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完整word版)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
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
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关键词:大跃进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郑崇兰和仙乐)(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仙乐”俯视图)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大来”的“后代”--“天坛")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
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
中国相机发展史

中国相机发展史
中国相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时期,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照相机制造商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机工业大部分处于破产状态。
经过大量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相机工业在20世纪60
年代初迎来了转机。
1961年,中国第一台35毫米拍摄相机“彩星A型相机”问世。
它是唯一一台采用双镜头反光镜拍摄的相机,为中国相机制造业开创了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中国相机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72年,第一款日本式单反相机——“红旗2相机”诞生,成为中国相机
制造业的里程碑。
之后,中国相机工业获得大量转让技术,研制出新型相机。
1980年代中期,由联合体统一制造的“Fountain35”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相机工业再次迎
来了转型期。
中国相机制造商努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如卡西欧、富士、佳能等知名品牌相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市场格局。
今天,中国的相机制造商正蓬勃发展,致力于提高质量和创新技术,为世界带来更多高品质的相机,并在全球相机市场上取得成功。
中国早期的双反相机 DM

中国早期的双反相机DM中国早期的双反相机大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
1957年4月研制成功。
中国双反相机的鼻祖。
新中国第一家照相机厂——公私合营北京大来照相机厂(北京照相机厂前身)制造。
成品100余台。
中国最早的双反相机-夏莲娜照相机, 相机, 香港经济, 中国人, 广东人香港照相机工业启蒙于五十年代,广东人黄克竞、陈蕉琴夫妇一手营办工厂生产HALINA(夏莲娜)品牌相机,後来成立宝源光学公司,生产低档傻瓜机,产量很惊人,占世界低档相机主要市场,宝源光学曾与北照厂合作生产低档机的,但自黄克竞于九十年代去世後,他的家族後人没有兴趣于实业,宝源像已消失了。
自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包括照相机工业,香港经济已转型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金融业和进一步转型为知识型经济,所以照相机工业已不复存在。
作为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制造的双反相机来说,1952年香港生产的HALINA AI双反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双反了国产相机虽然拥有庞大的生产量(仅海鸥4型系列就前后生产了270多万台!)中国的相机产业也是从仿制起步的,但中国终于没有能够积淀出自己的尼康。
五十年代时我们是高起点、高起步。
我和朋友们掐着指头算过,当时世界上能生产相机的国家也就十几个,中国是其中一个。
我们生产的好多镜头,质量非常高。
前些年有一次去西藏拍片,我拿的是配1.5倍增距镜的出口德国的海鸥双反,他们有带林哈夫一类的大画幅的,片子放出来一看,他们都说,服了!但是,我们的相机,机械部分总是不过关,说不定什么时候哪儿就给你出毛病,拿它来干活儿,不行。
有人曾经写过文章,从螺丝看国产相机,也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国产镜头,陆田三郎对长城镜头,日本相机专家田中长德对红旗镜头都曾叹赏不已,可作为周焕臣的看法的佐证;而他谈到的国产相机的软肋,我相信在好多摄影人那里都留下过刻骨铭心的记忆。
国产相机的历史,直接见证了1949年后中国光学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
相机发展史

如今,数码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数码影像也渐渐在取代传统的影像,数码相机简单的操控、无须胶卷、即拍即看等的便利性似乎让人无法抵挡,然而传统相机却又有着它独特的韵味让众多发烧友依然对它情有独钟,有人说喜欢胶片的挑战性,有人说喜欢对照片冲洗的那份期待、有人说喜欢手冲的那份成功喜悦...看来在数码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在迷恋着传统,而对于传统相机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传统相机的发展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过程是耐人寻味的,下面就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一起回顾一下!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200年中,照相机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
而数码相机的出现更是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相信所有人都懂得相机“小孔成像”的原理。
在相机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它的外形、架构或记录媒介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但这个基本的成像原理从第一台相机开始便是恒久不变的。
这个“小孔”便是相机镜头上的光圈,它和快门一起对进光量进行控制,使底片经受适当光照而感光,从而获得清晰的照片。
自从相机出现以来,它便似乎被人为的划分成了两种档次——消费级相机和专业级相机,也因此而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相机架构,如传统135相机、单反光镜相机、旁轴相机或4/3系统等。
各种不同的的相机架构拥有不同的优势,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在努力重现真实的世界。
胶片相机是用胶片捕捉的记录影像,而数字相机是用CCD CC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少数用CMOS)来捕捉影像,影像的信息用数字的形式(电子文件)记录在存储卡上。
CCD与存储卡取代了传统的胶片,这就是数字相机之所以成为“数字”相机的理由。
数字相机的优势与缺陷也由此产生。
无论是数字相机还是胶片相机,无论是CCD上的光敏元件还是胶片上的银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大图像的动态范围越大,噪音越小。
中国相机发展史

中国相机发展史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相机已经成为我的必备装备,而中国相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着讲述中国相机的发展史,并探讨中国相机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中国相机的初期历史中国相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生产的相机主要是仿制苏联或东德相机。
最早的中式相机是中国南京的“南京人民厂”(即南京光学仪器厂,现在的中光集团)在1958年设计生产的“红旗”相机。
该相机外在设计仿照日本尼康相机,但采用的是苏联的“热靴”闪光灯接口,系列产品推出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欢迎。
之后,中国的相机生产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创新。
1963年,中国“南京人民厂”研制出第一台单反相机,该款相机原型就是仿制自苏联金属师范学校(Metalwork Teachers College)生产的产品,但细节和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这款相机是小批量生产的,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海外元首的礼物之一。
1978年,在中光集团上海分厂生产的J-8相机上,中国相机产业开始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实力。
该款相机采用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拥有电子曝光功能和交换镜头的设计,是中国相机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二、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相机生产经历的是一个内外交合的过程。
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广州、深圳和沈阳的相机生产厂商开始大批生产单反相机。
同时,国家在北汽、东风等汽车企业旗下成立了相机生产线。
相机生产当时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1987年,上海摄影器材厂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生产的大型单反相机—— HX-1。
它被誉为中国相机生产的巅峰之作,拥有红外控制、反向预激光测距、细微曝光调整等众多先进功能。
1991年,东风望江相机生产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腕表相机W-1。
同时期,广州缪恩相机厂也是一家比较出名的相机厂商。
二十一世纪,国内相机市场在发生激变: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摄像等新品相继问世,这些新品对传统相机的冲击是巨大的。
我国照相机变迁史

我国照相机变迁史我们国家曾经是照相机生产大国。
我们国家的照相机发展大致经历了贴牌代工阶段(上上世纪末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创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自我发展阶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仿制合营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繁荣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数码研发阶段(本世纪初)----衰落(2015年以后)这么个过程。
以经营性质论,经历了商行代办---手工作坊经营---公私合营---集体经营---国营、地方国营---股份制经营等几种经济形式。
泱泱大国,相机见证。
我国的民用照相机工业生产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是在模仿德国、苏联的照相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又采用了日本的照相机技术不断精进,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市场格局和历史地位,尤其是两只吉祥鸟“海鸥”和“凤凰”,翱翔于国产照相机的天空,为国人赢得了值得永远铭记的荣誉。
虽然它们在数码的浪潮中折翅息声,但为国人留下的影像记忆却成为永恒。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始,我国才真正进入照相机工业化生产阶段,通过仿制及自我研发,不断改进机型,增设功能,使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塑造了多样品牌、各种型号及款式。
纵览历史上我国照相机的生产厂家,上海照相机厂、北京照相机厂、天津照相机厂、广州照相机厂、哈尔滨照相机厂、苏州照相机厂、无锡光学仪器厂、西北光学仪器厂、辽宁丹东照相机厂,等等等等,100多家厂子举不胜数。
林林总总的品牌照相机如海鸥、凤凰、华夏、长城、青岛、华山、珠江、红梅、牡丹、友谊、东方,等等等等,可谓繁星璀璨,光芒耀眼。
还有以款型而论,平视取景的照相机、旁轴取景的照相机、折叠(皮腔)式照相机、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座机、外拍机、转机、联动式照相机、一次成像照相机、翻拍相机、工业相机、显微相机、立体相机、航空相机,等等等等,大概统计有500余型号,800余款式。
如果以相机使用胶卷(胶片)的型号论,还有110型、120型、135型、页片等,真是丰富多样,令人惊叹不已!各种品牌的机型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相机工业化水平,彰显了时代信息特征,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见证了国家的发展。
中国摄影机发展史

中国摄影机发展史中国摄影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摄影技术刚刚开始在中国传入,摄影机的使用也只限于外国人和富有阶级之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摄影机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许多变迁。
在早期,中国的摄影机大多来自国外,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品牌。
这些摄影机使用起来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然而,随着中国自身摄影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土摄影机品牌开始涌现。
20世纪初,中国摄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中国的独立摄影机品牌开始兴起,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摄影机厂”。
这家公司生产的摄影机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其他亚洲国家。
这些摄影机以其稳定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中国的摄影机行业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困难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摄影机生产受到了限制,很多摄影机厂倒闭或转行。
这一时期,中国的摄影机市场主要依赖进口产品。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摄影机行业才重新焕发生机。
国内一些企业开始重视摄影机的研发和生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摄影机产品。
这些摄影机在性能和品质上与国外产品不相上下,逐渐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机的功能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的摄影机企业也开始积极研发数字摄影机,并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推出了一系列拍摄效果卓越的产品。
这些摄影机不仅具备高清拍摄、自动对焦和图像稳定等功能,还支持多种拍摄模式和后期处理,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摄影机的需求。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机市场之一。
国内的摄影机企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摄影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成为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
总的来说,中国摄影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外国进口到国内自主研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机的品质和性能不断提高,适应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摄影机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摄影体验。
国产照相机产品历年回顾

国产照相机产品历年回顾05-25-2002本站编进入新世纪,数码相机这一产品的普及率已越来越高,握有一台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成为家庭必备日用消费品之一,数码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数码相机开始涉足专业摄影领域。
可以预见。
数码相机完全取代普通光学照相机的日程不久即可来到。
在生产领域,除原有的照相机生产企业开始转型生产数码相机外,也有众多的其他生产领域的厂商开始涉足生产数码相机产品,数码相机产品及其上下游零部件也开始成为热门投资产品。
此时此刻,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内光学照相机产品的发展历程,对目前已经涉足或是拟涉足数码相机产品的企业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照相机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至“辉煌”,引以“骄傲”到目前的逐渐退出,不断萎缩的过程。
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未,照相机生产已初成气候,全年产量达10万架。
在六十年代初上海照相机厂仿制成功日本“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后来的海鸥DF照相机),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以后,中国的照相机生产经历了十年徘徊。
七十年代前半期,照相机工业开始复苏,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
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七十年代末,中国的照相机产品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逐步进入中国照相机产品领域中。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照相机生产扶摇直上,产量迅速上升。
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照相机史上的黄金时代。
此后,在进口相机的冲击下,在从传统光学照相机转型至电子相机以及九十年代中兴起的数码相机的过程中,国内的相机工业生产体系在与国外相机大厂的合作、合资下,开始解体,有的企业甚至退出了该行业,至目前,从品牌上看,在市场中仅剩“凤凰”和“海鸥”二个品牌,从企业运营和生产方式来看,目前仅有“凤凰”仍在单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
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
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关键词:大跃进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
”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郑崇兰和仙乐)(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仙乐”俯视图)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大来”的“后代”——“天坛”)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
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毫米,镜座介面为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秒,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上海58-II全家福)(上海58-II型的“尸解图”)“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
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产品搜索五:紫金山牌照相机(紫金山,我国的第一台单反)紫金山牌照相机,采用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 -1/500秒,眼平取景。
产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国第一部单镜反光机。
用前,需要先把自拍扳手状钮按下,使反光板下落才能取景,然后调速拍照。
二、徘徊:1961年-1969年关键词:自然灾害、文革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十年徘徊期。
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当然它们的坚持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研制出了“上海58-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也有少部分资料表明这一机型在1958年已经问世),由于“上海58-IV”相机的基本结构参照了德国罗莱双反相机,各项技术指标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能力,所以经过各项必要的技术改造后,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进为“上海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並投入批量生产,在当时它的出现的确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最切合国情的摄影用具,以至于它的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产品搜索一:上海IV型照相机(上海58-IV正面)(上海58-IV和相机套)虽然这款相机并不气焰,但是由于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处于徘徊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撑起了中国照相机工业的绝大部分天空。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原上海照相机厂第二分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在需要多次曝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制方式取消防重拍模式。
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
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曰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产品搜索二:海鸥203型照相机(上海203)(上海203)(上海203的升级版——海鸥203)海鸥203型照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小巧、方便携带,采用3片3组75毫米焦距f/3.5柯克镜头,直观式光学取景器,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速度范围1-1/300秒、B门,有防止重拍装置。
产品搜索三:海鸥IV型(上海IV型)(“海鸥IV”是不是与“上海IV”相象)“海鸥IV型”是海鸥双反家族的最基本型号,完全来源于“上海IV型”。
除了牌子改了,主要变化就是“名头”上的牌由镶嵌式改为铭牌浇注式(整个海鸥家族都是)。
到七十年代这种相机基本停产了,在海鸥家族中属于产量比较少的一种。
配置与海鸥203基本相同。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是非仍然无法准确评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长达十年的文革里,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
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
产品搜索四:东风120单反相机(“东风”——复古感觉的机型)“东风”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瑞典的“哈苏”制造。
“东风”相机配有4/50广角、2.8/80标焦和4/150中焦三个专用镜头,最高标称速度达1/1000秒。
而同样的,在1966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试制成功,这是继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仿曰本“美能达”SR-1型设计的“上海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后,再次仿制“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
产品搜索五:海鸥DF型照相机(上海DF型)(海鸥单反系列的鼻祖——“海鸥DF”)“海鸥DF型”(DF即单反的拼音首字母)照相机58毫米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加膜镜头,有七档光圈可供调节,最小光圈为F16,调焦范围由0.6米至无限远,采用四轴式布帘幕横向机械快门,快门速度为1--1/1000秒、B门,设有X闪光同步档(约1/45秒)、反光镜锁和瞬时复位反光镜,可在翻拍或特殊摄影时减缓机身震动;另装有延时约10秒的机械自拍装置。
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北京清河镇召开全国照相机生产专业会议,会上传达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关于要开发高档相机生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指示。
会议对开发研制照相机生产专用设备制定了方案。
这一会议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徘徊期开始进入倒计时。
三、腾飞:1970年-1988年关键词:四人帮、改革开放,四化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徘徊后,没有跟随文化大革命的脚步,而是自己在七十年代前半期,由慢而快地开始了复苏。
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又再依次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
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
“海鸥205”镜头的光学素质相当优异,因此随后江西光学仪器厂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版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
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凤凰”的第一代也就是“凤凰205”,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比如“凤凰205E”。
产品搜索一:凤凰205型照相机(上为“海鸥205”,下为“凤凰205”,“凤凰205”与“海鸥205”一对兄弟)(“凤凰205”俯视图)“凤凰205型”采用50毫米焦距镜头,速度范围为1-1/300秒、B门,十档快门,设有自拍装置,可延时8-10秒,设有X闪光同步档,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扳手式卷片,自动停片,卷片、计数及快门上弦联动。
1971年,我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中的另一架开始投放市场,这就是“红旗20”相机。
“红旗20”同样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制于极具盛名的莱卡M3,是高档135相机。
产品搜索二:红旗20相机(代表我国光学照相机工业顶峰的“红旗20”)(“红旗20”彩图)1972年12月,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西南地区的华光、明光、金光、永光、星火等五家仪器厂和云南光仪厂,与广州轻工业产品进出口公司洽谈联合开发出口照相机生产事宜,决定由华光,明光,金光,永光等四家厂生产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产品命名为“珠江S-201型”,华光、云南、星火等三家厂开发生产与之配套的广角,中焦和变焦系列照相机专用镜头。
围绕“珠江S-201型”的研发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的生产正式走出了徘徊的阴影,同时,“珠江S-201型”还是中国第一台带有可换取景器的135相机,不过这台相机一研究就研究了5年多,一直到了1978年“珠江S-201型”才正式开始生产。
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刚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走向极盛的时期,可惜的是,这种极盛是消费的极盛,我国的各类照相机厂商追求的是产量,78年后优秀的照相机产品反而越来越少。
产品搜索三:珠江S-201型照相机“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国产135DF机中唯一可以更换俯视取景器的照相机,内地照相机行业及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对“珠江”品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这缘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135单反相机中,这是能够大批生产的相机。
(珠江S-201)“珠江S-201型”速度范围1-1/1000秒、B门,采用机械帘幕横走焦平快门,有自拍装置。
机身为金属,上下盖用黄铜打造,坚固结实。
初期产品配有58mm f/2六片四组镀膜标准镜头,35mm f/3.5六片六组广角镜头,以及105mm f/2.5五片四组中焦镜头。