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矿体地质及控矿因素分析
浙江省德清县铜山寺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浙江省德清县铜山寺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作者:王树槐来源:《地球》2014年第03期[摘要]浙江省德清县铜山寺矿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北端,经过成矿条件的分析,属于赋存于寒武及震旦系碳酸盐地层与何村花岗闪长岩接触带中的多金属矿床,初步认定为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对矿床成因的分析,有助于矿区深部找矿。
[关键词]铜铁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地层构造岩浆活动[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46-21矿区成矿背景据《浙江省金属非金属矿成矿系列和成矿区带研究》(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铜山寺地区位于浙北成矿带(Ⅲ1)堪脚—湖州金、银、萤石、硅灰石、硫铁矿成矿区(Ⅳ2)、里山村—铜山寺—港口铁锡金银成矿远景区(Ⅴ6)内。
其地质背景是处于天目山中生代火山喷发区与莫干山—湖州岩浆岩交汇处,侵入岩极为发育,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岩体群,临安—湖州断裂贯穿全区。
区内已知矿体、矿点大多与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大多数铜、铁、锡、钼、多金属矿点沿北东向展布,区内侵入岩分布大致一致。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有潜在的找矿价值。
2矿区地质特征铜山寺地区位于德清西北区域,属于钱塘台褶皱带德清-长兴褶皱带东南边缘。
2.1地层矿区为一套浅海相的硅质、炭质、泥质、含泥质碳酸盐地层,西北侧为一套巨厚层状的火山碎屑岩地层,总体呈不整合接触覆于古生代地层之上。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大陈岭组、荷塘组及灯影组地层。
大陈岭组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铜山寺至五四村,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成上下两段(4个岩性段),上段为∈1d2(sh)含炭泥页岩、硅质泥岩夹透镜状泥质灰岩,分布较广,厚度在160米~260米,下部为两层细晶灰岩∈1d1(ls)(局部为白云质灰岩)夹一层硅质泥岩,厚度一般在50米~130米,近岩体地段热变质为大理岩∈1d1(mb)或石英质角岩∈1d1(hs),与岩体接触部位发育矽卡岩化、蛇纹石化、硅化等蚀变,地表已知铜铁矿体均赋存在该大理岩段中。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安子山铜多金属矿位于在池州市梅街镇,通过对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矿床的矿化规律和主要控矿因素,探讨矿床的成因,用以指导以后找矿工作。
标签:安子山地质特征矿床成因1地質特征1.1地层查区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仑山组、中统汤山组、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志留系高家边组(表1)。
1.2构造查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皱带。
矿区位于七都复背斜内三岗尖一杨美桥背斜之中部,区域构造线北东—北东东。
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组成背斜轴部,谭山岩体和青阳岩体沿轴部侵入,其北紧临贵池背向斜带的葛仙欧家—许家坦向斜,由上古生界和三迭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
矿床所在的牛形山背斜,为三岗尖—杨美桥背斜北部的一个小分枝,向西南方向倾伏,东部被青阳岩体吞蚀。
牛形山背斜:在太平陈—牛形山一线,南北两翼分别被F1、F2断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北翼又可分出次一级的西山向斜和太平曹背斜。
F1逆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部分破坏牛形山背斜北翼地层,志留系、高家边组被逆掩在下奥陶仑山组—上奥陶统汤头组之上。
F2断层走向东西,破坏背斜南翼地层,断层面南倾。
F3为平推断层兼有顺时针扭动性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沿青阳岩体西接触带向北西沿伸,安子山背斜轴部的仑山组下段白云岩被推到甲山吴以南,水平错距达2公里。
该断层在汪家以北表现不明显。
1.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共有二期:青阳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属于印支期。
石英闪长玢岩岩枝属燕山早期(第一次)是矿区内主要岩体,位于青阳岩体花岗闪长岩西侧。
1.4矿体数量和赋矿层位矿床属于高~中温热液交代广义矽卡岩型铜钼矿,普查工作中发现全区共有大小铜矿体149个,其中主要矿体六个(1号至6号都有单钼矿体伴生),次要矿体十六个(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接主矿体编号),单孔控制的小矿体未编号者127个(其中有25 个厚度大于4米)。
单钼矿体34个,除16、23号矿体外,均为单孔控制(厚度大于4米的4个),因而未编号。
湖南省桂阳县青兰富民铜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

1 引 言
桂 阳县青 兰富 民铜 锌多 金属矿 属于大顺 窿铜矿
3 矿 区地质 特 征
3 1 地层 .
区, 隶属湖南省桂阳县青兰乡管辖。位于桂阳县城 西北 5 m 处 , 山东 距 京广 铁 路 、 珠 高 速 约 5 0k 矿 京 3 k 有公 路通 至矿 山 , m, 交通 方 便 。大顺 窿 矿 区地 质 工作程 度较 高。省地 质局 48队 曾于 15 0 9 8年 至
Ab t a t sr c :GuYa g c p e i c d p st i at p fs an a d h g c o lW F I i u d e pa n t n f l g o e d p sta i n o p rzn e o i s y e o k r n ih s h o S I q i x li ai l n r e o i C s Tl o i i c u t t ih e o o cv l e h sp p re h ssyr s a c so e lgc l h r ce i iso emi e n ls ste o e o n h h g c n mi au .T i a e mp a i e e r h n g oo ia a a t r t f h n ,a ay e r wi l c sc t h c n r l n a tr ,p o o e o u g s o sfrt e smi roe d p s s o t l g fco s rp s ss me S g e t n o h i l r e o i . oi i a t Ke o d :p l meal r e o i f o p r ic;oe c n rl n a tr ;p o p ci g s g e t n ;Hu a u n y W r s oy tl c o e d p st o p e n i s c z r— o to i gf co s r s e t u g si s n o n F mi g n
云南保山市金厂河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

收稿日期:2019-08-28作者简介:吴小梅(1982~),女,江西省上犹县人,地质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云南保山市金厂河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吴小梅,高李阳,陈少伟(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云南保山市金厂河铜多金属矿区位于保山-镇康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北段。
区内的铅锌矿、铜矿、磁铁矿均可单独形成隐伏矿体,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二段(∈3h2-1)矽卡岩带中。
不同矿体空间分布由上具有垂直分带的特征。
从本区的重力低异常特征推断地下测深部存有隐伏中酸性岩体,矿床成因属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关键词:隐伏岩体;矽卡岩型矿床;云南保山 金厂河中图分类号:P618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20)2-179-7金厂河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福贡-镇康褶皱带保山-永德褶皱束北段之核桃坪复背斜东翼,成矿区属保山-镇康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北段。
1 矿地质矿区主要出露寒武系上统核桃坪组(∈3h)大理岩化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板岩;沙河厂组(∈3h)灰岩、粉砂岩夹钙质泥岩;奥陶系中上统蒲缥组(Op)粉砂岩、泥岩;奥陶-志留系仁和桥组(OSr)页岩;志留系中上统栗柴坝组(Sl)泥质灰岩;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D1x)粉砂质灰岩和第四系全新统(Q4)砂、砾石。
其中核桃坪组二段一层(∈3h2-1)碳酸盐岩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岩层。
矿区处于核桃坪复式背斜东翼金厂河隆起部位,隆起中心部位矿化较强,向四周逐渐减弱。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多组方向构造交汇,次级构造发育。
金厂河隆起及次级断裂构造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矿区地表主要出露辉绿岩、少量辉长岩岩体,分布范围广而零星。
辉绿岩具多期性,以华力西期为主,呈岩脉、岩墙及岩枝状沿构造带产出。
辉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局部显示有多金属矿化,显示辉绿岩体为成矿作用有利因素。
矿区主要矿化蚀变有矽卡岩化、硫铁矿化、磁铁矿化、硅化、大理岩化、方解石化等,其中矽卡岩化、硫铁矿化、磁铁矿化、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大麦山铜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探讨

体 。
及 渗 滤 交 代 。 该 层 岩 石 在 化学 成分 E 镁 含
岩型 多金 属矿床 ,在 其形成过 程 中,各种 地
较 高 ,M g 平均 含 量 约 2 %,这 易 于 交 O 0
4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燕山三期细~中 粒黑云母花 岗岩及花 岗斑岩 ,偶见花 岗闪 长玢 岩脉 ,花 岗斑岩产于矿区南部,呈岩 墙产出,与矿床成 因无直接关系。花 岗玢 岩脉在少量钻孔中可见 ,与矿床在成 因上 亦无直接关系 。细 中粒黑云母花 岗岩沿 北 北 东 向构 造 脆 弱 带 呈 岩株 串状 产 出 ,该 岩体与 矿床 的形 成有空 间及成 因上的联 系 ,是 成 矿 的 母 岩 。 在 空 间 上 , 铜 矿 体
条件 下 则形成 铜 或铜 、锌矿 体 。
戈 爱 山铜 矿 床 ;矽卡 岩型 {控 矿 因 素 ;找
鸯 辆
3构造 对 成矿 的控 制
矿 区属 区 域北 北 东新 华 夏 断 褶 构 造 系 的 一部 分 , 何于 坪 头 岭 … 大 麦 山向 斜 的 西
翼 ,构造主要 有 :接 触构造 ,断 裂构造 , 层 1滑动 构造 。 日 】 接触构造 为主要 的控矿构造之一,其 控制矿 大部分近岩体矽卡岩矿体。中 细粒黑云母花 岗岩岩株 呈串珠状沿北北东
云石大理岩 。下二 叠统为中细粒 大理岩 。 上二叠统为大理岩化钙质砾岩及灰质燧石
层 。
交织的 部 位 ,其旁 侧侧 低次 轴心 较 陡 的 小 型 旋 卷构 造 的 收 敛 及砥 柞 部 位 均 为 成 矿 有 * g 位 ,受 共 控 q-  ̄ 制形 成的矿体 多呈似 脉状 。 区 内 层 滑 脱 构 造 较 发 育 , 它 为 次 要 控 矿 构 造 ,其 若 与 北 西 西 或北 西 向断裂 交 叉 ,则复 合部 位 往 往 能 形 成 一 定 规 摸 的 层 问 矿
内蒙古狼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内蒙古狼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摘要:内蒙古狼山成矿域地处内蒙阴山山脉西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内蒙古地轴的边缘,成矿域地史复杂,总体以不同构造旋回期的深大断裂为主导因素。
从而控制着不同时代的沉积建造及其岩浆活动旋回的发育特征与成矿特征。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狼山地区一直从事地质找矿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对狼山地区硫多金属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的粗浅认识做一概括总结。
一、成矿地质特征内蒙古狼山地区铜铅锌成矿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内蒙古地轴的北缘,西为阿拉善古陆块,南为鄂尔多斯古陆核,北以深断裂为界与内蒙古天山――兴安地槽区毗邻。
总体上以深大断裂为主,从而控制着不同时代的沉积建造及其岩浆活动旋回的发育特征及其成矿特征。
详见图1。
(一)地层狼山地区按地层的划分见表1。
1.太古界乌盖群主要出露于狼山山脉主脊部位,呈北东方向展布。
构成区域成矿沉积基底,根据其岩性组合划分为三个岩组:( 1)下部为乌拉特岩组:组成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透镜状及似层状的角闪岩、黑云阳起片岩等,厚度为 3,390m ,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部分同源的超基性岩组成,另有部分基性火山凝灰质岩及粘土质碎屑岩,属于地槽早期的基性火山――碎屑建造。
( 2)中部为达拉盖庙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在西部,部分磁铁石英岩可构成中小型铁矿床)。
厚度大于 1, 134m,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凝灰质杂砂岩及粘土质碎屑岩组成,夹基性火山岩,属于地槽早期基性火山活动与期后沉降期间的过渡性建造。
(3)上部为苏对口组:岩性为黑云斜长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家黑云石英片岩、绿泥黑云片岩等,厚度为 1,202m ,原岩主要由泥质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基性火山岩组成,属于地槽早期火山活动之后沉降期的建造类型。
2.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分三个岩组(各岩组代号见表2),各岩组间除第一岩组与第二岩组间存在短暂的沉积间断外,均呈整合接触,从老到新为:(1)狼山群第一岩组:( PJ1)相当于书记沟组,主要分布在狼山南部,在狼山北东侧零星出露,厚度大于 471m ,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下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及二云母石英片岩,岩石中常有长英质条带或眼球状脉体,该段岩性夹角闪片岩、绿泥黑云石英片岩。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四川会理黑箐铜矿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地轴中段,为典型的黎溪式铜矿。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二层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矿体受层位及岩相控制明显,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CaO高、MgO高的层位中;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迁移富集。
关键词:沉积变质;黑箐铜矿;四川会理;扬子地块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黑箐铜矿位于会理县黎溪镇,矿区及周边广泛发育古元古代钠质火山、火山-沉积及滨浅海沉积碎屑—碳酸岩系,其含矿性良好,是”拉拉式”、”黎溪式”铜(铁)矿的赋矿岩系。
该套岩系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发生了低绿片—绿片岩相变质,具固相流变特征。
动力变质作用广泛沿断裂等构造带发生,在表构相脆性变形下形成各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1-2]。
2矿区地质2.1矿区地层矿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三叠系白果湾组地层。
会理群通安组为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变碳酸盐岩夹少量变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白云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炭质板岩、石榴石片岩等。
三叠系白果湾组为一套灰-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块状砾岩等。
2.2构造黑箐铜矿位于河口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黑箐倒转向斜之南西正常翼上,从元古代至今历经了多阶段多期次构造作用,构造形迹发育。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后期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3岩浆岩主要为晋宁期侵入岩——闪长岩,辉绿岩等,一般呈岩株状产出,受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大,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北西部,破坏矿体。
2.4变质作用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等,以前2种为主。
区域变质作用在矿区内表现在每个地层单元中,形成变碎屑岩、变火山岩系列,属区域低温动力低绿片岩相变质类型。
岩石原始组构基本得到保留,发育的变质构造主要为片理,片理基本平行层理。
探究某铜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 . 2 构造控矿的相关分析 构造 因素包 含了 区域构造 与矿 区构造 ,这两个 因素对成矿带 的控
矿作用都不 同 , 具体分析如 下。 1 不 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会具有不 一样 的矿床组合 :如大瑶 山的隆 起 区有 黄铜矿 、方铅 矿等石 英 型矿 石 ,其 成矿特 点 以多旋 回性为 主 , 形成 的是伟 晶岩型 一 中热液型 一 低 温热液 型的矿床 ;又 如断层破碎 带, 其矿化较弱 , 其矿床类 型主要是黄铜矿 、重 晶石等 。
面上极 易形成 一些顺层 滑动断 层 ,而这些 断层往往 是后期热 液活动 的 控矿构造 。 2 . 矿 区地质 特征分析 2 . 1 矿区的地层分析
B 1 9 号矿化 点中 , 见顺 层的石 英脉发育 ,在硅化蚀 变岩与石英 脉的接触 部位见 黄铜 矿 、黄铁 矿发育 ,但 黄铜矿含量 不多 ,黄铁 矿的结 晶程 度 也较差 ,在溶洞中还发现了黄铜 矿的风化 物 , 如铜锈 、蓝铜矿等 】 。 ③号 铜矿 化 带 :该矿 化 带在 F , 断裂 带 的东侧 ,也是 一硅 化蚀 变 带 ,走 向 为 2 4 5 。 ,约长 2 6 8 m,当 中有 B 3 2 号矿 化点 与 B 1 8 5 矿化 点。 其 中,B 1 8 5 号矿 化点主要 是黄 铁矿 ,其 次是黄铜 矿 ;B 3 2 号矿化点 围 岩主要 是 紫红 色砂 岩 ,含矿 带 为蚀变 岩 与石英 脉 ,约 厚 1 m,有黄 铜 矿 、黄铁矿产 出 ,围岩出现了强烈 的硅化 与绿泥石化 。 ④ 号 铜 矿 化 带: 该 矿 化 带 在F 与F 4 断 裂 带 间 , 走 向 为 1 3 0 。 ~1 6 0 。 ,约 长 1 0 6 2 m,分 布有 B 1 0 与B I O 0 两个矿 化点 。B I O 0 矿 化点在小 断层 中,断层 的两侧都 是灰绿色 的砂岩 ,有发 育较好 的黄铁 矿与黄铜矿 ;B I O 矿 化点的原岩则 为灰黄色与青灰色的砂岩 ,硅化程度 较高 ,有石英 脉 ,见辉铜矿 、 黄铁矿与黄铜矿 。 相关 工作 人 员 曾对 该矿 区进 行 了两次 预查 ,并 采集 了一 些样 品 进行 测试 ,测 试结 果为 :块 状 黄铜矿 石 的含量约 为 9 . 6 6 % ~1 2 . 3 7 %, 是 该 区 矿 化 最 好 的 矿 石 类 型 ; 浸 染 状 的 黄 铜 矿 石 含 量 约 为 3 . 4 4 % ~7 . 6 3 %,也是富矿石 ;地表氧化带 的氧化矿石 和含孔 雀石铁 帽 的铜含量约为 O . 7 6 % ~2 . 3 7 %,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而且 对 于地下原生 矿找矿具有重要 而直 观的指示作用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矿体地质及控矿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各行业对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铜矿的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等都会对铜的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加强铜矿地质分析及控矿因素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景德镇朱溪铜多金属矿为例,对该铜多金属矿床的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
标签: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
0前言
景德镇朱溪铜矿区总体地势呈南北侧地、中间高的状态,该矿区的矿化面积将近有210km2,其中有A、B、C三个远景矿段。
其中A矿区属于矽卡岩型铜矿化,主要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B矿区属于热液脉性铜矿化,主要产于破碎蚀变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C矿区属于热液型金矿化,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体破碎带。
下面就该铜多金属矿床的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进行分析。
1矿区地质分析
1.1地层构造
景德镇朱溪铜多金属矿床的地层比较简单,从新到老依次为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OST)、有元古界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Pt1b)。
该矿床的构造主要是断裂,褶皱构造没有发育,都是单斜地层,地层从北西走向南东,局部地区受到构造的影响,地层倾向南西。
矿区的断裂构造可以分为北西西向断裂组和北东向断裂组两组,其中北西西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破碎带,其宽度为45m-320m,长度均大于11km;北东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构造带,其宽度为45m-370m,长度均大于16km,北东向断裂组切断了北西西向断裂组和岩体,属于成矿后断裂构造。
1.2岩浆岩
在该矿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主要表现形式为侵入岩,局部存在少量的火山岩,在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其次是花岗闪长岩。
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主要的含矿岩体,其次是和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这种岩石具有重熔型花岗岩的特点。
2矿体地质分析
2.1 A矿区铜矿体
A矿区的矽卡岩带共有1条,主要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
岩的接触部位,长度大于3.5km,宽度为12m-103m,呈“S”状分布,矽卡岩带主要由安山岩、大理岩、矽卡岩组成,矽卡岩带的总体产状走向为北西到南东,其倾角为72°-86°。
矽卡岩带共有3条铜矿体,矿化主要为斑铜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镜铁矿化等,矿体呈透镜状,平均厚度围殴10.8m,长为3140m,平均品位为0.57%。
受到矽卡岩带的影响,矿体会出现膨大缩小、弯曲等现象,该矿体的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铜矿化安三岩型矿石和黄铜矿化、斑铜矿化矽卡岩型矿石,矿石矿物中存在自然铜,矿石结构主要是交代结构、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是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
2.2 B矿区铜矿体
B矿区的矿化蚀变带共有3条,主要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蚀变带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其倾角在62°-81°之间。
B矿区的铜矿体共有10条,其中2号铜矿体是B矿区规模最大的矿体,矿体厚为 1.55m-13.6m,矿体长为213m-1885m,平均品位为0.25%-1.02%。
矿体呈透镜状,产状和蚀变带产状比较相似,以串珠状分布在地表,矿体的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其倾角在63°-85°之间。
矿体的矿石矿物包括赤铜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赤铁矿化等,黄铜矿是主要的原生矿矿石矿物,氧化矿矿石矿物主要包括蓝铜矿、赤铜矿。
该矿体矿石的主要类型是黄铜矿化石英脉型和黄铜矿化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型。
2.3 C矿区铜矿体
C矿区共有2条蚀变破碎带,长度为423m,宽度为21m-175m,其总体产状走向为北西到南东。
蚀变带地表矿化主要为赤铁矿化、网脉状含金褐铁矿化、铅锌矿化,局部地带可以见到铅锌矿,蚀变主要是高岭土化,在蚀变带共有3条金矿体、1条铅矿体。
3控矿因素分析
3.1 A矿区铜矿体
A矿区铜矿体的成矿母岩主要是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接触带矽卡岩、大理岩为主要含矿岩,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严格的控制矿体的产出,矿体顶板为安山岩、大理岩,矿体底板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富矿体的产出严格的受膨大收缩转换部位以及接触界面起伏状况的控制。
A矿区铜矿体蚀变主要是硅化和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化。
3.2 B矿区铜矿体
B矿区铜矿体的含矿主岩是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富矿体的产出呈脉状,严格的受北西西向线性断裂构造严重的控制。
同时B矿区铜矿体蚀变主要为高岭石化、硅化、钾化,蚀变分带表现为典型的高温岩浆热液蚀变。
3.3 C矿区铜矿体
C矿区铜矿体的主要成矿岩体是花岗闪长岩体,大理岩、碎裂花岗闪长岩为主要含矿岩石,滩间山群碳酸盐岩为有利围岩,C矿区铜矿体主要产于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地层和花岗闪长岩接触地带的蚀变破碎带中。
C矿区的矿体在浅部以赤铁矿化矿和网脉状含金褐铁矿为主,在深部以网脉状含金黄铁矿化为主,同时还存在铅锌矿化现象,但铅锌矿化连续性比较差,出现在局部地区。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铜资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铜多金属矿床是开采铜的主要场所,对铜多金属矿床的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铜资源的开采效率,还能保证铜资源的开采安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认真的分析铜多金属矿床的矿区地质、矿体地质、控矿因素,为铜矿开采安全提供保障,从而为社会生产提供丰富的铜资源,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