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点与形成环境

建立铜矿资源保护区,限制开采范围
制定铜矿资源开采标准,确保可持续开采
加强铜矿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铜矿资源开采与利用行为
铜矿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
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废铜、再生铜等方式,实现铜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行性分析: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在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分类:铜矿资源可以根据其成因、形态和赋存状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硫化铜矿、氧化铜矿、碳酸铜矿等类型。
特点:铜矿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同时,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方式。
添加标题
铜矿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一定的铜矿资源
亚洲的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非洲的赞比亚和刚果(金)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是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铜矿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
沉积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边缘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陆相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地沉积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变质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内部地区,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热液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如智利、秘鲁等国家
铜矿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成矿机制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形成的生物沉积矿床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安子山铜多金属矿位于在池州市梅街镇,通过对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矿床的矿化规律和主要控矿因素,探讨矿床的成因,用以指导以后找矿工作。
标签:安子山地质特征矿床成因1地質特征1.1地层查区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仑山组、中统汤山组、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志留系高家边组(表1)。
1.2构造查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皱带。
矿区位于七都复背斜内三岗尖一杨美桥背斜之中部,区域构造线北东—北东东。
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组成背斜轴部,谭山岩体和青阳岩体沿轴部侵入,其北紧临贵池背向斜带的葛仙欧家—许家坦向斜,由上古生界和三迭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
矿床所在的牛形山背斜,为三岗尖—杨美桥背斜北部的一个小分枝,向西南方向倾伏,东部被青阳岩体吞蚀。
牛形山背斜:在太平陈—牛形山一线,南北两翼分别被F1、F2断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北翼又可分出次一级的西山向斜和太平曹背斜。
F1逆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部分破坏牛形山背斜北翼地层,志留系、高家边组被逆掩在下奥陶仑山组—上奥陶统汤头组之上。
F2断层走向东西,破坏背斜南翼地层,断层面南倾。
F3为平推断层兼有顺时针扭动性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沿青阳岩体西接触带向北西沿伸,安子山背斜轴部的仑山组下段白云岩被推到甲山吴以南,水平错距达2公里。
该断层在汪家以北表现不明显。
1.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共有二期:青阳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属于印支期。
石英闪长玢岩岩枝属燕山早期(第一次)是矿区内主要岩体,位于青阳岩体花岗闪长岩西侧。
1.4矿体数量和赋矿层位矿床属于高~中温热液交代广义矽卡岩型铜钼矿,普查工作中发现全区共有大小铜矿体149个,其中主要矿体六个(1号至6号都有单钼矿体伴生),次要矿体十六个(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接主矿体编号),单孔控制的小矿体未编号者127个(其中有25 个厚度大于4米)。
单钼矿体34个,除16、23号矿体外,均为单孔控制(厚度大于4米的4个),因而未编号。
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

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金属矿床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产物,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之一。
对于研究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壳物质及其演化过程,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一、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所含矿物种类、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组成等方面。
例如,在铜矿床中常见的矿物有黄铜矿、赤铁矿等;在铁矿床中,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等。
金属矿床中的元素组成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铁矿床中富集的元素主要有铁、硅、锰等,而铜矿床中则富集铜、黄铜矿等。
此外,同位素的组成也是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部分,同位素的比例和分布可以提供有关地壳演化和金属矿床形成的信息。
二、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是指金属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常见的成矿机制有岩浆热液成矿、沉积成矿和变质成矿等。
岩浆热液成矿是指在地壳深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携带和热液反应生成矿石的过程。
岩浆热液成矿的重要特点是成矿物质的来源来自地幔,例如铜的来源来自岩浆中的含铜矿物,如黄铜矿。
岩浆热液成矿还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如在火山带、构造隆起等地带易形成岩浆热液型金属矿床。
沉积成矿是指由流体沉积作用形成的金属矿床,主要是由流体中输运的金属离子沉积和沉积岩的作用形成的。
其中,古海洋中的铁矿床是沉积成矿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洋中的富含铁离子的流体受到氧化条件的改变或者生物作用所影响,导致铁矿物的沉积和富集。
变质成矿是指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金属矿床的过程。
变质成矿主要发生在大规模变质作用带,如造山带、折山带等地区。
变质成矿的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矿物相的变化,形成金属矿床。
总的来说,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是相互联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我们认识和解释成矿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而研究成矿机制则可以为金属矿床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由于地壳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还远未完全揭示。
江西宁都官齐坑地区瓷土、瓷石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矿产资源】江西宁都官齐坑地区瓷土、瓷石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王洪荣,王 凯(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矿产勘查所,江西 南昌 430038)【摘 要】本文研究了官齐坑瓷土和瓷石矿在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官齐坑地区瓷土、瓷石矿原岩为正长花岗岩脉,瓷土矿的厚度相比瓷石矿变化更大;具有更低的Na 2O 含量、更高的K 2O/Na 2O 比值;瓷土矿的稀土配分模式为平直型,具有明显的Eu 正异常特征。
烧制试验表明,瓷土、瓷石矿可以作为制作日用陶瓷的配料和建筑陶瓷原料。
矿床的成因与岩浆作用、表生作用及地貌作用等有关,涉及成岩过程、风化过程、元素富集过程等。
【关键词】瓷土瓷石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23)05-0036-05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Porcelain Stone Deposits in GuanqikengArea, Ningdu County, JiangxiWANG Hong-rong, WANG Kai(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i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Exploration Institute, Nanchang 430038,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re morphology, ore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porcelain clay and porcelain stone ore bodies in the Guanqike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riginal rock of porcelain clay and porcelain stone ore in the Guanqikeng area is a syenite vein, and the thickness of porcelain clay ore varies more than that of porcelain stone ore; Having lower Na 2O content, higher K 2O/Na 2O ratio; The rare earth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rcelain clay ore is straight, with obvious Eu positive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sis of mineral deposits is related to magmatism, epigenesis, and geomorphology, involving diagenesis, weathering, and element enrichment processes.Key words: porcelain stone depos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nesis of deposits瓷土和瓷石矿可作日用、卫生、电瓷、建筑陶瓷等[1],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矿产资源。
江西省铜多金属矿地质勘查特征及矿物赋存规律

江西省铜多金属矿地质勘查特征及矿物赋存规律徐力千,陈晓群(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南昌 330002)摘 要:江西省作为我国矿产储存大省,其铜多金属矿储量丰富,但由于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失误导致矿产利用率不高。
为此提出对江西省铜多金属矿地质勘查特征及矿物赋存规律的研究。
从江西省铜多金属矿矿区特征和矿体特征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特征,探讨铜多金属矿的矿物赋存规律。
合理的选用勘查技术进行地质勘查,以提高江西省铜多金属矿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铝土矿;探采结合;出矿质量;探矿成本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5-0098-2Geological prospec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 occurrence regularityof Jiangxi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XU Li-qian,CHEN Xiao-qun(Jiangxi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Jiangxi geological survey brigade,Nanchang 330002,China)Abstract: Jiangxi Province is a big mineral reserve province in China, and it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reserves are rich, bu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not high because of the mistake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 Therefore,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Jiangxi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and ore bodi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is discussed.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reconnaissance technology for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Jiangxi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Keywords: bauxit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bination; ore quality; prospecting cost现阶段,我国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特征的勘查工作,但由于技术人员操作失误现象导致矿产的利用率不高,严重限制了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矿山复绿: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环保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环保工作合规进行
铜矿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THANK YOU
汇报人: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喷发等形成的热液活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渗透、循环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气条件
化学作用: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学地质条件
铜矿的形成岩浆条件
岩浆活动: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可以提供铜矿所需的热能和物质来源。
优点:适用于大面积、深部找矿
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异常解释、验证
应用:广泛应用于铜矿、金矿、铁矿等金属矿产的勘探
磁力找矿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优点:快速、高效,可以大面积搜索
原理:利用磁力仪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寻找磁性矿藏
局限性:只能找到具有磁性的矿藏,对其他类型的矿藏无效
与其他找矿方法的结合:可以与其他找矿方法相结合,提高找矿效率和准确性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汇报人:
目录
01
铜矿的地质特征
02
铜矿的分布规律
03
铜矿的成矿条件
04
铜矿的找矿方法
05
铜矿的开发利用
铜矿的地质特征
PART 01
铜矿的矿物组成
矿物颜色:黄、绿、蓝、红等
矿物硬度:软、中硬、硬等
矿物结构:致密、疏松、多孔等
矿物形态:粒状、块状、结核状等
伴生矿物:铁、锌、铅、金、银等
矿石类型: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等
铜矿的构造
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
江西宁都县乐华矿集区物化探解译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实测 / 推测断层 ;9. 萤石矿点 ;10. 矿区位置 ;11,施工钻 孔矿体赋存于宁都盆地东侧的白垩系红层和三叠纪黑云母花岗 岩中,受北北东向 F1 主断裂及次一级硅化破碎带控制,构成一 条颇具规模的萤石矿(化)带。该带内现已发现矿体(点)近 20 余个,分属于不同采矿权,乐华萤石矿点夹在矿权中间空白地 带。目前乐华矿区内圈定萤石矿体 V1、V2。
一般认为岩浆热液侵入作用是磁性体主要来源,强烈的岩 浆活动一般表现为大规模的强磁异常分布,利用呈珠串状或带 状分布的强磁异常区域寻找断裂带,这些区域断裂带对于成矿 有 着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全 区 共 划 分 主 体 磁 异 常 11 个,编 号 从 M01 至 M11,子异常 19 个。其中 M07 磁异常区位于测区西北侧 已知的乐华矿点内,推断为矿化破碎带磁异常。进一步工作钻探 验证在孔深 63.82-151.16 米见到假厚度近 88 米的含萤石矿构造 破碎带,与已知异常吻合较好。
9. 萤石矿点 ;10. 矿区位置 ;11,施工钻孔
矿 石 矿 物 成 主 要 为 萤 石、黄 铁 矿、褐 铁 矿 等,脉 石 矿 物 有 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据基本分析化学样品统计, V1 矿体单样品 CaF2 品位为 20.70%-79.90%,其中 CaF2 品位 20%30% 的 样 品 占 比 18.2%,CaF2 品 位 30%-65% 的 样 品 占 49.1%, CaF2 品位 >65% 的样品占 32.7%,品位变化系数 38.36%。矿石结 构主要有粒状、碎斑结构和粒状镶嵌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条 带状、块状和蜂窝状构造等(图 2)。根据穿插关系,萤石可划分 出 3 个世代。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蛋白石化、绿泥石化、钾长 石化、黄铁矿化等。总体来说,矿石类型简单,矿石质量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journal/ag/10.12677/ag.2014.44036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Wanghuayuan Copper Mine,Ningdu Jiangxi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Email: 35341114@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Keywords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Wanghuayuan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刘仁生1,邹东风2,刘茜21江西省赣州市地质队,赣州2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中心,南昌Email: 35341114@收稿日期:2014年6月25日;修回日期:2014年7月22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1日摘要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处在于都矿集区北部,处于亚欧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厦板块中,经历了燕山期多起多阶段的岩浆活动。
结合对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以及矿体地质特征研究,总结出本区铜多金属矿主要产于王花沅花岗岩株与震旦系变质岩接融带附近的花岗岩内接触带中,矿体受北东向含矿石英脉及旁边的云英岩化带控制。
根据矿物组合及矿(化)床矿物生成顺序分析,矿物生成主要有三个阶段:早期高中温阶段,晚期中低温阶段及次生阶段。
类比区域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推测矿区西北部探矿权证范围证内、证外约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具有较好成矿及找矿远景。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王花沅1. 引言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处在于都矿集区北部,位于北北东向于山构造带与大余至南城构造带交接部位,受其干扰与复合,构造形迹十分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矿产丰富以钨为主,矿化类型多样。
近十多年来,地质工作者及学者对赣南钨矿成矿地质特征做了较详细研究与总结。
指出了赣南钨矿“一带二区三信息”成矿模式(即构造带、岩浆岩带、矿化带),(构造复合区、岩浆岩穹区、接触热蚀变环状面形分布区)。
并划分了三个钨矿成矿带(诸广山东坡成矿带、于山成矿带、武夷山成矿带)和五个远景区(崇余犹远景区、遂川–蓝田远景区、赣县–于都远景区、三南远景区、兴国–宁都远景区)[1] [2]。
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区则恰位于于都成矿带(兴国–宁都远景区)内。
本文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王花沅铜矿矿区新的勘探,分析王花沅铜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提高对区域地质特征的认识,以利于区域的找矿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欧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厦板块中,即武夷块体与罗霄块体的接触带上。
区域构造位于赣南东部的于都–青塘(宁都)反“S”构造盆地北段的宁都县境内[3]。
区内最古老地层为前寒武系,代表了南岭强烈下陷时期的产物,六千余米的沉积物反应了复理式建造的特征及深海还原的沉积环境;石炭系地层本区南部较为发育,出露面积较大,以陆相和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为主,组成宽阔的向斜盆地不整合覆盖于老地层之上;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于北东向断陷盆地中,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第四系沉积则零星散布于低洼、山间盆地、溪河两侧的平缓地带。
前寒武等碎屑岩中,铜多金属成矿元素丰度值高出平均值一至数倍,尤其是前寒武系地层,为矿床、矿点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4] [5]。
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有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及北西向构造。
构造形迹的主要特征是以挤压作用为主渐转化为以扭动作用为主,由以塑性褶皱为主渐转化为以脆性断裂为主。
它们控制岩浆侵位和矿床、矿点的分布。
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具多期多阶段特征,有较大规模的岩基,岩石类型以酸性为主,富含铜多金属成矿物质。
区内各类岩脉也十分发育,有花岗斑岩、花岗伟晶岩、闪长岩、长英斑岩、石英闪长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区域内铜多金属矿床、矿点形成与大面积燕山期富含成矿元素酸性岩体的侵入关系密切(见图1)。
3. 矿区地质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区位于于山构造–岩浆岩成矿带的北部,宁都黄陂、宝华山花岗岩基南部的王花沅花岗岩株与变质岩接触带花岗岩一侧。
出露地层有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及第四系;构造形迹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形式为褶皱、断裂;岩浆岩出露王花沅花岗岩株部分。
3.1. 矿区地层矿区出入的地层有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和第四系全新统联圩组[6]。
矿区大部分出露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面积4.68平方千米,约占矿区范围98.56%,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地层总体走向NE、倾向SE、倾角56˚~65˚,接触带附近岩石受王花沅岩体影响热变质较强,在50~200米范围内形成不同程度的微晶岩化岩石或角岩,角岩化岩石,远离接触带岩石为正常变质岩。
第四系全新统联圩组分布于矿区(点)南部的王花沅一带,组成砂滩或耕作层,呈东西向或南北向展布,厚度随地而异。
上部为黄褐色或浅黄色为主,由亚粘土、粉砂土、亚砂士组成,富含腐植物,细腻粘性、Figure 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Wanghuayuan deposit图1. 王花沅区域地质图塑性为主,为区内现代耕作层。
中部以灰色或灰黑色淤泥或淤泥质粉砂为主,淤泥质粉砂、亚砂土、底部含少量砂砾。
下部为灰黄或灰黑色粗砂夹砂砾(卵)石层,底部砾(卵)石含量较高,结构松散。
3.2. 矿区构造矿区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发育。
褶皱构造发育于震且系基底地层中,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为主,成矿裂隙则与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有密切的生成关系。
区内褶皱构造为基底褶皱,主要由震且系地层组成,褶皱轴向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武夷山复背斜一部分。
矿区内表现为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2˚~65˚的背向斜构造。
近岩体部分,受岩浆侵位,干扰影响,地层产状紊乱,甚至支离破碎。
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矿区西北部探矿权证边界及证外。
断裂构造具有明显的多期活动和继承性,按其与矿脉(体)的关系大体可分为成矿前断裂和成矿后断裂。
成矿前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成矿后断裂对矿脉(体)起破坏作用。
3.3. 矿区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不大,主要有西北部的王花沅花岗岩株(bγ52(1)b)。
1) 地质特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边缘,长轴呈北东岩株状产出,区域出露面积9.6平方千米,矿区只出露0.11平方千米。
侵入黄陂岩体(γ52(a))、宝华山岩体(γ51),与震且系地层呈侵入接触。
区域上属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酸性花岗岩,为本区成矿母岩。
在接触带附近3~5米范围内,花岗岩局部有硅化、褪色,变质岩破碎、地层产状紊乱现象,在KD-2坑道127~144米间,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有灰黑色微晶岩化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捕捞体。
捕掳体成角砾状,大小不一,大者呈0.5 × 0.8米、小的3 × 5毫米,角砾为菱角状、次圆状、不规则块状或长方形状,与花岗岩界线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