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通州高三语文二模答案解析高中语文高三复习

通州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2018年5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1. A2. B(选B,3分。
选A,2分;选D,1分;选C,0分)3. B4. D5. A6. A7. D8. 要点:教训过度农垦、大肆砍伐、山火不断(2分),破坏植被(1分);经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9. D(京官外调)10. C 动词,到,达到;连词,与(A副词,就 B代词,……的人、事 D连词,就)11. B(道的整体,都包括在太虚之中)12. 参考答案①然而他未曾著书,只是对学习的人进行口授,使他们心领神会。
②茶寇从荆、湘来剽掠江西,逼近岭南,势头很猛。
13. A(“独自潜心研究”不当)14. 要点:①刻苦研习儒家思想②自学传播儒家思想③把忠信看作高贵品质④为人正直不谄媚⑤临危不惧捍卫国家利益(5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 D 16. A17. 参考答案内容:相同之处:都写了潮来时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和弄潮健儿傲立潮头的惊险场面。
(1分)不同之处:潘词还写了观潮的人,以满城观潮的盛况衬托潮水之壮观。
辛词还写了落潮景象和相关历史人物。
(2分)情感: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大自然壮美奇观及弄潮儿的勇气、力量与豪迈精神的赞叹。
(1分)不同之处:潘词还表达了弄潮奇观带来的心惊胆战的感受,以衬托弄潮儿的英雄气概。
辛词则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忠而被杀和吴国灭亡的命运,表达了报国心愿难以实现的悲郁忧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分)(共6分。
内容3分,情感3分。
)18. 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②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分,每空1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19. C(“垣”读作“yuán”)(2分)20. B(作者虽然认为地戏与杀戏相似,但是他认为地戏更加优雅,优雅之处包括“服饰的华丽,动作的丰富,还有声音的委婉”等方面)(3分)21. 要点:演出服装:服饰斑斓鲜艳。
北京市通州区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17--2018年高三二模及答案2018年5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现分布于我国贺兰山以东地区的几大沙地,历史上生长着茂密的草被和森林,自古就是我国的牧业基地。
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现在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地。
据史料记载,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著称。
靖边县北部红柳河北岸的白城子,在公元5世纪“临广泽而带清流”,而到9世纪时,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景象,10世纪时由于政治军事之故毁城,其已深在沙漠。
鄂尔多斯的南缘还有不少汉及唐宋时期的遗址,如汉代的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等,现今均淹没在流沙之中。
又如陕北和宁夏黄河以东的长城沿线,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公元1474~1541年),“凡草茂之地筑之于内”,其后由于屯垦和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18世纪中叶开放农垦之后,大规模移民开垦,使植被又遭大规模破坏,尤其19世纪末,天主教会进一步圈地招民屯垦,加速了荒漠化土地的蔓延。
城川、白泥井堂、宁条梁等地均是当时开垦的主要地区。
目前不少城堡,如常乐堡、保宁堡等都已被流沙掩埋,明长城自神木至靖边已有84%的城墙处于流沙之中。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早在6~7世纪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的部落曾游牧于今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据辽史记载,在辽王朝之前,这一区域除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农业也开始有所发展,当时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10世纪辽王朝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建都城于今日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口附近巴林左旗东南面的波罗城,并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两岸建立了不少州县,如乌州、龙化州、永州、松山州、饶州、丰州和祖州,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0世纪中叶,该地区和辽河地区已发展成为“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
北京四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北京四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卷语文注意事项: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
免费北京通州区高三二模试题附标准答案

“子胥潮”。
14.(7分)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雨中观潮的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描绘钱塘江潮的声势作铺垫。
B.第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江潮,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弄潮儿,故写“轻舟”就是写弄潮儿。
C.尾联以抒怀之虚写结束全诗,诗人借钱塘潮的典故寄予了对世事的感慨,使诗意得以深化,耐人寻味。
D.本诗写观潮时所见、所闻、所感,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含蕴丰富。
②简析第三联中“弄潮儿”的形象。
(4分)15.分析“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在表达上的妙处。
(5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来,“气候”一词几乎家喻户晓。
但“气候”一词的来源,中西方却完全不同。
例如,古希腊语中,“气候”乃是阳光倾斜程度的意思。
即低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小,热力强,成为热带气候;高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大,热力弱,则为寒带气候。
汉语中的“气候”一词,源自“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
”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中的“气候”条目,第一条解释都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我国农业生产的节奏特别快。
原来,我国盛行冬冷夏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且早春、晚秋季节中因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而多霜冻,使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缩短,农业生产节奏加快。
例如播种,如果播早了,早茬幼苗可能会受到春霜冻害;反之,如果因怕春霜而播晚了,晚茬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可能受到秋霜冻害。
常常“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种抢种、抢管、抢收的农业称为“快节奏农业”。
而我国,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古代世界上春秋季气温变化最快,因而也是农业生产节奏最快的农业地区。
所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注意农时。
例如我国古代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耕作篇》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趣时”就是掌握好农时的意思。
北京市通州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陈与义是杰出诗人,也工于填词。
风格独具,尤近于苏轼,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陈与义与陆游同为南宋爱国诗人,《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诗中说,“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本诗因雨寄怀,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是通过描绘雨景来抒发情感的名作。
其诗云:“______,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______。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2.《一把椅子》里引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话。
《论语》里关于为政的条目还有许多,比如“政者正也。
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请你从中选取一条,说明大意,并简要地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180字左右。
3.《红岩》《老人与海》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
你从中任选一人,描述一个片段,表现所选人物的某种英雄品质,可利用书中情节,也可以依据原著适度想象。
180字左右。
4.《红楼梦》《药》《边城》《平凡的世界》都写到了父爱,且作品对父爱有不同的理解与呈现。
请你从贾政与宝玉、华老栓与华小栓、船总顺顺与大老二老、孙玉厚与少安少平中任选一例,写一段有关“父爱”的抒情文字。
要求:依据原著,富有文采。
18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本诗写于金兵进逼长沙之际,作者客居贞牟山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人虽从事农耕而疲惫不堪,但是仍与山客一同端坐在轩窗前远眺。
B.前江与后岭的云气连通,风起云涌时,千林万壑也送来了阵阵雨声。
C.大雨的到来如翻江倒海般,而此时的竹林在这大雨中偃仰起伏不定。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
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
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官对:“任满,已出外官。
”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上:指宋仁宗。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刁绎亦不谕.其由谕:告诉,告知B.明年除.馆阁校勘除:任命授职C.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次:等次,职位D.上颔.之颔:点头,指同意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令可知其.孰能讥之乎B.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甚器重者方.召一饭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今乃.不读其诗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为之延誉于是为他传扬声誉B.简重少所许可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C.诗中得无激触否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D.盖以“霸”次“王”也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②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1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
(4分)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9.(3分)A10.(3分)B 11.(3分)C12.(7分)①不是这样,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让属下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
【评分标准】共3分。
“不然”“健”“慢”翻译正确,各1分。
最新-通州市二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8年2月 精品

通州高三第二次统考语文参考答案甲卷一、现代文阅读(20分)1.(1)意在突出蒙古长调悠远、苍凉悲抑和柔软的特征。
(一点1分,共3分)(2)意在表明听蒙古长调可以让人更深刻地了解并感悟蒙古族的特点与历史。
(3分,如未答出“历史”得2分)2.是为了表明蒙古长调所具有的“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它所蕴含的民族气度。
(“亲切感”2分,“民族气度”2分)3.蒙古民族具有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蒙古民族具有豪放旷达而又略带忧郁的性情(或豪放旷达而又心肠柔软的性情) (一点2分,共4分)4.答不同意,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①以前者衬托后者,突出中心(主题),②地域特征、文化传统的不同,③审美视角的不同。
其中①3分;②、③只要答对一个方面且做到言之成理,即得3分。
如果答同意并能自圆其说,最多给3分。
(本题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5.D (识:做标记)6.C(①直接表现其才能;②为罗英的话,为间接说明其才能:⑧为忽辛的话,为间接表现其清廉;④直接表现其清廉;⑤直接表现其才能;⑥间接表现其才能。
7.D(复查的入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8.(1)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
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圣明的人"均可)(2)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3)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
(“决”、“黜’’、句意各1分)附:参考译文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
”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
北京市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2018届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
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
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靠,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
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
傍晚归家,我们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儿。
这份长情的付出,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覆盖。
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却已不见踪影。
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
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
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我们真正懂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
毕竟,游戏带来的体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 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的现实写照。
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
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们愉悦和安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2017--2018年高三二模及答案2018年5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现分布于我国贺兰山以东地区的几大沙地,历史上生长着茂密的草被和森林,自古就是我国的牧业基地。
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现在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地。
据史料记载,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著称。
靖边县北部红柳河北岸的白城子,在公元5世纪“临广泽而带清流”,而到9世纪时,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景象,10世纪时由于政治军事之故毁城,其已深在沙漠。
鄂尔多斯的南缘还有不少汉及唐宋时期的遗址,如汉代的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等,现今均淹没在流沙之中。
又如陕北和宁夏黄河以东的长城沿线,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公元1474~1541年),“凡草茂之地筑之于内”,其后由于屯垦和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18世纪中叶开放农垦之后,大规模移民开垦,使植被又遭大规模破坏,尤其19世纪末,天主教会进一步圈地招民屯垦,加速了荒漠化土地的蔓延。
城川、白泥井堂、宁条梁等地均是当时开垦的主要地区。
目前不少城堡,如常乐堡、保宁堡等都已被流沙掩埋,明长城自神木至靖边已有84%的城墙处于流沙之中。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早在6~7世纪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的部落曾游牧于今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据辽史记载,在辽王朝之前,这一区域除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农业也开始有所发展,当时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10世纪辽王朝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建都城于今日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口附近巴林左旗东南面的波罗城,并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两岸建立了不少州县,如乌州、龙化州、永州、松山州、饶州、丰州和祖州,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0世纪中叶,该地区和辽河地区已发展成为“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
沙区考古发现的辽代铁器农具及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如老哈河与教来河之间的龙化、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长宁及科左后旗大青沟一带)等,均可反映当时的农垦规模,草原开垦面积的扩大及樵采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到10世纪的金代,有些地区出现了“土脊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的情景,土地荒漠化已有发生。
13世纪之后,随着元、明王朝的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又得到恢复,到17世纪清初,荒漠化的土地又成为“长林丰草……讹寝戍宜……凡马骆牛羊之孽息者,岁千万计……”的优良牧场。
18世纪中叶之后,由于清政府推行放价招民垦种政策,草原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再次形成了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观。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汉代之前,曾经是风景宜人的大草原,汉代曾在此设置三军县、临戍县及三封县。
《汉书•匈奴传》记载当时“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充分说明该区今天虽为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但在历史上却是农业发达、繁荣富庶之地。
(取材于胡三《翻开历史看荒漠》)1. 材料一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淹没B.加剧C.蔓延D.掩埋2. 材料一中,划线的引用史料用来说明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的一项是(3分)A.追逐水草,经营牧业B.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C.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D.人民炽盛,牛马布野3. 下列关于科尔沁草原沙化进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6~7世纪,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业开始发展。
B.10世纪辽代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有发生。
C.10世纪中叶,草原开垦面积扩大,加之樵采活动,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重。
D.13~18世纪中叶,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后因过度垦种沙化景观复现。
材料二“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
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务林人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5万亩。
2018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
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取材于武卫政等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4. 下列对务林人建造塞罕坝万亩林海所闯过的难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B.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C.实施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为绿化重点的造林工程D.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现塞罕坝林海景象最贴切的诗句是(2分)A.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唐•杜甫)B.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奇。
(唐•白居易)C.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
(宋•张弋)D.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
(宋•赵蕃)6. 根据材料二和下图内容,下列不属于产生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条件的一项是(3分)A.攻坚造林工程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B.务林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C.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D.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材料三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防沙治沙执法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
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取材于张建龙《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7. 下列对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B.启动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C.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D.建立约束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和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
(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
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
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
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拙,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
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
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
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
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
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
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立封还词头。
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
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