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口疮.羊长口疮怎么治疗

合集下载

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 养羊技术

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 养羊技术

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养羊技术袁坤(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双鸭山155600)1病原特性羊口疮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羊圈周围存在的病毒即使经过一年依旧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但该病毒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适宜潮湿的环境,在60℃温度下在30min内就能够被杀死。

将该病毒添加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置于4℃温度下保存,能够持续大约1年具有毒力。

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进行消毒,可将病毒杀死,如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只需要大约5min就能够杀死病毒。

2.病因分析外源因素感染。

羊场从外地引进种羊以及日常检疫过程中,由于检疫技术落后或者检疫条件较差,经常出现没有严格检疫的情况,从而可能引进带毒羊,甚至是病羊;引进种羊前,没有对羊舍和各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不断使用可能被病羊污染的牧场或者羊舍、水源等,从而发生该病。

接触感染。

健康羊只直接接触带毒羊或者病羊而出现发病。

通常情况下,是由于饲养户没有对病羊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则病羊的皮毛、黏液、尸体及其污染的草场、水、饲料、各种用具等都能够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导致该病迅速在羊群中传播流行,尤其是会对羔羊产生致命的危害。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部分养羊户依旧采取传统的养羊方式,即只进行放牧,没有适时进行补料,导致大多数羊体质虚弱,缺乏营养,抵抗力降低。

羊舍和各种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日粮搭配比例不科学,含有较少的矿物质饲料,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容易形成异嗜或啃墙行为。

3临床症状轻型。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干枯失去光泽,放牧时往往离群,食欲减退。

经常有黏性或者泡沫唾液从口腔内流出,齿龈红肿,口腔温度升高,并散发臭味。

在鼻镜、上唇或者口角上散布有针头大小的红点,之后不断增大,周围出现红晕,中央形成扁平的白色水泡,接着变成脓疮,发生破溃糜烂则会产生棕色或者黄色的疣状硬痂,将其剥离后往往会发生出血,里面存在肉芽突起,且边缘不整齐。

羊口疮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应用探讨

羊口疮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应用探讨

羊口疮病属于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范畴,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引发。

该种疾病与羊口蹄疫的症状十分相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经常会出现混淆的现象,导致疾病防治不到位,不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

此外羊口疮病也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的范畴,在开展疾病防控和疾病处置过程中,养殖人员和兽医人员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受到病毒的入侵,致人类发病。

从发病流行率来看,羊口疮病的发生流行率较高,尤其是冬天会进入到发病高峰期,饲料搭配不合理,质地坚硬,羊群的口腔黏膜存在大量损伤,病毒将会通过损伤的黏膜入侵体内,导致口腔体表皮肤出现典型的痘疹病变。

另外在放牧地区存在着大量猫科类动物,犬科类动物活动的痕迹,猫科类动物也会携带有该种病毒,与放牧羊接触之后,会使得病原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利于羊的健康生长发育和体重增长。

尽管羊口疮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污染,经常会造成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的传播流行,所以就需要掌握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确保在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住。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羊口疮病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控制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有一定作用。

一、羊口疮病的情况1、流行特点羊口疮病毒隶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颗粒为椭圆形,长250-280纳米,宽170-200纳米,一般比痘病毒小,表面多为线团,也就是典型的编织螺旋结构。

病毒颗粒有两种形态,分别为C型和M型,并且可以相互变化,比如在有机溶剂或者碱性溶液中的M型粒子,其失去表面结构后就会变成C型粒子。

在病料当中C型为平滑的球形,M型为特征的绒毛球。

一般情况下,病料当中病毒主要以M型为主,C型多见于人工感染的病例。

当羊的唇、口腔、足端的皮肤或外阴部粘膜出现损伤时,病毒就会在上述部位的上皮细胞中进行大量的复制,从而使上皮层的角质化细胞迅速增生、膨大、空泡化,从而造成网状组织的恶化。

治疗羊传染性口疮,羊口疮的治疗方法

治疗羊传染性口疮,羊口疮的治疗方法

口疮是传染性疾病,首先要隔离消毒,再做进一步治疗。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

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常呈群发性,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

羔羊在7日龄可注射传染性脓包皮炎灭活苗(口唇粘膜注射--免疫期1年)。

防治方法。

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000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1000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各位养殖行业的朋友们,在与大家的沟通接触中发现好多疾病我们本身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如今养殖人群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我们必须摆脱以前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科学饲喂要效益,包括日常饲喂的饲草质量、饲料配比以及管理方式都必须改变。

正所谓“营养不良是百病之根”。

很多养殖户不重预防、重治疗;不重营养、重药物,导致我们在药品上成本比营养方面投资的更多,而且得不偿失。

我们都知道花小钱办大事的道理,可是在实战中又有几人能够领悟的呢?。

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羊口疮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羊口疮病

羊结构,提前选择优质后备母羊,将繁殖能力低下和年龄较大的母羊及时淘汰掉。

加强母羊营养管理,在怀孕期间需要根据母羊体质随时调整饲料营养或饲喂量,合理搭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确保营养丰富,满足母羊健康生长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不仅能够避免发生体况过于消瘦或过于肥胖的情况而引起的胎衣不下,还可以防止胎儿发育过大引起难产或胎衣不下。

同时给母羊设置活动场所,在怀孕期间适当进行运动,有利于增加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和体质,促使分娩时腹肌和子宫肌收缩有力,帮助羔羊顺利产出。

在母羊分娩前做好充分的助产准备,先将所用的消毒设备和器具彻底消毒,避免对母羊或羔羊造成细菌感染,最重要的是发现母羊出现难产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助产,对防止母羊胎衣不下也非常有益。

4.2 改善母羊营养 在母羊生长过程中,需要随时调整饲料配方来满足母羊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确保母羊适时配种和受孕,在怀孕期间需要根据体况来合理搭配饲喂,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平衡且足够,在饲草缺乏的冬季,可以适当增加精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来满足母羊和胎儿生长需求,避免分娩过程中发生胎衣不下。

4.3 防治疾病发生 首先根据当地疾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并合理实施,有利于提高免疫接种效果,避免母羊感染传染性疾病。

定期清理圈舍粪便集中起来,先用10cm的泥土封闭起来,再进行发酵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行传播。

定期对母羊生活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杀灭或减少环境中存活的病原体,降低母羊发生各种疾病的隐患。

5 结语总之,为了减少母羊胎衣不下情况,需要在母羊怀孕期间增加饲料营养,适当补充青绿饲草和钙磷等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饲喂,保持母羊膘情和体况适宜。

适当增加运动量和光照时间,增强母羊体质和免疫力,保持母羊处于各项机能良好状态,在分娩时能顺利产羔和排出胎衣。

同时在分娩前对产仔舍和母羊体表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圈舍安静、干净,保证母羊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1]史健,汲高丽.中医药治疗母羊胎衣不下综合症[J]. 兽医导刊,2014(17): 73.[2]罗叶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胎衣不下[J]. 中兽医学杂志,2013(06): 57.[3]蒙旭辉.一例母羊胎衣不下的症状诊断与预防治疗[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11): 35-36.韦栋文/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3402 蹇昀峰/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3400摘 要: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后会对山羊的生长与发育造成极大的困扰,并具有传播性。

羊口腔溃疡,如何治疗羊口疮

羊口腔溃疡,如何治疗羊口疮

羊口炎是口腔黏膜表层和深层组织的炎症。

在病理过程中,口腔黏膜和齿龈发炎,可使病羊采食和咀嚼困难,口流清涎,痛觉敏感性增高。

临床常见单纯性局部炎症和继发性全身反应。

病因原发性口炎多由外伤引起,羊可因采食尖锐的植物枝杈、秸秆刺伤口腔而发病,也可因接触氨水、强酸、强碱,损伤口黏膜而发病。

在羊患口疮、口蹄疫、羊痘真菌性口炎时,也可发生口炎症状。

防疫方法: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k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1k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诊断采食与咀嚼障碍是口炎的一种症状。

临床常见有卡他性、水疱性、溃疡性口炎,原发性口炎病羊常采食减少或停止。

口腔黏膜潮红、肿胀、疼痛、流涎,严重者可见有出血、糜烂、溃疡或引起体质消瘦。

继发性口炎多见有体温升高等全身反应。

如羊口疮时口黏膜以及上下嘴唇、口角处呈现水疱疹和出血干痂样坏死。

羊患口蹄疫时,除口黏膜发生水疱及烂斑外,趾间及皮肤也有类似病变;发生羊痘时除口黏膜有典型的痘疹外,在乳房、眼角、头部、腹下皮肤等处也有痘疹。

羊口疮怎么治疗土方法

羊口疮怎么治疗土方法

羊口疮怎么治疗土方法羊口疮,也称为羊乳头炎,是一种常见的羊类疾病,由乳头炎症状引起的感染导致。

这种疾病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并对羊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羊口疮的传统方法。

1. 清洁和消毒治疗羊口疮的第一步是确保乳头的清洁和消毒。

使用一种温和的皂液和温水混合物来清洁感染部位。

然后可以使用消毒剂,如碘酊液或酒精,来彻底消毒乳头。

2. 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羊口疮的常用药物。

其中一种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可以通过注射或局部涂抹来应用。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合适的药物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3. 局部应用药膏在清洗和消毒之后,可以使用一些局部应用的药膏来加快愈合过程。

一种常用的药膏是氢化可的松乳膏,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

将少量药膏涂抹在感染部位,并用纱布或绷带固定。

4. 提供适当的营养在治疗羊口疮期间,需确保羊充分摄取适当的营养。

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羊的免疫系统,帮助其抵抗感染。

5. 隔离感染羊如果发现羊口疮,应立即将感染羊隔离,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羊。

隔离它们在清洁的环境中,并确保与它们接触的人员彻底清洁并更换衣物。

6. 注意卫生牧羊人在处理感染羊和羊的乳房时,应确保自己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及时洗手并更换洗澡巾和衣物,以避免疾病在人际间传播。

同时,强调以下几点:- 这些方法仅为传统方法,使用时需遵循使用说明和咨询兽医的建议,并在兽医指导下使用。

- 如果发现羊口疮病例增加或病情加重,应联系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 预防胜于治疗,重视羊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定期检查羊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源。

- 每只羊的免疫力不同,因此治疗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兽医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尽管传统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羊口疮症状,但是在治疗中仍然建议与兽医取得联系,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羊口疮的快速治疗方法

羊口疮的快速治疗方法

羊口疮的快速治疗方法羊口疮,又称为口腔溃疡或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的溃疡形成。

引起羊口疮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感染、免疫功能下降、刺激物引起的损伤等。

不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引起的羊口疮,在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干预,下面就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1. 漱口盐水:漱口盐水是一种简单且实用的治疗羊口疮的方法。

可以将一茶匙盐溶解在温水中,然后用这种盐水漱口,每天漱口3-4次,每次漱口持续1-2分钟。

盐水漱口有助于清洁口腔,并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能够加速羊口疮的愈合。

2. 漱口草药水:一些中草药,如金银花、草果、薄荷等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用来制作漱口草药水。

将适量的草药煮沸,然后待其凉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漱口,每天漱口2-3次。

草药水可以缓解疼痛和红肿,并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

3. 使用软毛牙刷:在发生羊口疮时,应避免使用硬毛牙刷,因为硬毛牙刷会刺激溃疡,加重疼痛。

可以选择软毛牙刷,每天可轻轻刷洗牙齿和口腔黏膜,但要避免过度刷洗,以免对溃疡部位造成伤害。

4.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在羊口疮发作期间,要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咸、热等食物。

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刺激已经受损的黏膜,加重不适感,并延缓溃疡的愈合。

取而代之,可以选择柔软且温和的食物,如面条、粥、水果汁等。

5. 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市面上有一些可附着在口腔黏膜上的溃疡贴膜,这些贴膜可以提供保护作用,减轻疼痛,并帮助口腔溃疡更快地愈合。

使用贴膜前应保持口腔干燥,然后将贴膜贴在溃疡处,按照贴膜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6. 预防感染:羊口疮通常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预防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勤换牙刷,避免共用牙刷,使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拭口腔,以降低感染风险。

7. 心理调节: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能与羊口疮的发作有关,如精神紧张、焦虑、压力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羊口疮病的诊疗手段及感染病因分析

羊口疮病的诊疗手段及感染病因分析

现代养殖行业中养殖种类逐步扩展,养殖户一方面需要关注市场需求量确定养殖种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养殖中重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羊口疮病是羊类养殖的常见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主要是依靠山羊和绵羊皮肤接触进行病毒传播,养殖户需要及时对病症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解,加强对疾病的防治,避免疾病传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羊口疮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羊圈周围存在的病毒即使经过一年依旧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但该病毒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适宜潮湿的环境。

本文简要分析羊口疮病的诊疗手段,进而阐述预防羊口疮病的方法。

通过了解具体的羊口疮病特点和控制手段。

希望可以为治疗病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为了控制和预防羊口疮病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维护了羊群养殖业的稳定,为传染病学的内容丰富提供动力。

一、诊疗羊口疮病的措施1、了解羊口疮病发病原因第一,饲养原因。

羊口疮病出现是在进行羊养殖过程中,提供的饲料营养成分单一,不够充分。

而且饲料没有考虑羊群的特点,适口性比较差,无法供应羊群生长需要的营养需求。

所以羊群自身的抵抗力减弱,导致羊口疮病出现并且大范围传染,羊群抵抗力无法阻拦羊口疮病的传播,至此羊群内部出现病毒泛滥的情况。

第二,没有先进的养殖经验,导致很多羊群养殖内部养殖密度过大,比较拥挤,羊圈的光照和通风比较差,圈舍内污染物和粪便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很容易滋生细菌带来病毒。

并且密度过大也会使羊口疮病的传染速度加快,而且羊群容易聚集一起,养殖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疏散来隔断传染源。

第三,羊口疮病出现主要是羊本身身体缺乏维生素导致,因为维生素可以提高羊的免疫力,还能加强自身治愈的能力,缺乏营养的饲养方式让羊群内部羊口疮病传染更加剧烈,并且也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所以养殖中饲料中的营养供应不足,导致羊群内部出现大范围的羊口疮病毒,羊群口疮病泛滥。

第四,羊口疮传播主要依靠水源和蚊虫,所以养殖场环境维护是主要的,因为很多养殖场没有精心维护环境卫生,羊群粪便引来大量蚊虫,而且水源和饲料放在一处,很容易造成污染,羊口疮病毒一旦出现,随着水源和蚊虫在羊群里迅速传播,没有完善隔离传染源的措施,被感染病毒的羊饮用水源后给其他羊群接着使用,依旧是羊口疮病毒的传播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传染性脓疱口膜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多发于断奶前的羔羊与断奶后的幼羊,以口唇水肿、化脓、糜烂为主要特征。

其发病较快,病情发展迅速,一般于2~4天内感染全群。

若不及早施治,则最终因口唇肿胀严重,齿龈溃烂不能采食,导致机体衰弱,死亡率甚高,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羊口疮多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的带毒羊传入,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防治方法。

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k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k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因揭痂可引起流血而使创面清理不净,影响药液渗透,使创面愈合慢,故在治疗过程中要细致小心,不可损伤口腔黏膜和唇部健康组织,并保护新生肉芽。

治疗过的羊要在低矮细软的草地上放牧,减少对创面的刺激,以促进愈合,不能采食的病羊要留圈舍饲,喂给玉米粉、麸皮等精料,以增强抵抗力。

此外,对圈舍、饲槽和饮水用具,应搞好定期的消毒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