性发展的物质环境。

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

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的方法与实践——以济南市北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的方法与实践——以济南市北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Abs o ” l o hof potan Du e m he academe ha ow o negr e or f ct s s d t f th t it at gancal r i l uban cul r n o ur y t e jt ban u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 “ 市 以 文 化 论 许 多 有 待 发 掘 的 城 市 文 化 却 又 遇 不 到 伯 践 中 形 成 的 具 有 一 定 审 美 能 力 的 人 , 审 城 输 赢 ” 已 逐 渐 成 为 共 识 ,作 为 绘 制 城 市 乐 。 因 而 , 我 们 认 为 有 必 要 以 人 为 本 、 美客 体是在 审美活 动中被 审美 的对象。 审 美 主 体 是 与 审 美 客 体 相 关 相 对 的 美 学 未来蓝 图的 设计师 ,将城市 文化融 八城 从 实际 出发 .运用美学 原理进 行研究 .
市 设 计 之 中 , 做 出 有 文 化 特 色 的 城 市 设 寻 求 新 的 方 式 方 法 , 以 促 进 文 化 与 城 市 范 畴 。 离 开 审 美 客 体 就 无 所 谓 审 美 主 计 方 案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但 是 受 设 计 方 法 有 机 融 台 。 本 文 以 济 南 市 北 湖 地 区 城 市 体 , 同 样 没 有 审 美 主 体 也 就 不 存 在 审 美 的 限 制 , 一 些 城 市 对 文 化 的 发 掘 屡 屡 出 设 计 为 例 .探 索 了 采 集 城 市 文 化 基 因 并 客 体 。 对 城 市 而 言 , 审 美 主 体 是 在 一 个 现 程 式 化 、 单 一 化 、 片 面 化 的 现 象 。 发 将 其 融 人 城 市 设 计 中 的 新 思 路 , 使 城 市 区 域 内 经 常 活 动 的 人 类 群 体 , 审 美 客 体 掘 出 的 城 市 文 化 难 以 体 现 城 市 内 涵 , 而 文 化 得 以 完 美 的 融 八 城 市 设 计 之 中 , 进 就 是 这 个 区 域 的 城 市 景 观 。 而 营 造 富 有 诗 意 的 城 市 生 活 , 提 升 城 市 文化品位。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与建设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XXXX XXXX XXXX XXXX
城市的建设是受到文化的支配的,城市的形态以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的文化。

文化与城市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着,文化指导了城市及其空间的生成,城市的形态与模式又不断的强化着文化,最终不同的地区因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城市的形态以
及模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古代就能看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点很多,其成因主要来自于东西
方不同的历史。

这些差异变现在东西方人的宗教信
仰不同,思考问题的逻辑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
同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关于宗教信仰
的差异。

关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宗教信
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思维
模式也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大不相同。


国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也不
能说中国人就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我们有的是儒家
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这些不能定义为
宗教信仰,但他们的思想同宗教信仰相似,都植根
于中国人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
中国文化。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把长期处在神权统治下的人提高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人文传统的核心价值,既不刻意于宗教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古代时期,西方就将宇宙视为一种和谐的体系,人们认识到众多星体都围绕着一个“宇宙中心”在旋转。

所以西方的城市规划会设置一个“宇宙中心”,让其他所有的城市空间都围绕其发展。

按照这种做法的最典型的就是雅典,雅典卫城中的中心是神庙,雅
典的中心是卫城。

雅典
卫城不但在平面布局
上处于中心地位,其所
处位置也是雅典的制
高点,更加突出其中心
地位。

春秋末年时期,齐人写下《周礼》,其中的《考工记》中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种“匠人营国”的方式被视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理想布局方式,被后人学习继承,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

西方城市的建设追求抽象的
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
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
系,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
谐与秩序的美,希腊化时期之后,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
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西方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

城市中心区为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中国城市受到儒家文化的影
响,其文化提倡“居中不偏”,
“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规划
上就表现为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
称的布局。

中国古代主张“天人
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强调“天
道”与“人为”的合一。

城市规
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
一种传统的观念。

数字“三”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五”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九”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最终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

时至今日,当代建筑师的设计不光只是
在城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普通的建筑,他们
的的思想表现在设计上或多或少的也影响
着城市的形态,印象甚至是文化。

如何做一
个能够契合文化,融入城市环境的设计成为
了建筑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大家纷纷寻求
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象,试图提取出
其精髓,最终表现在自己的设计上,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能将文化与传统元素表现在设计上的建筑师已有很多,其中有的人并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办法去在设计中融入文化,有时为了建筑忽视了文化,有时又为了文化忽视的建筑本身;有的人又做的过多过于极端,有的人又做的太少,看上去就只是在号称自己的设计契合了文化,融入了城市;当然也有人可以将文化与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何镜堂先生从事建筑事业多年,现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虽然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想必
对中国传统文化,城市发展都有着深刻的
认识,但是其设计的建筑并没有能够将其
思想与建筑形态很好的融合到一起。

何镜堂先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形态来源与中国汉字“華”,被人们誉为中国之冠,但是其建筑空间并没有与其概念形态有机的结合,甚至可以说中国馆是形式主义的典型例子。

建筑的形态与内部空间几乎没有发生联系,形态,空间与功能相互脱离,使得其建筑只是空据一副满含中国元素的外壳。

王澍先生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
奖,一时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设计
师。

王澍先生力图将中国文化融入其建
筑中,并将建筑融入城市,甚至试图去
通过其城市设计还原中国传统城市风
貌,影响人们的生活,唤醒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这种做法是很值得认可的,其关注点不是城市中的一个建筑,而是试图去设计一条街道,一个社区,去还原传统城市中的“场所”,通过这种场所精神再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并且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其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而不会在现代城市中失去活力。

但是并不是王澍先生的所有作品都能受到一
直的好评,例如其规划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
校区就饱受争议,褒贬不一。

王澍先生希望通过
一些夸张的手法去扩大传统文化的符号,以表现
其设计的文化性,本土性,但是这种夸张的手法
往往过于夸张而让人难以接受。

在象山校区里建
筑墙面混杂的材质算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这样本
土化,乡土化的建造方式,从小面积看来是很有
意思的,不同材料的穿插使得其层次丰富。

但是
这样的手法用在大面积的建造中并不和谐,大面
积的混杂材质的墙面给人混乱的感觉,而且这种
堆砌的墙面厚实笨重,使得建筑显得很不透气,
虽然墙面上有些许开洞开窗,但是并不能挽回其给人的封闭印象,使其与环境对立而不融合。

这样夸张的变现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方式显得过于极端,从形式
形态上看似与城市融合,其实不然。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其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先生童年的经历和青年
时期的背井离乡经历,使其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思
想情感联系起来。

他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中国的
传统元素,表现传统文化以及城市空间。

他对中国
传统的“留白”艺术手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
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

右图上下图分别为象山饭店平面图和苏州博
物馆平面图,从平面布局看贝聿铭先生巧妙的运
用虚实关系的转换来创造“留白空间”,将建筑
与环境尽可能的融合起来。

其建筑与传统的园林
想结合,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
自然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贝聿铭先生并不追求以单一建筑去表现中国文化,而是通过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城市空间。

“留白”艺术不仅在传统书画和小范围传统建筑群体中能表现其价值,在城市规划中,“留白”艺术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城市规划留白不等于城市规划空白,恰恰相反,城市规划留白是在规划中划定特定区域做为留白区,是理性规划和适应社会形势发展方式。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通过巨型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以及各色的标志性建筑来展示各自的城市发展水平,土地被占用的所剩无几,公共空间,自由空间越来越少,这样满铺的城市形态已经与中国传统的“留白”,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思想相去甚远。

城市规划布局中的“留白”空间不应该
是用剩下的空间,而应该是刻意预留的空间。

在现代城市“留白”空间的处理上,西方国
家的观想做法反而超越了提倡“天人合一”
中国,这算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也许我们应该向王澍学习,如其规划设计南宋御街一样,通过建筑群体的总体设计和布局,或者还原传统城市空间,使这些城市“留白”空间中的生活速度放慢,引入自然元素,再配合传统园林手法,去营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城市空间,去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学习和继承其精髓。

【参考文献】
1、《中西方古代城市建设特征比较》,史彦廷,孙长青,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
区域发展研究所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西城市规划理论对比研究》,杨子君,《山西建筑》,第33卷第29期
4、《论“留白”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隐现》,刘彦鹏,中央美术学院
5、《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运用研究》,凰顺裕,中南大学
6、《用建筑语言昭示“城市智慧”》,陈炜敏,济南日报,2010年5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