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 (最终)

合集下载

大冶铁矿选矿概况

大冶铁矿选矿概况

大冶铁矿选矿概况大冶铁山矿床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

除尖林山矿体为盲矿体外,其余各矿体均露出地表。

铁山矿床分氧化带和原生带。

氧化带以假象赤铁矿矿石为主,氧化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100 m 以内。

目前氧化带已采空,仅剩下少量上部挂邦矿石。

原生带物质组分复杂,根据其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特征分为磁铁矿矿石和赤铁矿- 菱铁矿- 磁铁矿矿石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矿石平均品位53.8%,最高的达54-60%。

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

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磁铁矿矿石。

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其次为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少量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透辉石等。

磁铁矿呈自形、半自形至它形细至粗粒结构,系致密块状构造为主。

其次为条带状、浸染状、粉状、多孔状构造。

混合矿矿石。

金属矿物主要有假象赤铁矿、菱铁矿、磁铁矿组成,其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等。

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等。

矿石呈交代粒状及残余- 核晶结构为主,其次为蜂窝状结构、环带结构、放射状结构、束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花斑状、似条带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块状、脉状等。

赤铁矿密度为4. 28 g/ cm3 ,菱铁矿密度为3. 60 g/ cm3 ,废石密度为2. 6 g/ cm3 左右。

按照重选矿石的可选性准则判断,属易选矿石。

选矿工艺为磁选—细筛—磁筛—细筛筛上和磁筛中矿再磨后返回细筛的工艺流程破碎设备碎矿作业中的破碎机及筛分机等主要设备都采用了高效节能设备,可使破碎产品粒度达到12 mm以下,为磨矿作业节能与改善细度创造了条件。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 (最终)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 (最终)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邻东方山,西界白雉山,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o54′43″,北纬30o13′10″.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

106国道、武九铁路横贯矿区,交通便利。

大冶铁矿现隶属于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自公元226年开采迄今已有近1800余年.大冶铁矿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

6亿吨,每年开采约300万吨,经过50年的大规模开采,已经消耗1.3亿吨铁矿.如今,大冶铁矿储备量不足3000万吨,年产量维持在100万吨左右。

2008年,大冶铁矿新近又探明深部铁矿资源2300万吨,打破了大冶铁矿资源枯竭的论断,同时还发现了铜、金等矿藏资源,使得大冶铁矿开采年限30年至40年。

大冶矿区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储量比较丰富.本区的成矿熔浆起源于上地慢的安山质一玄武安山质岩浆,它们沿深断裂上侵形成岩浆房,岩浆在其中发生演化包括分熔作用, 构造活动又驱使分熔岩浆及伴随的含矿流体多次上侵到地壳浅处就位而依次成岩成矿。

图1 大冶铁山交通位置图一、矿区地质概况鄂东南地区位于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为界,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图2)。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缀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

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

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是针对该地区尾矿库的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本文将从项目背景、治理目标、治理措施和修复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项目背景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城市。

铜绿山铜铁矿是该地区的主要开采矿山之一,但长期以来,该矿山的尾矿库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冶市启动了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

二、治理目标1. 环境保护:通过治理措施,减少尾矿库对周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健康安全:减少尾矿库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威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可持续发展:通过治理和修复,使尾矿库成为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治理措施1. 尾矿库封堵:对尾矿库进行封堵处理,防止尾矿渗漏和溢出,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2. 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尾矿库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 废弃物处理:对尾矿库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负荷。

4. 植被恢复:在尾矿库周边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加强土壤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5. 生态修复: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恢复尾矿库周边的生态系统功能。

四、修复成效1. 环境质量改善: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尾矿库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

水体、土壤和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居民健康提升:尾矿库治理后,降低了周边居民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居民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3. 资源利用增加:治理后的尾矿库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五、总结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程。

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尾矿库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该项目还将尾矿库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湖北大冶铁矿

湖北大冶铁矿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以及已发现的矿床情况。

1. 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湖北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如图1-1图1-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区域地质;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2.区域构造;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4.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见图1-2图1-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二.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该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特征。

【精选】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

【精选】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

矿床学第四次实习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姓名:班级:学号: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 (3)二.矿区地质 (3)§2.1地层 (3)§2.2构造 (4)§2.3岩浆岩 (4)三.矿床地质特征 (4)§3.1矿体特征 (4)§3.2矿石特征 (5)§3.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8)四.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8)一.区域地质背景鄂东南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北与秦岭褶皱系烯水台褶束相接,南与咸宁台褶束相邻,西以武汉台褶束为界,处于隆坳过渡地带的构造活动地段,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区(如下图)。

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铜绿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阳新岩体的西北端,处于一种特殊的构造位置。

构造上位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其深部有山坡一枫林穿壳断裂横贯区内,区内盖层与深部连通,成为深部物质向盖层运移的活动中心。

二.矿区地质§2.1地层出露的铁山矿区内出露地层以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为主.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构成铁山背斜之轴核)。

更老地层依次向南始有出露。

(如图右图所示)上三迭统蒲沂群紫色砂页岩及侏罗系砂岩、砂质页岩层则分布于铁山侵入体的北缘及东西两端。

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由下而土按其岩性可分为三层:(1)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纸状页岩互层.底部有约30米的泥质灰岩;(2)灰黑色中厚层纯灰岩;(3)含少量白云质(M g O 1. 5-}- 5男)厚层灰岩,中夹数层厚约20 ~30米的灰质白云岩( Mg015}-20多).第(3)层相当于嘉陵江组层位.上述各层受岩浆侵入之接触变质(主要是热力变质),均遭不同程度的大理岩化.而与成矿关系密切者仅为(2)、〔3)层。

§2.2构造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西翼,以折皱构造和挤压性断裂为其特征。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与技术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与技术

题目: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与技术前言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第四章成矿地质与地质找矿标志第五章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标志第六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第七章遥感地质特征结束语参考文献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与技术前言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小到小刀,大到桥梁,轮船,都可以找到钢铁的影子,并且在你我的体内也有铁这种常量元素,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铁矿的开采历史也同样悠久,湖北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自三国(公元226年)至今的开采历史已有1700余年,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钢材,大冶铁矿也是武钢的重要原料基地之一。

建国后,有多家科研单位在此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分析大冶铁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矿床地址,和整理各种地物化遥的找矿标志,为以后寻找与“大冶式铁矿”类似的矿床提供资料。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鄂东南地区位于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为界,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

[1](据孙华山等,2009)1.1古地理鄂东南地区北部为下元古代末吕梁运动(18亿年)形成的淮阳古陆,绝大部分为古老变质岩。

南边为江南古陆(雪峰古陆),以花岗岩为主,次为震旦纪变质岩和古生代早期形成的沉积岩,加里东运动后上升为陆地。

[2](大冶铁矿志,1986)在不同的时期古陆剥蚀区的形态与大小亦有不同的变化。

在南北二古陆剥蚀之间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凹陷区,海水自西南入侵,时进时退,形成广布的滨海、海相、浅海相、陆湖相、陆相等建造。

在古生代以后的地质年代中,海陆交替、冰期更迭,直到中生代三叠纪初,铁山地区仍处于汪洋大海中。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田深部找矿工作进展及下步找矿方向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田深部找矿工作进展及下步找矿方向
地段 。
闭的系统 , 利 于矿液 的作 用 时 『 、 有 日 分异 与 富集 。凶此 J
区 内地层 岩性 呈一 个 最佳 的配 置方式 。 区内构造 主要 有成 矿前 印支 期 的近 东 西 向的褶 皱 断 裂 以及 成 矿期燕 山期构 造所 形成 的北 北 东 向叠 加 的 断 裂褶 皱带 , 区内构造 自深 部 至浅部 , 成 一个 完 整 的 形 构 造系 统 , 既有深 部物 质上 升 的通道 , 有 浅部 成 矿 物 义 质 的赋存 空 问 。 区内燕 山期 岩浆 脉动 式侵位 , 成 复 式岩 体 , 形 第一
O 引 言
铜绿 山矿 田为 湖 北 省 主 要 的 铁 铜 金 矿 产基 地 , 区 内已有矿 床 大 中型矿床 4个 : 绿 山铜铁 矿 、 冠 咀铜 铜 鸡 金矿 、 花 咀铜铁 金 矿 、 头 咀铜 铁 矿 ; 型矿 床 ( ) 桃 石 小 点 多个 : 泥湖 铜铁 矿 、 山铜铁 矿 、 头 山铜 钼矿 、 牛 鲤 铜 猴 黄 山铁 矿 、 大青 山铁 矿 等 。该 矿 出范 围 内累 计 查 明铜 金
阶段石 英二 长 闪长岩 , 阳新 岩体 主体 岩 石 ; 二阶 段 为 第
石英二长闪长玢岩 , 分布在主岩体西北侧 , 构成铜绿 l I l 岩株体 ; 第三阶段闪长岩 , 在铜绿山岩株体 四侧鸡冠u H

1 矿 田成 矿 地 质 背 景。
鄂东南地 区位于扬子准地 台下扬子 台褶带西端 ,
碳 酸盐岩 , 鄂东 南地 区最 有利 的成 矿 围岩 , 次 有 是 其 t 叠 系 中统 的 蒲圻组 砂 页岩及 上侏 罗 统一 下 白 统 的火
山碎屑 岩 。砂页 岩 在 成 矿 中成 为 屏 蔽 层 , 成 一 个 封 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邻东方山,西界白雉山,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o54′43″,北纬30o13′10″.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

106国道、武九铁路横贯矿区,交通便利。

大冶铁矿现隶属于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自公元226年开采迄今已有近1800余年.大冶铁矿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

6亿吨,每年开采约300万吨,经过50年的大规模开采,已经消耗1.3亿吨铁矿.如今,大冶铁矿储备量不足3000万吨,年产量维持在100万吨左右。

2008年,大冶铁矿新近又探明深部铁矿资源2300万吨,打破了大冶铁矿资源枯竭的论断,同时还发现了铜、金等矿藏资源,使得大冶铁矿开采年限30年至40年。

大冶矿区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储量比较丰富.本区的成矿熔浆起源于上地慢的安山质一玄武安山质岩浆,它们沿深断裂上侵形成岩浆房,岩浆在其中发生演化包括分熔作用, 构造活动又驱使分熔岩浆及伴随的含矿流体多次上侵到地壳浅处就位而依次成岩成矿。

图1 大冶铁山交通位置图一、矿区地质概况鄂东南地区位于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为界,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图2)。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缀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燕山运动伸展导致的引张作用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区内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小岩体群,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图2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据杨明银等,1995)1。

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

花岗岩;4。

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级断裂;7。

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地层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长兴组、龙潭组地层。

二叠系与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岩性及层理特征、变质残余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等可将矿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变质地层划分为七个岩性段:(1)T1d7灰黑色竹叶状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2)T1d6黑白相间大理岩夹1-3层黄褐色白云质大理岩;(3)T1d5白色薄层细齿状大理岩;(4)T1d4灰白色薄层大理岩、含灰黑色角砾团块大理岩;(5)T 1d3浅绿色薄层含石榴石、透辉石条带大理岩;(6)T1d2浅灰色薄层与中厚层互层状含香肠构造大理岩;(7)T1d1灰黄色、灰黑色斑点角岩,泥质角岩夹有泥灰岩透镜体, 变质程度较浅。

2、构造本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

褶皱构造有NWW向秀山向斜、铁山背斜;近SN向尖山背斜、麻雀脑背斜。

重要的断裂构造亦有NWW向及近SN向两组。

前者以棺材山压扭性断裂带及F25断层为代表;后者以尖山压扭性断层为代表(图3)。

图3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元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 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3、岩浆岩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 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 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150Ma)、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138Ma)(如表1)。

前者属燕山早期,后三者属燕山中期产物.此外还有少数晚期岩脉如云斜煌斑岩、闪长扮岩等。

岩石名称矿物成分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69.8%,钾长石12。

2%,石英7。

9%,角闪石7.9%。

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等。

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斜长石69。

7%,钾长石7.1%,角闪石0。

8%,黑云母6。

6%,透辉石12。

5%. 副矿物同上正长闪长岩斜长石65。

4%,钾长石19.3%,石英3。

2%,角闪石9。

3%,黑云母0。

4%,透辉石0。

1%,副矿物同以上两种岩石.斑状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71。

8%,钾长石13。

0%,石英7。

6%,角闪石5。

7%,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石、锆石、磷灰石。

石闪长岩)岩石类型。

②K2O+Na2O含量高于中国和世界同类岩石,为富碱的岩石类型.③中细粒石英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中的Fe2O3、FeO、MgO、CaO含量低于中国和世界同类岩石。

二、矿床地质特征1、矿休产状及规模矿床自西而东由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六大矿体组成,都赋存在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与闪长岩接触内。

沿接触带延长达4300米。

矿体产状与接触面产状相吻合,走向NWW。

除尖林山矿体为隐伏矿休外,其余均出露地表。

由于断层错动, 铁门坎矿体和龙洞矿体不相连, 象鼻山矿体和狮子山矿体也基木不连。

除龙洞矿体倾向SW外,其它矿体总体倾向有变化,一般上部倾向NE,深部转向SW,转折范围大致在72米至-200米之间,矿体倾角变化较大,有的地段近于水平, 如尖林山东段矿体,有的地段又近于直立, 如狮子山西段。

一般矿体倾角为30o一80o之间。

矿体沿走向延长360一870米,沿倾向延深最大550米,最小20米, 一般斜深100一400米,赋存标高+260一—430米,一般厚度30—80米。

矿体形态在不同地段有较大差异,有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等、矿床范围内多数地段矿体与围岩呈截然接触,仅在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分布地段矿体与围岩有渐变浸染矿石带存在.图4 大冶铁山矿区地质图1.第四系;2.第七段具花斑构造的大理岩;3.第六段大理岩夹少量白云质大理岩;4.第五段大理岩常具细齿状缝合线;5.第四段大理岩含角岩石香肠断块;6.第三段石榴石-透辉石大理岩;7.第二段夹角岩条带大理岩;8.第一段页岩夹泥灰岩有时角岩化;9.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10.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11.闪长玢岩;12.煌斑岩脉;13.钠长岩脉;14.花岗斑岩脉;15.矽卡岩;16.矿体;17.隐伏矿体;18.NW 向及NWW向压性断裂;19.NNE向压性断裂;20.推测断层;21.正常和倒转地层产状。

2、围岩蚀变铁山矿区矿体附近的闪长岩类和大理岩均遭到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各类夕卡岩、碱质交代岩和热液蚀变岩石。

夕卡岩主要分布于尖山、狮子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等矿段,组成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方柱石、硅灰石,局部有霓辉石。

它们分别构成透辉石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方柱石—透辉石-石榴石夕卡岩和硅灰石-透辉石—石榴石夕卡岩等;夕卡岩有的产于内接触带闪长岩中,有的则分布于外接触带,和铁(铜)矿体紧密伴生,呈透镜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

碱质交代岩主要产于内接触带闪长岩中,呈面型或网脉状分布,其范围大小不等,窄者数米,宽者可达200-300m.组成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含少量透辉石.有的矿段(如尖山)还发育条纹长石或反条纹长石。

热液蚀变岩石主要表现为含铁金云母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等。

它们往往叠加于夕卡岩、碱质交代岩和其他围岩之上,在空间上与矿体紧密伴生,但其范围比碱质交代岩小。

3、矿石物质成份3.1 矿物成份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在氧化带主要为假象赤铁矿、赤铁矿、含铜褐铁矿、孔雀石、赤铜矿和黑铜矿等.在原生带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次为赤铁矿、菱铁矿、白铁矿、斑铜矿和磁黄铁矿等。

根据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将矿石划分为6种工业类型:高铜低硫氧化矿石、高铜高硫氧化矿石、低铜高硫氧化矿石、高铜磁铁矿石、低铜磁铁矿石和含铜贫铁矿石。

脉石矿物主要有含铁金云母、透辉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石英等,少量阳起石、绿泥石、萤石。

3。

2化学成份矿石的化学成分特点是富铁高硫,铁矿石平均品位(TFe)53。

8%,铜0。

57%,硫2.68%,钴0.024%,伴生金0。

3—0.7g/t。

可回收利用的有益伴生组分有Co、Au、Ag及Mn、V、Ti、Cr等。

有害杂质除S外,As、P、Zn等含量较低。

4、矿石结构构造铁矿石以他形粒状结构为主,次为交代残余骸晶结构。

磁铁矿交代夕卡岩和大理岩,菱铁矿和金属硫化物交代磁铁矿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许多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花斑状为主,次有浸染状、条带状、角砾状和网脉状,局部有多孔状。

5、矿物气液包裹体(l)主矿体和主要矿石类型中,矿浆期原生结晶质熔融包裹体形成温度 6 80一800℃,气液包裹体温度也比较高,一般在620一720℃,超过了一般高温热液矿床或典型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温度。

晚期次生液相包裹体温度280一440℃。

(2)矿体中流体包裹体与岩浆岩及近矿大理岩中流体包裹体中有一组十分相近的均一温度( 600一700℃左右)。

反映了形成这些包裹体的热流体有成因联系或有近似的温压条件。

(3)矿石、近矿围岩和岩浆岩中一组较晚期次生包裹体温度与晚期磁铁矿脉中原生包裹体温度十分相近(320一480℃)。

(4)与成矿作用有成因联系的第一期中细粒闪长岩的形成温度高,1140℃;第二期黑云母一透辉石一闪长岩温度略低,为1060℃。

第四期斑状含石英闪长岩为1080℃.根据上述测温结果,本矿床各主要矿化阶段形成温度可以归纳如下:(l)矿浆期磁铁矿形成温度为620℃一720℃;(2)砂卡岩期早阶段磁铁矿成矿温度为545一560℃。

矽卡岩期晚阶段磁铁矿成矿温度320一420℃。

6、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铁门坎至狮子山矿体中的黄铁矿δ34S值大多在+1.9‰—+3.3‰之间。

尖山矿体略低,为-0.3‰—+1。

4‰。

氧同位素:大冶群大理岩δ18O值为23.23‰和23.31‰(两个样品)。

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中副矿物磁铁矿的δ18O为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